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诸葛亮“隆中对”战略选择之误
<div class="p_entry2" id="textboxContent"><p>徐焰</p><p><font size="4">“三顾茅庐问,高才天下知”。以智慧和廉洁自律名垂史册的诸葛亮,于公元207年在襄樊受邀出山,所献第一策就是纵论天下大势的“隆中对”,使流离无助中的刘备有拨迷雾见青天之感。兵不过三千、地仅有新野一县,与汉天子在血缘上已远隔十五代的这位“皇叔”,自此按照“卧龙先生”谋划,选择了先夺荆州、次取四川、再争天下的发展方向。 </font></p><p> 诸葛亮那番“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的高论,千年间曾被无数文人政客称颂,还被《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拔高到“万古之人所不能及也”。若正视历史,却可看出“隆中对”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a title="搜索该标签相关文章" href="http://www.bokee.net/searchmodule/weblog/search_search.do?query=战略&type=3"><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战略</span></a>意图是以失败告终。面对此种让尊奉汉室为正统者长叹的结局,热衷个人崇拜和迷信的古人只归于“天意”,而不承认诸葛亮战略构想有严重失误。其实,刘备集团尽管一度成由“隆中对”,最后败也“隆中对”! </p><p> “隆中对”中有着可贵的战略思想,便是避强击虚,为古今战略家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曹操争锋,亦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三代盘踞的老巢发展,体现了真知灼见。不过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却考虑不周,第一步夺取荆州的选择便违反了避强击虚的原则。荆襄九郡位于国内腹心地带,又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交错,以骑兵为核心的曹军和以水军为主力的东吴都势在必争,陆战不如曹、水战不如孙的刘备集团在此与强手角逐显然处于弱势。赤壁之战后,刘备利用曹、孙矛盾,以政治联姻和“暂借”方式控制了荆州中心,而北部襄樊由曹军占领,江夏(今武汉)被迫让给东吴,一个荆州实际也是三分。其后刘备向四川发展时,也需留下关羽率重兵留守。 </p><p> 诸葛亮在隆中建议先取荆州为家,其次攻占四川,“一旦天下有变”再从荆襄和四川分兵两路以钳形攻势北伐。这一战略计划的致命缺陷,又使兵力本来不足的刘备犯了两线作战之兵家大忌。加上古代蜀道之难如上青天,与荆州千里之遥救援不易。留守的关羽在曹、孙之间两面受敌,失败势在必然。刘备反攻荆州又遭彝陵大败,蜀汉从此走向衰落。熟读史书的毛泽东在点评诸葛亮时,便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这真是一语中的! </p><p> 如今战略研究人员若穿越时空隧道,占有充分资料后再到“隆中”为刘备谋划,应该认为发展方向的最优化选择是汉中盆地。此处距新野不远,统治汉中的张鲁实行“五斗米教”,剥夺平民财产统归教产并取消货币,生病靠念咒而不吃药,简直与邪教无异,所部战斗力极弱。刘备率军翻巴山东部进夺汉中不难,在此落脚后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陇西分散无主的各部,从而能控制向西南、西北发展的战略枢纽。可叹诸葛亮计不出此,估计这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古代信息流通渠道不畅所致。 </p><p> 战略上的失误,是无法用战役的胜利来弥补的。诸葛亮刚出茅庐时,曹操正集结主力南下争荆州,势必同孙权集团火并,此时刘备正可乘机西进汉中,可惜这一难得机遇未被抓住。公元219年,在“隆中对”十二年后刘备攻取了汉中,曹军却在七八年前已占关中、西凉,向这一方向发展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已经错过。若是刘备先行控制西北边郡和广大草场,就可以建立一支能在陆战中击败曹军的强大骑兵,统一天下的目标便可能实现。 </p><p> 纵观中国古代分裂割据的战史,有一基本规律——凡南北分裂者北强南弱,凡东西分裂则西强东弱。