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jwhu 发表于 2003-5-31 18:10:00

击败美的再得上市公司 格林柯尔神速收购美菱

格林柯尔此次把美菱电器收入囊中,使其冰箱产业线得以延伸,以实现顾雏军要囊括全国冰箱企业的豪言。本报记者 吴伟洪 摄

  5月30日,美菱电器(00521,200521)发布提示性公告,称29日接到控股股东合肥美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通知,该公司拟于当日晚与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格林柯尔)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将其持有的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82852683股转让给格林柯尔。一旦收购成功,顺德格林柯尔将成为美菱电器的第一大股东。作为ST科龙的大股东,顾雏军再度出手,将冰箱“四大家族”的老二————美菱电器收归其麾下。

  公告还称,鉴于暂时无法及时披露相关细节,所以申请将美菱电器、皖美菱B停牌一天,美菱将于今日公告《收购报告书摘要》等相关资料。

  尽管收购美菱事出突然,此前业内几乎没有半点风声,但昨日有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几天前,顾雏军和科龙的副总裁严友松已赶赴安徽,与美菱方面细谈合作事宜。昨日,本报记者致电严友松时,严仍表现得非常慎重,称只是科龙在合肥召开经销商大会,至于收购事宜今日稍晚时候会有一个公布。

  顾雏军这回出价两亿

  昨日本报记者致电美菱电器董秘薛辉,薛辉称,目前收购价格初定为2002年度的每股净资产值,每股为2·503元,如果按这个价钱成交的话,格林柯尔收购美菱将要付出2·07亿元,可谓是“高价收购”。但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高价收购”决非顾雏军的风格。

  以当初格林柯尔收购科龙为例,2001年10月,格林柯尔与广东科龙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格林柯尔拟出资5·6亿元收购科龙20477万股,平均每股2·45元,而科龙2001年中期的净资产为每股4·17元。按当时科龙和格林柯尔签订的转让协议,格林柯尔首笔款为1·5亿元,其余款项将在2001年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才按原来的协议到位。有趣的是,2002年4月,科龙在2000年巨亏6·78亿元的基础上,宣布2001年巨亏超过15·55亿元,成为“ST科龙”。而顾雏军的出价也变为每股1·70元人民币,合计转让价款减少为3·48亿元。今年4月1日,科龙2002年报出来,顾雏军开了一个愚人节“大玩笑”。据科龙年报称,科龙一举扭亏为盈,实现了盈利2·01亿元,结果未能瞒天过海,要返工再做报表。虽然科龙最终仍是盈利9000万元,但与当初的数字已相距较远。

  显然,格林柯尔在收购科龙上面可说是占了个“便宜”。有分析人士指出,不排除顾雏军在收购美菱电器时故伎重演,有可能协议是按每股净资产交易,但在经历顾雏军的资本运作后,最终成交价与最初的估价可能会相去甚远。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美菱每股净资产为2·503元,调整后的价格约为1·92元,一般顾雏军的出价不会高于1·92元,大约在1·50元左右。

  美的曾参与收购美菱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格林柯尔购得美菱之前,美的也曾参与收购美菱的谈判,但最终由于出价低于格林柯尔,约为1·7元而谈判未果。在选择格林柯尔还是美的方面,显然美菱方面对顾雏军提出的“合适价格”是相当满意的,加上格林柯尔和科龙都是冰箱企业,美菱急于投入其怀抱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关人士透露,美的曾有意收购美菱,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美的从2000年开始宣布进军冰箱行业,但很长时间都是贴牌而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冰箱行业的门槛一直较高,要达到每年20万台的产能,营销、开发、生产至少需要投入5000万元。所以,通过收购兼并再进行低成本扩张,比新建厂房要划算得多。因此,美的一直在国内寻找合适的收购对象。曾有消息说,美的欲收购上菱冰箱,这一说法后被美的方面否定。二是美的目前在安徽芜湖拥有一个大型工业基地,就近收购是一个较好的方案。最近又有消息传出,美的在收购美菱未果后,再次把目光转到安徽的另一家冰箱企业———荣事达身上。

  昨日,美的集团新闻负责人朱源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美的曾参与收购美菱的事情不置可否,但他表示,收购并非只是一方的意愿,价格也并非惟一的决定因素。他对美的曾与荣事达接触并不否认,他指出,企业投资过程中各种接触是正常的,但在未有实质性成果时不便透露情况。

  美菱急着找婆家

  但有行业人士对美菱如此急于找“婆家”表示困惑,虽然近三年来美菱经营状况并不理想,但也不至于亏得十分厉害。有数据显示,美菱电器2001年亏损3·49亿元,2001每股收益为—0·85元,2002年每股收益0·02元。而且今年3月底美菱刚与德国企业西柯玛合资成立了美菱欧洲销售公司,欲在欧洲市场大展身手。

  甚至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部分员工事前都没有得到被收购一事的消息。昨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有关人士在接听记者电话时表示,他们也是刚刚才知道收购的事情,他指这一交易“主要是集团公司方面的行为,股份公司只是按命令行事而已”。据悉,美菱集团共持有美菱电器12339·637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29·83%,为美菱股份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此次转让给顺德格林柯尔的股份占到总股本的约20·3%。

  显然,美菱原大股东———美菱集团欲引退也是促成此次“婚姻”的主要原因。美菱集团前身是合肥市第二轻工机械厂,1985年正式转产家用电冰箱,并发展成为多元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具有年产150万台电冰箱、20万台洗衣机及主要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1992年11月美菱转制,以合肥美菱电冰箱总厂为主体的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次年在深市挂牌。

