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苏轼的理、义、趣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理性主义诗歌走出了盛
世繁华的唐朝,褪去了春江花月夜的理想光环,历史把宋代文人推向了一个理性主义的王国
。按照人类认知的一般过程来讲,从对自然事物、自我感受的细腻刻画、表达,并且登峰造
极,到开始冷静辨析、归纳其中的规律、道理,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面对这个依然宏伟但
张力却大不如前朝的时代,北宋的诗人欣然也是必然接受了后一种模式,并且努力把它做到
最佳。而苏轼,便是这当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苏轼以前,诗基本上是一种形象思
维的载体,缺乏更加广阔的视野。也许是如水般难受拘泥的性情,也许是如风般无所不至的
才识,诗到了苏轼的翻云覆雨手中,便成了一种可以随心所欲的利用的工具。在他看来,只
要是想到的,就能写出来、吟出来。如果说诗歌带给他的,是一种表达、宣泄的途径,那么
他带给诗歌的,则是充满无限活力的新生。从此以后,诗的形象更加丰满了,呈现在读者眼
前的,是一个逐渐拉开帷幕的深邃的理性的精神空间。
苏轼喻理诗的名篇,是脍炙人口
的《题西林壁》。同样是写俊秀空灵的庐山,李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视银河落九天
。”气势的确不凡,然而在他眼中,庐山还只是一座普通的山岳,但到了苏轼那里摇身一变
,隐去了自己的真实面目,只是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间告诉我们:只
有跳出来,客观地看问题,才能有正确、明朗的判断,否则就永远挣扎在云里雾里。
较
经典的还有《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
听?明白如话,道理颇深。——事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这则我
们在课堂上死记硬背也无法不遗忘的哲学原理被苏轼轻而易举,形象生动地说了出来。果然
是天才!
“雪泥鸿爪”一成语是说人生匆匆,往事就仿佛鸿雁的爪子在雪地留下的痕迹
一般消散在记忆中。提醒人们应该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片刻、瞬间。这则成语正出
自苏轼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的前四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
指爪,鸿飞那计复东西?
不过,由于有些诗作完全脱离了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完全
是说理议论,显得艰涩难懂,苏轼也曾经受到过谴责。毕竟,诗歌是形象的艺术,大众审美
要求它应具备一些基本形式,所以,批评不无道理。但是,文学史上任何一次闪光和飞跃,
都是需要有尝试,有创新的。没有苏轼的诗作如新鲜血液般地注入这一基础,就没有以后的
黄庭坚,以及他的江西诗派,没有之后涌现出的新理念、新思维的作家,没有宋代诗坛的蓬
勃发展。
中国古典文化的重于感性,偏于理想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东方文明的衰落、
置后,但是,这恰恰衬托出苏轼、以及他光照万代的充满哲理的诗歌成就。
二
、“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忠义情操
众所周知,以西方进步文明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当代世
界体系中,约束人类行为的是从契约关系演化而来的法制工具。然而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
,则是道德理念中的忠、义以其有积极影响的一面来发挥着行为准则的作用。也就是说,在
那些时代,高尚的定义,就是忠孝,就是至情至义。即使是在现代,有情有义也还是一种美
好人性的表现。依照这个标准,那么苏轼便不单单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个高尚的、
精彩的人。
苏轼的义表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是对国家的忠义。一个政治上有独道
、合理见解的人却在残酷地党派之争中无奈的浮浮沉沉,如果不是怀着对国家的负责尽职,
如果不是为了正义而不肯阿谀奉承,又怎么会落得如此地步,甚至险些丢掉性命呢?因此,
这一点本人不在赘述。
下面,讲一讲苏轼对黎民百姓的情与义。苏轼谪居黄州时,深知
百姓疾苦,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五年后,他要离别黄州时,曾写过一首《满庭芳
/归去来兮》感慨世事苍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好在
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不就是区区几个平头百
姓?不就是山野中的几次小酌畅饮?不就是曾经共处过的一段岁月?然而,在苏轼眼中,这
些朴素、平凡的人物、故事都是最最宝贵的财富,所以,他不肯轻易离去;所以他千叮咛万
嘱咐别剪断堂前自己亲手栽种的垂柳,好让大家能惦着他;所以他托人捎话给父老乡亲,有
空再帮他晒晒垂钓是身披过的鱼蓑。
好一个性情中的苏东坡。
他的义还体验在他对
亲人的感情上。
苏辙是和他从小一起玩耍、学习,一起奋斗的弟弟。哥俩好,自不必说
。让人最感动的是在乌台诗案发生时,苏轼原以为自己活不过那场劫难了,于是就在狱中写
下绝笔。那是两首七律。诗中没有对死亡的恐惧,没有对冤屈的喋喋抱怨,萦绕不散的惟有
那浓浓的亲情,那对子由的留恋。他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
弟兄,又结来生未了因。”与君今世为弟兄,又结来生未了因。这是多么执著的情谊啊。<b
r>亲情如此,爱情更是如此。
苏轼的妻子叫王弗。自从十来岁嫁给苏轼以后,就一直“
红袖添香”伴着夫君挑灯夜读,伴着夫君辛苦展转,二人感情甚好。无奈红颜薄命,王弗二
十七岁那年就病逝了。在封建社会,妇女是没有地位而言的,妻亡续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然而就是这个豪放、豁达,乐观得好象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的苏东坡,却终生没有再娶正妻
,只留了一个侍妾陪在身旁。并且,在妻子故去后整整十年,他还梦到了王弗坐在家乡眉山
的老屋里,梳妆打扮的细节,字字泪垂地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呼还乡,小轩
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就是一个义
字啊!仿佛一枚试金石。古往今来,多少聪明也好,不智也罢的人,在它面前终于暴露出了
虚伪、自私、狡黠嬗变的原形。然而苏轼不怕,因为苏轼是真正的金子。
三、
“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艺术情趣
虽然是充满哲理,虽然是情深义长,恐怕苏轼最为人所
称道的还是他的豪放与乐观。而这一点,在他的诗词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趣”的
把握很难。少了,作品枯燥无味,缺乏智慧的光芒和强大的感染力;过了,则不免陷于庸俗
、粗陋。不过,对于苏轼这样文章、诗词乃至书画样样通晓,样样出色的天才来说,把握“
趣”就自然是小菜一碟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些看似轻松、飘然的“趣”中,有一种隽
永的深沉幽幽袭来。
我以为其中最成功的,是《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
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
——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象东坡那样在
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
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趣味!
风雨一肩的人,谅必早已听到人类
心灵深处的声声喊叫,他们不理会那些消闲式的理论、酒足饭饱的琐议和自视清高的空谈。
回首向来萧瑟处,人类伟大心灵一直在艰苦跋涉。因疲劳显得沉寂,他往往不动声色,没有
狂歌,没有狂喜,没有狂悲。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黄昏,我给苏轼到了一杯加牛奶的咖啡,不
知他是否能脱下蓑衣陪我小酌片刻,说说这一片林子,这一片雨,以及明天早晨的太阳。<b
r>起舞弄清影,月下有东坡的乐趣;
牛衣古柳买黄瓜,乡间有东坡的乐趣;
欲把西
湖比西子,明媚山川中有东坡的乐趣;
不辞常作岭南人,荒凉的海角天涯,也有苏轼无
所畏惧的乐趣! <p>有本书称他是北宋第一玩家!</p><p>中国人当以他为傲!</p><p>何况我是四川人!</p> 他是比较豁达的,余秋雨写过一篇《苏东坡突围》,给我感觉满不错的。可以看出他的豁达,对人生的潇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