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送上有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咨询专家访谈实录,第一期--多星咨询董事长黄启珠女士
<P>在《咨询人生》的开篇,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拓荒者-黄启珠女士。这位年近70的长者,以她执著追求事业的热情,以她坚定的信念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P><P>ChinaMC: 咨询人生,心的旅程。欢迎大家在百忙之中光临中国管理咨询网《咨询人生》活动现场。先介绍一下今天的现场嘉宾:</P>
<P>黄启珠女士北京多星企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焦惠民先生中国管理咨询网总编
王飞鸣先生北京多星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
刘链女士北京多星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市场行政总监</P>
<P>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嘉宾的到来。</P>
<P>旁人眼中的黄启珠</P>
<P>ChinaMC: 中国管理咨询网曾经就请谁作为《咨询人生》的开篇人物进行过讨论,也听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意见,大家一致认为,黄总作为开篇人物是当之无愧的。他们对黄总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评价,所以今天我们在采访黄总之前呢,先听听她身边的人是怎么说她的。我们先请焦总讲讲:</P>
<P>焦惠民: 哈哈,谢谢。我跟黄总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在我的记忆当中,和黄总正式的会面有三次,给我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我想,在令人尊敬的人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的时代感很强烈,有高度的时代情感,有很大勇气,敢于冒风险,是拓荒者型的。黄总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对于中国的管理咨询界来说,她是处女地的开垦者。这种类型的人,我内心是非常敬佩的。黄总给我的另外一个印象就是——壮心不已。她开创了一个事业,并执着耕耘了20多年,现在还在坚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黄总作为我们“咨询人生”栏目开篇人物的原因。现在看黄总还是很精神矍铄,但我想她内心一定有很多的感受,酸甜苦辣都有。其他的感受还很多。刚才我和王先生在聊天的时候,他觉得他很幸运,他进入管理咨询行业,黄总是他的领路人。所以我建议大家听听王先生眼里的黄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http://www.chinamc.org.cn/upload/20050523165311530-01.bmp
(图一:翻阅回忆录)</P>
<P>王飞鸣:大家好。我现在是多星的副总经理,但更确切的说我是黄总的学生。过去是黄总的学生,现在是,将来还是。我确实非常幸运,有黄总作为我踏入咨询行业的启蒙老师。当时我从英国留学回来以后,是非常想投身管理咨询行业的。非常幸运,有了到多星公司面试的机会,而且是黄总亲自面试。我见到黄总的时候,感受到黄总有非常强的人格魅力,她跟我谈如何面对客户,如何为客户解决问题等一些咨询的理念和方法。当时我就立志要在黄总这里好好学习,掌握咨询的精髓。</P>
<P>黄总的咨询思想,可以说是大道无形。简单的东西到她那儿也有非常深刻的内涵,而对复杂的东西又能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本质,化繁为简。她与客户交谈,几句话就能了解客户经营的状况。比如说她会问现在的产品的供求关系,通过简单的几句对话就能对客户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http://www.chinamc.org.cn/upload/20050819164604630-0102.gif
(图二:王飞鸣经理精彩发言)</P>
<P>黄总是一个眼光敏锐的人,她在法国学习后,结合中国国情,创立了一套通过输出效果看企业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环节找问题存在的原因,从体制、企业、机制、企业文化来找问题存在的根源,这样的一套思路,完全是系统论概念在管理咨询中的运用。我们的顾问,尤其是像我这样从国外回来的,一开始对这个思路不是十分理解,可能更喜欢国外的一些咨询思路和想法,如麦肯锡的建立假设等。目前,通过反复的实践,我们对这套思路都非常的认可。这并不是说其他的思路不好,关键是看哪种解决问题的效果好。两种思路我们都用过,但是经过实践证明还是黄总的这种思路更加的实用。</P>
<P>简单的总结:1)有非常强的人格魅力;2)有非常深厚的咨询理论和实践的功底;3)对咨询业的执着的追求。</P>
<P>ChinaMC: 听了以上两位的说法,在我们没有和黄总做沟通之前已经从别人的眼中感受到了黄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听说刘总是多星的元老了,您赞同他们的说法吗?您眼中的黄总是什么样子?</P>
<P>刘链: 我最初认识黄总是在1989年,那个时候刚进入管理咨询界。当时是参加黄总办的管理咨询的培训班,之后,黄总又带领我们到一个企业做了一个月管理咨询的实习。后来黄总成立了多星,我又再次有幸和黄总一起工作。前后这么多年,黄总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黄总的人格魅力吸引我们走到多星,并吸引许多客户主动找到多星。这就是我对黄总的感受。</P>
<P>ChinaMC: 黄总,您觉得他们说的是您吗?</P>
<P>黄启珠:(笑)我觉得他们所说的,都是对我的希望、要求和我今后的努力方向。和他们说的相比,我自己觉得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掌声)</P>
<P>“下半辈子就做管理咨询”</P>
<P>ChinaMC: 现场情况再一次证明了刚才刘总所说的,黄总确实是非常的谦虚。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资料(PPT播放)。这些都是黄总历年获得的奖状和证书。而就在我们的活动开始之前,我听刘小姐说,黄总最近还拿了一个奖,是什么奖呢?
