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haitao 发表于 2003-5-20 09:53:00

巴曙松:银行业的自我拯救

《中国企业家》
  2007年-2008年左右,将是中国银行业整个不良资产开始全面暴露并趋于峰值的危险和敏感年份

  中国银行业实际上已经走到了无法回避深渊的境地。其一,中国银行系统的资本金实际已枯竭。根据高盛在2002年12月的报告,截至2001年底,即使不考虑剥离资产管理公司中的不良资产,四大国有银行已经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仅仅为国有银行全部不良贷款的6.1%,中国银行业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仅仅为银行业全部贷款的4.9%。其二,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深不可测,要对中国银行业进行注资,并使其恢复续存能力是一件极其昂贵的事情,高盛给出的乐观、中等和悲观三种方案中,重组中国银行业的成分分别占GDP的21%、44%和68%。即使政府独力支撑危局,即使未来经济增长维持在7%-8%的水平,如果财政收入增速维持现状,那么为中国银行业重新注资,可能需要耗费未来中国政府8年(乐观)、12年(中等)、25年(悲观)的全部财政收入的增量部分。

  我们认为,2007年-2008年左右,将是中国银行业整个不良资产开始全面暴露并趋于峰值的危险和敏感年份。 一切水落石出了:如果不对中国银行业进行改革,那么所有的改革成果就会面临骤然间被危机洗掠得面目全非的可能。就目前中国四大国有银行而言,最紧迫者在三点:一是转变以官本位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促使银行内部党政企分开,使银行具备可能形成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土壤;二是吸收外部注资,这种外部注资既可以来源于民间也可来源于外资;三是强化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银行的操作风险尽可能地降低。

  如果捉襟见肘的公共资金不能为银行业改革提供维系生存的注资,那么至少不要堵死国有银行自我拯救的一切可能。国有银行应该考虑通过分拆上市、存转股、存转债来补充资本金。

  所谓分拆上市,就意味着国有银行必须进行集团化改组,集团内部至少应该形成以侧重未来发展的好银行、侧重于作为银行内部剥离不良资产的坏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侧重于混业发展的类投资银行(之所以称类投资银行,在于目前的框架仍然是严格分业的)三大块,这样作为好银行的一块,才有可能通过分拆的方式争取上市并获得外部融资。国有银行整体上市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一则是海外资本市场难以吸引投资者接受这样的"好银行",上市路途艰险;二在沪深股市目前风声鹤唳的状态决定了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四大国有银行不可能整体上市。这样的集团化改组可以为国有银行上市创造条件,未来国有银行集团能否具有自生能力取决于可能获得外部注资和相对甩出包袱的"好银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焕发青春并重塑自我积累能力,而这种"造血"的自我积累又和"坏银行"能否在清理和再出售不良资产的"失血"取得动态的平衡。

  所谓存转股,就是改存款为股权。应考虑通过制度创新让私人部门参股到国有银行中来,例如可以给储户一个类似期权的选择,即他们或可选择继续保持储蓄,或可选择将储蓄转化为对国有银行的股权,如此则一石三鸟,一是银行在负债降低的同时股本金大增;二是民间投资也可得到有效启动;三是避免了直接在沪深股市上市可能造成的动荡,私人部门的参与是较理性的选择。

  所谓存转债,就是允许银行发行次级债券。这是目前启动中国债券市场和银行改革稍纵即逝的突破口。国有银行发债可以较为巧妙地回避一般工业企业的这些难题,毕竟国有银行发债的信用水准较之工业企业比可比拟并且现在处于人民币利率的空前低位。因此,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为国有银行发行次级债券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中国的空前低利率和债券市场的举步唯艰,使得银行发行次级债券不仅融资成本低,并且可以激活债券市场。

  未来中国经济的繁荣需要国有银行顽强地活下去,用较之国有企业改革更为殚精竭虑的姿态考虑国有银行的改革和出路,已不能回避。当然,未来中国民营银行作为草根金融的角色不能被先天地剥夺,即使从为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买单"的角度,也应该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 (作者为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曙松:银行业的自我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