其基本原因,便是东部和南部地区养马困难,缺乏骑兵便难取得陆战优势。后来诸葛亮北伐中原时不敢派魏延直袭关中平原取长安,而屡出祁山,便因所部多属西南步兵,想以山地战和长弩优势弥补骑兵劣势。不过此刻魏蜀实力相差悬殊,纵然诸葛丞相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发挥到极致,也无法改变这个千古智者是一个失败英雄的史实。“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最终也无法挽回“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p><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br/></p></div><p class="p_entry3"><br/>文章出处:解放军报<br/></p>[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12 11:40:40编辑过] <p>我们只有做事后诸葛亮了</p> 文中说:诸葛亮刚出茅庐时,曹操正集结主力南下争荆州,势必同孙权集团火并,此时刘备正可乘机西进汉中,可惜这一难得机遇未被抓住。<br/> 怎么不想想没有孙刘的联合,孙权投向曹操怎么办?<br/> <p>全球最出色的战略咨文--《隆中对》!</p><p>采石江边一扑土,李白诗歌留千古。</p><p>来的去的写两句,鲁班门前掉大斧。</p><p> </p> <p>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确不能算完美的战略部署,但是考虑到当时刘备的实际情况,隆中对应该是刘备最合适的战略了。</p><p>对于刘备的分兵荆州,致其千里之遥不能互相呼应,的确犯了兵家大忌,但这是后话,暂且不提。</p><p>隆中对是当时军事环境下刘备最合适的战略,为什么?</p><p>1、刘备在得刘表重用,在荆襄颇有人望,而且手下经营的新野也正是刘表地盘。</p><p>2、刘表座谈之客,没什么策略和计谋,也没什么大志,又有子伺之争;刘备夺取荆州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俱在,而且还有刘琦这个内应。</p><p>3、刘备在刘表生前不欲取荆州与其说是他自己说的不忍夺宗室基业,还不如说时机不成熟。刘表没死的时候,在荆州还是有号召力的,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刘备都是没有绝对的把握,何况北有曹操,南有孙权,如果他们趁乱而入,坐收渔翁之利,刘备是讨不到半点好处的。所以说某些层面上来看,其实刘备还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并非象后人所描述的那样不堪。</p><p>4、历史最后的发展其实已经证实了诸葛亮的看法:刘表死后,曹操大兵压境,荆州就土崩瓦解了。但是刘备和诸葛亮事先安排的刘琦镇守江夏(1万水军),是刘备能从荆州拿到的最大好处。</p><p>5、正是刘琦这一万水军(关羽率领)为刘备赤壁之战之主力,助其赤壁之战后占领荆州。</p><p>6、战后刘备的战略发展方向就一直按照诸葛亮的谋划发展,这也是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p><p>为什么说取汉中不切实际?</p><p>1、汉中之地西北有羌胡,东北有曹操,西南有刘璋据险守备,乃四战之地,难以久守。</p><p>2、刘备在汉中毫无基础,怎能断言他能灭得了张鲁?曹操灭张鲁的时候用了多少兵?刘备手上有多少兵呢?</p><p>3、就算刘备攻取汉中,也一定守不住。如果刘备夺取汉中,曹操征讨刘备,难保刘备不被打败。就算刘备联合刘璋、马超等,外交上和他们结盟,曹操攻不下来,那么刘备的前途在哪里?他只会变成西川刘璋的下一个新野。</p><p>4、刘备夺取西川正是打着为皇室宗亲帮忙,当刘璋的马前卒,为刘璋对付曹操的,刘备在西川驻扎了好久,等他收拾民心,整顿军备,静待时机,最后才一举击败刘璋,取了西川,从内部攻破了这个堡垒。试想据有剑阁天险的刘璋,刘备明目张胆的攻打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夺取,久战不下还会给曹操来个渔翁得利。</p><p>5、马超之辈如果不是被曹操赶杀得走投无路,又怎么可能被刘备收编?</p><p>所以说,楼主没有认真研究当时刘备所处的环境,得出的结论过于草率了。到是毛泽东所批的刘备分兵笔者也是非常赞同的,如果刘备主动放弃荆州,集中优势兵力,在汉中与曹操争霸;孙权在荆襄、合肥与曹操鏖战,如果能够很好的配合,曹操也是很难招架的。</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