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jwhu 发表于 2003-5-14 15:25:00

改革的路不平坦——江西某企业改制失败原因探析

一、 该企业的改制情况
该企业所在的机电行业属于一般竞争性行业,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系可退出纯国有企业序列的行业。因此,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决定以该企业作为其产权改革试点。改革的具体方式是:改制采取等量资产带等量债务的方式,以承担等额债务,买断原企业经营性资产2000多万元,购买方负责接纳全部在册职工(含离退休职工安排),买断企业所有权;带走的银行债务,由购买方与债权银行重新办理债务转移手续。对未出售的资产,仍归属原企业所有,由其主管单位派员管理,未带走的债权债务及社会养老保险金仍由该企业承担。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决定公布后,该企业即进入了改革的运作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该企业领导班子和厂党委对初步方案进行讨论研究后,又在企业中层干部中进行了充分酝酿并予通过,然后提交到全厂职工代表大会进行表决。最后,通过的改制方案经上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论证后被正式批复。

   (2)公开竞标阶段。企业改制招标意见在当地政府批复后,有关部门在厂内贴出公告。先后有两人报名,其中一人是该企业原厂长A。经由当地经济和行管部门及银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召开的竞标会议通过资格审查和竞标讲演,最终确定由原厂长A为中标购买人。

(3)资产评估和确认。购买人确定后,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即对将出售的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清产核资。具有法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土地、房屋评估事务所等有关方面进行了长达2个月的资产评估,出具了资产评估报告。当地国有资产管理局对资产评估予以确认。根据资产评估报告,当地政府召开了关于出售该企业产权问题的市长办公会,并正式下文予以确认。该企业的出售,与其主要债权银行进行了充分协商,银行同意该企业的改制方案。

   (4)协议的签订。在“等量资产带等量债务”出售的前提下,购买方分别与当地政府、银行、社保局、劳动局签订了《产权出售协议书》、《出售银行债务协议书》、《产权出售后基本养老保险收缴协议书》及《出售后职工安置协议书》等文件并由当地公证处分别予以公证。这些文件分别明确了企业、职工、债权人、债务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如该企业在产权出售后,有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及缴纳养老保险、职工安置问题、所欠债务的转移等问题分别都作出明确规定。市政府在土地出让金、地方税返还、财政借款及其他未缴费税等方面给予优惠,其主要用途为离退休职工的医疗费、职工安置补偿费及抚恤费等。
   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后,该企业最终实际出售的总资产约为2000多万元,所带走的债务约为2000万元。其中包括工行、建行和农行的债务。
   该企业的改制,从提出改制方案到正式签订出售协议,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两年时间。在此期间,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该企业出售的问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具体操作基本符合改制的有关规定程序。然而该企业改制后组建的新企业运行十分艰难,并且没有起色。购买者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即提出停止购买企业的请求,并与当地政府签订了终止出售的协议,同时终止执行与其他有关部门签订的相关协议。目前,该企业已完全恢复到改制前的状态,该企业的改制失败了。

二、 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两年多的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回顾整个改制的过程,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思想观念滞后。虽然该企业的改制经过该企业领导班子、党委会以及职工代表大会的讨论,并获得形式上的通过,但职工们思想观念深层的问题实际上并未真正解决,最终导致方案在具体实施时仍受到了来自职工及部分企业干部的强烈抵制。职工们认为,过去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翁,现在失去了全民身份,成了私营企业老板的打工仔,没有安全保障,而且随时会有被解雇的危险,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当改革从文字语言逐步变为现实以至直接触及到了自身利益时,原企业班子内的部分成员更感到。心理失衡。思想观念的滞后所形成的巨大阻力和对立情绪是直接影响该企业改制进一步深入的主要原因。
   2.具体操作中的失误。购买者A对国有企业改制的难度估计不足,没有及时抓住改制后的有利时机,对国有企业原来的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造,包括经营班子的调整、机构的设置、干部选聘等都没有配套建立起全新的符合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依然维持过去旧的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因此职工们没有感到改革成果和利益,对改革的不理解更加深了职工的对立情绪。
   3.债务未得到妥善安排。该企业出售后,新组建的企业继承了原有老企业的大部分债务,但对债务的偿还,尤其是对一般债权人的债务未作出相应的安排。改制为民营之后,一些一般债权人缺乏安全感,纷纷要求新企业一次性偿清企业原有债务。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改制后的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实力不强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使新企业雪上加霜,难以维持正常运转,经营很快便陷入困境。
   4.有关部门操作经验不足。该企业的改制,前后耗时近两年。两年的动荡不定是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承受的。而由于没有成功经验借鉴,加之政府有关方面没能做好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及时化解各方矛盾,最终导致该企业的改制虽付出了代价,但仍以失败而结束。

三、 几点启发
   该企业改制的过程,深刻反映了国企改革的艰难程度,尤其涉及到产权变革,难度更大。改制不只是一个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简单改变,它所带来的社会震荡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做大量的更加认真深入细致的工作。
   1.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国企改制是所有制结构的深刻变革,是对现存利益分配格局的大调整,将直接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必然对传统的思维模式产生强烈的冲击,因此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在改革前期,除加大宣传力度外,还要进一步使企业和职工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进一步加深改革的紧迫感,使大家真正认识到,改革与自身利益是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改革才能生存、发展,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2.政府要加强对国企改制的指导。国企改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完全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因此政府的推动、指导和协凋是十分必要的。
   3.要尽快从政策上对国企改制加以规范。中央四中全会召开后,国企“有进有退”原则更为明确。但由于相关配套政策迟迟没有出台,各地对国企改制的理解不一致,造成操作实施中的不规范,甚至出现了摇摆和反复,以至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因此,尽快研究制定国有企业改制出台相关的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4.要妥善处理好与企业职工的利益关系。国有企业的改制,一方面是要使企业尽快恢复生产,摆脱困境;另一方面也要在追求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企业职工的利益。衡量改制是否成功,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企业的起死回生;一个是随着生产的启动,最大限度地作好安置职工就业的工作。因此,要善于在企业改制中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争取大多数企业职工的参与、理解和支持,避免出现利益上的对立。任何缺少企业干部职工支持基础的改制,都是不能成功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革的路不平坦——江西某企业改制失败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