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小故事
<font size="2">佛世时有杀人外道,在途中斩路行人之手,以为指蔓,称为指蔓外道。其恶<br/>事震撼了侨萨罗国的人民,大家都怕他。结果受佛陀度化,出家为比丘。<br/><br/>鸯哥摩罗说:“有人以刀杖正道,或以钓鞭正道,佛陀不用刀杖,徒手调伏<br/>我。”<br/><br/>鸯哥摩罗过比丘生活时,在舍卫城街上托钵,有人向他投土,或向他投石,<br/>有时头部受伤,有时毁了衣裳。<br/><br/>佛陀安慰他说:“圣者必须忍受,唯有忍受,如今,你在偿还以往所犯的恶<br/>业呀!”<br/><br/><font color="#ff0000">(2)那是归于你的</font><br/>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的冲进精舍来。<br/>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嗔火。<br/><br/>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br/><br/>“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br/><br/>“当然有,瞿昙呀,何必问此!”<br/><br/>“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br/><br/>“瞿昙呀!那是当然的啊。”<br/><br/>“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br/>于谁呢?”<br/><br/>“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br/><br/>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br/>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br/>果我被漫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br/>菜肴!”<br/><br/>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br/><br/>“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牙,<br/>是一件不应该的事。<br/>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牙的人,<br/>将可得到两个胜利:<br/>知道他人的忿怒,<br/>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br/>不但能胜于自己,<br/>也能胜于他人。”<br/><br/>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br/><br/><font color="#ff0000">(3)平等对待众生</font><br/>有一天,提婆达多生病。很多医生来治病,但不能把他医好。身为他的堂兄<br/>弟,佛陀亲自来探望他。<br/><br/>佛陀的一个弟子问他:“您为什么要帮助提婆达多?他屡次害你。甚至要把<br/>你杀死!”<br/><br/>佛陀回答说:“对某些人友善,却把其他人当做敌人,这不合乎道理。众生<br/>平等,每个人都想幸福快乐,没有人喜欢生病和悲惨。因此我们必须对每一个人<br/>都慈悲。”<br/><br/>於是佛陀靠进提婆达多的病床,说:“我如果真正爱始终要害我的堂兄弟提<br/>婆达多,就像爱我的独生子罗侯罗的话,我堂兄弟的病,立刻会治好。”提婆达<br/>多的病立刻消失,恢复健康。<br/><br/>佛陀转向他徒弟说:“记住,佛对待众生平等。”<br/><br/><font color="#ff0000">(4)对动物慈悲</font><br/>那时候的印度,人民拜他们的神时,一般都杀动物当做祭品。他们认为这些<br/>祭品,可令神祗喜悦。于是神祗就答应人们的祈求,赐他们钱财,给他们种田的<br/>雨水。<br/><br/>佛陀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告诉人们说,这样牺牲动物是错误的。有些人听<br/>他这么说,就对佛陀发脾气的说:“据我们的经本,杀动物来拜神,没有什么不<br/>对?你竟敢持不同的意见?”<br/><br/>佛陀回答:“损人利己是不对的,使人不快乐而使自己快乐是不对的。这是<br/>因为每个众生都想活命,就像你一样。因此,你若杀一只动物当牺牲来拜神,你<br/>是个自私的人。我一再教人:自私的人是不会有幸福。“<br/><br/>不但如此,神祗在帮助你之前,先要求动物的血,那一定不是仁慈的神祗。<br/>这种神就不值得人去拜。但,假如你对众生慈爱--动物和人一样平等无分别--神<br/>就会崇拜你!”<br/><br/>很多人听了佛陀的智慧良言,知道佛陀的话很对。於是很多不幸的事被阻止<br/>了。