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kegaga 发表于 2006-11-30 13:58:18

用勇气拥抱世界——记中科院杨佳教授(转载)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FONT color=#5233cc> 遇到灾难的时候,人们会本能地封闭自己,退缩到思想和情感之中,在家庭和亲人中寻找温暖,而<FONT face=宋体>她说:“</FONT>这不够,因为不论什么境遇,我们每个人对世界都具有责任。”<BR><BR>&nbsp;&nbsp;&nbsp;&nbsp;一<BR><BR>&nbsp;&nbsp;&nbsp;&nbsp;20点,晚高峰渐已退去,北京秀水街到建国门一侧的人行道。<BR><BR>&nbsp;&nbsp;&nbsp;&nbsp;我站在最内侧的盲道上,用一条长丝巾蒙住了眼睛向前走。<BR><BR>&nbsp;&nbsp;&nbsp;&nbsp;一步、两步、三步……我用意志在克服着恐惧,怕摔倒、怕跟人撞上、怕旁人奇怪的注意,这些让我每迈一步都格外小心。<BR><BR>&nbsp;&nbsp;&nbsp;&nbsp;我只走出了38步。<BR><BR>&nbsp;&nbsp;&nbsp;&nbsp;杨佳,29岁就双目完全失明的盲人,却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折服的奇迹:<BR><BR>&nbsp;&nbsp;&nbsp;&nbsp;———8年后她考取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并获得全额奖学金;<BR><BR>&nbsp;&nbsp;&nbsp;&nbsp;———一年完成了学业,成为哈佛有史以来惟一一位获得行政管理硕士学位(MPA)的外国盲人。<BR><BR>&nbsp;&nbsp;&nbsp;&nbsp;……<BR><BR>&nbsp;&nbsp;&nbsp;&nbsp;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还拥有什么。<BR><BR>&nbsp;&nbsp;&nbsp;&nbsp;失去光明的杨佳,并没有将自己的人生停滞在黑暗之中,反而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焕发出了灿烂的光芒,洒进世界,照亮了越来越多的人。<BR><BR>&nbsp;&nbsp;&nbsp;&nbsp;从第一次采访杨佳之后,我就发现自己有时候会闭起眼睛,努力体会风吹过脸颊的感觉,分辨“清凉”和“阴柔”的差别。<BR><BR>&nbsp;&nbsp;&nbsp;&nbsp;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我不会随便看到一个盲人就浮想联翩,之所以充满想像,是因为除了社会给了她劳模的荣誉之外,对我来讲,这个人内在的魅力,让我有了更多想要了解的愿望。<BR><BR>&nbsp;&nbsp;&nbsp;&nbsp;二<BR><BR>&nbsp;&nbsp;&nbsp;&nbsp;杨佳,看不见的时候,你也像我一样害怕吗?<BR><BR>&nbsp;&nbsp;&nbsp;&nbsp;从发病到完全失明,杨佳大概经历了两年的时间,世界就在她眼前一点一点地消逝。这恐怕是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折磨了,那时候杨佳常常会看着天空发呆,不是想万一什么都看不见了该怎么办,更多的时候她是在问自己,宇宙间是否真有一个万能的主宰?会不会在下一个清晨到来的时候,给她一个奇迹。<BR><BR>&nbsp;&nbsp;&nbsp;&nbsp;“眼前白花花空无一物的时间久了,心里就越来越清楚了———逃避是根本没用的,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必须去面对,而且越早接受现实越好。”