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楼主:cyb198612 - 

[转帖][管理百味]水煮韩信刘邦[要学会和老板打成一片] 作者:锐圆

[复制链接] 23
回复
299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18:34:49 | 只看该作者
功高不赏的历史密码
  
  刘邦出差的时候,吕后把韩信给干掉了,理由是韩信要造反。谋反是“十恶不赦”之“首恶”,不仅要杀,甚至要诛族。问题是,韩信这样的大功臣,开国元勋,属于中央管的高级干部,甚至是皇帝亲自管的高层,纵使罪大,也应该是刘邦亲自过问。但吕后一没有等,二没有请示,在傍人看来,这样做有些冒犯刘邦的权威了。
  从吕后看来,她认为自己果断地杀韩信是完全奉了刘邦的“旨意”。更准确地说,是真正按刘邦的旨意办事。所谓“旨意”,“旨”是形式,“意”是内容,刘邦虽然没有给吕后发传真,下红头文件,但吕后自认为是深谙老公之“意”的,所以也就顾不上完善手续把韩信直接干掉。
  刘邦想让韩信蒸发,吕后深知也。大汉集团是典型的夫妻店,董事会不是坐着开,而是躺着开。夫妻俩在床上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包括高层管理人员的命运,不管怎么说,都有些吊诡,但这确实是中国企业界的常情。
  吕后乘刘邦出差做掉韩信,在我看来,不仅没有损坏刘邦的威信,反而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刘邦,我们常讲借刀杀人,吕后这把刀不等借就自己飞起来杀人,吕后不仅帮刘邦分忧,而且帮刘邦分谤,真是大汉的好干部。可以设想,刘邦听到吕后杀了自己想杀而不好意思杀的韩信,肯定爽歪歪了。
  很多人都想知道:刘邦得知韩信被杀后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司马迁真的是对人情世故了解得太透彻了,他仔细揣模了刘邦的心理,在《史记》里把当时的情况逼真地复原了:“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
  刘邦当时的心情是又高兴又怜惜,完了还要问,这小子临死时说了些什么?
  “且喜”是第一位的,说明吕后忠实在实现了他的意图。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天下者不赏。为什么就功高不赏呢?处理或安置功臣,其实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事情。功臣都是阶段性的,而老板的事业是要不断发展的,老板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人出来建功立业时,老功臣要自觉地功成身退,要学会享富贵而不要再争地位。地位争不上,也要闭上乌鸦嘴。做老板的做人要厚道,做功臣的做人要低调。韩信每天嚷嚷“鸟尽弓藏”,看不起这个,嘲笑那个,把自己搞得很郁闷很可怜,实际把刘邦踩到了刻薄寡恩的道德低凹处,而自己则居于道德高位。天天装可怜,其实是在某种意义上天天欺辱刘邦。刘邦又不是厚道人,天天有一个这样在道德上居高临下的人折磨自己,心里早就烦死了。
  所谓功高不赏,恩高难报,其实就是受不了这种道德上的压力。功臣要受赏,施恩者要受报,帮助别人做了好事,人家感谢的时候要接受,不要玩清高。韩信你打天下有功,封你个“侯”,你就开开心心享受富贵就行了,刘邦不可能把皇帝的位子拿出来感谢你,甚至也不可能继续让你封王,因为出于刘氏江山的长远考虑,刘邦已经通过白马盟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诛之”)从制度上排除了这种可能性,外姓不能封王并不是只针对韩信你一个人。不能让刘邦哥哥天天感谢你,敬供你。你的姿态是不接受封赏,这就会让刘邦感觉欠下了还不清的人情债,长期处于“道德负资产”状态,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但刘邦夫妇诬以反罪,杀了韩信并诛夷三族,已经不能用“不厚道”形容了。
  所以,锐圆哥哥认为,你拾到巨款还给失主,失主要拿出一部分谢你,你就收下,不要客气,不要清高。助人为乐是不错,但你享受道德的快乐时,也要考虑到受你帮助的人的心态。施恩望报,也给别人机会报答你,我认为合乎道德。
  刘邦闻听韩信死讯,且喜且怜之。一个“怜”字,引出无尽的人生感慨。刘邦与韩信也算是生死患难的知交,共同奋斗的战友,刘邦有杀功臣的借口,可是能找到杀朋友的理由吗?君臣不能长处,果真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样,是冥冥中的命运,就连像刘邦这样伟大的君王也不能更改吗?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22:53 | 只看该作者
夫妻店管理学
  
