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期待着王洪浩的第三本书 ------读《猎头看世界——草船借箭》 文/叶建国 我是一口气把这本《草船借箭》读完了的,对于我这个对管理类书籍并不感冒的做政经报道的记者来说,这种情况很少出现,整个的过程我都象是听一个人在不断的向我“唠叨”,而我一度肯定的认为,要是这本书的作者王洪浩就站在我面前的话,我肯定要和他吵一架的。当然,说了这么多,是要说明一个问题,这本书的语言表达非常流畅、口语化、就象听一个人讲座。不过,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向读者提供一次阅读快感,尽管现在很多的书连这一点都做不到。 颠覆性,是的,我决定用这个词来形容我进一步的阅读感受。 去年5月间,我拿着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奔走于北京和郑州之间,试图将我之前一段时期内所有关于互联网的思考付诸于实践,直到后来我的一个在国内某网站做副总裁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互联网行业,进入的门槛很低,但成功的门槛很高”。 事实上,现在我已经明白,在我们的周围只有两种商业机会,一种是你循着前人的轨迹去走,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你没有机会,但是对你的财力和智力都要求很高,也就是说,已有的经营者已经将成功门槛抬的很高的了。另一种情况是,你做一个开拓者,在少有人涉足的领域寻找出恰当的路径并走下去,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创业者来说,你除了要面对质疑和精神上的孤独以外,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说服人们对现有的生活方式做出改变。我向来秉承的一个原则是,任何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意味着新的商业机遇的诞生,也意味着一种旧的商业机会的淡去。所以,你的开拓将是对整个商业社会的贡献。 如果非要对这两种创业形式作出价值评判的话,我毫不犹豫的认定后者是更有价值的,原因就是在这种路径选择中体现了颠覆性。 猎头公司出现和运作似乎也正在颠覆着我们传统的公司用人规律。当然,对每一个猎头公司的经营者来说,我相信他们的工作中也遭遇很多的不理解,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挖人墙角,是极具有侵略性的一个行当。 这并不难理解。我国的市场经济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和孕育之后,虽然对人们的创富形式和国家资源的宏观配置有了更宽容的认知,但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用人问题依然没有能够摆脱传统的价值判断逻辑,任何超常规的用人方式都可能被员工认为是对自己尊严的挑战,包括把年轻人安排到较高的位置上,会被认为对老员工的侮辱,从外面公司空降一个管理人员过来,会被内部员工认为是老板对内部人员的不信任等。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作为一个猎头公司的运营者,王洪浩显然明白要想使自己的事业有所发展,首先要为自己这个行当正名,正名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的业务清晰的展示给大家,破除人们对猎头的神秘感,事实上,从其第一本著作《猎头》的畅销程度来看,他已经成功了。 而这本《草船借箭》则可以被认为是王洪浩的在另一个层面上的努力,在这里面他尝试着给企业灌输一种新的理念,用他的话讲就是,我们的商业竞争中,分为三种人,“聪明人干聪明的事情,少劳而多获,主要靠动脑,让别人的箭射到我们的船上;平凡的人干平凡的事,按劳分配,自己造箭自己用;愚蠢的人干愚蠢的事,多劳而少获,将自己的箭无意义的射到别人的船上,也就是俗称的为别人做嫁衣。” 这样的理念传达的背后,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对我们传统的商业道德和伦理做出颠覆性的意见表达,试想,如果李开复从微软到GOOGLE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的两个公司间,我相信大家关注的层面也许不是两个公司的法律纠纷,而更可能是从道德的层面对GOOGLE和李开复进行批判。其实,我们一直在呼吁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着重引进国外的新的管理理念,但我们也许没有发现我们需要引进的可能只是国外的一些常识,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源的争夺发生在任何两个公司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这样的判断。王洪浩只是用“草船借箭”这个中国的成语来表达了他对这一“常识”的认同,尽管他距离彻底改变我们对由猎头参与的企业间人力资源竞争的道德判断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另外值得指出的,作者在本书中提供了一些他亲身经历的一些故事,虽然受制于猎头公司需要对客户做出保密承诺的特殊工作性质所限,故事并没有我期待的丰富,但至少有故事可读。我一直在想,要是有人可以把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我国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间的人事变动情况做个梳理的话,肯定会有很丰富的发现,将帮助我们看到,在过去近30年这个政治、经济、社会等大环境都在发生剧烈变革的年代,我们的企业做出了怎样的调整?做出了怎样的反弹?未来又会发生什么?这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社会变革图景。而且,我相信最有可能完成这一工作的应该是来自猎头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很多时候都是人事变动的策动者,更是亲历者。 最后,我还想指出,这本书还关照到了另一个群体,用书中编者的话来说就是,“对于那些期望被猎头猎获的人才而言,这本书也是不可多得的指导宝典”。这样以来,王对这个猎头公司的工作体系的介绍就完成了,在其看来,企业、猎头公司、人才三者是需要同舟共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