<BR><BR>&nbsp;&nbsp;&nbsp;&nbsp;摆在杨佳面前的现实是:相爱的人在最不该离开的时候离开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BR><BR>&nbsp;&nbsp;&nbsp;&nbsp;那阵子,杨佳的腿上总是磕得青一块紫一块,用吸管喝果汁,吸管又戳到了眼睛……<BR><BR>&nbsp;&nbsp;&nbsp;&nbsp;要生活,就必须再次像婴儿一样重新学习生活的技能,学走路、学吃饭、学梳洗、学写字……<BR><BR>&nbsp;&nbsp;&nbsp;&nbsp;让杨佳重拾快乐的,是工作,是重回校园继续她当一个好老师的理想。在此之前,杨佳已经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当了10年的老师,教授博士生英语写作和口语。<BR><BR>&nbsp;&nbsp;&nbsp;&nbsp;重回校园,首先是交通的问题,年迈的父亲当起了女儿的拐杖和保镖,寒来暑往披星戴月,坐公交车、挤地铁,到教学楼,这对父女总是挽着胳膊风度翩翩气质优雅地在一起。<BR><BR>&nbsp;&nbsp;&nbsp;&nbsp;偶尔,下课的时候阳光好,这对父女会挽着手先走上一两站地再坐地铁,也许父亲会更紧地握住女儿冰凉的手,而杨佳也会轻快地抓抓爸爸的胳膊,无言地表示她的喜悦和感激。<BR><BR>&nbsp;&nbsp;&nbsp;&nbsp;为了克服上厕所的不便,杨佳常常只喝很少很少的水。女儿在教室里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地讲课,父亲也坐在不远处的教员休息室里等她,常常也是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BR><BR>&nbsp;&nbsp;&nbsp;&nbsp;这期间,杨佳写出了的《研究生英语写作》、《研究生英语阅读》两本书。前者被多所大学的外籍教师选定为博士生英语写作教材。后者被她最敬佩的导师、有“中国应用语言学界第一夫人”之称的李佩教授赞为“一部非常好的令人起敬的著作。”<BR><BR>&nbsp;&nbsp;&nbsp;&nbsp;一次,杨佳教过的一对学生夫妇,在校园看见已经完全失明的她,只说了一句“老师,你怎么变成这样了呢!”就站在学校门口哭了起来。最后,还是杨佳劝住了他们,用笑容和他们告别。<BR><BR>&nbsp;&nbsp;&nbsp;&nbsp;从那以后,杨佳发现自己比以前爱笑了。<BR><BR>&nbsp;&nbsp;&nbsp;&nbsp;三<BR><BR>&nbsp;&nbsp;&nbsp;&nbsp;2000年,人类迎来了一个新的千年,杨佳觉得自己应该走出去,去看看更远的世界,去接受更新的观念,学习更新的知识。<BR><BR>&nbsp;&nbsp;&nbsp;&nbsp;每天6门课,杨佳就在学校提供的一台特殊的计算机上插好6块电池,每一门课杨佳按下一个开关键,身边的同学帮她确认工作键的灯亮了后,她就开始随着教授的演讲手指如飞地记起笔记,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发现她的笔记就是一篇完整的讲义,不仅有教授的要点,而且有她自己的理解。<BR><BR>&nbsp;&nbsp;&nbsp;&nbsp;下课了,同学们看书,而杨佳则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听书。每天老师布置下来的阅读书目常常多到一两百页,正常的学生都叫苦不迭,而她则必须先在扫描仪上把书一页一页扫进计算机,之后通过特殊的软件读出来。当时的计算机软件的正确率只能达到96%,剩下4%的差错率就害死人了,因为读不出又看不见,只能靠猜!<BR><BR>&nbsp;&nbsp;&nbsp;&nbsp;一天,母亲瞥见了女儿鬓角长出了白发,兀自伤心了好久……<BR><BR>&nbsp;&nbsp;&nbsp;&nbsp;杨佳练出了超快的听书速度,竟可以达到每分钟500个单词,那几乎就是录音机快进时变调的语速了。一年下来,她竟超出学校规定,比其他同学多学了3门课程。<BR><BR>&nbsp;&nbsp;&nbsp;&nbsp;在哈佛,杨佳不仅是坚韧的,而且是智慧的。<BR><BR>&nbsp;&nbsp;&nbsp;&nbsp;她说:“疾病使我视力减退乃至失明。这期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认为人一生的奋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别人竞争,第二阶段是与自己竞争。