<br/><br/><font color="#ff0000">(5)佛陀的四无量心</font><br/>昔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因提婆达多好吃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br/>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br/>听到此声音,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处,手摸提婆达多头腹,授予盐汤,令<br/>其服饮,得到病愈,而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佛不记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乐,以悲<br/>拔其苦,以其痊愈而喜,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br/>四无量心。<br/><br/>佛所成就的四无量心,不与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br/>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住着,运心平等,普<br/>利众生。<br/><br/><font color="#ff0000">(6)百忍成金</font><br/>山东张公五世同居,百忍家道兴。据说他发愿,在他的一生中,要行一百件<br/>大忍辱的事,忍过了九十九次之后,第一百次时是他的孙子娶妻那一天,突然来<br/>了个道人,要试验他是否真有忍辱功夫,便向他要这个新娘子,先于自己做一夜<br/>夫妻,这一件事使张公很感为难,但他宽大一想,我什么悔辱事都忍受过了,这<br/>最后一次忍辱有什么不能呢?<br/><br/>于是劝其孙儿,完成他的百忍大愿,忍辱一下,后来这位道人在新娘房中,<br/>跳个不休,嘴里不停地说:“看得破,跳得过”。跳到天亮,忽然倒在地上死了,<br/>新娘骇叫起来,待众人来看时,已变成了一个金人,由此致富。故说张公百忍成<br/>金,山东那个地方,到现在还有一座巍峨的[百忍堂]纪念他忍辱的德行。<br/><br/><font color="#ff0000">(7)在我心中除草</font><br/>佛陀到摩竭陀国某村庄托钵,有一婆罗门说佛陀不自耕田播种,而托钵向人<br/>乞食。佛陀即与婆罗门申辩正理,回答婆罗门的话是:<br/><br/>“信是我所播的种子,<br/>智慧是我所耕的犁;<br/>抑制身口意的恶业,<br/>就是在我心田里除草;<br/>精进是我所牵的牛,<br/>去而不回,进而行慈,<br/>将我运到安祥的境地。”<br/><br/><font color="#ff0000">(8)发恶誓,后果不堪设想</font><br/>圣愚因缘经上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已经断除烦恼,得到神通的微<br/>妙比丘尼。她对许多尼姑们叙述了她自己过去世所造的善恶果报。她说:<br/><br/>“我过去曾经做一个有钱人的太太。虽然我先生家财万贯,可是我自己并没<br/>生育。后来我先生又娶了姨太太,而生了一个小男孩。我因为嫉妒心很强,就私<br/>自把那一位小男孩杀了。姨太太找我理论,我就发誓说:“如果我杀了你的儿子,<br/>我的丈夫会被毒蛇咬死,我生的孩子会被水流走,被野狼吃掉,而且自己会吃亲<br/>生子女的肉,我自己会被活埋,我的父母亲会被火烧死!”<br/><br/>“那一生我死了之后,堕入地狱受无量苦。地狱的罪受完了以后,投生做人。<br/>当时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我同我丈夫回娘家。在半路上生产了,于是就暂住在<br/>树下,忽然有一条毒蛇咬到我丈夫,我丈夫就这样死了。我哭得很伤心,天亮以<br/>后,我牵着大儿子,又抱着老么。边走边哭,来到了一条河流的旁边。因为没有<br/>渡船,所以我就把老大留在这一岸,而先抱着老么过河,把老么放在对岸,然后<br/>再回来抱老大。没想到老大看见我回来接他,就急忙下水向我走去。老大走不到<br/>几步,就被河水流走了。我回头想去抱老么,狼抢先一步把老么吃了,看见老么<br/>被吃得血肉淋漓,我更加伤心。我赶紧回娘家,却在路上遇到熟人说我娘家失火,<br/>全家人都被火烧死。”<br/><br/>“后来我又改嫁。正当我要临盆生产时,我的丈夫喝醉酒回来,没人开门,<br/>我丈夫破门而入,大发雷霆,不但狠狠地打我一顿,而且把刚生下的婴儿丢到锅<br/>子里煮,强迫我吃。我因为怕他,所以勉强咬了一口,痛入心肝,赶紧弃夫逃跑。<br/>跑到波罗奈国,又嫁给一个刚丧妻的人当太太。才刚新婚没几天,我的第三任丈<br/>夫死了。按照那一个地方的习俗,夫妇如果相爱,丈夫死了,太太要陪着下葬。<br/>我因此被活埋了。刚埋不久,恰巧有一群盗贼来偷挖坟墓,盗取财宝。我被救出<br/>来。”<br/><br/>“我想我过去到底做了什么坏事,今生的遭遇这么凄惨。当时我听说释迦牟<br/>尼佛在舍卫国讲经说法,他可以帮人们解答生活上的疑难。我就去请他度化我。<br/>由于过去世我供养圣人时曾发愿修行,所以今生能遇到释迦牟尼佛,而且修成正<br/>果。”<br/><br/><font color="#ff0000">(9)虐待动物,不得好报</font><br/>法苑珠林上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隰州大宁这地方,有一个农夫,名叫贺<br/>永兴。