  尽管美菱股份是上市公司,但由于集团公司转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导致美菱股份在为集团公司担保的过程中背上了巨亏的包袱,加上冰箱行业竞争激烈,日子并不好过。在2002年年报中,美菱电器指出,当年电冰箱行业竞争形势严峻,供过于求的矛盾加剧,价格持续走低,外部环境明显发生了与以往不同的变化。同时,国外家电和部分国内家电品牌加快了进入电冰箱市场的步伐,不可控因素大大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大大增强。

  顾雏军要称霸冰箱业

  不管顾雏军是以何种方式购得美菱股份,一旦收购成功,顾雏军将拥有ST科龙、美菱电器、格林柯尔三家上市公司,可说在冰箱行业占得半壁江山。目前科龙已拥有4个生产基地共500万台冰箱的产能,加上收购美菱以后,产能将增加到年产650万台以上。

  顾雏军在制冷行业的野心由来已久。去年,他一举收购了吉林的吉诺尔冰箱厂以及上菱的设备,而接手上菱冰箱设备的代价只有1000万元。顾雏军还曾经放言,要在几年内将全国所有的冰箱企业收归麾下。有数据显示,我国去年冰箱内销约900万台,出口约500万台,而全国的产能约为2000万台。目前冰箱行业70%—80%都是国有企业,日子并不好过,客观上又提供了大量等待被收购、整合的冰箱生产资源。

  顾雏军持股90%的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为ST科龙(000921)的单一大股东,持有科龙20·64%的股权,注册资本12亿元。公司主营业务为研制、生产、销售制冷设备及配件,无氟制冷剂;制冷技术的研究、开发;电脑、宽频网路设备的开发、生产和销售。但有行业人士指出,相对于单纯制造的企业,顺德格林柯尔更像一家投资公司,近年来不断收购冰箱企业,并因收购科龙一事声名鹊起。在业内,其董事长顾雏军也素有擅长资本运营的名声。有行业人士指出,收购美菱可能是顾雏军早已布下的一颗棋子,顾雏军的野心在于整个冰箱行业,而不仅仅是一两家冰箱企业。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31 19:17:00

到现在我仍然搞不清顾雏军到底是空手道的又一位高手,还是真正做实业的企业家。收购科龙本身在价格、支付方式以及技术等方面就疑雾重重,在短短一年多的整合后,又开始新的收购,从常理上看资金链和产业链绷的似乎太紧了,我真的不希望中国又出现一个反面的案例,楼主不知对顾雏军的整合和收购是否有深入的研究,能否再提供一些资料,我们深入研讨一下?

lmjwhu 发表于 2003-6-1 08:44:00

对于顾,他真的是一个低价收购的先锋,也是一个搞资本运作的高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6-30 12:06:08编辑过]

qihaitao 发表于 2003-6-2 16:35:00

顾雏军:还要再买400万台产能

  收购美菱后,已拥有亚洲最大冰箱王国的顾雏军昨天接受了《粤港信息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收购美菱没有选择
  记者:你认为花两个亿收购美菱值不值?
  顾雏军:我们要做1000万台的冰箱,我们没有选择,所以从总体上看还是值的。因为如果1000万台的话,就是一年120-150亿元的销售。与此相对比,两个亿是一个很小的数。所以,美菱是通往1000万台过程中必走的一步。
  不会增持美菱股份
  记者:美菱原大股东美菱集团持有约29%的股权,现在只将约20%转给你,格林柯尔下一步会否增持美菱的股份?
  顾雏军:每个上市公司,拿到控股权就够了。科龙电器我也只持有约20%的股份。(下转8版)
  记者:听说美菱要更换管理层?
  顾雏军:管理层不可能一成不变。当年收购科龙,我也只带去4个人,所以老实讲我们还是用科龙本身的人。美菱也一样,不会派去多少人,还是会依靠本地人才,不过会引进更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记者:美菱是一个国企,收购之后,在安置职工、债务处理上有什么义务?
  顾雏军:美菱原来的冰箱产能是150万台,调整后可以达到250万台。美菱的员工也会增加15%。至于债务,我们是买的一个企业,股份公司所有的债务都在里面,因为我们收购时提的是净资产。
  公平对待科龙美菱
  记者:一个老板同时掌控两家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股民担心它们之间会不会有内部交易?
  顾雏军:这两个上市公司,科龙、美菱都分别占股20%,所以说是同等的利益,我会很公平地对待两个公司,谈不上哪一个对我更重要。不会让其中一个公司吃亏,让另外一家公司沾光。
  1000万台冰箱销量,科龙、容声、美菱、康拜恩4个品牌还不够。我们也不会埋没美菱这么好的品牌,美菱需要进一步做强做大。
  哪里有卖的我还会去买
  记者:要实现1000万台销量,还要走多少步?
  顾雏军:现在接近800万台产能,将来要达1200万台产能,所以,还有400万台产能要收购,哪里还有卖的,我们还会去买。希望两三年或三四年完成。
  记者:现在国企都在加快转制,能纳入到你收购视野的企业有什么标准?
  顾雏军:你知道这个标准,你就知道我下一个要收购的是谁了。所以,不能说。
  记者:你下一个目标为什么选伊莱克斯?
  顾雏军:因为我规模上去了,与它竞争,我有成本优势。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很贵。他们的本地化,是本地化的销售公司,而不是全球产业基地,这是一个误区,这是给我们的一个机会。(记者 王珍 发自合肥)