http://www.chinamc.org.cn/upload/20050522141707551-zhengshu1.bmp
(图三:所获证书)</P>
<P>刘链: 是北京市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等九家协会举办的“优秀创业企业家”评选的“北京市优秀创业企业家”。</P>
<P>ChinaMC: 我想请问黄总,在众多的奖项中,哪一个是令您最感欣慰的?</P>
<P>黄启珠:比如说04年获得的这个“优秀咨询公司”奖项,我觉得这个对我震动最大。评这个奖项有一个基本条件我们就不够格,就是营业收入要在1000万以上。因为基本条件不够,第一轮评选的时候我们公司就没有参加。后来,当时在场的一些人告诉我们,说有好多企业、客户、同业者都提出为什么没有多星?北京市企业家协会挺重视大家的意见,当时就组织了一个调查组来了解公司情况,最后又把我们加上了。本来我们是不够条件的,我觉得我们是由于有差距而没有评上,但后来由于客户和业内同行的反映,加上多星员工多年认真工作的结果,却意外被评上了,这使我很受感动。</P>
<P>ChinaMC: 这是一张破格获得的证书,而破格获得说明与之匹配的优秀程度也是特别的。在每一张奖状后面,都凝结着黄总与多星人的心血与汗水。黄总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咨询人生呢?王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http://www.chinamc.org.cn/upload/20050522141745679-22.bmp
(图四:咨询历程)</P>
<P>ChinaMC: 您1981年到1984年是在北京机械工业局企管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样的工作?</P>
<P>黄启珠:粉碎“四人帮”以后,好多企业的管理都破除“管、卡、压”,好多基本的管理都需要拨乱反正,当时的情况对管理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如五项整顿,评六好企业,有很多名称,但实质是一样的。当时我们企管处的中心任务就是帮助各个企业在粉碎四人帮后怎样提高管理水平,审核标准也是我们企管处做的,然后就是组织一些检查、验收。我也是主要的组织者、参加者。</P>
<P>81年的时候,日本在哈尔滨、北京办了“企业诊断”的培训班,实际上就是管理咨询。因为诊断主要是开药方,而咨询不仅是开药方,还要帮助企业见到效益。在北京的培训班是在我们局的钢矬厂做试点。当时我就觉得他们的报告写的特别清楚,时间上都卡得很严,课题也讲得很清楚,操作性很强。我看完以后印象非常深,回去我就给单位建议,让企管处也组织起来,用这种方式去帮助企业改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制定标准,然后去验收。经过几次讨论后,82年9月,我们局的企管处和北京市企协联合办了第一期咨询人员培训班。先是讲半个多月咨询的课,然后要有两个企业的实习操作,这样才能作为一个咨询人员的结业。</P>
<P>ChinaMC: 这是当时的培养模式吗?</P>
<P>黄启珠:对,这是当时的培养方式,因为咨询人员不仅要有基本理论,还要有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除了这两条,还要掌握咨询的技法。他们往往在第一个实习快结束时,才明白咨询是什么滋味。这就是所说的“听十遍不如干一遍”。</P>
<P>ChinaMC: 我们在您的咨询历程中看到不可忽视的一段,也是您真正踏上管理咨询道路的一个开始,就是去法国的ESSEC学习,您能跟我们讲讲当时学习的过程吗?</P>
<P>黄启珠:当时是法国、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的项目,目标是为中国培养国家级的咨询人员。主要是从各个企业的企管部门和综合部门去选拔人才,我当时是组织者,但没有报名。那时侯我爱人(程斯煌先生)也正好住院做手术,但他鼓励我抓住机会,尝试一下。因为当时我的条件比较差,年龄偏大、学历也不行(我最早是中专毕业,后来读的是函授大学)当时也就报着试一试的心态,而且考题还是挺难的,没想到后来居然考上了。(鼓掌)</P>
<P>ChinaMC: 黄总还是一如既往的谦虚,您总是说“我不够格”、“我没有到那个标准”,但实际上从外界的肯定来说,黄总确实是我们的榜样。听说您到法国去学习管理咨询,临别巴黎时,您曾郑重地跟自己的法国老师说了一句对您事业影响一生的话,当时说了什么?</P>
