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haitao 发表于 2003-5-6 13:37:00

《新财经》封面文章:铜城集团东欧系难辞其咎

《新财经》封面文章:铜城集团东欧系难辞其咎
 记者 周瑜 王闽


  中国证监会稽查局秘密抵达甘肃白银的日历牌停在了4月13日。七人小组此行的目的是对铜城集团(000672 SZ)"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事项"展开调查。就在调查组进驻的第二天,铜城集团随即公告了这一重大事项,并预计其2002年度将出现较大亏损。


  东欧系的招牌股铜城集团因此黯然失色,其欲在国内资本市场功成身退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更多消息显示,又一桩大案将曝光于前台,东欧系的神秘面纱有可能被完整撕开。


  四月事发


  在4月14日的公告中,铜城集团称:经公司财务部进一步核实和会计师事务所初步审核,公司预计2002年出现较大亏损。


  如果不是证监会的突然稽查,在即将公布的年报中,铜城集团原本应该是"盈利"的。早在今年1月15日,铜城集团就宣称其2002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0.027元。照此推算,盈利不是问题。集团一位高层坦陈,公司的年报事实上已经制作完毕,并已在深交所排队,证监会的调查完全打乱了公司原来的计划,不得不对年报重新进行修正。


  在证监会的监管压力下,目前,铜城集团已经承认的违规事实有:挪用、变更募集资金投向、且未履行必要的法定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公司原定以配股募集资金7000万元(占公司配股募集资金13275万元的53%)出资设立甘肃中科凯思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于2001年11月24日成立。在资金到手后,铜城却将这笔7000万元的巨资用作它途--一是于2002年7月以1575万元协议收购了"甘肃工大电子有限公司"65%的股权;二是集团向中科凯思借款2900万元,以支付对特区证券的1000万元借款、深圳东欧的借款1900万元的形式,实质对西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进行追加投资2900万元;三是铜城集团向中科凯思借款1825万元,用于支付铜城集团购买西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王马巷、德盛楼、工贸城等处房产;四是集团向中科凯思借款602万元作为公司的流动资金。


  上市公司挪用、变更募集资金司空见惯,铜城集团的主动坦白并不能减轻其罪责。证监会的稽查官员称,对该上市公司的调查绝不仅限于此。大量迹象显示,在东欧系的实际控制下,铜城集团以对外投资的名义大肆侵吞上市公司资金,并有操纵二级市场股价之嫌。


  铜城集团乃有名的老庄股,其"东家"东欧系在二级市场的翻云覆雨更为外界共知。尤其在2001年,媒体关于东欧系的报道连篇累牍。此番铜城集团突然翻船,只不过是东欧系故事的一个续集,尽管故事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但结尾处的硬伤已然显现。


  一直以来,铜城集团都被东欧系当做招牌股来经营。


  在对铜城集团一役中,东欧以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单就转让1560万股法人股(每股2.3元)给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便斩获颇丰。据知情人士透露,东欧每股获益至少0.3元。1999年7月,金瑞丰进入铜城时的每股净资产为1.73元。


  此番股权转让,东欧不仅将大量真金白银收归囊袋,也为铜城集团制造了一个在2000年颇为时髦的高科技概念。北京海淀区是著名的高科技区,大名鼎鼎的中关村就在区内。而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更是实力雄厚,注册资本高达7.8亿元。在高科技的光环下,铜城集团的股价一路狂飙,从2000年初13元最高上冲到32元。值得注意的是,2000年铜城集团的流通股股东仅为1915户,平均每户持股量高达1.7万股,显然,其中的巨大收益十分可观。而彼时,铜城集团的董事长为敬伟。敬伟,原东欧投资的董事长,2001年11月离任。2000年11月他还出现在ST金马董事长的皮椅上,但四个月后即递交辞职报告。目前,敬氏担任西部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敬伟的副手是胡智勇,胡曾任深圳金瑞隆实业总经理,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副总经理,后接替敬伟任铜城集团董事长,现已离开东欧。


  大股东的辩解


  "东欧实际上控制着铜城集团。"北京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副总经理李舒山对此直言不讳。李所属的公司尽管是铜城集团的第二大股东乃至后来升做第一大股东,但一直声称自己没有话事权,直到去年10月,公司派副总李再生前往铜城做董事长,"情况才稍微有些改变。"李舒山指出,证监会的稽查对大股东和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只有在彻底查清楚许多问题后,上市公司才有一个健康的未来。


  可是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随着东欧旗下悍将纷纷另立山头,其在铜城集团影响力已日渐式微,从2000年9月进入铜城集团,历时两年,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才终于找到角色,开始主理上市公司事宜。


  目前,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以25.96%的股权位居铜城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是甘肃金合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东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则以3.15%的股份位居第三。谈及当初进入铜城集团,李舒山说,主要是从支援西部的角度考虑,作为首都的企业,西部开发我们也要做点事情。李反复强调,我们虽然从1999年开始成为第一大股东,但那只是表面现象,他们才是实际第一大股东,主要是深圳金瑞丰通过关联公司来实现的。我们想管,却没有办法,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舒山指出:"我们不参与二级市场的操作,那主要是他们搞的。他们通过关联公司参与二级市场的操作,现在我们正在逐步对公司进行控制,估计几个月就能掌握控制权。目前我们这边管铜城集团的是李再生,三个多月前才派过去。以前也派过人到铜城集团,但基本上没有话事权。证监会调查是件好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摸清家底,弄清情况,有利于全面接管以后重新进行整合。"当然,亦有分析人士指出,海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实力雄厚的第一大股东却长时间"管理缺位",这在常理上难以自圆其说,"要么双方存有某种默契以期在二级市场上分享利益,要么就是投资之后放手不管,这至少也是一种严重失误。"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