  夫妻店原则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占大多数的夫唱妻随型,老公创业主事,老婆参与管理,特别是内部的控制管理,还有一类是夫妻“双核”型,夫妻俩都是核心,甚至老婆这个核心更强势。
  夫妻店通常是遭人诟病的,非议比较多。在古代,老板娘参与管理被称作“后宫干政”,也叫“雌鸡司晨”,和阉宦擅权一样,一直被主流的儒家文化所批判,我们熟悉的案例有汉之吕后、唐之武曌、清之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太后。在锐圆哥哥看来,正是女性没有制度化地参与政治的可能性,才造成后宫以特殊身份“非法”或者说非正当程序地参与政治,这样名不正言不顺才对正统的管理秩序造成冲击。在现代也一样,希拉里是个很有政治见解和作为的女人,作为克林顿总统夫人,她没有参与政治的正当性,经常受到批评,但在出任参议员后则受到肯定。
  现代企业完全可以从制度上给予老板娘合法的管理者地位,所以老板娘参与管理,首先是合法的,如果她是董事会成员或者在管理岗位任职。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在不少企业,老板娘如果仅仅是行使诸如董事或者副总一类的职权时,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老板娘往往比任何人都有可能越权,使企业进入“双核”运行状态,“双核”就是夫妻俩都有人财物的决定决策权(老板娘的建议老板往往都得迁就时,也相当于她有决定权)。这时,我们会把这种企业定义为真正意义上“夫妻店”。
  夫妻店对企业是利是弊?一般情况下,规模越小夫妻店越有效率,中国人最成功的产业是餐馆业,全球无敌,成功的秘诀或许就是夫妻共管。企业在规模较小、管理层级很少的情况下,员工对老板、老板娘共同管理一般都能适应。一方面,小规模企业的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和诉求较低,服从意识强,比如餐馆业,厨子和服务员对老板或老板娘的指令都乐于服从,另一方面,夫妻俩都在同一管理现场,夫妻俩对事务的了解程度和处理意见较少出现分歧,所以,这时夫妻店在管理上不会出现两种声音,企业内部也不存在分裂出帝党和后党的条件。
  在成规模的企业则情况不同,老板娘的参与会让企业有一种家庭的气氛,夫妻店往往也是家族企业,家族是以血缘定亲疏的,企业是以业绩评高下的,这是两种不同的运行规则和价值体系,多数夫妻店会混淆这一点。国事家事本不同,朝臣和家奴的做人理念和做事风格更是迵然,家务的规则羼入国事的法度时,用家奴的标准评价朝臣时,不管程度多轻微,结果就是两个字:乱套。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在管理学上有相当多的科学性。企业管理本身要求是只能有一个核心,一元化领导,过去的书记、厂长争权和股东内讧带给企业的伤害不胜枚举,夫妻店中,二人权责不分,随意地相互替代,对企业的伤害是同样严重的,只是表现得更隐蔽而恰恰只有他们夫妻俩察觉不到。特别是老板娘(当然也有女老板的老公)并不是名正言顺的二把手,她的越权会对企业的管理带来基础性的损害,会让整个高层不做事也不会有内疚感。
  夫妻共管的企业,肯定会形成各自独立的人事氛围和信息渠道,严重的会形成帝党和后党,这会让企业弥漫一种诡异的气氛,高层管理人员事事处处面临“政治正确性”的选择,说话顾忌重重,做事无所适从,反过来却会提供大把的钻营机会,让那些擅长于政治斗争的人如鱼得水。最要亲命的是,内部派系的纷争、扯皮、攻讦就会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染,中国人对内部斗争有天生的嗜好,管理层就会用越来越多的精力处理内部关系而懈怠于外部的竞争。而越是这样,夫妻二人可能感觉越好,他们听到的都是歌功颂德,当然还有各种小报告,这种小报告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清醒”的(你看我是多么了解企业内部的情况和员工的一举一动),因而会造成他们对企业有效控制的错觉。
  客观地讲,夫妻店并不一定不能成功,相反,有人会举出不止一个正面的例子,但是,夫妻店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一种基因病,它不一定会发病,但谁也不能保证它不会发病。不发病是运气,发病是命运。
  夫妻搭档做生意在中国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可以说许多企业从一开始就携带了危险的基因。这个基因发病的最重要标志就是企业出现两个核心,两个核心的形成是有过程的,老板娘从干政到擅政、一直到主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老板娘在企业有话语权和决定权,能形成核心,一般来说有三种背景条件:
  一、娘家势力大,对老公的起家有帮助。刘邦娶吕后时,尚未发达,当个亭长,最多也就是个乡干部,吕后的家世不错,乡绅一类,有钱有势,吕后的老爹把女儿嫁给刘邦,实在是巨眼识人。刘邦是穷小子娶了富家小姐,吕后从一开始就持有50%以上的原始股。
  二、老板娘在创业时,有功劳或者有苦劳。在刘邦创业时,吕后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跟着吃了不少苦,这不能不让刘邦深怀歉意和感激,从感情上他不好意思反对老婆干政,特别是他知道吕后是个对政治很感兴趣又颇有政治才干的时候。
  三、老夫少妻,更加上生了太子。刘邦比吕后年龄要大一些,老夫少妻,在刘邦后期,年纪大了,精力差了,有个年轻干练、意气风发的太太出面打理朝政,也不是坏事。武则天能大权在握,与高宗李治年纪大身体差倦于朝政有极大关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吕后之所以变成政治动物,和刘邦过分宠爱戚夫人有关。老板包了二奶,不上老婆的床头,老婆就有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23:32 | 只看该作者
 刘邦洗脚
    
