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国有企业对产业竞争力影响-->heroli转移
[摘要]本文首先在理论上阐明了国有企业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指出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补充,它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途径塑造产业竞争力,甚至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随后分析了国有企业对竞争性产业、垄断性产业、战略性资源产业和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本文的结论是:单一的市场机制不足以支撑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国有企业有利于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私有化应该是有限度的。[关键词]国有企业,产业竞争力,私有化
在现代经济中,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制度,在各国经济中普遍存在。这种特殊的企业,不但履行实现基本的社会公正和校正市场失灵的任务,还担负着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任。
一、国有企业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理论解释
国有企业是计划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它虽然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它也仍然是市场经济的一种逆动。
1.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补充
出于效率的考虑,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体制。同时,每一个国家也都想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以实现本国公民福利的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手段就只能是在大家公认的现代产业内具有超越其他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然而,市场经济是一个以竞争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在这种机制当中,对产业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产业的发展实力。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下,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比较容易在现代产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则不容易在现代产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因为这些国家在现代产业发展中不具有强大的实力,特别表现为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先进的技术、没有坚实的资本基础等。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传统产业之中,因为这些产业不具有技术、资本密集型的特点,而主要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这恰恰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特点相吻合,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凭借劳动力价格低的比较优势,体现出在传统产业上的竞争力。
然而,发展中国家的这种竞争力是不可靠的,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种比较优势是会丧失的,其产业竞争力也很容易被其他国家取代。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努力发展不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为的是保持稳定的盈利水平并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有有利的一席之地。然而,根据市场经济法则,现代产业中优势的生产要素不会自动向发展中国家流动,这时,就非常需要发展中国家在现代产业中采取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来达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当然,经过多年的探索,这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手段有多种,比如贸易保护、关税壁垒、财政政策等,但经过多次筛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得力手段当数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可以在不扰乱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产业中,实现人力资源、资本、技术等主要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它可谓是市场机制的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2.国有企业通过完善市场基础间接塑造产业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其作用也不是都能够延伸到各个领域的,在国民经济的某些领域内,还存在着市场作用不到的空白点,并且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效率运行。比如基础设施领域,由于其活动存在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利润回报低的特点,按照市场法则是没有民间投资主体愿意进入的,这是典型的市场空白点。由于这种空白点的存在,市场经济便难以正常运行,其产业竞争力也难以提高。为了弥补这种空白,选择国有企业进入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因为,国有企业存在不以利润目标为首要目标这样一种特殊的属性,它可以依托政府来填补市场空白,为各现代产业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这也间接地为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做出了贡献。
3.国有企业通过确立竞争优势直接塑造产业竞争力
谈到产业竞争力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联系起经济全球化。正是这种潮流,才把产业竞争力提到今天这样一个高度,它关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关乎一国公民福利的改善。产业竞争力源于一国的竞争优势,然而,国际竞争优势却具有很强的非匀质性,每个国家所面临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也不同(金碚,1997)。面对不同的发展空间,各国可采取不同发展竞争优势的措施,但其中有两条是不能不采用的。那就是依靠创新和扩大市场来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