因为邻居的牛侵犯了他的农作物,用绳子将牛的舌头勒断,手段实在太残<br/>酷了!后来贺永兴生了三个孩子,都成了哑巴。大家都认为这就是他虐待动物的<br/>报应。<br/><br/><font color="#ff0000">(10)国王与树神</font><br/>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骄傲的国王。他要为他自己建造一座王宫,因此,对<br/>大臣们说:“到森林中去找最高的树。我要用这来建筑宫殿。”<br/><br/>在森林深处,大臣们找到这样的树。这树很茂盛,四周都是些较小的树。那<br/>天晚上,他们向国王报告,且宣布:“陛下,我们已找到你要的树。明天我们就<br/>到森林中去砍那棵大树。”<br/><br/>国王很高兴,就去睡觉。那个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大树中住<br/>着神灵,神灵出现在他面前。那神灵说:“国王,请不要摧毁我的住所。你如这<br/>么做,每砍一斧,我就痛苦,终会死亡。”<br/><br/>但国王回答:“你是森中最好的一棵。我必须用来建造皇宫。”<br/><br/>这神灵恳求,但国王很坚决,强调这树必须砍死。树神最后对他说:“好,<br/>你可以砍。但请你不要从树下面砍断,像一般的砍树一样。你可以命令你的人。<br/>先爬到树的最上面,逐渐往下一枝一枝砍,然后全树砍完。”<br/><br/>国王听到这种砍法,很惊奇,说:“如你刚才所说的,那不是比一次从树根<br/>处砍下更加痛苦吗?”<br/><br/>树神回答:“你说得不错。我是为森林中的其他生物著想,才建议你这样做。<br/>你知道我是棵很大的树。如果一次砍倒,将会压坏四周围的小树,并会杀死很多<br/>小动物。很多小鸟和昆虫,会失去住所,许多小树会被压坏。但你一块一块砍,<br/>对它们的损伤可以减少。”<br/><br/>国王这时醒过来。他想:“那树神宁肯挨数百次痛苦,却不要让小动物受苦。<br/>这树神多么勇敢和仁慈!我要砍树,只为我的享受和骄傲,我多么自私。我不要<br/>砍这棵树,反要对他表示尊敬。”于是国王第二天去森林中,向这棵树献花致敬。<br/>从那天以后,他变成一位仁慈,公正的统治者。<br/><br/><font color="#ff0000">(11)佛陀耕耘</font><br/>秋天,来稻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br/>乐。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br/>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麽不学我们呢?”<br/><br/>“长者!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br/><br/>“你是农夫麽?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那里呀?”<br/><br/>“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br/>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撤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br/>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安乐。”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br/>养佛陀。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br/>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br/><br/><font color="#ff0000">(12)婆罗门的祭祀</font><br/>罗门教的神殿里面灯烛辉煌,十分热闹。大梵天王神的塑像庄严地供奉在<br/>座上。教徒们正忙碌着,一盘盘的猪、鸡鸭等庖牲都抬上来了。他们恭恭敬敬地<br/>奉献着。<br/><br/>“你们为什麽要用庖牲做祭品呢?”佛问。<br/><br/>“因为用庖牲祭祀,可以得到天神降福,赐我们大量财富,农作丰收,人民<br/>安乐,命终後还可以投生天堂。”<br/><br/>“不对,用庖牲祭祀是野蛮的行为。杀生流血,只有做成更大的罪业,罪业<br/>的行为。怎带来福泽呢?”婆罗门教徒很惭愧,就问:“那麽,要怎样才可以祈<br/>福呢?”<br/><br/>“只有奉行众善,纯洁身心,才是福德的本源。”佛陀回答道。婆罗门教徒<br/>听了,立刻信服,就跪在地上忏悔,以後不用庖牲祭祀了。<br/><br/><font color="#ff0000">(13)佛陀穿针</font><br/>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br/>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勤奋学习。有一天,他的<br/>衣服穿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後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十分狼狈。