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ver 发表于 2003-5-22 00:51:00

[转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21个着力点-->morningrose转移

按詹姆斯·迈天的说法,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指“能够使企业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推出各种各样产品的一系列核心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企业在那些关系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所独有的、比竞争对手更强的、持久的某种优势、能力或知识体系。它由许多要素构成,几乎涉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但最主要的还是以下3个层面中21个要素,它们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之所在。
   
      第一个层面为“基础层”。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和必要保障。它们包括:企业文化、理念、价值观、形象、创新、特色、人才和信息。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现在,管理已从“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发展到了“文化管理”阶段。未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理念”是一个企业所秉持的信念,它一经“内化”,必会产生一种强大的规范力,从而成为人们行动的准则;也必会产生一种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人们积极地去达成既定目标。这种规范力和推动力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因,它对形成企业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往往能起到“谐振效应”和“导引效应”。
   
      “价值观”是一个企业作取舍、辨是非、明赏罚、论能否、定褒贬的尺度和标准。美国兰德公司曾花20年时间跟踪了500家世界大公司,发现其中百年不衰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始终坚持以下四种价值观:一是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二是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三是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四是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而这正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是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点”。
   
      “形象”是一个企业的外在表现,它在本质上可理解为大众对企业实态的能动反映。企业竞争要素已由过去的“商品力”、“销售力”发展为今天的“形象力”,集MI、BI、VI(现在有人又提出了TI和AI)为一体的CIS系统已成为现代企业形象管理的有效工具。良好的形象除了知名度外还有美誉度和忠诚度,它是企业信誉、经营哲学、管理思想、价值取向和商德等诸要素的综合反映,更是企业整体实力的体现。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形式,也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渗透到了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个角落。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经济,企业家精神的根本是创新精神,企业管理思维的源泉是创新思维,企业竞争战略的精髓是创新战略,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
   
      “特色”往往是一个企业“出色”的最大本钱。差异化战略、个性化经营始终是一个企业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的利器之一。大凡“第一”的,往往也是“惟一”的。在以“赢者通吃”为主要游戏规则的现代企业竞争中,“第一”意味着“应有尽有”,“惟一”便可以“惟我独尊”。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企业之间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及其综合素质的较量。人才资源管理(HRM)的应用与普及,是人才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必然趋势,它使人才管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并且在角色定位、工作宗旨、管理方式、业务重点等方面为已有的人才管理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信息”是企业的神经。目前,“信息就是金钱”的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信息力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在许多管理者头脑中还未引起足够重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企业e化的趋势日益加速,其结果:一方面,它使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降低了沟通成本,并使“知道如何运用知道的”比只拥有“知道的”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它不仅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而且更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战略。
   
      第二个层面为“载体层”。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挥“平台效应”起到“支撑”作用。它们包括:结构、机制、规模、战略、品牌、关系和制度。
   
      “结构”是企业经营管理各要素发挥正常作用的载体,合理的组织结构将为企业实现既定的目标和战略提供与建立一个有效运营的平台。随着IT时代的到来,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目的的组织结构愈来愈向扁平化、虚拟化、网络化、分权化、柔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以此充分提高企业的市场应变和生存能力以及人力、物力和信息力等资源配置与整合的效率。
   
      “规模”决定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和边际。随着市场多样化和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规模也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灵活把握。今后,为了适应柔性化的生产方式,企业可以利用发达的社会分工和频繁的市场交易,通过运用转包、战略联盟、服务合同、销售合同等方式达成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并通过专业化产业积聚的地理手段使“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尤其是“外部范围经济”)转变,从而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机制”是使组织运行秩序化、规范化和稳定性、科学性的基本保障。人是机制的主体,利益是机制的动力,制度是机制的骨架,信息是机制的神经。未来企业的管理机制主要以柔性机制为主,刚性机制为辅,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战略”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竞争双方各自拥有的力量或资源,而是他们各自运用力量或资源的方式,即采取何种战略。因此,在制订和实施企业各项战略时要坚持和遵循以下六个方面的统一,即: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超前性与切实性相统一,独特性与实用性相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宏观性与微观性相统一,指导性与针对性相统一。
   