    刘邦是江苏沛郡丰邑(现在的丰县)人,在兄弟四个中排老三,刘邦的老爸是一位普老(普通老百姓),前面生的三个儿子分别叫刘大、刘二、刘三(刘伯、刘仲、刘季),老四叫刘交,和前三个哥哥不是一个妈,比刘邦也小十多岁,或许是刘邦发迹后帮他老爹找的二奶生的也未可知。
    刘邦未出道之前,和韩信一样,也是整日游手好闲,常常到酒店里赊酒,醉哪儿躺哪儿。看来当时江苏一带年轻人失业率很高。刘邦后来混上了泗水亭长,十里一亭,要说管的地界也不小,相当于现在的乡长,但当时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都很低,亭长不可能像今天的乡长掌握那么多资源,像东莞一个镇长(乡级),随便贪贪就一个亿,那时候实行小政府大社会,亭长充其量管管治安,估计工资还不是国家财政拨款。刘邦的权力在今天的实际购买力,也就是一个合同制民警或者城管,这个职务在当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混吃混喝。
    如果在太平盛世,像刘邦这样的基层干部,一没有当官的老子,二没有敲门的文凭,到乡镇一级也就再很难进步了,但和同时代同乡的韩信比,也算成功人士了。韩信腰里挂个宝剑,成天在乡下晃悠,除了扮酷,就是挨饿。还是新社会好啊,韩信今天要是在家乡混不下去,还可以到外边打工,闯闯世界,说不定就发了。我发现,到外面打工的一般都是在家乡没有什么资源和靠山的。
    坐在上海或深圳高级写字楼里的做白领的韩信瞧不起当乡长的刘邦,当乡长的刘邦表面上工资不如韩信高,世面似乎也没有韩信见得多,但他也看不起韩信。刘邦不光对外出打工的看不起,就是对考上清华北大外出读书的也看不起,刘邦虽然官小,但在乡里也是土皇帝,小酒喝喝,小流氓管管,村村都有丈母娘,夜夜都到洗脚房。后来发迹了更是这样,每当有教授专家上门的时候,他就大模大样地半躺在床上,一边让两个漂亮MM给他做足底,一边和客人谈笑风生。刘邦的这种作风激怒了几代以及几十代的知识分子,从史籍到互联网,文人都骂他是个流氓。
    其实这都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补偿,只有上尉军衔的拿破仑就爱坐在马桶给将军们面授机宜,前些时候有部电视剧《走向共和》,其中有个场景也是袁世凯做总统后,在新式的洗手间里和手下的重臣商量事情,一边如厕一边办公和一边洗脚一边见客一样,不能以不礼貌简单论之,这是一种成功人士的心理满足形式。所以单就这场戏,我就认为导演颇见功力。话说到这儿,也不妨提提江苏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也有在马桶上办公的习惯,回忆记录此事的是他的秘书,当然作者给的理由是周总理患有便秘,为了不浪费时间,每天早上周总理就和他的秘书班子在卫生间议事。周公待人接物非常儒雅,礼数周到,这是史有公论、世有公论的,他不仅对客人朋友执礼甚恭,对待部下也常是衣冠楚楚,极为客气,何以唯独对秘书们“放浪形骸”?
    秘书在古代,就是所谓“近侍”、“左右”也。毛泽东的秘书田家英评价老人家时说:“主席能治天下,不能治左右。”为什么,左右太近了,近则不敬,近则狎,你很随便,拉屎撒尿都不回避,他以为和你很亲近,不免要登鼻子上脸。什么人常在左右呢?女人和小人,所以孔夫子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乍一听是损害妇女儿童权益的,其实这句话是给刘邦这样的人讲的,喜欢干涉朝政的皇后、宠妃、洗脚的MM和太监、内侍等等,都是“难养”(也就是难以控制)的。
    刘邦从流氓到皇帝,其中的道理,央视百家讲坛超级男生易中天总结的不错:
    出身虽差,但运气好;
    实力虽弱,但胆子大;
    毛病虽多,但改得快;
    水平虽差,但悟性高。
    所以,刘邦洗脚,可以算作一种伟人风度,至于今天常常到洗脚房的各位哥哥弟弟,不要想太多了,洗洗睡吧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24:36 | 只看该作者
老板其实就是一个明白人
  