回顾几十年来的产业发展史,每个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都依赖于高强度的创新。由于对汽车工业的创新,日本汽车得以进入美国市场,并占据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同样也是创新,以微软为代表的美国信息产业可以称霸全球。在这些创新的背后,都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由政府出面牵头,组织企业与研究机构进行大规模的研究与创新活动。美国政府则对企业的研究创新活动进行大量的补贴,以刺激创新成果的大量产出。据统计,1980年美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总额为630.76亿美元,其中联邦拨款为298.57亿美元,占总额的47.3%。1997年研究开发支出总额为2057.42亿美元,其中联邦拨款为624。75亿美元,占总额的30.4%(陈宝森,2001)。回顾美国17年间的创新投入,我们发现,联邦支出的比重在下降,但绝对值却翻了一番还多;企业的支出更是翻了两番。这说明,在产业塑造竞争优势的早期,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而在产业具备了竞争力之后,企业就会接过政府的接力棒,自己进行高强度的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出资建立的国有企业,会在创新方面起到与政府补贴同样的作用。
选择国有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对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扩大现代产业的市场规模。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不同,我们在现代产业中本无竞争力,那也就等于没有具备规模、上档次的企业。这时,如果政府要采取补贴现代企业以增强其竞争力的对策,恐怕是难以找到补贴对象的。如此,政府的政策就又增加了一项内容,就是先建立企业,然后再予以支持。要在没有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建立企业,恐怕只有由政府出面建立国有企业才可行。这种办法不但增加了本国现代产业的供给,还会拉动相关现代产业的需求。
4.国有企业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市场经济运作规则与国内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是大不一样的。对于如何运用市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人类社会已有共识,那就是充分发挥其富于效率的特点,而对其负效应,则要通过法律、规则等措施加以约束,力求使其负效应最小。
然而,通过法律、规则、协议等手段对市场进行约束,在国内与国际间的目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一国政府而言,对市场加以规范、扫除障碍,是为了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增加本国经济的产出。然后,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力,对企业进行强制,使之通过上缴税收的形式,对社会的公平做出贡献。这样做的后果,既体现了效率,也没有影响公平。然而,这一模式一旦越出国界,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就会丧失。因为没有一个超国界的政府可以对跨国公司进行政治强制,那么,在国家间贸易壁垒被消除、跨国公司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在这一经济范畴内的公平问题却无从解决。而今,原有的效率—公平模式已难以发挥作用,代之以通过国家间的产业竞争来获得最大的盈利,然后回到国内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此时,一国产业竞争力问题就成了头等重要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生产要素不会自动流人,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回顾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史,的确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凭借贸易的、财政的、金融的保护政策,培育出了一些现代产业的竞争优势,也使一些国家走进了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的行列。比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就是成功的例子。然而,在经济不断全球化的背景下,由大多数国家加入的WTO理事会制定的规则,却对上述的保护政策加以了极大的限制,如今的发展中国家再想沿原来的路径培育产业竞争优势已经没有可能。可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产业又确实需要保护,还必须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可担此重任。这是因为,其一,目前发达国家中也存在着强大规模的国有经济,并且已成了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二,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政府,还可以克服私人投资者厌恶风险的弊端;政府的财力毕竟要优于私人的财力,可以承受较长时间的亏损,并且可以动用政府的权力,为本国现代产业塑造市场;国有企业还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迅速聚集优势的生产要素。这时,国有企业就成了塑造本国现代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国有企业对不同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不同国家间同一产业的生产与经营能力的对比,它是经由市场占有率、固定市场份额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标反映出来的(金碚,1997)。具体来讲,是如下几个指标在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它们是:成本、技术、经营管理、企业规模和资本实力。如果按照诸要素对竞争力影响方式的不同,国民经济中大致可分为如下的10个产业。它们是:竞争性产业、战略资源性产业、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管制性垄断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公用事业、非营利性产业、敏感性产业、高社会风险产业和民间不宜经营的特殊产业(金碚,2002)。当然,如果按照产业构成要素的特征来进行划分,也可以将产业分为规模经济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等等。在此,我们将针对前一种标准划分出的产业进行深入分析。在这10种产业中,后5种产业的国际间竞争不明显,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也不大。我们将主要就国有企业对前5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便搞清国有企业与产业竞争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调整国有企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1.国有企业对竞争性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已不是亚当·斯密所描述的纯粹的市场经济,它是以市场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手段,同时,它还需要一些计划的手段,作为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而国有企业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就是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匹配的典型案例。作为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目标,是追求本国产业具有与其他任何国家相比都拥有的竞争优势,然而,市场机制却不能给这种努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它使一国寻求的产业竞争力基础具有空白点。国有企业作为计划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恰恰具有填补上述空白的功能。哪些产业需要国有企业来推进其竞争力的增强,其标准就是看国有企业能否填补本产业竞争力基础的空白点。