      “品牌”是一个企业形象的直接反映,常可对企业形象起到“表征”作用。好的品牌可对产品发挥“扩散效应”,对品牌延伸发挥“保护伞效应”,对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放大效应”,对顾客的注意力和忠诚度发挥“磁场效应”,对资金、人才、合作者发挥“吸纳效应”,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拓展效应”,对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化发挥“转换效应”。
   
      “关系”不仅是企业内外人、事、物和信息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纽带与黏合剂,而且也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和财富。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凯文·凯利说:“关系比产能重要。”竞争与合作是当今企业内外关系的突出特点,企业要顺应这一变化,就要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改进方法、不断创新。互动是保持和巩固关系的有效手段。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把关系理顺了,那么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制度”是保证组织各项业务正常运转的轨道,是组织调控其内部各种关系的有效工具。好的制度可为组织的稳定起到“锚固效应”,对组织各项业务的开展发挥“平台”作用。当前,不断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已成为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同时也是适应未来“制度竞争”的客观要求。
   
      第三个层面为“转换层”。其主要作用是把企业核心竞争力实化和物化。它们包括:服务、质量、成本、营销、技术和能力。
   
      “服务”是“用于出售或者连同产品一起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今天的服务已不仅是商品售出后免费的、捆绑式的附加品,而是一种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在内的高质量的商品、高品位的文化和高层次的享受。随着企业间在技术、质量、营销、设计等方面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日趋缩小,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多地体现在服务领域。服务的个性化、多元化、全程化、特色化、超前化、情感化、网络化、艺术化和适时化等趋势,是每个企业都应予以关注、研究和谨记笃行的。
   
      “质量”是产品的灵魂、企业的生命。无论人本、资本、知本还是成本,其基础和核心都是一个“质本”。现在,质量管理已从过去的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发展到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其核心要求是:关注于顾客、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持续改进、让每个人承担义务、注重过程和最高管理者的承诺等;质量管理的目标也由注重资源的利用率、产品质量的合格率转变为关注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率和产品利润率的多元化目标。
   
      “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成本不仅是衡量企业投入-产出比的根本尺度,而且也是考察一个企业产品生产率、占有率和利润率的惟一参照目前通过成本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已经从“总成本领先”向“为顾客创造价值最大”的方向转变,并成为全球经营管理的“四大转向”之一,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营销”是通过产品在企业和顾客之间建立起桥梁和纽带,并保持双方良性互动的一系列活动。企业营销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观念上由满足顾客向创造顾客、引导顾客和留住顾客转变;二是在战略上由产品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三是在原则上由4P(价格、商场、产品、促销)、6P(4P加“政治力量”、“公共关系”)以及后来的10P(6P加“市场研究”、“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目标优化”)11P(10P加“人”)向6C(成本、渠道、便利、公关、顾客、消费者)和4R(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转变;四是在方式方法上由传统营销向知识营销、文化营销、便利营销、组合营销、趣味营销、概念营销、咨询营销、网络营销、间接营销、共生营销、情感营销、定制营销和选择营销等等新方式、新方法转变。
   
      “技术”尤其是独有的、核心的、关键的技术,是企业高速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一个企业对一个企业的竞争,而是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供需链同竞争对手的供需链之间的竞争。以体现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CIMS(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为代表及其带来的典型管理技术和模式,如ERP(企业资源技术)、MRP II(制造资源计划)JIT(准时生产模式)、OKP(按类别生产模式)、OPT(优化生产技术)、LP(精良生产方式)以及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在打造供需链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新式“利器”。
   
      “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转换要素,特指企业动员、协调和开发企业内外资源的生产力,这种组合提供了企业潜在的竞争优势。从本质上看,它表现为一整套从战略意义上理解的业务流程,这种流程的特点是“始于顾客,止于顾客”;从形式上看,它表现为由转化、整合、调控、驱动和配置等诸项能力所构成的“能力体系”;从构成要素上看,它包括人员、组织、技术和信息;从基本特征上看,它表现为能够为顾客创造价值、独树一帜和具有良好的延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21个“着力点”均以市场和顾客为出发点,又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   

--------------------------------------------------------------------------------
发表时间:2003-1-18
文章出处:关制钧

zhg868 发表于 2003-5-22 13:38:00

怎么这么复杂?面面俱到,却很难抓住重点

robert8888 发表于 2008-12-14 11:45:00

基本没多少企业做到这21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21个着力点-->morningrose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