粤港信息报

semoonlin 发表于 2003-6-2 16:57:00

只看这两家公司(科龙、美菱),很难说顾稚军在家电行业资本运作的成败。从现在看,倒有几分资产炒作意味。

qihaitao 发表于 2003-6-10 12:12:00

美菱之后,谁是顾雏军的下一个
财经时报 王旗




  这一次,顾雏军扮演了国内家电业颓势的拯救者的形象

  顾雏军只花了2亿元人民币就成了全球制冷业的老二。6月1日,美菱和格林柯尔在合肥召开发布会,宣布美菱电器(000521)的控股股东合肥美菱集团,已经与顾雏军旗下私人公司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所持有的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82852683股占总股本20.03%,转让给格林柯尔。由此,格林柯尔成为美菱股份的第一大股东。顾雏军为此付出了2.07亿元。有人注意到,出现在合肥新闻发布会上的顾雏军竟身穿一件旧衬衫。这就不免让人猜疑,这位内地福布斯第20大富豪是否财政上又出现问题。顾雏军则十分轻松,称正在“减肥”中,大码衬衣已经不合身。顾雏军笑言,对传媒的负面报道已经麻木,而关于他资金不足的提问属“旧问题”。此次收购发生在ST科龙000921实现赢利和顺利解除特殊处理的背景下。收购意味着“美菱在冰箱业的品牌和市场份额都非常好,出资2亿元获得美菱控股权,应该说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一直关注家电行业的北京虎杰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员张寅这样判断。而且,美菱电器目前状况明显好于当年的科龙,2001年美菱每股亏损0.85元。在2002年,美菱以每股2分的业绩顺利扭亏,实现811万元的净利润。今年一季度,美菱同样报收赢利,实现净利润279万元。这就意味着在顾雏军入主后,无需像拯救科龙一样施以“大型手术”。科龙美菱同归顾雏军旗下后,意味着顾从此掌握冰箱空调等制冷家电市场份额的近半壁江山。根据几家上市公司今年一季的报告,青岛海尔(600690)冰箱主业合并报表的收入为7.75亿元,科龙为2.25元,而美菱为2.72亿元。科龙美菱重组后,主业收入将直追青岛海尔。谁在买单虽然对媒体口称“划算”,但从自己的腰包掏出2亿元并不是顾雏军的风格。在当年的科龙收购案中,顾雏军的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科技控股(8056,HK)账面趴有8亿元现金,而且收购前两个月,顾以每股3.1元的价格配售8000万股,套现2.48亿元。而据调查,顾在签约收购后并没有动用上市公司的充足资金,却一直试图通过质押科龙股权,以获得顺德当地金融机构数额相当大的款项。当年格林柯尔拟出资5.6亿元收购科龙20477万股,首笔款为1.5亿元,其余款项在2001年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后按协议到位。而在2002年4月,科龙宣布2001年巨亏超过15.55亿元,这使顾雏军的出价也顺理成章地变为每股1.70元,合计转让价款减少为3.48亿元。与美菱集团的协议是不是最终的成交价现在不得而知。在收购科龙之后,格林柯尔开始提出打造制冷产业链的梦想。其实在这个工程浩大,且漫漫无期,商人顾雏军很可能另有利图。2002年4月,已经被顾掌握的科龙以2700万元的价格从海南格林柯尔买进2000吨格林柯尔制冷剂,海南格林柯尔正是顾氏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科技控股(8056,HK)的下属企业,后者在2002年的格林柯尔制冷剂销售收入1.01亿元,仅科龙这一单近30%。顾雏军曾对《财经》杂志记者表露,其收购科龙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打破制造领域对于格林柯尔制冷剂的封锁。而至今日,格林柯尔系对科龙、美菱等制冷家电企业的吸纳不仅是完成了一个冷链航母的框架,更实在的是,顾从中为其借以立身的制冷剂产品找到了稳定的买家。经过2000年和2001年的惊人膨胀后,从2002年开始,香港上市公司格林柯尔科技控股(8056,HK)开始业绩下滑,2002年,其营业额比2001年下降38%,盈利更是减少70%。2001年,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在香港创业板创下营业收入5.16亿元、毛利80%的惊人业绩,其中,其主业之一替换工程(以格林柯尔制冷剂替换其他制冷剂)收入4.77亿元,对业绩贡献率高达92%,另一主业销售无CFC制冷剂只实现收入3960万元。但到了2002年,其替代工程收入迅速降至2.19亿元,而无CFC制冷剂销售的收入则提升到1.02亿元。顾雏军在主席报告中称:年内,集团更加速扩张分销业务,以抵消替换业务所受负面影响。据指,科龙被顾收购之后,所使用的制冷剂几乎全部为格林柯尔产品。作为顾雏军扩张分销业务的手段之一,美菱理所当然会成为格林柯尔科的又一个买单者。下一个会是谁?目前,在电冰箱业有四大天王(科龙、美菱、海尔及新飞),顾雏军已经整合两大。而在此前,顾氏曾对媒体称,欲拿下全国半数冰箱企业。在对江西、浙江等地企业的一系列收购以后,目前已经达到800万台的产能,据其目标1000万台尚有差距。记者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去年冰箱内销约900万台,出口约500万台,对比中不难看出顾氏有鲸吞天下的野心。顾称,这个计划将在两三年内实现。另有数据显示,而全国的产能约为2000万台。目前冰箱行业70%—80%都是国有企业,日子并不好过,客观上提供了大量等待被收购、整合的冰箱生产资源。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科龙目前还是华意压缩(000404)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2.73%。证券业分析人士称,华意压缩主营压缩机等制冷设备的配件的生产,有着顾氏的制冷链条的对接基础,因而格林柯尔方面随时可能增持。该分析员认为,顾雏军下一个控股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华意压缩,这样,从制冷剂,到核心配件压缩机,到整机,顾就可以真正实现把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华意压缩自从去年控股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之后,使其压缩机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此后,华意压缩又深入清理资产状况,日前与其大股东景德镇华意电器总公司签署协议,以部分固定资产与景德镇华意电器公司的一条生产线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用来清偿其对公司的关联往来欠款,同时华意电器拟以每年1085万元的租金回租冰箱生产线。这样一来,公司的资产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到目前为止,如果可能的话,华意压缩将是一个非常优质的收购对象。