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BR><BR>&nbsp;&nbsp;&nbsp;&nbsp;杨佳的演讲和勇气赢得了满堂喝彩。杨佳得了哈佛少有的A+成绩。<BR><BR>&nbsp;&nbsp;&nbsp;&nbsp;四<BR><BR>&nbsp;&nbsp;&nbsp;&nbsp;从哈佛回国后,杨佳在研究生院开课讲起了《沟通艺术》。<BR><BR>&nbsp;&nbsp;&nbsp;&nbsp;她在向学生展示沟通化为艺术的境界。她的微笑、她的赞许……这一切都让人兴奋,让人情不自禁地“倒流”、倾诉。杨佳沟通的魅力很大,而且越来越大。她的课堂出现了学生爆棚的现象,容纳40人的教室,170人争相报名,最后只能挤进来85个人。<BR><BR>&nbsp;&nbsp;&nbsp;&nbsp;“原来认为世界领袖离我们太遥远,但听她讲解和教授其中方法、理念,我们觉得有一天自己也能做到。”<BR><BR>&nbsp;&nbsp;&nbsp;&nbsp;一个刚上了4节沟通课的学生的信心,让人体会到了杨佳工作的成效。<BR><BR>&nbsp;&nbsp;&nbsp;&nbsp;在她的鼓励下,不时有同学会下意识地举手要求发言,更有一些人主动上台,杨佳总是寻声侧过头来,微笑着为他们鼓掌。<BR><BR>&nbsp;&nbsp;&nbsp;&nbsp;而她,她始终有一个从未向外人打开的“魔法师的密室”———她自己住的房间。杨佳固执地为自己保留着一个外人到不了的世界。“其实什么都没有,一台电脑一个扫描仪,很简单。”杨佳只愿意让人们看到她阳光的一面。五<BR><BR>&nbsp;&nbsp;&nbsp;&nbsp;父亲说,杨佳从小是一个特别听话的乖乖女,刚进研究生院的时候,上课的学生年纪都比她大很多,她整天穿着花裙子蹦蹦跳跳笑笑呵呵,她的导师李佩教授非常喜欢这个成绩优异的弟子,动员她:“杨佳,把你留在学校当个老师好不好啊?”“好啊。”杨佳想,有一天能像自己最敬佩的老师一样桃李满天下,该有多好啊。<BR><BR>&nbsp;&nbsp;&nbsp;&nbsp;那时候,她只想做一个好老师,一辈子留在这个单纯的校园里。可是,灾难降临了,改变了她对的人生的理解。<BR><BR><STRONG>&nbsp;&nbsp;&nbsp;&nbsp;遇到灾难的时候,人会本能地封闭自己。在黑暗中人应当采取何种恰当的态度生活?退缩到思想和情感中,寻找亲人的温暖来替代光明,这样的诱惑对处在困境中的人们特别强烈。但这是不够的,因为不论什么境遇,每个人对世界都具有责任。而一个人只有尽到了对世界的责任,才能真正具有价值。所以,原来那个只将自己圈定在学院围墙里的杨佳,在失明后,反而主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参与了盲联的很多工作。她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了。<BR><BR>&nbsp;&nbsp;&nbsp;&nbsp;“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省、不断发掘潜能的过程。与人、与世界甚至是与自己沟通,首先需要培养的是一个人的勇气和胆识。”这是杨佳向学生传授的第一个理念。<BR></STRONG><BR>&nbsp;&nbsp;&nbsp;&nbsp;又是一堂课结束了,杨佳一手提着电脑一手挽着爸爸的胳膊走出教室,她不时会停下来,让身边的同学先走过去,她会和父亲说说今天的课程。<BR><BR>&nbsp;&nbsp;&nbsp;&nbsp;“下,杨佳。”父亲低声提醒着女儿,杨佳的脚步停顿了一下,然后熟练地跟着父亲走下了长长的台阶。正值下班高峰,地铁里人头攒动非常拥挤,紧靠在父亲臂弯里的杨佳,柔弱得像一颗细草,却那么坦然、毫不迟疑地在人流中前行。<BR><BR>&nbsp;&nbsp;&nbsp;&nbsp;“人们说我们是残疾人。可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我们是勇敢的人,是在坎坷人生中努力实现美好梦想的人。”</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勇气拥抱世界——记中科院杨佳教授(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