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塌糊涂 BBS 这是我一年前写的毕业感怀,好象还是导师所要求的任务。现贴在这里,真是献丑了。现在我的想法和自己的研究方向都有一些变动,有时间再整理。 说声“再见”不容易 ——略记我的北大三年求学生涯 1 大概自从高中以来,我就想当一名教师。到如今,最让我割舍不下的还是书本,书已经成为我的生活的滋养,成为我的生命的一部分。进入北大读研,我才知道,原来自己学了四年还是不会读书,不会挑书,缺少对好书的鉴别力。对于立志研究学问的我,一下子懵了,怎么会这样?大学四年的训练造就了什么?想来,大概记忆最为清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大学就是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还有那师兄师姐们教导我们说,要多参加社会活动,这大概就是90年代中期三流大学的生活。我记得两个细节,可能很能说明问题。一个细节是,我发现,在课堂上,很多同学都在自己的课桌上放着一本小说,或是一本英语字典,这大概是为了应付枯燥的课程吧。那时的老师,不是抱着别人(并非一流的)的书念,就是在独自欣赏自己做出来的、没有生命力的学问。第二个细节是,大概每次上课都要点名,出勤率严格地被纳入各种奖评之中。回顾这种大学生活,真是悲从心来,人生最美好、求知欲最强的光阴就这样被浪费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学一无是处,在大学里,至少还是感受到了一些与中学不同的东西,比如对大学的学术氛围的体验、自身自主性的提高和独立性意识的增强、眼界也不断地开阔起来,还有,通过广泛浏览书籍和报刊杂志,对整个社会和学术界也有很多的了解。 大学生活,时时让人不堪回首,但又不能不时时警醒自己:别忘了思考,思想也要超前,这就是我进入北大时的深刻感受。我很庆幸能上北大读书,几乎每一个没上过北大的人,对北大都会是向往有加的,我也是。记得考研的时候,对北大的一场百年纪念晚会,我都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在我的心目中,北大是神圣的,是生命的最好。没到北大读书,就是生命的遗憾。走入北大后,我和同学们逛未名湖、图书馆和各种园林,同时也沉浸于读书的快乐之中,一切都显得异常的美丽。我的北大三年求学生涯就是在这种美好憧憬中开始的。 2 研究生一年级,我自己选的课并不多,主要还是上必修课,然后就是随意听各位名师的讲座。初来北大,首要的还是想尽快熟悉环境,进入这种研究的氛围中去。对许多名师的课,往往只是听了几堂课,都因为太专业了,不大容易懂,就打退堂鼓了。于是,我就集中精力读了一些古籍,比如十三经中的《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就是在这学年阅读完的。通过这些阅读,我对中国文化的渊源有了些直观的印象。另外,作为一个中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我也选择了一些历史上的重要经典阅读,比如先秦的《老子》、《墨子》、《管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列子》,魏晋的《王弼集》、《嵇康集》、《阮藉集》、《郭象注庄子》,宋明的《二程集》(没读完)、《近思路》、《朱子语类》(1-3册),王阳明的《传习录》和《大学问》,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王夫之的《庄子解》和《庄子通》。还有就是清代以来的一些人物的著作,比如章学诚、张之洞、牟宗山、冯友兰、张岱年、梁漱冥等人,但这些看得比较粗糙,有些著作到现在仅存一些印象了。另外,为了加强古籍阅读能力,我主要看王力的《古代汉语》,并选修了中文系的一些有关文字方面的课程,比如古文献、文字学概论、战国考古文字等。在学习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史学素养的缺乏,在我看来,对古籍思想文献的解读,缺少史料的支撑,是不够的。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主要看了《国语》、《左传》、《史记》、《三国志》这四本史书,并翻了翻《汉书·艺文志》,总算对中国的早期历史,以及中国书籍文献的体例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年级所读的书大概就是以上这些,总的来说,在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年,学习气氛最为浓厚,学术热情也最高。那时,在宿舍,经常会有几个人时不时就聚集起来,讨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虽然不免有些幼稚,但那指点江山的豪迈,滔滔不绝的雄辩,却也让人神往。