qihaitao 发表于 2003-6-11 14:11:00

顾氏伐谋,胜算几何?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叶秉喜、庞亚辉   
--------------------------------------------------------------------------------

文章内容:
    格林柯尔将并购美菱的传闻在坊间流传近一年之后终于变成了事实。5月30日,美菱股份正式公布了格林柯尔收购说明书。6月1日,安徽合肥,在近百家媒体的见证下,“格美婚姻”拉开了序幕。正如笔者所预测的那样,看似平静的冰箱业实际所蕴涵的“凶险”已经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国内冰箱行业“四大家族”在国内外资本的腹背夹击之下已经“分崩离析”。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民营企业格林柯尔并购了国内两家著名的上市公司科龙和美菱,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民营资本的强大推力、民营企业体制之灵活性,以及民营企业所蕴涵的活力无疑是促成这两桩并购案成功的最核心因素。综观并购美菱结果,渠道则可能是格林柯尔的最大渴求,至于管理很难说不是一种痛。
  渠道,顾氏心里是最美
  顾雏军是个大玩家,曾经放言要在几年内将全国所有的冰箱企业收归麾下。格林柯尔已经拥有吉林的吉诺尔冰箱厂以及上菱的1000万元生产设备。在收购广东科龙之后,格林柯尔拥有科龙、容声两个品牌,为了进军低端市场引进了康拜恩品牌,但在竞争激烈、成熟度极强的冰箱市场从零开始塑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并非易事。从目前康拜恩在市场运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理想,低端市场对于康拜恩的品牌认知十分有限。单从市场层面来看,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使制冷剂这一上游资源和冰箱、空调可以更好对接起来,格林柯尔可以低成本占领科龙电器所拥有的良好的销售渠道。那么,这次格林柯尔再次出手并购美菱,除了继续演绎上下游资源充分对接这一理由外,更大的因素可能在于格林柯尔在收购科龙之后,其所拥有的渠道并不能真正满足其所拥有产品和品牌定位的需要——科龙品牌在市场上以中高端为主,而容声则是一个中低端品牌,两者要进行剥离的话,必须重新建立新的通路支撑。况且,科龙原来所拥有的销售渠道以南方为主,在北方市场并不占有优势。而现在的美菱冰箱则以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为主,品牌属于中低端定位,美菱的渠道并不和科龙的渠道相冲突。实际上,科龙当时之所以推出康拜恩,其目的就是为了冲击二、三级市场和影响力较薄弱的北方地区。
  并购科龙和收购美菱对于格林柯尔的意义显然是不一样的。康拜恩市场推广的不成功,对于急速释放产能的科龙冰箱来说,将美菱收至麾下可以加速科龙、容声等品牌的冰箱迅速进入美菱的渠道,以达到释放其产能的目的。同时经过企业资源的整合,通过“吞吐量的加大”,可以达到规模的最大化,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能力。
  管理,难说不是一种痛
  一年多前收购科龙电器,顾雏军用一年多的时间对科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对科龙的供应、采购、销售系统进行了大换血。将科龙带出亏损的泥潭,2002年的年报显示赚取9000万元的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龙的乡镇企业出身以及顺德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但即便如此,顾雏军一直以来面对着来自各方的质疑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震荡。
  这次在格林柯尔收购美菱电器的公告发布的同时,一场变革美菱电器董事会的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新改组的美菱电器董事会有7名成员,美菱保留2位,格林柯尔占4位,还有1名独立董事。格林柯尔占据4位董事席位和顾雏军入主科龙电器的手法如出一辙。通过掌握董事会的话语权和表决权,进而通过企业的更换管理层来达到掌控美菱的目的。
  但是,格林柯尔收购美菱和并购科龙后,对顾雏军的考验是不一样的。科龙是乡镇企业,在格林柯尔收购之前,已经经过了潘宁、王国端、徐铁峰等多个高层团队的内部变革和调整,企业在内部管理上已经有了改善,员工对于改革和调整的心态也比较平和。尤其屈云波进入科龙后,对营销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调整,并且对于科龙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呆死账进行了处理,可以说经过努力,格林柯尔得到了一个比较干净的科龙。在这样的背景下,当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后,科龙内部虽然出现了一些震荡,但这些震荡基本上没有引起很大的波折。这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务实的大环境和当地政府的开明、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的开化与适应不无关系。
  格林柯尔入主美菱以后,对于顾氏的考验应该是严峻的。内地的改革程度和开放思想还远不及沿海一带,美菱是身处内地的正统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的机构臃肿、包袱沉重是具有普遍性的,美菱也不例外。一方面顾氏将面临着如何处理资方与劳方的问题,主要是指顾氏如何处理与普通工人的关系。在合肥,由于美菱的国有性质致使工人的很多思维方式与其他国有企业并无二致。如果劳资关系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出现很大的震荡,在美菱,工人罢工、游行已经不是第一次。其次,由于美菱的国有性质导致长期以来,企业出现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实际上到今天仍然难以挥去张巨声等创业元老的身影。企业内部许多高层由于代表者政府的意志以及以张巨声为代表的元老意志,顾氏将来在美菱内部的改革阻力相信远非当时的科龙所能项背的,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将对顾氏有着巨大的牵制作用。第三,美菱内部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制度也是巨大的考验。近年来美菱的市场业绩以及营销手法在一定程度折射出美菱的人力资源的水平很是一般。为了激励人员的积极性并吸引优秀的人才,美菱前老总张巨声就曾发动过在企业内部采取以“期权”制度为核心的激励机制改革,但最后因阻力重重而作罢,由此足见在美菱变革的困难程度。
  目前的美菱可以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来形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格林柯尔并购了美菱。我们不禁要问,顾氏伐谋,胜算几何?