  在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的公开资料上,铜城集团并不在其控股的公司之列。公司总经理刘广明解释说,铜城集团只是公司的参股企业之一,该公司有20多家控股企业,由于其对铜城参股比例不到30%,因而不在公司控股企业之列。李再生作为公司副总,已被派往甘肃掌控上市公司,这是对上市公司全面接管的第一步。目前,在上市公司董事会9个席位中,海淀万通占有4席,监事1席。


  对铜城集团被证监会稽查,李再生也不感到意外。"以前是东欧控制,难以插手。我们接手后发现公司问题很多,有些非常严重。这次证监会稽查,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以便于彻底查清问题。"对相关细节,李再生不愿详述,只表示目前正值证监会调查的敏感期,许多事情不方便讲,也不能讲。


  自李再生接手铜城集团董事长一职后,就着手对公司进行收缩性的战略调整,一次性地转让了持有的深圳铜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股权。他表示,类似整合还将继续。


  北京海淀四季青换热器厂长是铜城集团第四大股东,对有关庄家与股东一起操纵二级市场股价的指证,厂长徐生恒似乎满腹委屈。在接受《新财经》记者的电话采访时,他说,尽管工厂资产有几个亿,但从不参与股票市场的运作。当记者指出工厂是铜城集团的股东之一时,他随即改口:"不是投机炒作,只是看好了就买,看不好就卖,跟操纵没有关系。"随后徐氏即挂断了电话。该公司销售部一位工作人员称,工厂有300多职工,年产值1000多万元,性质为集体企业。


  现在看来,铜城事发,除了东欧系难辞其咎,其他几位大股东多少也是有责任的。


  融资平台


  那么,那个被旁人口口声声指认为"实际操纵者"的敬伟,那个神秘的东欧在借道铜城集团之后又意指何方。据本刊记者调查,东欧故事的续集应该从西部金融开始。


  在铜城集团挪用的配股募集资金中,有两笔计4725万元巨资流向了一家名为西部金融租赁的公司。该公司的法人代表正是原铜城集团董事长敬伟,原东欧系资本运作的灵魂人物。


  西部金融租赁的前身是原甘肃省租赁有限公司,为人民银行监管的非金融机构。该公司系铜城集团的控股子公司,2002年10月完成增资扩股,注册资本5.13亿元,其中铜城集团出资9830万元,出资比例为19.16%,为西部金融租赁的第一大股东。据了解,西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目前有股东20余家,股权相对分散。


  自2001年11月辞去铜城集团董事长一职后,敬伟专司职于西部金融。消息人士指出,敬伟实际上是从台前隐身到了幕后,为东欧打造一个全新的、更为广泛的融资平台。事实上,由于东欧系在铜城集团的影响犹在,从上市公司获得资金并非难事。


  西部金融租赁成名于珠海航展。2002年11月5日,在珠海航展上,西部金融租赁与著名的大牛股哈飞股份(600038 SH)签署了一份购买30架飞机的意向性合同,总估价11亿元,合同现已生效。当时就有媒体引用国家民航总局有关负责人和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的官员的话,认为此举有炒作之嫌。


  增资扩股后的西部金融租赁一路摧城拔寨。2002年12月16日,与ST威达(000603)签署了8160万元医疗设备购销合同,目前与海南航空6000万元的航空器材购销合同也即将签署。


  敬伟的大手笔再次令市场侧目。据了解,西部金融租赁与建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关系密切。有消息人士透露,此次证监会稽查铜城集团,主要针对的是敬伟和胡智勇执掌铜城集团大权期间的问题。而西部金融租赁与铜城集团的血缘关系,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资金往来,不排除也在调查之列。


  《新财经》记者试图联系敬伟,数度与其公司办公室主任,其秘书和多个高层交涉,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未有结果。


  西部金融租赁办公室主任王国栋称,公司运转一切正常,现在看来与铜城被稽查还没有关系。


  据称,公司几个主要负责人目前都在正常上班。"铜城被稽查是事实,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也是事实,但它毕竟只是公司的一个股东而已,西部金融租赁公司有二十几家股东,属于非金融机构,如果公司有问题,首先有反应的应该是人民银行。但目前,央行方面并没有任何反应。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西部租赁与铜城是一家人,但老子的事情还牵扯不到儿子身上。"公司人士这样表示。据悉,该公司还成立了一个飞机租赁小组,其与哈飞的业务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中。公司业务部经理关春分表示,公司有30多位员工,大家都很平静,业务开展也很正常。


  不过,哈飞证券投资部和飞机销售处有关人员告知《新财经》记者,哈飞公司与西部金融租赁公司只是签署了意向性协议,目前对方还没有付钱过来,公司也没有卖出一架飞机。(完)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12 12:15:00

揭秘深圳“东欧系”



一战铜城集团

二战ST金马

三战ST大洋
  武汉证券分析员余凯一直执着于对深圳东欧进行研究,并对东欧系资本运作的胃口拥有独到的见解。他向本报记者透露,东欧系最突出的个性就是偏好小盘股,而且在资产重组时,通常不急于从资产重组入手,常采用引入新股东等手法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形象。当然,东欧系在二级市场也决不含糊,常以其介入股票二级市场表现凶猛著称。在其曾先后介入的铜城集团(000672)、ST金马(000602)、ST海洋B(2057)以及半途而废的ST成百(600109)中,东欧系的特点体现无遗。