佛陀<br/>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br/><br/>“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br/><br/>“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阿那律感动得流<br/>下泪来。<br/><br/>“同情别人,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教训大家说。佛陀以身<br/>作则,给大家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br/>为大众服务。<br/><br/><font color="#ff0000">(14)清洁妇人</font><br/>舍卫国有一个做清洁工作的妇人,天天打扫街道,十分勤劳。她的衣服很肮脏,<br/>市民都讨厌她,见到她,总是掩着鼻子走过。佛陀叫她来听佛法,鼓励他精进、<br/>城内的人不赞成,跑来责问道:佛陀啊!你常说清洁的话,教人做清净的行为,<br/>为什麽要和肮脏的女人谈话呢?难道你不觉得讨厌吗?"佛陀严肃地看他一眼,回<br/>答:"这妇人保持城市清洁,对社会贡献极大,而且她谦卑、勤力,做事负责,为<br/>什麽讨厌她呢?"这时,那妇人洗过澡,换了衣服,容光焕发,出来和大家见面。<br/>佛陀继续说:"你们外表虽然清洁,但是骄傲、无礼,心灵污秽。要知道:她外表<br/>的肮脏容易洗净,你们内心的肮脏才难於改善呀!"城内的人知道错了,再也不敢<br/>讥笑别人。<br/><br/><font color="#ff0000">(15)无争的修道者</font><br/>阿那律、跋提、舍桄多三人是堂兄弟,感情很好,出家後,大家也在一起修道。<br/>三人相约,共同依照佛陀的方法去做。出外受食,最後端身静坐,念佛、念法、<br/>念僧。以後回来的人照着做,沈默地工作,不骚扰人家。他们五天开一次会议,<br/>报告入各人修行的心得,讨论问题,解决困难。大家利益均等,分工合作,过着<br/>宁静、合群、纯洁的生活。佛陀来看他们,赞美说:"你们和平相处,,一心一德,<br/>真好极了。"以後,佛陀就教那些欢喜争执的人,学习阿那律等无争的生活。<br/><br/><br/><font color="#ff0000">(16)富翁的儿子</font><br/>佛陀在法华经曾有这样的譬喻:有一位富翁,他的儿子在童年就不见了,富<br/>翁十分挂念。有一天,富翁看到一个乞丐,认得是失去的儿子,正想叫他来相认,<br/>但是,儿子长年流浪,受人欺负、侮辱惯了,误会富翁欺负他,要送他去官府治<br/>罪,就逃去了。富翁想出妙计,打发人找儿子来工作,让他安於新环境。富翁常<br/>常在窗口守望他,渐渐擢升他的职位,儿子胜任了,富翁觉得时机成熟,就召集<br/>亲戚朋友,把秘密公开,儿子知道自己的身分,才敢向爸爸相认。这个譬喻:儿<br/>子是众生,富翁是佛陀。众生长期生死轮回,早已忘却自已的成佛本性,总是作<br/>业多端。佛陀先知先觉,告诉众生都可以成佛,和他一样。他以身作则,用种种<br/>善巧的方法,引导众生止恶行善,向上、发愤,以至成佛。我们要接受他的教训,<br/>不要辜负他才好。<br/><br/><font color="#ff0000">(17)礼拜六方</font><br/>黎明,佛陀入城。途中,看见一个男子,向着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br/>方礼拜着。佛陀问他为甚麽这样做?<br/><br/>那男子说:“我叫做善生,每天向六方礼拜,是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据说这<br/>样做,会得到幸福。”<br/><br/>“佛陀也有六种礼敬的方法。”佛陀慈祥地说:“一、孝顺父母:做儿女的<br/>要孝养、顺从,令爸妈欢喜、安慰。二、敬重师长:做学生的要敬重师长,接受<br/>教导。三、妻子:是一个好助手,夫妻要互相敬爱。四、朋友:对待朋友要诚实、<br/>互敬。五、僧众:对待僧人要布施、恭敬。六、仆人:对待仆人要宽大,不要令<br/>他过分疲倦。这六种人是我们生活中心的人物,和他们相处得合理,会有快乐的<br/>家庭,美满的人生。单是礼拜六方,有甚麽用呢?”善生很高兴,就皈依佛陀去<br/>了。<br/><br/><font color="#ff0000">(18)信心</font><br/>舍卫城的北面,有一条河流,沿岸有一个村庄。佛陀特地跑到对岸去弘法。<br/>佛陀的威仪,令村民肃然起敬,但他们却不信佛法。後来佛离开舍卫城,舍利弗<br/>想亲近他,就远远地跑来,但是佛陀已经过河去了。河流湍急地流着。舍利弗看<br/>着佛陀的背影,充满信心,涉水而行。在中流,河水很深,波流动荡,但是舍利<br/>弗专心一意,提起精神,一步一步的走着。波浪吓不倒他,最後,竟走到对岸。<br/>舍利佛来到佛陀面前,佛陀祥地望着他,眼光充满赞美、鼓舞的神色。佛陀对他<br/>说:“你是一个智慧者,有信心,肯精进,可以学佛、成佛,普度众生。”舍利<br/>弗赡仰佛陀,欢喜极了。村民听了佛陀的话,看见舍利弗的异迹,都对佛法生起<br/>信心。<br/><br/></font> <p>很好看的故事。谢谢。</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