qihaitao 发表于 2003-6-11 14:12:00

顾雏军 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

文章内容: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让人满意的答案, 顾雏军至今仍是一个谜。
  6月1日格林柯尔收购美菱,据称此举可以使格林柯尔占据中国冰箱行业的半壁江山。
  顾氏“迷雾”:让人看不清
  很多人感兴趣却弄不清的首先是顾雏军的“发家史”。按照公开报道我们可以理出这样一条线索:顾雏军生于1959年,江苏人,在江苏工学院热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天津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去了英国,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英国)有限公司。1992年,顾雏军在加拿大成立了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顾雏军回到国内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1年,2003年,格林柯尔相继收购广东科龙和安徽美菱。
  这个线索算是比较明白了,但是在国内仍有不少传言和疑问:一个技术人员到国外几年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本高手?
  其次是他发明的的制冷技术。早在1989年顾雏军就因提出“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理论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而学术界也对此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议。尽管过了多年后,顾雏军带着他的技术专利回国创业,但还是受到了包括他原来的导师在内的一些国内专家质疑。
  顾氏“暴雨”:都能感受到
  如果说“发家史”因为遥远让人难以捉摸,制冷技术又太过专业让人茫然,从而导致一般人难以了解顾雏军而觉得如坠雾里的话,那么,顾雏军1995年回国以来的动作,从天津建厂,到香港上市,再到收购科龙、美菱,一连串的“大手笔”就象一场接一场的暴雨,让每一个业内人士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
  有业内人士评论这次格林柯尔购美菱,是“投向冰箱业的深水炸弹”。格林柯尔收购科龙主要是科龙内部的事,而有了科龙再收购美菱就是冰箱业格局巨变的大事了。以2.07亿元的巨资、每股2.5元的高价鲸吞了冰箱四大家族的另一成员美菱之后,格林柯尔有了800万台的产能,已经在规模上坐拥中国冰箱业的三分天下,更何况,有了科龙的先例,美菱的转制成功似乎不难,海尔、科龙、新飞、美菱,表面还是原来的四大品牌,但反掌之间已经改变了竞争地位,长久以来的稳定格局土崩瓦解。
  在格林柯尔宣布控股美菱当天,美菱的股票一开盘就跳上了涨停板,一直萎靡不振的ST科龙也开始爬升,3天后,科龙摘掉了ST“帽子”。这样,一个由格林柯尔、科龙电器和美菱电器组成的“格林柯尔系”就在中国资本市场诞生了。
  甚至有人在揣测,格林柯尔收购的“下一个会是谁?”因为此前,顾曾对媒体称,欲拿下全国半数冰箱企业。在一系列收购以后,目前已经达到800万台的产能,据其目标1000万台尚有差距。科龙目前是华意压缩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2.73%。证券业分析人士称,华意压缩主营压缩机等制冷设备的配件的生产,有着顾氏的制冷链条的对接基础,因而格林柯尔方面随时可能增持。该分析员认为,顾雏军下一个控股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华意压缩,这样,从制冷剂,到核心配件压缩机,到整机,顾就可以真正实现把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
  顾氏“旋风”:还要刮多久
  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公司,更象一场从大西洋彼岸刮来的旋风,引起了中国大陆业界的震动。首先感到风力冲击的,也许是那些国内经营了多年的冰箱业巨头。他们也许会思考:为什么一个从海外回来的个人在短时间内成为霸主?海外背景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接下来要考虑的也许是技术对企业到底有什么价值。尽管受到质疑,但顾雏军还是依靠自己的专利推出了多个品牌的新产品,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了解顾雏军的人都知道,1998年中国氟里昂替代进入倒计时的时候,格林柯尔瞅准商机迈入中国市场,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不到3年,在中国的北京、深圳、武汉、海南、天津分别建立了高科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从而赢得了2000年7月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筹资7000万美元,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最值得思考的恐怕是如何从国资公开交易中挖到“金矿”,低成本进入资本市场。有业内人士分析,格林柯尔此次控股美菱,“这笔买卖非常划算”。前几年,建一条产能10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投入资金达8000万美元约6.4亿元人民币,而此次格林柯尔仅掏出2.07亿元,就将拥有150万台产能、市场份额在全国位居第四的美菱股份收入麾下。而此前控股科龙,更是一笔轻松赚钱的买卖: 当年格林柯尔拟出资5.6亿元收购科龙20477万股,首笔款为1.5亿元,其余款项在2001年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后按协议到位。而在2002年4月,科龙宣布2001年巨亏超过15.55亿元,这使顾雏军的出价也顺理成章地变为每股1.70元,合计转让价款减少为3.48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国有资产转让采取公开方式,不需要用“暗箱”,完全市场化运作,受让国有资产完全靠投资者的眼光和实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国有资产转让的额度以及涉及的行业都是空前的,加上前期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上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加速处理,可以说是遍地是金。(冀文海整理)