铜城集团:一箭双雕

  东欧系第一次在铜城集团露脸是在铜城集团1999年中报中,当时,深圳市华建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东欧之前身)通过受让长沙中意集团持有的130万股法人股成为铜城集团第四大股东;1999年7月14日,铜城集团原第二大股东深圳市蔚深投资有限公司(持有法人股1560万股,持股比例24%)与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铜城集团法人股全部转让给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铜城集团法人股1560万股,持股比例24%,成为铜城集团第二大股东。

  此时,如果合华建信与金瑞丰之力,深圳东欧在铜城集团的持股比例已经与第一大股东甘肃省经济合作总公司不相上下。

  然而,深圳东欧并不急于对铜城集团进行任何变革。2000年9月27日,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书》,协议受让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的铜城集团法人股1560万股股权,持股比例24%,每股转让价格为2·3元人民币。

  深圳东欧入主铜城集团的目的此时才昭然若揭。原来,深圳东欧受让股份的目的并非是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而是为了等待时机再次卖出。如今,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查到当初深圳东欧从深圳市蔚深投资有限公司手中获得铜城集团法人股的价格,但从每股净资产来看,当初金瑞丰进入铜城集团之时铜城集团的每股净资产为1·73元。显然,单是法人股的转手之间,金瑞丰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除此之外,通过此次股权转让,深圳东欧还为铜城集团找来了具有高科技背景的实力大股东。众所周知,北京市海淀区是著名的高科技区,大名鼎鼎的中关村就在区内,而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注册资本更是高达7·8亿元。

  当然,这一系列动作的背后是铜城集团股价的一路上扬(详见上图),公司股票从2000年初的13元最高上冲到32元,最高涨幅达1·4倍,而且公司流通股异常集中————公司2000年年报显示,公司到年底为止流通股东仅1915户,每户平均持股量高达1·7万股————显然,其中的巨大收益十分可观。

ST金马:鲁能对抗清华

  如果不是后来成功引入山东鲁能集团,东欧系甚至将有可能兵败ST金马。

  ST金马1999年6月11日的公告中,深圳东欧首次正式露面。到2000年8月2日止,深圳东欧直接持有ST金马13·58%的股份,另外,其关联公司深圳市金瑞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华建信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及深圳市新风顺贸易有限公司合并持有ST金马7·25%的股份。此时,深圳东欧已经成为ST金马的实际大股东。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深圳东欧在进入ST金马近两年的时间里,针对ST金马的重组却一直没有开展,金马集团还在1999年被戴上ST的帽子。

  当地政府显然并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深圳东欧耗下去,2001年1月19日,深圳清华同方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收购了中国华能财务公司持有的ST金马273万股法人股,成为ST金马第三大股东。2001年4月22日,在中小股东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深圳清华以第三大股东的身份掌控ST金马董事会,深圳东欧被赶出了董事会。

  但深圳清华进入ST金马之后也没有很快拿出切实可行的重组方案,这为深圳东欧寻找买家提供了宝贵的时间。2001年8月3日,ST金马发布公告,山东鲁能集团分别与深圳东欧和深圳金瑞丰签定了股权转让协议,受让两家公司所持有的ST金马股份,占ST金马总股本的18·11%,并成为ST金马第一大股东。

  随后,山东鲁能集团将下属英大科技与ST金马的部分应收债权进行资产置换,ST金马主营业务也从旅游变更为通信和信息网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盈利能力极强的英大科技帮助ST金马扭亏为盈,并成功摘掉了ST的帽子。目前,金马集团资产质量优良,长期负债为零,盈利能力较强。

  而伴随着ST金马的股权争夺,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表现均不含糊(详见上图),因为不管是清华还是鲁能,其强大的实力都给了市场强大的信心。从1999年到2001年,ST金马的股价上涨了一倍多,业内人士测算,以主力1999年建仓成本为12元计算,以控盘50%流通股算,在这个过程中,庄家获利就高达2亿元。

ST大洋:获利不在重组

  2001年3月2日,ST大洋发布公告,公司原第一大股东深圳市蛇口大洋海运有限公司拟将38%的股权共计7577万股股份用于抵偿国通证券(现更名为“招商证券")的债务。

  2001年3月20日,ST大洋发布股权变动公告:根据国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与深圳东欧工贸公司有限公司于2001年1月4日签定的股权转让协议书,国通证券以每股0·25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持有的5936万股(占总股本的29·98%)ST大洋股权转让给深圳东欧。深圳东欧取代国通证券成为本公司第一大股东。

  事实上,就在这转让过程中,深圳东欧就赚了一笔。据悉,蛇口大洋海运有限公司用于偿债时每股折价0·4元,而深圳东欧受让价格为每股0·25元,国通证券在转让过程中损失了1136万元。

  当然,更巧的是,这份2001年1月4日签定的股权转让协议,却没料到2月19日突如其来的政策变更:B股向境内居民开放,于是迎来了B股的大牛市。

  唯一例外的是,深圳东欧进入ST大洋之后,正式介入了公司的重组:一方面,深圳东欧将ST大洋B下属部分不良资产进行出售,具体包括将ST大洋B所持有的深圳市蛇口大洋集装箱海运有限公司95%的股权、金程船务有限公司100%的股权、金全船务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全部转让。同时,从2001年11月1日起,ST大洋正式托管深圳东欧下属的深业(深圳)工贸公司。

  由于托管深业(深圳)工贸公司产生不错的收益,经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ST大洋2001年实现净利润683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12 12:15:00