  刘邦哥哥从一个乡长做到皇帝,连升二十八级。当时,秦帝国二世而亡,天下大乱。毛主席说大乱达到大治,但大治之前,我们看到的是大乱激发了大把的人才,天下大乱,英雄辈出。犹如今天,竞争越激烈越,商界英雄也就越多。
  刘邦在推翻秦帝国的革命运动中,第一不是元老,匹夫首倡的是陈涉,也就是陈胜,是他和吴广揭竿而起;第二没有身份背景,刘邦不是六国的贵族,出身不如项羽之流;第三、实力也不强,刚开始百八十人,本来想混个师长旅长也就算了,没想到先封王,后称帝。刘邦和项羽志向一开始就有差距。秦始皇巡游时,仪仗显赫,排场十足。项羽哥哥看见,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也碰巧有机会看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看到的是秦始皇也是个人,老子也能替他当CEO。刘邦的境界就差点,看到人家的排场只知道羡慕,心里想什么时候能像人家这样一下下就好了。
  大丈夫当立志,有志者事竟成,项羽志气高,但事情没成,刘邦没那么大的抱负,却做上了皇帝。为什么?
  根本不用等后来的人总结,当事人刘邦做上皇帝后,马上就召开全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刘邦摆了酒席,对手下的兄弟们说:“各位,都不要玩花活,给老子说实话,我怎么就会拥有天下?项羽哥哥这么拽,怎么就失去了天下?”王陵(后来做到了丞相)马上回答:“皇帝哥哥你虽然脾气臭,经常屌人,就说人家郦生吧,大知识分子,策划大师,请都请不来,可人家来了,你却漫不经心,享受MM做足底的快乐……,再说项羽哥哥,讲仁义,待人挺客气,看来出,人家小时候家教比您好。但是,为什么项羽哥哥最后栽了呢?原因简单:哥哥您打了胜仗,做生意赚了钱,都想着小兄弟,该奖励奖励,该分红分红,项羽就这点没想明白,他以为跟他干的都是活雷锋,再者,一有什么事,他就喊‘我能!’其他人都不能。您看,玩到最后,就剩他一个人。”大家都说:“对对对,别玩虚的,关键是老大懂得分享。”
  刘邦看着这帮兄弟脸上笑嘻嘻,心里骂上了“这帮孙子,给老子扣上一个‘懂得分享’的高帽子,让老子出血。哼!”
  刘邦自己也做了总结:“你们知道个屁。搞战略规划,商品企划和开发,我不如张良哥哥,管理内部,组织生产配套,甚至连食堂都整得全行业一流,这我不如萧何哥哥。在全国开拓网络,做销售,催回款,实现零库存,我不如韩信兄弟。此三个家伙,都是人才啊,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其实在咱们现在生活的公元前三世纪,早就是人才最贵了 。”
  王陵马上发挥娱乐精神:“同样是参加推翻暴秦的革命同志,我就纳闷,差距咋就这么大涅?”
  锐圆哥哥本着好学审问的精神,对刘邦的成功做了点研究,可惜资料太少。对刘邦记载最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大家都知道,司马兄后来让刘邦的曾孙子汉武帝刘彻给强行实施切割手术,后世之所以刘邦印象不好,骂他是流氓皇帝,和司马迁的春秋笔法有很大关系。
  咱们只能就文本文件做研究了。刘邦能够灭掉强于自己的竞争者项羽,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一、个人简历编得好。刘邦的老爹没什么名气,刘邦他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所以刘邦是真正龙的传人,而且是他老爹亲眼所见。这要在今天,哪位竞选总统,说自己是他老妈和蛟龙的基因组合,那肯定没戏,只能上娱乐版头条。但那时民智未开,这个策划就很唬人,也很有效。
  二、刘邦哥哥长得帅。“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不仅长得帅,还有什么“七十二黑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都是阳数“九”的倍数,这玩艺也是有讲究的。现在企业做广告,不也创造一些神神道道的概念吗。
  三、刘邦敢说假话。有一次,上级来考察工作,举行宴会,搞了个“准入制”,赞助1000元以下的,只能在外面吃盒饭,见不到领导。刘邦一毛钱没有,来了高喊:“刘邦赞助10000!”混进去了。这一混不要紧,刘邦的社交圈子一下子上了档次,他未来的老丈人吕公看他能忽悠,说假话面不改色,比讲直话还理直气壮,马上拍板,把姑娘吕雉就嫁这小子了。
  后来还有故事,编的和真的一样:一个相面的,见了吕雉和俩孩子,说你们将来贵不可言,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见到了刘邦,做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最著名的品牌营销事件就是刘邦斩白蛇,砍条蛇也就罢了,最后又策划出一个神秘的老太太,说他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在外边溜跶,让赤帝子给灭了。反正只要有人信,瞎话也就不算瞎话了,瞎话说多了,总有人让忽悠进来。
  所以,锐圆哥哥认为,刘邦成功,首先是广告宣传做得好。先造概念,再策划事件,忽悠人理直气壮,说假话从来不打嗑,等造足了势,忽悠了一帮人,培育了点实力后,再补课,做点实事。刘邦后来和项羽干仗,基本上就玩现实主义,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全心全意依靠兄弟伙,他也知道,到了这个阶段,忽悠脑子进水的人可以,像张良、萧何、韩信等,个个是人精,那是不能忽悠的,该给名誉给名誉,该给职位给职位,该发银子发银子。
  赵丽蓉在小品里讲,什么精英荟萃,其实就是个大萝卜。刘邦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明白人。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36:11 | 只看该作者
未完待续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09:19:40 | 只看该作者
看人下菜碟
  
  张良的爸爸是韩国的宰相,张良的爸爸的爸爸也是韩国的宰相,做官三代,才懂得穿衣吃饭,累世公卿,N代贵族,这就是张良哥哥。
  秦始皇灭了六国,当然也包括韩国,此韩国非现在的彼韩国。张良从高干子弟,宰相候选选人,一下子变成了平民……,不对,连平民都做不了,所谓国破家亡,成了一个盲流。
  张良的最后结局大家都知道,“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光荣退休。但锐圆哥哥一直有个疑问,就是张良为什么甘心屈居刘邦之下?
  张良说到出身,是贵族公子,在今天,相当于博士后,比文盲最多初中生的刘邦要强得多;说到智慧,连刘邦都承认“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说到胆识名气,张良绝对不是一公子哥儿,在刘邦还在带着老婆孩子种地的时候,张良已经招募私勇,在博浪沙用铁椎刺杀秦始皇,“焚书早种阿房火,收铁还留博浪椎”张良这一击,绝对奠定了反秦革命前辈的资格,汪精卫刺杀铁良也是一击成名,成为辛亥英雄,做到国民党总裁地位;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张良马上也是拉起队伍,投身反秦大潮,他和刘邦两支队伍汇合时,势均力敌,为什么就从此放弃做老板的念头,甘心打工呢?
  