qihaitao 发表于 2003-6-16 16:01:00

苦尽甘来顾雏军
来源:中国证券报   


    一波三折后科龙终于摘帽,出手两亿买下美菱二成股份,媒体几乎一边倒的正面报道……虽然中国福布斯的富豪们最近烦事不断,但今年44岁的顾雏军却体会到劫波渡尽苦后甘来的滋味。
  和当今多数富豪们有所不同的是,顾雏军是极少数靠卖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产品发家的老板;和国内其他衣冠楚楚的家电业巨子相比,顾雏军又似乎永远是那付大大咧咧不修边幅的边缘模样:花白头发,大框眼镜,长袍一般的黑西装,不爱打领带,说话直接且语速很快,看上去确实有几分像童话小说里成天猫在城堡里做试验的科学怪人。
  近两年来,海内外各类报章在关于格林柯尔是是非非的报道中,给顾雏军送了各式各样的一堆“帽子”,他说除了“热能工程科学家”一顶算是当之无愧外,其它的多少都有些名不符实。
  “我不是骗子!”
  2001年底,顾雏军一夜之间在国内资本界名声大噪,然而这名声在较大程度上却不能算是正面形象。当时顾雏军正在紧锣密鼓地操作入主科龙电器(000921),占20.6%的股份。国内一家财经杂志首先撰文质疑格林柯尔的实力及其专利制冷剂的利润率,当时在国内对顾雏军和格林科尔这两个名字,除制冷学术界之外几是无人与闻,而科龙是位列国内白色家电行业三甲的名牌企业。一时间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顾雏军不利,相关文章挤满了财经媒体的头条,使这次收购面临一场巨大的信任危机。
  顾雏军说,当时,这让3年前才从海外回来的他大惑不解:“海外媒体都关注企业购并后的发展方向和态势,可国内传媒却只盯着我去收购的钱从哪里来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追问,让本来脾气就不算好的老顾有一次终于控制不住,他拍着桌子跳起来当众急喝:“我不是骗子!”
  顾雏军似乎不是那种善于回旋的生意人,即使到今天,他也不愿正面回应那些问题,因为“那时候还不是公众公司,没有义务一定要回答”。“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他说,在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读完硕士后,他于1988年发表了后来被国际工程热物理学界命名为“顾氏循环理论”的论文《一个新型热力循环的研究》,引起业界一场争论,同年在一些朋友的鼓动下“贸然下海”;1990年因看准环保节能制冷剂的主要市场在欧洲,遂远赴英伦,从事其格林柯尔制冷剂的研发与推广。
  对于如何掘得第一桶金,顾的说法就是“一心一意卖我的制冷剂。”他甚至对好奇的新闻界说:“我不会编故事骗你们,请放心,我肯定没干过犯法的事,没卖军火、毒品,没炒地皮。”他的一个著名的说法是:“任何一个人如果专心致志十几年如一日做一件事,总会有成就,就是卖十几年豆腐也会成为豆腐大王!”而他也常常不无遗憾地说,如果当初不是心血来潮去下海,留在学校做科研,现在也该是一名在业内很有名气的教授了。
  顾雏军自小在农村长大,十几岁时就插秧割稻挑二百斤的担子,饱尝人生的艰辛,后来抱定改变命运的顽强信念刻苦学习,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熟悉他的人说他认死理、不服输,特别不能容忍道德上的缺失,更惶论有人对他有这方面的怀疑。他自我评价时也说;“搞理工出身的人,白就是白,黑就是黑,不能稀里糊涂!”这一作风在他进入科龙后也充分体现在其管理上,他一方面给各级管理骨干业内最高水平的待遇,另一方面对企业中高层的各种“灰色收入”深恶痛绝,一经发现坚决除名,按他的说法“如果一个人在道德上出了问题,那就一无是处了!”
  “我不是优秀的管理专家”
  科龙2000年亏损6.78亿元,2001年亏损15.56亿元,被打入ST一族。2001年底,顾雏军接手,2002年科龙净利润为9282万元,成功摘掉“ST”帽子。但顾雏军却很认真也很服气地说:“我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专家。”
  他说羡慕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大部分时间都在休闲,思考战略上的命题,而企业依然有条不紊地经营。但他现在却要花上120%的精力和时间来从事经营管理,还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说,“只有规模上去了,公司秩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都制度化了,企业家个人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了,才算学会管理了!”
  对于带领科龙走出困境,顾雏军认为,一是科龙的企业资质、人员素质本来就不错,二是民营化改造确实从深层次保障了公司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能落实到位。