证监会出手稽查铜城集团,东欧系神秘面纱撕开


  4月13日,证监会稽查局秘密对铜城集团(000672)“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事项”展开调查。第二天,铜城集团随即公告了这一重大事项,并预计其2002年度将出现较大亏损。东欧系的招牌股铜城集团因此黯然失色,其欲在国内资本市场功成身退的梦想瞬间化为泡影。更多消息显示,又一桩大案将曝光于前台,东欧系的神秘面纱有可能被完整撕开。

  证监会突查铜城集团

  在4月14日的公告中,铜城集团称:经公司财务部进一步核实和会计师事务所初步审核,公司预计2002年出现较大亏损。如果不是证监会的突然稽查,在即将公布的年报中,铜城集团原本应该是“盈利”的。

  在证监会的监管压力下,目前,铜城集团已经承认的违规事实有:挪用、变更募集资金投向、且未履行必要的法定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上市公司挪用、变更募集资金司空见惯,铜城集团的主动坦白并不能减轻其罪责。证监会的稽查官员称,对该上市公司的调查绝不仅限于此。大量迹象显示,在东欧系的实际控制下,铜城集团以对外投资的名义大肆侵吞上市公司资金,并有操纵二级市场股价之嫌。

  铜城集团乃有名的老庄股,其“东家”东欧系在二级市场的翻云覆雨更为外界共知。尤其在2001年,媒体关于东欧系的报道连篇累牍。此番铜城集团突然翻船,只不过是东欧系故事的一个续集,尽管故事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但结尾处的硬伤已然显现。

  大股东称无话事权

  “东欧实际上控制着铜城集团。”北京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副总经理李舒山对此直言不讳。李所属的公司尽管是铜城集团的第二大股东乃至后来升做第一大股东,但一直声称自己没有话事权,直到去年10月,公司派副总李再生前往铜城做董事长,“情况才稍微有些改变。”

  可是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随着东欧旗下悍将纷纷另立山头,其在铜城集团影响力已日渐式微,从2000年9月进入铜城集团,历时两年,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才终于找到角色,开始主理上市公司事宜。

  李反复强调,我们虽然从1999年开始成为第一大股东,但那只是表面现象,他们才是实际第一大股东,主要是深圳金瑞丰通过关联公司来实现的。我们想管,却没有办法,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舒山指出:“我们不参与二级市场的操作,那主要是他们搞的。他们通过关联公司参与二级市场的操作,现在我们正在逐步对公司进行控制,估计几个月就能掌握控制权。目前我们这边管铜城集团的是李再生,三个多月前才派过去。以前也派过人到铜城集团,但基本上没有话事权。证监会调查是件好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摸清家底,弄清情况,有利于全面接管以后重新进行整合。"

  在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的公开资料上,铜城集团并不在其控股的公司之列。公司总经理刘广明解释说,铜城集团只是公司的参股企业之一,该公司有20多家控股企业,由于其对铜城参股比例不到30%,因而不在公司控股企业之列。李再生作为公司副总,已被派往甘肃掌控上市公司,这是对上市公司全面接管的第一步。目前,在上市公司董事会9个席位中,海淀万通占有4席,监事1席。

  对铜城集团被证监会稽查,李再生也不感到意外。"以前是东欧控制,难以插手。我们接手后发现公司问题很多,有些非常严重。这次证监会稽查,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以便于彻底查清问题。"对相关细节,李再生不愿详述,只表示目前正值证监会调查的敏感期,许多事情不方便讲,也不能讲。

  自李再生接手铜城集团董事长一职后,就着手对公司进行收缩性的战略调整,一次性地转让了持有的深圳铜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三家公司股权。他表示,类似整合还将继续。

  北京海淀四季青换热器厂长是铜城集团第四大股东,对有关庄家与股东一起操纵二级市场股价的指证,厂长徐生恒似乎满腹委屈。在接受记者的电话采访时他说,尽管工厂资产有几个亿,但从不参与股票市场的运作。当记者指出工厂是铜城集团的股东之一时,他随即改口:“不是投机炒作,只是看好了就买,看不好就卖,跟操纵没有关系。”随后徐氏即挂断了电话。该公司销售部一位工作人员称,工厂有300多职工,年产值1000多万元,性质为集体企业。

  西部金融意指何方

  那么,那个被旁人口口声声指认为“实际操纵者”的敬伟,那个神秘的东欧在借道铜城集团之后又意指何方?据新财经记者调查,东欧故事的续集应该从西部金融开始。

  在铜城集团挪用的配股募集资金中,有两笔计4725万元巨资流向了一家名为西部金融租赁的公司。该公司的法人代表正是原铜城集团董事长敬伟,原东欧系资本运作的灵魂人物。

  西部金融租赁的前身是原甘肃省租赁有限公司,为人民银行监管的非金融机构。该公司系铜城集团的控股子公司,2002年10月完成增资扩股,注册资本5·13亿元,其中铜城集团出资9830万元,出资比例为19·16%,为西部金融租赁的第一大股东。据了解,西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目前有股东20余家,股权相对分散。

  自2001年11月辞去铜城集团董事长一职后,敬伟专司职于西部金融。西部金融租赁成名于珠海航展。2002年11月5日,在珠海航展上,西部金融租赁与著名的大牛股哈飞股份(600038 SH)签署了一份购买30架飞机的意向性合同,总估价11亿元,合同现已生效。