课外期间,我们自己和中文系的同学还组织了各种讨论会,比如对《论语》、《周易》、《庄子》的阅读和各种专题的讨论,让人感动的是,那时候的讨论甚至还有老师参加,比如朱良志老师。这种浓厚的学术环境,培育了自身学问的信心,也时时让人感到“吾道不孤”、其乐融融的趣味。 3 按北大中国哲学硕士专业的惯例,是二年级选导师。我当时因为和一学佛同学的交往而喜欢上佛学,希望从中能得到一些启示。我还经常听老师说,研究中国哲学,假如不懂易学和佛学,不大可能做出很高的成就。基于这两个原因,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研究佛学的老师——魏老师。这样,研究生的第二年,我就始终在佛学的门下领教,听老师授课和自己阅读佛学经典。最让我受益的是,楼老师开的佛学经典阅读,我有幸能在课堂上领读,这大概持续了半年。这半年的阅读,再加上自身的学习,我获得了基本阅读佛学经典的能力,还加强了古文的训练。其他时间,我基本上自己阅读佛学经典。目前,除了各种大藏经,佛学经典读物已出版、并经校对的数量还是有限。为方便阅读,我就时常往系里借台湾出版的读物,有时也跑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阅读。 这一学年中,我的阅读书目大概有:《四阿含经》、《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中轮》、《优婆塞经》、《摩诃般若经》、《华严经》、《圆觉经》、《法华经》、《百喻经》、《涅槃经》、《大乘起信论》、《愣伽经》、《胜曼经》、《摩诃止观》、《肇论》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我对印度佛学有了基本了解。但由于佛学本身的性质,我时时也想希望从中借鉴一些对人生的看法、甚至行动的榜样,为此,我走访了河北柏林寺和五台山,亲身体验了出家人的生活。在寺院修行的日子里,人心是多么安宁,外界的一切好像都已失去意义,也许唯一割舍不下的是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暑假回到学校,我依旧捧着佛学经典看,仍然希望接着佛学之助,能消除心中的烦扰和困惑,遗憾的是,我无法做到。于是,我对自己说,那也许不是我所要追求的生活。最后一年的硕士生活,很尖锐地向我提出了这类形式的选择问题:读中国哲学(佛学),还是其他?经过一个月的反复抉择,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伦理学方向,向中国哲学说再见。 回首这两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充实和有意义的。在全国最好的学术环境中,我从老师门那里学到很多,比如基本能独立阅读经典,能做到对文本的理解不会发生什么偏差,并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但也有一些不如人意之处,特别是对我比较了解的中国哲学的失望。 其实,我一点也不讨厌中国哲学,我自己不仅深深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还非常热爱中国思想,它那简洁的语言、修身养性的意蕴,都让我着迷。但我对中国哲学的研究队伍失望。他们缺少基本的人文关怀底线,他们的行为不仅不符合一位学者和老师的职责,甚至是在羞辱中国文化。我以为,作为一位传授和研究中国文化的老师或是学者,首要的是教好书、做好研究,但检察他们的成果,我们没有发现稍稍多一些的、让人激动人心的作品,也没领教到独到的授课方式,他们不负责任的授课、粗心的指导,甚至平日的行为举止,都让我为之汗颜。以我的观察,有三点让人十分痛心。其一、上课念书。其二、经典阅读的误解。各门学科都在提倡阅读经典,这是值得提倡的,但一些老师却借阅读经典之名偷懒。在经典阅读课堂上,老师没有准备额外的资料、对经典的研究状况也没有深入的介绍,还有老师自己的一知半解。在北大遇到这种事,我感到很惊讶,更惊讶老师门的坦然。其三、导师的职责何在?不管是在平时的写作,还是对毕业论文的审核,他们都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在导师的意义上,他们是不称职的。他们仅仅是说学问要自己做,但这并不意味导师没有指导的必要,特别是对本科和硕士来说。 4 大概毕业生的最后一年,是人心最浮动的时期,毕业找工作还是继续读博,或是其他选择?每个人都要面对。最初,对毕业后干什么,我也不是没犹豫过,但权衡再三,还是决定读博士。具体选择什么方向,又让我头疼了。按一般同学的说法,报考自己导师成功率高一点,或者说基本上不用担心考不上。因自己学术兴趣的转移,我还是报考了伦理学专业,最终幸运地被录取。在这一年中,由于兴趣的转向,我的阅读范围与前两年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这时期的阅读书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类书,为应付考博而读的书。