  答案只能在刘邦身上找,刘邦太有领袖的魅力了。
  上回说到,《老板其实就是一个明白人》,为什么明白?刘邦出身低微,但他知道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固不可取,但以常人之心度常人之腹却是非领袖不能做到。
  刘邦是低层,所以他知道低层的想法,知道人的基本需求,也知道人在基本需要满足后,还会有新的需要不断产生出来,所以,同样是进行反抗暴政的革命运动,革命口号震天响,项羽想到的是“打倒秦始皇,火烧阿房宫。”而刘邦想到的是,打倒了秦始皇,是不是可以分给兄弟们一人一套房。
  说小一点,对跟着自己奋斗的小兄弟们,要该封王的封王,该奖赏的奖赏,你想做皇帝,别人不能天天只喊革命理想,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懂得分享,共同成长”。项羽呢,境界太低,富贵不还乡,如锦认夜行,他自己知道富贵以后有炫耀的心理需要,自己的兄弟呢?刘邦不啬赏,项羽则比较抠门,“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说到最后,项羽还是没吃透人心,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你有衣锦还乡的理想,别人也有。所以,做老板做大以后,开上奔驰,不要让骨干开QQ,要听小平同志的话,共同富裕。
  再往大说点,就是要知道民间疾苦。出身寒微,吃过苦,这不算什么,关键是自己富贵以后,还记得吃苦时的感觉,没有忘本,以自己吃苦的心态面对现在还在吃苦的兵仔们,到澳门一掷千金的时候,给职工食堂加个荤菜就别哆嗦了。
  做了皇帝能知道百姓的疾苦,上了财富榜还知道青菜的价格,这样,庶几近于仁矣。
  
  张良对天下大局、政治形势有自己的判断,但他不能像刘邦那样洞察人心,对人有极强的驾驭能力。刘邦对张良也可谓深知,张良是贵族高干子弟,从爷爷那儿就侍候国君,知道忠诚的道理,也习惯于忠诚主子,所以,刘邦从来不怀疑张良的忠诚度,反而对韩信这样的平民精英,时刻保持警惕。当然,张良自从跟随刘邦,自己主动放弃了兵权,哈哈。身怀利刃,杀心必起;手握兵符,野心膨胀。
  刘邦是神仙、老虎、狗,样样都有。张良是神仙,韩信是老虎,吕后、樊哙是狗。神仙可以高谈战略,建言献策,老板喜欢就用,不喜欢就扔一边;老虎是喂养起来吃别人的,但他掉过脸来也会吃主子,所以,对老虎,要防一手。狗是豢养起来看家的,监控系统,他们离了这一个主子就没有饭吃,和老虎的区别就在这里。
  刘邦打下了天下,老虎基本上没用了,所以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能守的,不是狗是什么?韩信还想继续扮老虎,不愿意改行做狗,所以被老板cut了。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09:20:02 | 只看该作者
当官要当副的
  
  有句话很流行:“吃饭要吃素的,穿衣要穿布的,当官要当副的。”
  中国历朝历代的贫下中农有一个共同的革命理想就是“大块吃肉,大秤分金”,伟大的孔夫子也倡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老人家虽然以“有教无类”为理念,但学生交来的“束修”(类似湘菜中的腊肉),统统不客气地笑纳了。孔夫子之所以超越凡人,就在于他有一次听了《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精神享受超越了吃肉的享受。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想到可以烹煎炒炖、烧烤涮炸,浓汁四溢、大快朵颐,吃肉是如此美好,不可能有什么高明的音乐让我们不知肉味。
  
  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中国人吃肉不是难事了,有一部分人吃多了就开始拽了,掉过脸来在你面前假惺惺地说吃窝头有益健康,对于这种人,我们采取的正确态度是:鄙视他。当然,吃出了脂肪肝,确实是个问题,吃成了禽流感,更是不得了。锐圆哥哥认为,禽流感是以鸡为代表的广大禽类对人类贪吃的一种惩戒。鸡们本来已经认命了,自己可以被吃,下的蛋也可以被吃,但是他们被关在低矮的笼子里,不见阳光,不能自由地活动,甚至被“双规”——在规定的时间内长到规定的重量以便出栏宰杀,于是他们不乐意了,开始感冒了。
  
  吃饭要吃素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穿衣要穿布的,有一定的时尚价值。当官要当副的,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国的官制自古以来是讲究“一个人说了算”,不设副皇帝,也几本上没有副宰相,副部长(只是清朝为了笼络汉人,六部设了满汉尚书),也没听说省州府县有副职,真的是人忙于事,机构精简,效率贼高。后来,不知为什么,副职越来越多,领导班子变成了一套一套的。
  在官场,各种正副长官成群结队,在商场,正副老总也是浩浩荡荡,多无际涯。官场事,锐圆哥哥整不明白,商场上的事,可以随便说一说。
  