国有企业与特定产业为增强竞争力而达到的契合,是通过国有企业功能与特定产业性质相匹配而实现的。从产业性质来看,资本密集型产业由于资本对利润的可比性,可以减少分配与监督中出现的矛盾,适合国有企业的生存。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水平较低,按市场法则难以聚集到优势的生产要素,使得这一产业又需要一定规模与数量的国有企业,作为计划配置资源的手段来克服市场机制的不足。
然而,在竞争性产业之中,又存在着战略性竞争产业和一般性竞争产业。战略性竞争产业,主要体现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产业进入壁垒高,规模经济明显,它肩负着发展民族经济的重任,与其他国家同类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性,而且一般竞争力不够强。这一产业主要包括钢铁、汽车、化工、电子、造船等。一般性竞争产业,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产业进入壁垒不很高,产业内市场竞争对社会经济的冲击不很大。这一产业一般不具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其国际竞争存在着不以创新和技术为基础的特点,即便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也是发展中国家凭借比较优势占据着有利的地位。这一产业主要包括轻工、纺织、机械等部门。搞清了上述问题以后,我们就要分别分析一下国有企业对这两类竞争性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我们知道,国有企业再好,它也是计划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从总体上讲,它的效率是低下的。同时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小部分国有企业在具备了一些特殊条件以后,它可以拥有同非国有企业一样的效率,然而,这一结果所必需的外部条件是非常苛刻的。需要有健全完好的市场运行机制,明确的市场信号,便于公众监督,还需要有高度民主的政治体制。
对战略性竞争产业而言,为了增强产业竞争力,它迫切需要聚集优势的生产要素,以实现成本、技术、经营管理、企业规模和资本实力的优化。然而,这类产业又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况且发展中国家的该产业又处于竞争力方面的弱势。在此种条件下,采用市场手段来配置资源,从而达到增强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是非常困难的。鉴于此,发展中国家只好采取次优的选择,运用国有企业来达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目的。而这方面,又正是国有企业的优势之处。因此,国有企业对于增强战略性竞争产业的竞争力,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对于一般性竞争产业而言,由于这类产业中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市场信号不甚明了,不便于监督;这类产业不具有很大的规模经济特点,采用国有企业形式也不便于管理;其技术水平也不很高,不一定非要依赖政府来获取先进技术。因此,这类产业对国有企业没有很强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性竞争产业,凭借最优选择的市场经济,就能达到聚集优势生产要素的目的,并不非常需要国有企业的介入。在这类产业之中,如果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那么它们势必会起到减弱产业竞争力的负作用。
2.国有企业对垄断性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垄断性产业中存在国有企业,是产业交易的技术特点,有一类产业具有这样的特征:一个卖者同时向许多买者提供产品,对每个买者来说,该产品都具有高度专用性,寻找新的交易对象或者不可能,或者要承受过高的替代成本。这样的卖者与买者之间的交易,具有单边独占垄断的特征,如果采取市场体制,买者被卖者要挟而受损害的可能性总是存在。采用国有形式则能克服弊端。基于产业市场结构的特点,不同的产业,市场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集中度反映出来,集中度高的产业,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的大企业容易形成垄断态势,客观上要求实行国家管制或国家直接经营,否则,由市场调节,则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在垄断性产业当中,也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管制性垄断产业,一种是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性垄断产业是由政府管制所导致的,它不是产业交易技术特点和产业市场结构特点所引起的。自然垄断产业,是指一家企业经营全部业务成本最低,采取垄断方式更有利于效率与资源优化配置。
--------------------------------------------------------------------------------
发表时间:2003-2-3
文章出处:作者: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 李曦辉 来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在自然垄断产业中,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首先是建立起强大的产业基础。然而,由于产业的基础水平较低,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是不能实现优势生产要素聚集与增强产业竞争力这一目的的。此时,只有依靠国有企业,才能完成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任务。在建立起强大的产业物质基础以后,有人可能会说,处于垄断状态下的国有企业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然而,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垄断与竞争的相对关系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国内属于垄断性产业,在国际上就可能是竞争性产业。即使是独家垄断的市场,仍然可以是“竞争性市场”,因为时刻存在着潜在的竞争(伍柏麟、席春迎,1997)。也就是说,自然垄断性产业中规模数量合适的国有企业,有利于其产业竞争力的增强。
在管制性垄断产业中,情况则另当别论。这类产业最显著的一个欠缺,就是一个企业经营全部业务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低成本,它的产生大多是非经济因素所致。这类垄断性产业,以维护社会利益为名,实际上损害社会利益;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名,实际上阻碍高新技术的发展;以产业特殊为名,实际上维护部门集团利益,侵害广大消费者利益(金碚,2002)。这样的垄断性产业,原本是可以运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不存在对国有企业的次优选择问题。即便是工业化初期阶段需要国有企业支持来建立必要的物质基础,那么在工业化得到长足发展以后,国有企业也应退出不具备继续存在理由的该类产业,而转由非国有企业继续发挥作用,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总的说来,在管制性垄断产业中的国有企业,无益于该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应大范围退出。