  有消息人士透露,此次证监会稽查铜城集团,主要针对的是敬伟和胡智勇执掌铜城集团大权期间的问题。而西部金融租赁与铜城集团的血缘关系,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资金往来,不排除也在调查之列。新财经记者试图联系敬伟,数度与其公司办公室主任,其秘书和多个高层交涉,但截至记者发稿时,未有结果。不过,哈飞证券投资部和飞机销售处有关人员告知《新财经》记者,哈飞公司与西部金融租赁公司只是签署了意向性协议,目前对方还没有付钱过来,公司也没有卖出一架飞机。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12 12:17:00

老主力再写新手笔,“东欧系”的02式新工具

青海证券   黄硕

  2002年的行情冬天里,我们一直在寻觅着资本运作高手"过冬"的高招,本栏目继11月14日的《上海鸿仪系--不追求二级市场走势 》、11月27日的《北京泰跃系--资本运作高手在做什么? 》之后,继续关注"东欧系"的02式新工具--西部金融租赁公司,导火索是12月16日ST威达的的这一则公告:日前与西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鉴定了产品购销合同书,以及它那既"威"又"达"的走势:继8连阳后、周一开盘一度又来个涨停板。

一、 昔日东欧

  "东欧系"的最风光时期是发生在2001年里,早已被媒体炒滥了。本文在此也不愿多提,只是简单地将清单列出,目的是为下文所提到的"东欧续集"作铺垫。

  铜城集团(000672):截止2002年9月30日止,第三大股东为深圳市东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478万法人股,占总股本3.15%;

  ST大洋B(200057):截止2002年9月30日止,第二大股东为深圳东欧工贸公司,持3284万股法人股,占总股本16.59%;

  金马集团(000602):2001年6月30日,第一大股东为深圳东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1365万股、占总股本的13.58%,后已将股权转让出;


  一则是东欧招牌股铜城集团在天价上已难有新作为,二则是宣传方面低调行事,故而2001年下半年起东欧系开始逐步淡出投资者的记忆,但2002年下半年,随着隆源双登的逆势拉升,媒体再次挖掘出了东欧系的续集故事:由于深圳淳大、海南洋浦吉晟、海南新兴创投、正汇投资、友鹏与深圳东欧间的千丝万缕联系,隆源双登(000835)、汇通水利(000415)、ST成百也被市场列入东欧系。(据《南方都市报》、国信证券8月份分析文章)

二、 西部金融租赁

  本栏目早在11月22日分析过《隆源双登--上海淳大酒店-汇通水利 一鱼两吃 》,其间评析过"资产评估增值后转让"的资本运作招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故此次我们着眼的是东欧的2002年新工具--西部金融租赁公司:

  (1) 诞生于东欧系的招牌股:2002年10月12日铜城集团公告称:铜城集团原控股子公司甘肃省租赁有限公司已于日前全面完成了增资扩股工作,新公司名称变更为:西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13亿元人民币,铜城集团出资额9830.51万元,出资比例为19.16%,现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

  (2) 敬伟的取向:说起东欧就不得不提到东欧系的灵魂人物敬伟(曾是东欧投资董事长),从2001年11月7日铜城集团公告可知:敬伟辞去担任已久的铜城集团董事长一职,但我们注意到:敬伟是西部金融租赁公司的董事长;

  (3) 出手不凡:西部租赁成立仅两个多月时间,但已经成绩显著。2002年著名大牛股哈飞股份(600038)12月6日公告:与西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于2002年11月5日在珠海航展上分别签订了以融资租赁方式购买直九系列直升机15架、运十二系列飞机15架的意向购销合同,合同现已生效;ST威达(000603)12月16日公告:与西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签定了产品购销合同书,医疗器械产品包括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和磁共振成像系统等系列大型医疗设备,合同涉及的金额为8160万元,合同已生效,支付方式为每台机器发货前交付70%的货款。

  资本高手们过冬的方式犹如八仙过海,不可否认,东欧系的续集故事中的"西部金融租赁公司"最具创意,也最值得投资者观摩。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12 12:17:00

旗下悍将另立山头,两个“东欧系”之迷

21世纪经济报道   沈涵

  就在媒体渲染出种种盘点氛围的岁末,已渐被淡忘的东欧系的一些“卷土重来”的后续说道再次将其“拎到前台”,对此,东欧回应“捕风捉影,以讹传讹”。

到底该相信谁?

  “现时东欧已非彼时东欧了。”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早在2002年4月,随着一纸协议的签署,东欧集团的第二次改制工作即告结束:由管理者共组的一个名叫东继实业的公司从原股东深业集团那里收购了45%的股权,东欧和深业间的血缘关系东欧集团已然不在。

  东欧集团成立于1993年,当初业务主要针对欧洲特别是波兰做汽车贸易。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其全部股权划归深圳市政府设在香港的窗口企业深业集团。以进出口贸易起家的东欧集团一
度生意红火,但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司业务严重受挫,开始转入房地产、金融、高科技等行业。

  1999年7月,东欧吸纳在港的华财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和旺远投资有限公司以现金参股,其中华财国际占东欧国际39%的股份,旺远投资占16%的股份,而深业集团保有东欧集团45%的股份。是为东欧的第一次股份改制。

  东欧当时的宣传报道称,公司的股份改制是贯彻落实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国企改革的方针,深业集团积极探索境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结果。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最终选择了在港颇具实力的华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旺远投资公司作为公司新的合作者。