<P>黄启珠:(笑)是,当是说了一句“我这下半辈子啥也不干了,就干管理咨询。”(鼓掌)
http://www.chinamc.org.cn/upload/2005081916464205-2005052315464480-taolun.jpg
(图五:热烈讨论)</P> <P>ChinaMC: 是什么使得您下如此大的决心要从事管理咨询工作?</P><P>黄启珠:去巴黎学习之前在国际关系学院学习了一年,主要学习的是日常语言。专业法语是到巴黎才学习的。那时候学习很紧张,但非常讲究方法。比如说国际上的竞标,要做好多题,要做战略投资的分析,分析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也使用这样的方法,都用法语进行战略投资的分析,去做实际调查,给你一定的时间,你想怎样研究就怎样研究。语言学习后是对专业咨询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对于咨询来说非常重要,一共讲了四次课。学完后分头去企业实习调查,最后由我来进行小组的咨询答辩。虽然在报名入学的时候,我的条件不是很好,但从输出结果看,还是不错的,当时的学习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法国的咨询业可以说对法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咨询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咨询的进步。而我们国家当时正处在百废待兴,对比当时情况,法国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咨询方法是亟需的。所以我当时对我的法国老师说,我这下半辈子就干管理咨询了。(掌声)</P><P>ChinaMC: 这个承诺,其实也是您对自己的承诺。您从法国回来之后又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来实现您的这个诺言,当时中国的经济环境对管理咨询还没有深刻的人士,您在从事这个行业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P><P>黄启珠:我去法国之前做了一些事,84年就做了电线行业的行业素质调查,把天津、上海整个电线行业同北京电线行业做了比较,对它们存在的差距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个报告当时引起很大影响。(当时做的是培训班,人员都是从各个行业骨干中抽出来的,完了又回到企业。我们一直呼吁要有专职的队伍。)行业素质调查汇报完,我当时就在党校向局长申请说我们要有专职的人员,后来就批了6个编制。我从法国培训结束后,虽然事先已有交代,但发现这个队伍已经散了。后来只好重新组织第二个队伍。89年,有一个法国咨询机构特别希望在中国组建一个中法合作的咨询公司,当时我通过正规的审批手续,和王以华老师一起对这件事情充满信心,在过程中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法国人的资金一部分都到位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夭折了。当时局长让我去人机厂组织北京机械管理咨询公司,但后来又通知我们回企协,我从局机关转到人机就有很大的风险,企协更是三无单位,什么都没有保障,当时我已经快50岁了,很可能到最后连个劳保都没有。筹备前期也请来了一些专家,许多都是我冒大雪,三顾茅庐请来的,都是在咨询事业中很拔尖的人,在企业里都是骨干。如果把他们安排在企协,我是没有办法向人家交代的。所以,要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来找到了首钢等好多单位,把人员好好安排下来。此后一个朋友建议说,如果要发展,还是要依靠民营,只许出不许进,人才问题解决不了,是不能做咨询的,要做咨询还是要靠民营。后来组建了目前的多星管理咨询公司。</P><P>做事做出了自己的风格,也做出了多星管理咨询的核心能力</P><P>ChinaMC: 在多星咨询公司运作了一些项目以后,我曾了解到一位客户对多星的评价是这样的:“多星咨询思路非常有特色,是国外任何一个老师无法比的,这是多星鲜明的核心竞争力。黄老师一是始终如一的做人,二是做事做出了自己的风格”。获得这样的客户评价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您认为多星的特色是什么呢?