3.国有企业对战略性资源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战略性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开发与产出,不仅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会对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这类产业主要是类似于石油、有色金属这样的产业。这类产业的产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讲,具有很强的需求刚性。比如石油,对于任何国家的国民经济都是至关重要的,1973年的石油危机,就使美国经济蒙受了一场深重的灾难。比如有色金属,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生产武器,为一国安全提供保障。像石油这种具有特殊作用的产品,不可能完全依比较利益原则、靠贸易活动来获得。一是这类产业中的初级产品,具有蕴藏不均匀和资源稀缺以及刚性强的特点,这一态势就影响了实际的有效需求,进而也会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二是这类产品又大多具有战略的意义,许多资源拥有国都不愿大量出口,以免在未来的战略冲突中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这也影响了产品的供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这类战略性资源产业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又是必需的。鉴于此,许多国家都利用国有企业的形式,先建立起战略性资源产业的物质基础,然后再引进民间资本,最终形成这类产业的竞争优势。
然而,这还不能说明国有企业是必需的,比如美国就采取政府对私人企业给予补贴的办法,来增强产业竞争,从而扩大产出。但这种办法对发展中国家行不通,因为这些国家还面临着建立这些产业物质基础的重任。如果让私人投资进入不能按市场法则运作又充满风险的领域,那显然是非常困难的。这时,只有国有企业才能担此重任,起到既建立产业的物质基础,又增强产业竞争力的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该类产业将会逐渐承受得住国际间的竞争,这时,国有企业就可逐步退出,让位于更容易实现效率的非国有企业。那时,政府只要对非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支持,就能起到增强战略性资源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4.国有企业对战略性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指它一般不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其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这类产业主要是类似于航天航空工业、核工业、基础电子工业这样的产业。它的竞争不体现为企业间的市场竞争,而是表现为国家的实力对抗。这类产业的生产要素不能靠市场手段来聚集,其产品也大多不进入自由交易的市场,流动性受到较大的限制。这样一类产业中市场失灵之处较多,依靠国有企业可以克服许多发展障碍。因此,在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中,只有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来肩负起增强其产业竞争力的重任。
三、完全非国有化不利于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经济活动已非常自由,这就使得各国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可能会具有很大的趋同性,也使各国主导产业间会发生激烈的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则主要由各国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决定。
1.单一的市场机制不足以支撑主导产业竞争力
在市场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的过程中,有一种资源的配置存在严重的垄断,那就是经过创新的技术。而对创新的垄断是有法律依据的,这种法律就是知识产权法。在如今,美国的法律给予发明者在有限的期限内(17年)独家生产,或有偿准许他人利用其发明进行生产的权利。在这种条件下,创新的成果是很难通过贸易来获得的,即便可以得到,其成本也要较首创者高许多,从而利润便要降低许多,在该产业中,两种生产者是无法实现平等竞争的。这种状况引申到国家间,那就意味着经常能够实现创新的国家,可以在许多现代产业中具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比缺乏创新能力的国家拥有强大得多的产业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的结果,使得拥有知识产权的厂商可以以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出售商品,它可以获得大大超过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利润。创新除了技术创新以外,还包括管理的创新和员工能力的增强,这些创新成果依附于企业文化之上,是企业多年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推崇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获得的,它也是难以在企业间、国家间流动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不可能通过贸易获得的。拥有上述创新成果的企业,同样也可以获取超过平均利润水平的利润。
在巨大利润的诱导下,其他厂商也开始向该类产业集中,谋求用另一种创新来获得另一块巨大的利润。在许多现行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大量的创新成果,很容易对其他产业产生强大的关联作用,并且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这恰恰又符合主导产业的特征。如此,各国的主导产业很容易集中在较少的几个产业,为了市场份额,竞争是在所难免了。这时,对各国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巨大的考验,可是其核心竞争力大多又在技术创新方面,又不可能通过贸易来获得,那么,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在塑造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并不是十分有效的。
2.国有企业有利于增强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所代表的经济制度,是与市场经济截然不同的经济制度,其能否正常运行,则取决于经济制度的效率。
如果MSE1代表国有经济制度效率,MSE2……MSEn代表着其他经济制度效率,只有MSE1=MSE2=……=MSEn时,才表示各种制度的边际效率相等,各种经济制度间也才达到一种均衡。
在经济全球化以前,之所以较少采用国有企业这种形式,是因为国有经济制度效益的作用范围有限,而其制度成本却很高。特别是国有经济引致的代理问题、效率问题等,其负作用是非常大的。自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以来,国有经济制度收益的范围大为扩大,其成本却面临着改善。国有企业效益作用范围包括:规模经济收益、消除垄断收益、减少外部性收益和降低不确定性收益;其成本包括:资源耗费成本和国有经济的引致问题。如今的国有企业,除了前全球化时代国有经济收益发挥作用的4个领域外,还肩负了建立市场竞争基础和增强主导产业竞争力的职能。而它的成本还是原来的两种来源,但由于引入了在前全球化时代无法引入的竞争机制,使得国有企业制度成本的降低成为了现实。