  该报道指,华财集团是国家财政部所属的驻港企业,实力雄厚;旺远公司是集房地产开发、医药研制、实业投资为一体的大型跨国公司。华财集团和旺远公司分别以39%和16%的现金参股,
使东欧公司增加了资本金,负债率下降20%,增强了企业活力。增资扩股后的东欧公司由原单一的国有资本成为产权主体多元化的国有控股企业,深业集团做为第一大股东仍以45%的股份控股。

  当时改制后东欧公司董事会成员是:深业副总孙聚义、副总刘明如、俞军、华财老总卢欣、旺远方面的周援远;董事长:孙聚义;总经理:俞军·。俞于1994年起在深圳东欧工贸公司历任财务部经理、助理总经理、总会计、副总经理、总经理,是东欧的核心人物,接近他的人称其“很有商业头脑。”

  在改制大会上,华财集团总经理卢欣做为新股东代表,认为东欧公司具有较好的基础,与政府保持着良好的联系,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层,发展思路新颖、规划切合实际。对参股东欧公司充满信心。

  但是,就在华财国际注资东欧的当年,即被友联银行追讨5700万港币,2000年,香港南北行(0182.HK)的一间附属公司又向其追讨一个亿港币。而国家审计署更是在1999年审计发现华财公司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损失严重,两名工作人员涉嫌骗取2.8亿港元和1000万美元等5起重大经济案件线索。

  记者了解到,所谓“实力雄厚”的华财,2000年就已将其持有的39%的东欧股份转让给了旺远投资,这样,旺远在东欧的股份占到55%,成为东欧的第一大股东,但由于深业“根深叶茂”,东欧
的基本格局未有多大变化。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东欧的第二次改制源于深圳市政府国企改革“抓大放小”这一大背景,所谓管理者收购是深业集团“逼他们做的”。深业集团总裁刘子先的话也验证了这一点。

  刘子先告诉记者,深业集团这几年一直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所有的贸易公司、一般性的工业、旅游都放掉”。刘否认了由于东欧前几年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惹恼了深业集团,才导致放弃东欧这样的说法。

  该知情人士透露,东欧的此次改制,东欧管理层最初打算由俞军、袁九才、李驰、李弱、孙卫平等几人合组公司进行MBO,但是这一方案被深圳市国资办否决。最终由东欧所有中层共二十几
人参与成立了东继实业来进行收购。至于收购价格,该人士表示不方便透露,但是,是严格按照资产评估净值交易 的,“既没有缩水,也没有溢价”。

星云流散

  依托深圳市政府国企改革的大环境,在“分步走”的策略指导下,深业通过东欧的两次改制从中干净脱身,而东欧亦就此“换了人间”。

  据接近俞军的有关人士透露,俞氏对此次改制“心情复杂”,因为以前拿深业的牌子好办事,现在改制使其失去了国有资产代言人的身份,虽然自己掏了钱,但是,说了不算。而大股东旺远乘机
派出了董事长、副总及财务总监进驻东欧,于是,失去财大气粗深业这棵大树,俞氏在东欧的话事权远不如从前。

  据称,旺远方面已经着手东欧的转型,对东欧的产业进行调整。据本报记者调查,东欧几个月以来已经在广州、顺德一带寻找新的投资项目,现时还在项目选型阶段。具体的项目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是,“向实业方面转型可以肯定”,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或许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东欧一些资本运作的大将开始流散:李驰,出身蛇口招商局,1996年加入东欧,任助理总经理、金融策划部总经理,被指称为东欧在资本市场的灵魂人物,曾任ST金马(000602.SZ)董事的李驰,已于两个月前离开东欧。

  李药,1995年加入深圳东欧工贸公司任职副总会计师,后任ST金马监事、ST大洋B(200057.SZ)的董事长兼总经理,2002年6月19日ST大洋召开的2002年度第五次董事会上以出国留学理由辞去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现已离开东欧。

  敬伟,原东欧投资的董事长,1999年10月4日,任铜城集团(000672.SZ)董事长,2001年11月离任,敬伟还曾经于2000年11月,出任ST金马董事长,2001年3月17日向董事会递交了辞职报告,现任西部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据现时东欧集团副总袁九才称,敬伟和东欧已经“没有一点关系。”

  胡智勇,曾任深圳金瑞隆实业总经理、深圳金瑞丰实业副总经理、曾任铜城集团副总,后接替敬伟出任铜城的董事长。现也离开东欧。

  冷立昌,东欧投资前首席基金经理,因庆丰金(0501.HK)一役受挫而黯然离去。

  东欧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些人的离开跟东欧改制以及紧随其后的转型有密切关系,不过,“该在的人还在”,该人士称。

真假东欧系

  “这些干将都走了,你说东欧还会在市场上长袖善舞吗?”东欧一位内部人士反问记者。

  市场关于东欧系的后续传闻主要集中在隆源双登(000835.SZ);汇通水利(000415.SZ)在2001、2002年的表现以及西部租赁公司近期的一些举动上。

  一直追踪东欧系进行研究的武汉证券分析员余凯曾撰文分析说,在资产重组,东欧系的操作手法是不急于从资产重组人手,而是另辟蹊径,从“引入新股东”角度着手,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形象,这些特点都在隆源双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隆源双登在二级市场的凶悍走势也像极东欧系代表作铜城集团、ST大洋B和ST金马。

  余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隆源双登披露的公开信息,该公司的灵魂人物郭鹰(前隆源双登总经理、董事长)曾在东欧系担任要职(曾担任深圳市东欧(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所以,不管郭的公司和东欧有无产权关联,隆源双登都可以算到大东欧系里面。