  在公司里,差不多都有副总,具体分析一下,凡副总,有三大类型。
  一是常务副总。设常务副总的公司,一种情况是本身就没有正总,这种情况下,常务副总一般就是代总经理,之所以没有扶正,要么是资历不够,要么是考察期不足,最大的可能是老板没有下定决心。这有点像婚前同居,有婚姻之实,但无婚姻之名。名器,是最贵重的,一般人我不随便给他。做了常务副总,感觉会很微妙,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近乡情更怯,越接近高位,心里越是七上八下,患得患失。这个时候,关键的问题是,兄弟你必须尽快搞清楚为什么不直接把你提拔到正总位置,让你常务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尽快解除老板对你最后的一点疑虑。常务务了一年,还上不了正位,可能就有点麻烦了,下面的兵仔们就会对你的权威产生怀疑,老板也随时会空降个正总放在你前面,到了这个时候,建议最好和老板直接对话,问,您看我哪儿不行?许多婚姻都是女人逼成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老板直接兼着总经理,这时候,常务副总你就不妨踏踏实实地做着,等老板有了做专职董事长的意识后,再商量“正“起来。在一些业务庞杂的大公司里,也设常务副总,协助总经理统管全面工作,这是比一般副总高半格的安排,是总经理的替补队员,这个位置最难做,既要勇于任事,博得老板的青睐,又要礼让恭谦,消除总经理戒备,这有点像《红楼梦》里的平儿,既要讨贾琏的欢心,又要防凤姐吃醋。所以,建议正在做常务副总经理的哥哥们认真读一遍《红楼梦》,特别是写到平儿的部分,要精读。
  
  第二种类型的副总是分管副总,公司业务多,有管内务的,有管外勤的,最哏的是,锐圆哥哥去过某著名酒厂,厂里居然有一名“接待副厂长”,专门陪各路神仙妖怪喝酒的。这类更副总柴米油盐酱醋茶只管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助手,一般情况下对正总威胁不大,反过来,由于只管具体的工作,和总经理常务副总相比,信息严重不对称,在这样的副总位置上呆久了,容易变成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缺乏全局意识,久而久之,只能凭资历从副排副连一直干到副营副团。
  
  第三种类型,就是安置型的副总,也就是所谓闲职。干部调整,组织整顿,把你从有实权的位置上调整下来,为了安慰你,明升暗降,把你从销售老总提拔到集团副总,官大了,权小小,连个饭条子也签不了,就是说的你这一类副总。“当官要当副的”,就是你自我解嘲时的最佳用语。当上这灯副总,最正确的做法是:该开的会要开,该表的态要表,该帮的忙要帮,该坐班就坐够八个点钟,见老板要忠勇无比,见部下要和蔼可亲,见同僚要客客气气,不要有失落感,不要随便发牢骚,有积蓄就打打高尔夫,没积蓄就打打乒乓球,把亚健康状态调整调整,常言道,世事难料,说不定老板是故意冷藏一下你,考验一下你的耐力,再则说了,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人才,老板给你发副总的工资,不会让你晃悠太久的。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09:20:22 | 只看该作者
黄袍加身岂止在陈桥
  