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产业竞争力,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将其归结为比较优势,他认为比较优势源于4个方面:自然禀赋、获得性禀赋、优越的知识、专业化。对于这4种优势,除自然禀赋以外,其他3种优势,其实都属于竞争优势的范畴,它们是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只不过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在现代产业中获得这些优势。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会竞争资源的使用权,由于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能够支付较高的资源使用费用,资源就一定会流向这些盈利部门(林毅夫、李永军,2000)。在全球化时代,这种流动在国家间没有障碍,并导致资源由企业间、部门间竞争变为国家间的竞争,最终某些国家拥有某些现代化的产业,某些国家完全没有该类产业,而处在不利地位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这种结果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绝对的福利丢失,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斯蒂格利茨还提出了绝对优势的概念,他认为,具有优越的生产技术才是具备了绝对优势。他举了中国与美国有关纺织品方面的例子,认为中国虽具有纺织业上的比较优势,但美国却拥有绝对优势,它占据着高档纺织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在特殊的条件下,它可以生产任何纺织品。这就是说,中国在纺织业方面无任何竞争力可言。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列昂惕夫就对“资源禀赋税”提出了挑战,根据他的投入产出模型,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情形恰恰相反,美国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就是“列昂惕夫之谜”。以后大家逐渐明白,资本密集型产品是用投入要素来区分的,在许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这就是说,在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面对发达国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不具有竞争优势。无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还是对“列昂惕夫之谜”的解释,都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在产业竞争方面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优势。这时,如果还仅仅是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运用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手段,来增强本国的产业竞争力,以巩固本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面对这样的局面,国有经济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范围就要扩大,它就会从仅仅是为了校正市场失灵的传统格局中走出,进而承担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任,那时,它的制度收益就会增加,从而导致在短时间内会出现MSE1>MSEn这样的局面,这就为国有企业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时的国有企业,有利于奠定发展中国家主导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物质基础,便于聚集现代化主导产业所需要的优势生产要素,能够为主导产业提供必要的创新环境,可以为主导产业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市场。
3.私有化是有限度的
每当提到国有企业效率低下这一问题时,就有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对这些企业的私有化,认为私有化就是效率的象征。其实不然,私有化虽能带来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让渡公平为代价的;相反,国有企业具有公平与稳定的特点,但它又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效率。如何进行私有化,要考虑一国的特定环境条件(斯蒂夫·H·汉克,1989)。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又正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实现国民福利的最大化,也就是国民净产品数量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因此,不应对国有企业通盘否定,也不能划地为牢地认为国有企业不能保留在竞争性产业之中,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国家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它就有存在的价值。当然,像今天这样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群体是有碍效率的,是必须予以改造的。
既然我们承认国有企业有益于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那么我们下面就深入探究一下国有企业是如何发挥这一作用的。为此,我们先分析一下私有化与国有化的利弊。私有化的目的就是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市场化,通过竞争和追求私利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西方的私有化运动表明,原来的国有企业被私有化以后,明显地提高了效率;使得私有化后的市场动作更加规范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进一步优化;减少了财政补贴,减轻了政府的压力;使股权进一步分散到大多数员工,改善了企业内的激励—约束机制。这一切变化都在反映着一个主题,即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在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效率在不断提高。然而,在这同时,有两个直接关系到一国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却无从得到圆满的解决,即一个新兴产业市场竞争的基础问题和这种产业内的创新问题。比如电子信息产业,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如果完全依靠私人企业来推动其发展,恐怕其产业的物质基础的建立会存在许多困难,与发达国家相比也会存在一定的迟滞。此外,发展中国家在这类产业中的创新活动也面临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强有力的竞争,其风险也要较发达国家大得多,一般的私人企业恐怕不敢贸然从事此类活动。如果选择国有企业,倒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其实,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也承认,在一国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许多时候需要政府介入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论及优势知识获得的时候,斯蒂格利茨的说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认为:“像半导体工业这种例子使许多经济学家坚信,政府应该鼓励某些工业发展,使它们获得一种技术优势,比如通过资助与相应产业有关的研究”。这说明,塑造一国的产业竞争力基础,需要政府运用逆市场的计划手段介入。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想找一家具有一定基础的私人企业予以研究资助,但现实是,在发展中国家难以找到一家在现代产业中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无奈,这些国家的政府只好自己建立企业并予以资助,以寻求增强产业竞争力。这就是国有企业有利于为现代产业塑造市场竞争基础的理论与现实逻辑。
--------------------------------------------------------------------------------
发表时间:2003-2-3
文章出处:作者: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 李曦辉 来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1期 <p>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一般!</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