  青海证券分析师黄硕在其《“东欧系”的02式——西部金融租赁公司》一文中指出,西部金融租赁与2002年著名大牛股哈飞股份(600038.SH)于2002年11月5日在珠海航展上分别签订了以融资租赁方式购买直九系列直升机15架、运十二系列飞机15架的意向购销合同(合同现已生效);12月,西部金融租赁又与ST威达(000603.SZ)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书,合同涉及的金额为8160万元,合同已生效。黄硕认为,由前东欧重要人物敬伟领军的“西部金融租赁公司”是东欧系的续集故事中的最具创
意,也最值得投资者观摩的一幕。

  但是,袁九才称,敬伟和东欧已经“没有任何关系”,袁氏向记者指出,媒体现在有关东欧系的报道纯属“捕风捉影,以讹传讹”。

  包括接近东欧的人士及东欧内部人士在私下里都向记者表示,现在的东欧公司和市场上的那些运作应“没有关联”,东欧在国内的资本市场的运作主要集中在对原来在部分上市公司所持有股份的处理上,尤其是ST大洋B的重组,但“目前还没有什么进展”,ST大洋B副总严中字对记者说。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12 12:18:00

“东欧系”乔妆打扮迷人眼:新手法再出新手


  在资本市场上,东欧系一直被称为神秘机构,其先后染指过多家上市公司,但操作手法极为隐蔽,经常是神不知、鬼不觉。

东欧系究竟何方神圣

  东欧系是深圳市政府进行对外贸易投资的窗口公司。东欧集团的全称是“东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是深圳市政府根据东欧市场发展战略需要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国有投控型企业,深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其主要股东。东欧集团是深圳首家进行体制改革的驻港国有企业。1999年7月,东欧集团在原深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基础上,又吸纳在港具有一定实力的华财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和旺远投资有限公司(一家具有国家财政部背景的企业)以现金参股。深业集团拥有东欧集团45%的股份,华财国际占东欧国际30%的股份。

  目前,东欧集团已发展成为集高科技、金融策划、实业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开发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在东欧下属的公司中,真正运作金融证券的只有两家,即深圳市东方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在内地证券市场上组建东欧系的就是深圳市东方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在已公开露出面目的几家公司中,除了深圳东欧工贸公司以外,深圳市东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东欧资产管理公司、深圳市华建信投资发展公司以及市场上名头比较响亮的金瑞丰公司,都属于为了收购目标公司而设立的临时性公司。东欧系偏好小盘股

  有人研究过东欧系的口味,认为其最突出的个性就是偏好小盘股,而且常采用引入新股东等手法,其代表作便是铜城集团(000672)、 ST大洋 B(200057)和金马集团(000602),而新近最传神的则是 ST成百(600109)和中通客车(000957)。就 ST金马而言,尽管金瑞丰在1997年便已不动声色地成为 ST金马的第二大股东,但1999年6月东欧才首次掌握控股权,2001年8月退出,期间 ST金马的涨幅曾高达400%以上。在对铜城集团的运作中,东欧仍然以深圳金瑞丰和东欧投资发展的名义于1999年7月初次出现在铜城集团的大股东名单之列,受让价每股2元。一年以后的2000年9月,金瑞丰则以2.3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东欧投资发展目前仍是铜城集团的第三大股东。而这期间,铜城集团的走势自然是凶悍无比。

口味不变手法有变

  近两年东欧系在出击上市公司时,总免不了要乔妆打扮一番,根本看不到“东欧”的字眼,其行动极具隐藏性。比如在介入隆源双登(000835)和汇通水利(000415)这两家上市公司的过程中,先后登场的影子公司五花八门,新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洋浦吉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淳大投资有限公司等让人眼花缭乱。尽管在表面上极尽掩饰之能事,但东欧系的口味并未改变,其偏好小盘股的个性还是那么突出。隆源双登和汇通水利是这样,中通客车也显然符合它的标准。而从中通客车上市初的那几个月的近乎偏执狂的走势(3个月间最高涨幅达250%)也让人坚信其中绝非一般的机构在打理。

  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好几年后,东欧系对自身的定位似乎又有了新的认识,东欧系似乎更重视目标上市公司的质地,更重视对上市公司产业的整合,而不是单纯地做二级市场了。与此同时,其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法更让人看不清其真面目,所以,它更神秘了。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12 12:18:00

插足“隆源双登”,股坛大锷“东欧系”再战A股?


深圳东欧脱胎于深业集团

隐藏在深圳电子科技大厦的东欧系,一直蒙着神秘面纱
  一度盛传将在国内A股市场“金盆洗手"的深圳东欧显然并没有真正离去,或者,深圳东欧并不甘心就那样悄悄的离去———毕竟,“悄悄地,我走了”不过是诗人们多情的描述。
  
  7月19日,隆源双登(000835)一纸公告,将已经被逐渐淡忘的深圳东欧再次拉回人们的视线。在这个公告中,不仅作为深圳东欧下属公司的洋浦吉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依然在隆源双登中持有1012·5万股股份,居隆源双登第一大股东的位置;而且,与深圳东欧有着诸多渊源的海南新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经过多番周折之后也顺利进入隆源双登,并以916·92万股的持股量屈居隆源双登第二大股东的位置。
  
  如此一来,双方持股总量占到隆源双登总股本的35·73%,深圳东欧以长袖善舞的资本运作手法牢牢掌控了隆源双登的控制权。
  
  “作为大股东进入上市公司,然后再为上市公司引入一家实力强大的股东是东欧系资本运作的一贯规律,然而这次东欧系为隆源双登引入的却是自己的关联公司,这实在让人想不明白。”一直执着于对东欧系进行研究的武汉证券分析员余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处于这场资本游戏核心的各方依然保持了一贯的神秘。隆源双登董事会有关人士对外宣称“一切都不知情也无可奉告”,而东欧系在深圳注册的深圳东欧工贸公司———也是东欧系从事资本运作的核心实体———本报记者多次按照其在“114查号台”登记的电话打过去,对方却称“因欠费而暂停使用”。