  “科龙每花一块钱就有我的两毛钱。”这是在科龙每一个员工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顾老板正是通过揭示这样一个浅显的关系来推动他的控制成本改革的。最典型的一个故事是关于公司大楼的厕所,顾雏军一来就发现,在这座用最高档大理石装修的大厦里,其厕所竟然是蹲坑的,以至于一些海外客户进了洗手间后又满面愁容地出来。于是顾雏军下命令立即改造对外使用的一、二楼四个厕所。科龙维修部门开始报价十八万,顾急了,把主管人员叫来骂了一顿,于是改报9万多元,还是打回去,最后报了2.9万,结果最后装修出的效果也很好。年报显示,2002年平均每台冰箱及空调的销售成本相对2001年同期分别下降13.05%及8.78%,而销售及管理支出减幅更是达到58.2%。
  在技术管理方面,“顾老板懂行”是科龙技术队伍的一致评价。他第一次听技术部门汇报,就发现“分立多循环”冰箱这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技术完成研发后,竟躺在文件柜里,于是指示马上申报国际重大科技成果专利,并与其自己的专利“双高效”空调一起,作为下一步公司起死回生的王牌产品推出。在他的提议下,科龙一反当时空调市场概念层出不穷却名不符实的弊病,再次提出技术领先、重视基本制冷功能的产品理念,引领市场返璞归真,得到了经销商的支持,结果科龙的高端产品因其性能突出而以较高价位赢得了市场认同,为公司当年业绩扭亏立下了汗马功劳。顾雏军说,一个没有技术底蕴的公司发展是极为有限的,因为降成本的空间是有限的,技术成长的空间则是无限的。
  从今年开始,顾雏军又出惊人之举,科龙大批招收数以百计的MBA毕业生,以科龙为基地开展培训和实习,以期实现现代管理基本知识与中国制造企业实务的对接,在几年之内为企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骨干,充实公司的中层管理队伍中;而在国际业务方面,身为“海归”的顾雏军亦对国际营销抱以厚望,专程从GE请来麦普、林澜两位博士分别担任美国公司和香港公司总裁来发展出口,今年计划出口额为3亿美元。
  谈到这些,顾雏军坦言他在管理上没有受过系统训练,也是一边做一边学,至于成绩么,他说“一个几十亿资产的企业,一年只赚了不到1个亿的利润,实在没什么值得沾沾自喜,我还差得很远哩!”
  “我更不是资本运作高手”
  收购科龙成为顾雏军打造制冷产业链的契机,而收购美菱,则让这条产业链变得更加粗大。由于接连写出大手笔,震动业界,顾雏军被一些媒体渲染成资本市场大鳄。但他说:“在我理解这种并购算不得什么资本运作,因为资产没有变化,主营业务也没有变化,我只不过得到了一个发展实业的平台,所以我也更说不上是什么资本运作高手。”
  在企业购并方面,顾雏军更愿意谈的是他初涉资本界时的一个失败案例。1996年,顾雏军从欧洲杀到美国,当时他一方面急于做大规模,另一方面又看到了将中国作为制造业基地强大的成本竞争力,所以瞄准收购一家美国超级市场设备公司。投资银行建议顾雏军报价1.8亿美元,顾自备4千万美元,然后发6千万优先股,再发8千万垃圾债券。这个项目谈了大半年,老顾亢奋地一个接一个谈了一百多家投资机构,不幸的是当时道琼斯一个劲上涨,最终这家公司以2.6亿美元卖给一家英国公司。
  顾雏军认为这次失败对他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一是通过做这个并购案使他看清了全球制冷设备行业的走向和出路,在心中开始勾勒出一张清淅的“路线图”;二是他在这个项目上终于敢下决心举债1.4亿美金收购一个美国企业,从而大大增强了通过资本运作取得成功的信心;三是他说当时如果自己是个犹太人而不是中国人,这么好的项目早就有人掏钱了,结论是中国企业今后做生意一定要讲诚信。
  “收购美菱后,我们的优势肯定会更加明显。”顾雏军掰着指头细说家珍:技术上,科龙的制冷技术一直有着良好的口碑,美菱在纳米冰箱技术上颇有建树;规模上,科龙和美菱的产能已近800万台,规模优势昭著;品牌上,科龙主打高端市场,美菱、容声取中端市场,康拜恩针对中低端市场。如果对格林柯尔、科龙、美菱三家的全球采购平台、营销平台、物流平台和技术开发平台再加以深入整合,竞争力是相当强的。
  顾雏军的近期目标是一两年内达到年产1千万台冰箱。他说刚进科龙的时候想在大会上说这个目标,但怕大家以为他是吹牛大王,临时改口说成500万台,“现在他们该相信我这个老板说话是算数的了!”
  谈到国内并购的经验,他坦言喜欢和政府打交道,因为政府肯定希望当地企业好,会真心实意地帮助你,而不是仅盯住一点眼前利益做一锤子买卖。企业做好了,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税收问题,是一个双赢的过程。这也是科龙、美菱两次收购能顺利成功的重要原因。
  当有人当面称赞顾雏军“慧眼识美菱”时,他再一次摆摆手说:“这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资本运作,只要你做这个产业,这是自然而然谁都想得到的事,道理再简单不过,收了科龙之后,海尔吃不下,新飞的新加坡大股东不会卖,剩下的就只有美菱了!”