  萧何、曹参、樊哙等,是刘亭长的基本班底。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陌生人靠规章制度、操作手册一类东西是组织不成有战斗力的团队的,领袖或者老板要有自己的班底,要有一帮子弟兵,事业做大了,要及时地把人才路线更张为“五湖四海”,但老班底沉在下面仍然是基础。
  所谓老班底,就是发家之前,都是相识,甚至是亲戚,老板和他们相互之间知根知底,谁能喝几杯,谁能尿几壶,大家都清楚,该输诚的输诚,该交底的交底,该承诺的承诺,合作的条件不待明文规定而各自门清。班底一旦形成,在革命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就会起到最后防线的作用,也会形成一个核心的利益集团。
  有名俗语叫“家鸡撵得团团转,野鸡赶得到处飞”,“家鸡”一般情况赶不走,对于基本团队的稳定有帮助,事业发展之初,老板手头没有更多的资源吸引人才,只能靠原来的人脉资源启动。在发展过程中,难免有人事振荡,这时,老班底又像压舱石,能起到稳定大局的作用。
  老班子的素质一般不是最优秀的,很少有老板像刘邦这么幸运,一开始就得到萧何、曹参这样的人物,所以当事业发展,老班底不敷足用的时候,就要吸引更多的人,就要搞五湖四海。
  这样,在一个集团内部,就会形成元老派和新人的某种对峙,老板在其间肯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他平衡、制衡的一套心得和办法,就是传说中的权术。优秀的老板就是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把老班底不断扩大,井冈山是老班底,那是相对延安说的;延安也是老班底,那是相对中南海说的。光靠井冈山是玩不转中南海的,许多老板不知道延安的重要性,所以事业做不大。
  这里面,老板的格局气宇是关键,没有这个,终究是土匪,有了这个,那叫执政党。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我认为萧何的作用最大,做一方诸侯,做割据的军阀,有张良在侧韩信在前足矣,要坐天下,则不能少了萧何。
  萧何进了秦丞相府,不知是哪位丞相,李斯耶赵高耶,这已经不重要,关键是“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萧何的治国意识就此可见。我们讨论到,当是时,各路英雄,不论六国之后,不论郡县之民,对未来的设想多数倾向于复辟“天子虚位、列国并存”的体制。能认识“皇帝”两个字价值的,可能只有刘邦、萧何。张良是复辟派,韩信也是,猴急急地要封王,刘邦和萧何的心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说刘邦在这个阶段受到了萧何巨大的影响也说不定。领袖之所以成为领袖,往往是下属抬起来的,黄袍加身不只宋朝有,只不过陈桥兵变,那帮兄弟们做的比较明显具备形式感而已。
  刘亭长乍入皇宫,“帷帐、狗马”我所欲也,“重宝、妇女”亦我所欲也,人性底层的毛病统统暴露,这不算什么,不这样做反而有些矫情,显示不出乡村干部的纯朴本质。让人意外的是卖狗肉火锅的樊哙语出惊人:“你是想做皇帝呢?还是想做小地主呢?”皇帝可以天天猪肉大饼,小地主只能逢年过节改善伙食,这个选择题出的比王小丫有水平。
  如果狗屠之辈有此见识,后来韩信还耻于与樊哙为伍,那就是韩信有毛病,韩信有毛病不至于死,但确实欠扁;反过来如果韩信看人没错的话,那就有这样的可能,樊哙这几句震憾历史天空的话是萧何一字一句教的,著作权是萧何的,只不过借樊哙的大嗓门和威武气势发表一下而已。如果真是这样,张良“愿沛公听樊哙言”的劝告就有点晚了,见机已经落在萧何之后了。
  我甚至这样联想,“进了咸阳做皇上”这句话,萧何早就已经念叨给刘邦听过了:黄袍已经加身,登基还需努力。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09:20:45 | 只看该作者
宰相根苗
  
  锐圆哥哥对大汉帝国的各路英雄进行了商业化评论,刘邦由一个乡干部创下四百年伟业,里面肯定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做生意也有江湖,也有天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做到中国最牛,为什么就不能是你呢?
  
  新年开泰,生意兴隆。我们的主人公也隆重登场,他就是大汉丞相陈平先生。
  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陈平和刘邦、韩信一样,年轻的时候都是三餐不保的无业混混,和刘邦更像的是,他们都有哥哥,哥哥又都是老实的庄稼汉。陈平家有三十亩地,一人收拾就够了,陈平成了标准的待业青年,除了睡懒觉,就是交往三教九流。刘邦在嫂子家蹭过饭,后来混上亭长,吃派饭了,而陈平跟着哥嫂可日子。刘邦和陈平富贵以后,坐在一起,就经常回忆在嫂子家蹭饭的经历,韩信凑过来:“唉,你们再倒霉还有哥哥嫂嫂,虽然蹭哥嫂的不如吃爹妈的爽气,但总比我强。”
  饿过饭的人,一般都是现实主义者。刘邦集团有不少人出身低微,正因为如此,才了解人情世故,用今天的话讲叫了解国情。
  秦始皇时代,低就业是个问题,社会低层中的精英分子不能被合理消化,衣食不保,很容易铤而走险,影响社会稳定。
  陈平长得一表人材,超级帅哥,但是成年之后,娶不上媳妇,原因很简单,穷啊。他们同乡有一位大款叫张负,有个孙女,嫁了五次,死了五个老公,超级克夫。陈平听说她是个大美女,就来求婚了,朋友劝他:“这女的克夫命。”陈平一听就笑了:“我们这是强强联合,她是克夫命,我是穷命,她一克我的穷命,哥哥我就开始发达,发达是硬道理,懂不?”张负一听:“嗯,这小伙子豁达。”
  张负马上着手考察。一家人办丧事,自然少不了陈平这样的人张罗,忙里忙外,替主家打理得井井有条。锐圆插一句,年轻人最可贵的就是勤快,眼里有活,而且干活有窍门,呆头呆脑,找不着活干,这样的老板不喜欢。话说陈平忙乎完人家丧事,张负就悄悄地跟着他回家,陈平家住在低档社区,但是张负发现陈平家门口却停着几辆高档轿车,都是朋友过来请他出去吃宵夜K歌的,张负点点头,我的孙女婿人脉资源很雄厚啊。
  陈平娶了本县第一大款的孙女,自然有钱做东了,朋友就更多了。以前是富朋友巴结他,现在又有穷朋友也巴结他,陈平的朋友遍布各个阶层,统一战线十分强大。
  我们知道,丞相也叫宰相,为什么叫宰相呢?陈平年轻时候的故事,解释了“宰相”的原意:“分肉食甚均”。 分肉应该是人类最早的分配问题,原始人合伙打猎,得手以后,要拖回去“共产主义”:鹿头给猎手,相当于奥运金牌,起到表彰作用,激励他以后继续努力,鹿鞭给酋长,给他老人家补补身体,剩下的前腿、后腿、肚腩、里脊,根据男女老少不同情况予以分配。小时候在农村见过生产队杀猪宰羊,也大概如此,肉分完了,骨头下水一类不好均分的,干脆煮一锅杀猪菜,一家一盆分完拉倒。
  陈平在乡里分肉相当有水平,除了公正,关键是对人情世故摸得清楚,对人的心理预期摸得准确,对不同人的不同利益诉求摸得到位,心到眼到手到,手下的刀子又磨得锋利,刀刀有分寸,所以他才敢打广告说“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治理天下,说简单了也就两个问题,一个是创造财富,一个是分配财富;许多企业会赚钱,不会分配利益,经常搞得鸡飞狗跳,这样的老板,要向陈平学习。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6-9 09:21:08 | 只看该作者
 陈平如何评价自己的两个老板
  