</P><P>黄启珠:西方人有辨证思考问题的习惯,先给出一个结论,再根据这个结论给出很多假设,在实际的调查中去论证这个假设,这就是麦肯锡的思路。相反,我们用“黑匣子”理论,先根据输出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从输出效果看它的问题和成绩在哪里,然后再有结论。比如,从整体看它的经济效益,包括它的获利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贡献能力等,还包括客户反映,从这几方面看它的输出效果。再进一步调查,从管理环节去找经验和原因。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的满意度高,这是输出效果好;招聘、任用、激励等环节看管理,找到一些好的经验以能够延用。输出效果差,可能是这几个环节处理不好,是管理上的原因造成的。然后在机制、体制和观念上找根源。要把人看成是资源,是生存和发展的源泉,而不仅是成本。所以,在做咨询的时候,改善方案要从导致问题的根源萨还能够找到原因以求得改善,最后要落实到输出效果的提高上。</P><P>王飞鸣简单地用四句话来总结吧,叫做战略导向、综合诊断、配套服务、整体优化。这四句话,是我们多星为企业提供咨询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综合诊断模型,这也是黄总从法国学习回来后结合法国咨询公司的经验以及中国具体国情总结出来的一个模型。这个模型,我们在应用或诊断过程中感觉非常好用,应该说是我们多星的一个核心能力。不仅解决成本等管理环节的问题,而且解决企业文化等根源问题。</P><P>刘链:我从对待客户方面谈一下,公司在黄总的领导下有一个特色,总共三句话:一个就是坚持咨询方案不仅要治标,而且要治本。有的企业提出的问题,只“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而黄总是从根本上发现问题;第二个是在交给客户一条鱼的同时还要教会他钓鱼的方法,就是说在做咨询服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客户掌握这套方法;再一个就是黄总强调咨询的沟通问题,也就是我们公司强调的咨询报告的完成之日,就是与客户达成共识之时,与客户要不断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在这方面,黄总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最佳沟通》。</P><P>王飞鸣黄总对客户特别认真负责。她会比我们想的多的多,想的细得多。年轻人做事卤莽,想的是先做然后再说,而黄总总是先考虑客户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我们能否解决,是否适合接这个案子。而一旦接了,就本着为客户负责到底的态度,在咨询进行过程中,她也会亲自去跟客户的高层沟通。还有一点,黄总一再强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强调做顾问要有创新,强调咨询方案的创新。</P><P>我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P><P>ChinaMC: 作为一个女性,在事业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应该会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但黄总与她先生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也是足以让大家感动的。大家有所不知,周一到周五,黄总在公司办公,而周六日,她大多在医院里奔波,因为她先生的身体一直不是特别好。一路走过的日子,一定给黄总里留下特别多的感触吧?</P><P>黄启珠:当然我一直也是在这方面尽量做最大的努力,在做好工作的同时,少影响家里。但是从时间上确实是有所影响,但我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的。举个例子:多星是92年12月成立的,第一个客户就是华普。那是93年4月份,多星和华普签订协议后,约定在4月7号进厂开始管理咨询项目的操作。但是4月5号,我的爱人早上起来突发后背撕裂性疼痛,送到海淀医院,当时诊断的结果是按照心肌梗塞进行的治疗,但从早上6点多,到中午12点多,还是疼的大汗淋漓。药力不但没有发挥,反而更加严重了。