何怀宏老师主页上列的大部分书目,除了《正义论》、《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德性之后》和生态伦理方面的部分书没读完,其他书我基本读过。考博期间,为了减压和自我放松,我也时常翻翻一些文学书籍,比如庐隐、沈从文、鲁迅、周作人、孙犁、琼瑶等人著作。 2、第二类书,主要为西方经典。应付博士入学考试,也许最好的方式是多看书,尤其是看经典,我就是抱着这种想法对付博士入学考试的。为此,我比较系统全面地(但略显粗糙)阅读了西方哲学的一些主要著作。这类书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斐多》《赖锡斯》、《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对话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 解释篇》、《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奥勒留的《沉思录》,《道德箴言录》。 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笛卡儿的《谈谈方法》,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政治学》和《知性改进论》。洛克的《教育漫话》、《论宗教宽容.》、《政府论下》,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研究》、《休谟政治论文选》、《人性的断裂》。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实践理性批判》,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叔本华论说文集》,《看哪, 这个人!》《偶像的黄昏》《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卡尔·雅斯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还有一些心理学著作,比如,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健全的社会》,马斯洛的《人的潜能和价值》 另外,有关自由主义方面的书,主要有:《自由主义》(霍布豪斯)、《联邦党人文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西方公民不服从的传统》、伯林《自由四论》和《伯林对话录》、《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当斯政治论文选》、《自由与传统——柏克政治论文选》、密尔的《论自由》和《功利主义》、《资本主义与自由》(弗里德曼)《自由与繁荣的国度》(米塞斯) 3、写完硕士论文后,我主要阅读了一些历史学著作。比如希罗多德的《历史》,《历史是什么》(英)(爱德华霍列斯卡尔)《历史学家的技艺》 (法)(马克·布洛赫)《历史研究》(汤因比),《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除了阅读一些书之外,我还旁听了一些课,主要有三门,何怀宏教授的《正义理论研究》,周其仁教授的《新制度经济学》和陈平教授的《文化经济学》,并听过两三次李强教授的课。这些老师学问渊博,思想活跃,观察敏锐,教学方式多样且有艺术。通过听这些课程,我的思路大开,也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真学问。这些可算是对我死板地阅读经典的一个补充、一一塌糊涂 BBS (Tue Aug 24 09:31:20 2004), 本站(ytht.net) 5 三年的求学生涯,自问收获也是有的,毕竟时间没有太多浪费。首先是大大的扩充了知识面,对中国哲学和佛学有了大概的认识,也接触了西方的很多理论,虽说没有很深入的研究,但一些基本方法和思路,还是有些了解。在学习和看书的过程中,我也具有了基本的阅读经典的能力和些许学术研究能力,但在思想的贯通和独到的见解方面,尤其是提出问题和把握问题的能力,显得尤其不足。目前,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伦理学和政治学,希望能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关联作些研究。但我认为它们都需要建立在历史和事实的基础上,所以我想花些时间阅读史书,希望能发现一些新东西和新视角。至于具体的研究课题还没确定,也许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期待着自己在学术上的飞跃。 北京大学 二00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2 14:53:5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