  在刘邦的公司,陈平是跳槽最多的员工。陈平和楚汉时期的许多英雄一样,以前都是平民中不安份守己的家伙,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一乱,这帮家伙都就跑出来了,兴风作浪,成王败寇,反正是不再唱“平平淡淡才是真”了。
  陈平先投奔魏王,后来到项羽手下混事,干得还不错,后来刘邦攻克了下殷,项羽有个毛病,哪里丢失城池了,也不搞搞清楚,守城的字员都有罪,陈平怕受株连,转而投降刘邦。
  陈平这个人非常懂见机行事,做事情先想着别人的利益,别人的看法,这不是说他和雷锋一样觉悟高,而是明白自己的利益要在他人的利益中间寻找。追求利益是这样,逃避灾难更要见机行事。在投奔刘邦的路上,要坐船过江,一上船,陈平发现船家有梁山水泊英雄的味道,于是不动声色,假装嫌热,把衣服都脱下来,告诉对方身上没有银子,避免动起手来,诸多麻烦。
  刘邦很有意思,有人来投奔他,他自然高兴,这个时期,一是本身需要人才,第二,楚汉之间一来一去表明了一种人心向背,是一种信任投票,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么体现的。所以,来的都是粉丝,都是拥护本哥哥的,自然会热情招呼。“来了,先吃饭,到宾馆开个房,咱们回头再聊。”应该说相当得体。陈平不像韩信,要别人求爱,陈平对刘邦讲“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信心满当当地,姿态很强硬。
  打天下的时候,竞争激烈的时候,领袖和老板要有一双毒辣的眼睛,要在尽快的时间内发现人才,因为时不我待;坐天下的时候,竞争相对超然的时候,则要作育人才,要有“凉水泡茶、慢慢出色”的心态,有长远眼光,从长远布局,考虑人才的梯队建设。有句和“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一样俗不可耐的话,就是“试玉需烧三日满,辨才要待十年期”,对不对?对,但是是在和平时期,慢工出细活。在激烈的战争和竞争状态之下,辨识人才,三天都不能等,看中了马上就要落订金,马上就要问:原来年薪多少?职务多高?刘邦在这方面还是够大方,陈平在项羽那里有业绩,才做到都尉,到这边寸功未立,也来个都尉,级别一样,但起点不一样。
  非常有意思的是,韩信和陈平都是从项羽那里跳槽到刘邦这里来的,他俩第一次和刘邦见面,都不可避免地谈到了项羽,也都把前任老板和现任老板PK一把。韩信是怎么对比的呢?他说项羽很小气,舍不得银子,更舍不得官爵,把公章都刻好了,拿在手里揣摩把玩,就是舍不得给下面的弟兄们。而陈平见面时,讲到项羽的缺点,主要是任人唯亲,除了连襟小舅子,不大相信其他人。比如陈平投汉,就是因为担心项羽误杀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担心,因为平日里的信任不够,信心自然不足。项羽没有推心置腹的铁杆兄弟,大概是出身贵族,再“恭敬爱人”,对陈平这样的来说,也有一种隔离感,不如刘邦出身低微,混迹乡里,亲和力天生充足。
  陈平第一次没有和刘邦讲待遇问题,避免刘邦增加心理负担。过了一段时间,刘邦再次咨询陈平时,陈平才讲到了刘邦和项羽两个老板在公司待遇方面的差异。陈平说:“项羽待人恭敬有礼,很有教养,喜欢讲面子的人就愿意跟随他,大王您舍得奖赏,喜欢发财的兄弟就愿意跟随您,但是您待人脾气太臭,怠慢无礼。”陈平在这里对项羽的评价,比韩信的要客观一点,项羽并没有把玩公章不舍得给人,只是在封赏的时候,特别慎重,功爵者,名器,名器不能随便与人,在常时并没有错。刘邦愿意出高薪,凡是投奔自己的,都是总裁总经理,哥哥在一个企业就看到有行政总裁、后勤总裁、销售总裁、企划总裁……,名器滥赏,不是什么好事。”
  恭敬则廉洁之士归之,滥赏则好利之徒从之;恭敬则不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有些人则会“敬”而远之;傲慢无礼虽然让知识分子感觉不适应,但让工农干部感觉亲近。打是亲,骂是爱,有类人天生有受虐倾向,贱骨头,领导一天不骂,整天浑身不自在。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