海淀医院感觉不对,诊断不清,就赶紧转阜外医院,因为中间耽误了比较长的时间,情况已经非常危险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我,说晚些进厂,但权衡之下,我还是选择了按时进厂。开了进厂的见面会,项目开始展开,我就在咨询组和医院两头跑。当时清华大学的王以华来时参加了这个课题,我们经常在我家进行讨论,最后的结果是令客户相当满意的。</P><P>后来,老伴也度过了危险期,总算都不耽误。但我总觉得我没有做好妻子,好母亲。老伴还是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包括到了特别关键的时候,比如刚才说的支持我去法国学习。我觉得我的事业,取得家里的支持还是非常关键的。特别在他生病的时候,照顾不过来,我也挺内疚的,他有的时候也会去哥哥嫂子那里诉诉苦,说是“年过五十五,衣服袜子没人补”(笑)。但总得来说,他很支持,否则也不能走到今天。我们不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包括一些大事,我们都能一块分忧,一起解决。</P><P>在生活上,我最内疚的是对子女的教育上。我基本上对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以及关心都不够。我的大儿子91年在美国留学时生病去世了,当时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我对他的关心真的不够。如果早一年去美国,我应该能发现他已经生病了。他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他特别爱帮助人,特别刻苦。他的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都非常的高。在美国留学期间非常艰苦,自己打工赚学费,打扫卫生,自己到加油站免费打工,学习修理汽车。本来91年我打算去他的学校参加他的毕业典礼的,买了16号的机票去美国,当他生病的消息传来(当时已经住院了),我改签了唯一还有空票的13日起飞的飞机,去美国在医院护理他2个多月。医生说可能回家休养可能精神上会好一点,于是就把他接了回来。我对他的关心不够,有时候想起来心里也是非常内疚的,所以说我并没有真正做好妻子,好母亲。(流泪)(掌声)</P><P>ChinaMC: 我在心中真的是由衷的敬佩黄总。黄总的爱人程老现在还在医院,程老知道今天黄总来《咨询人生》活动现场,还特意让黄总带来了他们的回忆录《夕阳下的回忆》,我想这里记载着您家庭生活的一面。(我们在征得程老的同意后,节选了回忆录中的部分文章,请参看本频道下面的“相关文章”)</P><P>………………</P><P>希望中国管理咨询网成为咨询人士沟通的桥梁和朋友
--黄启珠题
结束语:咨询人生心的旅程。
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来感谢黄总以及其他嘉宾给我们带来的精彩。
我们的活动还将继续,期待着您的再次光临。谢谢!
(握手,参与者合影)
http://www.chinamc.org.cn/upload/20050523155151719-heying.jpg
(图六:全体合影)</P> 风雨坎坷人生路,昭示诸多后来人! 美女不少。呵呵。 怎么听上去像做广告。呵呵。。 <p>广告?。。。岂有此理。。。</p><p>:)</p><p>不过。。。黄总。。。黄启珠女士。。。能认识她。。。我认为。。。真是三生有幸。。。</p><p></p><p>她不止一次让我很感动过。。。敏锐的思维。。。诚恳的态度。。。执著的精神。。。超人的毅力。。。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p><p></p><p>堪称大师。。。一个慈祥的大师。。。</p><p></p> <p>一家号称作了20年管理咨询的公司,但是到现在还徘徊在三流咨询公司的阵线。</p> <p>她应该比现在更为有名气才对呀,只是现在的搞这行的人太多了,</p> <p>不知道所云。难为这些记者了,看到庙就磕头!</p> bloodstrik 兄所转载的访谈内容是真的,我接触黄老师的时间比较晚,是在2010年11月在山西的一个项目上碰到的,并和她老人家一起奋斗了近三个月。黄老师当时给我的触动是非常的大,接近75的人了还在咨询的的第一线工作,并时不时的去和公司的老总去交流、沟通,为咨询拿最佳方案,当时真触动了我的心灵,正如上面访谈所说的 黄老师真的为中国的咨询事业奉献了她的余生。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