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谷-管理人的网上家园

归园田居五首

[复制链接] 2
回复
156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07-3-13 10:1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注】


归园田居五首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熙二年(406),渊明四十二岁。去年三月,刘敬宣奉表辞职,渊明亦随即罢归。八月任彭泽县令,十一月辞职,从此开始隐居躬耕生活。这五首诗就是他复返自然后所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韵,气韵风度。】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尘网,指仕途。十三年,原作“三十年”。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辞彭泽县令共十三年,宋吴仁杰认为原误。今据改。】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貌。依依,依稀可辨貌。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罕人事,少交游。穷巷,僻巷。寡轮鞅,少车马。】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荆扉,木条编的门。】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披草,拨开草。】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霰(音线),小冰粒。】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早晨起来。荒秽,指杂草。】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其一·少无适俗韵

这是第一首,表现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社会的憎恶。由于作者几经仕宦,谙知社会黑暗,他“不堪吏职”,在去年(405)仅作了八十一天的彭泽令便毅然辞官归田。因为刚离尘世,愤激之情甚烈,故诗一开端就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说自己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情调,本性爱好大自然山水,这显然是牢骚与愤懑之词,为自己归田作了极好的说明,亦为以下赞颂大自然埋下了伏笔。

因为本爱好自然,根本不应入世,所以说:“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用“尘网”喻社会,说明统治的苛严。“尘网”前冠以“误落”,深表自己对以往出仕的悔恨。十三年,是指作者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四十一岁时辞去彭泽县令,整整十三年;一作“三十年”,多数注者认为是错误的,而逯钦立先生则认为是夸张之词,极言做官时间之长。这种解释,仅供参考。

而当时在官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作者没有直说,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用“羁鸟”“池鱼”两个比喻来暗寓自己的处境和心绪,说明自己极不自由,极端苦闷,从而希望返回“旧林”“故渊”,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曲折而储蓄的语言里透露了他愤世疾俗的感情。此二句以鱼鸟喻己,与第三句以“尘网”喻社会是紧相照应的,从细微处可见作者构思的缜密。

作者终于以果决的行动摆脱了“尘网”的束缚,实现了归田的愿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开辟荒地,不辞稼穑艰辛;生活贫困,不畏衣食饥寒。他常在诗评语中表现他的人生理想,安贫乐道,以此为洁行。这在当时追名逐利、安富尊荣的社会风尚里,是为人所料想不及的,而作者却不顾时俗的拘囿,独标高格,以“守拙”为荣,正可见他情操的高尚、理想的纯真。后世极为称颂他的“守拙”的人格,萧统说读了陶文,则“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钟嵘说:“每观其文,想其人德”。

作者安于田园生活,并极写它的美好:“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一幅和平恬静、安适自在的图画,诗人感到冲出“尘网”“樊笼”的喜悦和得以生活其间的快慰。这纯朴平静的生活恰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虚伪狡诈的污浊社会相对照的。作者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实际是对人事社会的鞭笞,不过这是一种暗写,寓针砭于褒奖之外,它不露声色,如同戏剧中的潜台词。

作者描绘田园画面,有如电影镜头,渐渐从近景推至远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依依”二词把景象描绘得传神如画,你好象看到远景的真切,但又不甚分明;朦胧的炊烟,袅袅上升。作者把远景与近景连接起来,使人感到田园风光辽阔无际,美不胜收。

以上六句是作者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墟里”等静物来表现静谧的环境;接着,又用另一种相反的手法,以有声反衬它的幽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狗吠”“鸡鸣”都是有声的,有声则不显“静”。可是从“深巷”中发出的狗吠,“桑树巅”上传出的鸡鸣均可历历辨析,就进一步哄托了环境的安静。如果外界喧哗扰嚷,闹成一片,则听不见狗吠鸡鸣,更不能清楚地辨析。这种以动托静、以声显寂的手法,梁朝诗人王籍在《入若邪溪》中也用过:“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相比之下,陶意含蓄,艺术境界更胜一筹。所以苏轼对“暧暧远人村”四句非常赞赏,说是“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农村,不仅田园静美,而且室内悠闲;“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无尘杂,是指没有世俗的应酬,没有官场的繁文缛节,没有仕途的明争暗斗,一切是那样的清静无为、闲适自得。作者把室外室内的恬静安适、环境心境的平和宁静融为一体。清代方东树对其描写极为称赞,他说“‘方宅’十句不过写田园耳,而笔势骞举,情景即目,得一幅画意。而音节铿锵,措词秀韵,均非尘世吃烟火食人语”。

末尾两句总收全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归居田园,象飞出笼中的鸟、跳出网中的鱼,特别感到舒畅欢快。只有体验过官场倾轧痛苦的人,才能感受这清静悠闲的乐趣。末三字“返自然”与开头“爱丘山”志趣吻合,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全诗抒情、写景、叙事融为一体,杂以动静相托,远近相连,内外相依的手法,把田园风光、人生乐趣写得水乳交融。从平淡中见思想的深蕴,质朴中见感情的丰腴。语言通俗,叙写真实,艺术上颇见锤炼功夫。



