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篇文章给各位。 作者更加突出 “立人” 的重要,立人固然重要,然其理想太易满足,是不可为也。当然其鼓励读者之“立人”心态是文章重点。子曰“三十...”对 华人文化影响深远。
神仙派成员房友曾经对我说过,三十岁的时候要认真反思一下过去走过的路,争取有一个新局面。
三十岁,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孔子曾经说过:三十而立。既然是"立",那当然与不"立"之前有天壤之别。因此可以说,三十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分界点。
现在的问题是,三十而立要"立"什么?
中国有句成语:成家立业。于是,许多人想当然地把三十而立的"立"想成了"立业"。三十岁的时候有了事业,就叫立业。
为什么是三十岁立业,而不是三十五岁或者其他年龄,孔子没有告诉我们。我想,大概这是孔子给人们制定的一个奋斗目标吧。
我关心的问题是: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是我们所理解的立业吗?如果是立业,那么衡量立业的标准是什么?是确定了事业目标就算立业了,还是必须要有所成就才
算立业。如果说确定了事业目标就算立业,那么对事业目标的高低是否要有衡量。如果说要有所成就才算立业,那么衡量成就高低的标准又是什么?有了份工作算立
业吗?还是必须达到什么地位或者必须挣了多少钱才算立业?
看来,把三十而立的"立"按照现代的价值观理解为"立业",我们将会遇到很多有关标准方面的难题。
孔子的时代是个简单的时代,如果按照当时的价值观标准来衡量"立业",那么能够独立有一份家业大概就算是立业了。
问题是这是孔子说的"三十而立"的全部含义吗?如果说是,那么这种"立业"的标准对现代人而言又有多少指导意义呢?我想,孔子说的"三十而立"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立业"与"立人"。
对于现代人而言,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立业的标准已经越来越难以统一。因此,追求三十而立的"立业"目标已没有太多实际的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三十而立"立人"的目标意义就凸显出来。
何谓"立人"?
"立人"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知识结构。概言之,要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式。
因此,"立人"就是"立心",心不立,人便无从立。"心"就是人的"心智模式"。有了什么样的心智模式,就有了什么样的认识世界的态度和行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决定了人有不同的人生表现和结果。
三十岁的时候,如果能够确立一个好的心智模式,那么即便还未获得比较好的社会地位,还未赚得比较多的财富,但是仍然可以说这个人已经"立"住了,他的
前途将是光明的。反之,三十岁的时候,一个人如果还没有确立一个好的心智模式,那么也许他由于某种原因现在获得了比较好的社会地位或者财富,但是仍然不能
说这个人已经"立"住了,他现在的一切因为没有"心"做支撑,所以很难守住,极有可能就成为过眼云烟。
三十而立。快到三十岁的时候,看看自己是否有了属于自己的思维,是否有了可以支持自己长远发展的心智模式,是三十而立应该追求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