qihaitao 发表于 2003-6-20 10:39:00

2亿急吞美菱:顾氏的后冰箱时代
来源:经济观察报   

  格林柯尔神速接手美菱的消息甫出,便引来种种猜测。除了它的价格之高一反顾氏以往的收购风格外,现金能否到位及何时到位、资源如何整合消化、科龙何去何从等等一系列难题都可能顷刻间转成迷局。
  “对于此场交易,所谓‘战略重组’我看不懂”,国泰君安白电研究员李小勇指出,其实冰箱行业并没有多大的投资价值,格林柯尔更不像是真正做冰箱的高手,反而更多是把它当做一种资本手段运作而已。靠什么挫败美的?
  6月1日,全国各地媒体云集合肥为科龙董事局主席顾雏军给合肥市政府送来的厚礼而鼓掌:格林柯尔协议将以2.07亿元的现金高价收购美菱电器20.03%的股权,成为美菱电器的第一大股东。
  每股2.50元的收购价格与美菱2002年度的每股净资产值2.503元相差无几,可谓“高价收购”,这与顾雏军的多次收购的行为很不相称。
  其实,早在美的宣称扩大冰箱产能时就开始与安徽的两个生产冰箱的企业美菱和荣事达接触。但由于美的出价仅每股1元多,远低于当时美菱净资产的价格,使双方的合作就此止步。
  出价高于美的或许是一个原因,但6月5日,美的一高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并非美的有意让出,更多是合肥市政府的决定。在后来的谈判中,特别是上个月,美的有意提高收购美菱的筹码,但还是没有入围。
  业界分析认为,如果不是迫于政府的因素,美的并购美菱比格林柯尔并购,效果会更好一些,因为美菱在销售网络资源和资产的干净程度上更符合美的的要求。
  然而,美的在安徽芜湖拥有420多亩的工业园,如果美的收购美菱成功的话,可能只是在安徽增资,对美菱甚至当地政府解决国有股问题都不是很理想。选择格林柯尔的另一个因素是美的在冰箱业发展上还很年轻。
  格林柯尔比美的更有经验,这是个谎言,美的这位高层对记者表示,尽管美的在冰箱业上还年轻,但是双方出什么价格,什么才是合理的价位,我们心里清楚。
  他进一步指出,美的冰箱肯定要有自己的制造基地,仅靠OEM不可能真正做大这一产业。除“四大家族”之外,冰箱还有好多好的企业。目前美的还在谈其它几个冰箱企业,地点肯定落在华东地区。
  据美的内部人士介绍,美的与美菱谈不成的原因在于美菱的财务问题,“这方面水很深”,而他看不清楚,为何美的谈不成的当天,格林柯尔一出面,美菱就匆忙“出嫁”了。
  6月4日,美菱电器董秘薛辉对记者表示,和美的的谈判他不清楚,和格林柯尔也只是个协议书,最终的结果和如何整合他也不清楚。
  最终的出价是否会按当初的协议,付款是否一次到位,业界对此还是有疑问,格林柯尔2001年与科龙的合作可作参照。有可能协议是按每股净资产交易,但最终成交价与最初的估价可能会相去甚远。
  6月4日,顾雏军对记者表示,这方面的事一切看公告,其它的事情双方还在协调,他不便于透露。顾氏的冰箱版图
  6月1日,顾雏军和合肥市高层均表示,双方商谈收购重组合作已有一年多。此前顾雏军在不同场合多次放出科龙早就控股美菱的消息,但是美菱却多次辟谣。此次不是科龙收购而是格林柯尔收购美菱,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
  以格林柯尔出面说明顾雏军的高明,毕竟对于科龙,他只占有20%多的股份,而在格林柯尔他占有60%的股份,其余40%的股份在他父亲的手中。此次收购美菱和之前的科龙,都是通过在顺德注册成立的顺德格林柯尔完成的,注册资金为12亿元人民币,顾雏军个人出资90%,是目前格林柯尔集团中注册资金最高的一家公司。
  无论哪种形式,现在顾雏军将拥有ST科龙、美菱电器、格林柯尔三家上市公司,产能将增加到年产650万台以上。
  对外声称要做实业的顾雏军,如何整合这方面的资源,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格林柯尔系如此大规模收购,扩张战线,难免会使顾在经营管理上顾此失彼,当然也有来自资金方面的压力。
  据《北京现代商报》报道,2002年格林柯尔香港上市公司由于替换业务的营业额大幅缩减,净利润下降74%,仅为8269万元。目前格林柯尔制冷剂的库存量仍高达2000吨,价值1.5亿元,属于极不健康水平。而集团欠银行的6800万元短期贷款也需在今年内还清。
  6月4日,顾雏军对记者表示,这不会增加财务风险,言外之意,钱不是问题。
  在业内,顾雏军素有擅长资本运营的名声。顾雏军进入制造业,收购一个公司优化设计其制冷剂与产品,一直是格林柯尔的梦想。自格林柯尔上市那天起,就委托国外的投资银行在国外收购。此次收购美菱,不仅可以把美菱现有的客户变成它的客户,也和科龙的客户连接在一起,如果条件成熟,还可能通过科龙乃至美菱继续收购一些企业。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美菱电器当前排前十位的股东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赫然在列。这为擅长资本运作的格林柯尔日后向银行融资提供了良好条件。
  李小勇指出,相对于单纯制造的企业,格林柯尔更像一家投资公司,特别是像格林柯尔这样的民企,高层激励机制对国有企业高层们相当有诱惑力。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经过顾雏军的多次整合之后,格林柯尔已经拥有一条完美的产业链,分布在顺德、营口、成都、吉林的4个冰箱生产基地、8条冰箱生产线、400万台的产能,再加上美菱的品牌销售渠道,格林柯尔系将拥有年产冰箱750万台的规模;目光放远一点来说,去年科龙在原有科龙、容声、华宝三大品牌之后,顾雏军又苦心经营“康拜恩”第四品牌,从投资的角度出发,业界质疑这是在转移科龙优质资产,顾雏军在科龙身上的目标是实现科龙股价大幅上扬,并且顺利摘掉“ST”,这一系列目标都达到之后,科龙的下一步将何去何从将成为焦点。
  从这种角度分析出发,也许收购美菱只是顾雏军早已布下的一颗棋子,顾雏军的野心在于资本运作,或者更具体来说在于整个冰箱行业,而不仅仅是一两家冰箱企业。
  4日,顾雏军最后对记者表示,为达到1000万台冰箱的目标,格林柯尔收购并不会就此止步。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击败美的再得上市公司 格林柯尔神速收购美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