其二·野外罕人事

这是第二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轮,车轮。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曲中”一作“里人”。似以“里人”为是。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来,是多么自在!“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他们攀谈些什么呢?“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不言它事,唯道桑麻,说明已无尘世的奢想。他归田后专心致力农事,对亲手种植的庄稼十分关切,他是真心归耕田园,不象某些人为了窃取名利而假隐,也不象某些人虽不满统治者,但又眷恋利禄而作“中隐”,他是从思想上行动上与统治者作了真正的决裂。他身在田园,志在田园,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清代温汝能说;“‘相见’二语,逼真田家气象,陶诗多有真趣,此类是也”。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而忧虑,故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门阀等级森严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对作者寄慨田园的诗歌,我们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东树说:“‘桑麻日已长’以下乃申续乐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见真意实在田园,非喻己也”,这评价是符合诗人创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违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见微言大义,把这首诗硬说成是政治诗。如元人刘履说;“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时变革,霜霰凋伤而零落同于草莽耳。盖是时朝将有倾危之祸,故有是喻。然则靖节虽处田野而不忘忧国,于此可见矣”。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认为结尾两句忧念农事,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饰。

全诗质朴自然,不借典故,不用丽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抒情遣兴,真切直率。语言明白省净,韵味幽深,耐人咀嚼。

其三·种豆南山下

这是第三首,叙写了农事劳动的艰辛和劳而无怨的思想。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首写桑麻,这首写种豆,在组诗上次序井然。作者虽志在田园,但初归时的劳动效果不大理想,庄稼长得不好,豆苗还没有草多。这一方面是因土地荒芜贫瘠,杂草丛生,地广人稀,难以根除;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劳动,一个封建士大夫,刚离官职的县太爷,既没有耕作经验,又没有耕作能力,种不好庄稼,也是情理中的必然。他对“草盛豆苗稀”的状况是不甚满意的,但不文过非,这符合他一贯“任真自得”的性格。萧统说他为人率直,不矫饰言辞,曾与人饮酒,不论贵贱,若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襟怀坦荡如此。

尽管豆苗长得不景气,可他却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晨兴”写早起;“带月”写晚归,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劳。“理荒秽”,写他归耕后垦荒工作的艰难。尽管每天劳动时间很长,从日出到月出,身体很疲惫,然而诗人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有“带月荷锄归”的悠闲笔调写出他劳动后的轻快。我们好象看见诗人在月出山岗后,心满意得地扛着锄头,哼着诗句,漫步归家的情景。此时,人与月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诗人心灵的舒畅,通过艺术的笔触,净化为一种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诗歌美,活脱出一个美好静谧的意境和悠闲自得的形象。“带月”句可说是神来之笔,它变劳苦为欢快,化困倦为轻松,具有点染之功。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是指从南山归家途中的小道,它偏僻荒野,草木丛生,难以行走。这两句是进一步写田园荒芜,归耕艰难。以上六句叙写耕作生活,真切朴实,宛如在目。

最后作者抒发感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而诗人却说“不足惜”,只要使“愿”无违。他的“愿”究竟是什么?它既有儒家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意念,并且这二者常常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劳动当作“立善”的手段,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依靠,理想的归宿。只要保持名节,他劳而怨。末两句在诗意上作一转折,使作品进入一个思想高度,韵味悠深,耐人寻绎。

这首五言诗,主要是采用“赋”的手法,通过叙事来表现思想感情,其中没有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也没有比兴的运用,几乎全用叙述,只在未尾稍发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所以《后山诗话》说:“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藏海诗话》说:“子由叙陶诗,‘外枯中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乃是叙意在内者也。”日本学者近藤元粹说这首诗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诗受到中外诗评家的如此赞誉,可见其征服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者:苏者聪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浪莽,放荡旷达貌。】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披榛,拨开榛木树枝。】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残,残留。】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焉如,何往。】
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馀”。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一世,三十年。异朝市,朝市变化。此句意谓人生如梦,变化很快。】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策还,扶杖而回。历榛曲,经过灌木丛。】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濯(音浊),洗。】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漉(音路),过滤。近局,近邻。】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天旭,天明。】


好东西,好哥们一起分享……


 
沙发
发表于 2007-3-13 10:46:17 | 只看该作者
LZ解说的不错  身居闹市 回过头看看古人的诗词很有意思 如一股清泉沁入心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3-19 16:42:2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2楼的评价,我也觉得不错。所以转发了过来,这个不是我解说的。因为我学发贴子时间不长,所以把出处给忘记了。在此我说明一下。我觉得做人要诚实吗?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