新兴创投两战隆源双登

  对于海南新兴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隆源双登并不陌生。到7月19日隆源双登公告新兴创投通过竞拍获得股权进入隆源双登时止,新兴创投已经是第二次找上门来了。而这一切股权变更的总导演正是隆源双登上市发起人之一、原第一大股东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

  1999年6月28日,距离隆源双登登陆股市刚刚三天,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便与中国科技促进经济投资公司签定协议,转让其持有的隆源双登国有法人股1012·5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8·75%。尽管后来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限制,这项股权转让协议不得不在2000年7月28日宣布解除,然而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作为第一大股东在公司上市之后就转让所持股权,依然创造了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先例。

  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欲图从隆源双登出局的想法依然异常坚决,2000年8月25日————距离与中国科技促进经济投资公司解除股权转让协议之后不到一个月,隆源双登又发布董事会公告,称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拟将其持有的1012·5万股国有法人股全部转让给海南新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每股3·69元。

  如今,记者已经无法求证新兴创投最初进入隆源双登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兴创投曾经对隆源双登寄予厚望,并且有意对其进行资产重组。

  一个最大的例证就是随后进行的隆源双登与新兴创投之间的资产置换。2001年5月16日,隆源双登再次发布董事会公告,称公司日前与新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资产置换协议,公司拟将所属控股公司菊园宾馆80%的股权、同达医药75%的股权以及直属资产化工生产线及相关应收预付款共计约2645·58万元与新兴创投持有的中科网威38·6%的股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资产不足方以现金方式补足。

  然而正所谓好事多磨。就在股权转让进行不久,新兴创投却与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之间产生股权转让合同纠纷,2001年11月23日,新兴创投向法院提出对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财产保全申请,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所持有的隆源双登股份被依法冻结。

  随后,2002年2月9日,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与新兴创投解除了股权转让协议,新兴创投与隆源双登的首次握手最后闹了个不欢而散。

洋浦吉晟离奇接盘

  新兴创投退出隆源双登之后,站出来接盘的是洋浦吉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今年2月26日,隆源双登发布公告,称北京博众拍卖有限公司受司法机关委托,于2002年2月20日拍卖公司1012·5万股国有法人股,洋浦吉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况竞投成功。经公司核实,所拍卖股份为已被司法冻结的公司第一大股东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持有的全部股份。

  隆源双登对洋浦吉晟的介绍异常简单,只是在公告末尾提了一句:“洋浦吉晟于1996年12
月9日注册成立,注册地址为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注册资本5000万元,法定代表人李平。”

  显然,这桩股权转让并不足以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因为按照隆源双登的公告,洋浦吉晟充其量不过是一家投资公司而已。唯一曾让市场产生猜测的就是洋浦吉晟与新兴投资均注册在海南———但即便如此,也无法证明洋浦吉晟与新兴投资之间有某种关联。

  令人称奇的是,似乎洋浦吉晟也确实对隆源双登的生产经营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成为隆源双登的第一大股东之后,洋浦吉晟并没有和其他股权转让一样迅速改组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班子,只是下意识的增加了两名董事———章禾和柳志伟。

  而在证券业内人士眼中,这俨然代表了洋浦吉晟与新兴创投之间配合的默契。直到今年6月11日,当新兴创投准备第二次进入隆源双登之前,来自新兴创头的郭鹰才辞去了董事长的职务,改由来自洋浦吉晟方面的章禾担任隆源双登董事长。

新兴创投的后台是东欧

  隆源双登在有关公告中透露,新兴创业是一家注册在海南省海口市的高科技项目投资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主营业务为高科技项目投资管理、风险投资管理、企业投资、企业管理顾问等。其出资人为周丽和柳家兴,分别持有80%和20%的股份。

  2000年10月27日,隆源双登2000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来自海南新兴创投的郭鹰当选为公司董事会董事。此前的2000年8月25日,新兴创投与隆源双登原第一大股东中房集团深圳公司刚签定了股权转让协议。

  引人关注的是郭鹰的个人简介,据悉,郭鹰曾任职于深圳市金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贸易管理部经理、深圳市东欧(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洋浦保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特别是其曾担任过深圳东欧党委书记引人遐想,显然,新兴创投与深圳东欧关系密切。

  随后的2000年11月4日,在隆源双登第三届董事会第四次会议上,郭鹰正式当选为隆源双登董事长,此时,新兴创投与深圳东欧的关联关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证实。

“洋浦”“新兴”本属一家

  事实上,洋浦吉晟与新兴创投的“亲密接触”早已有之,去年12月,在汇通水利(000415)股权转让一案中,正是洋浦吉晟大胆接盘,才让汇通水利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并获得了2200多万元的收益。

  1998年5月,海南维达实业有限公司和深圳富士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深圳市淳大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受让汇通水利法人股分别成为汇通水利的第二、第三大股东。2000年初,深圳淳大受让海南维达所持部分股权,以持有汇通水利29·99%的股权成为汇通水利的第一大股东,新疆水利电力总公司屈居第二大股东,海南维达仍持有汇通水利0·77%的股权,为第三大股东。

  该次股权转让完成后,深圳淳大对汇通水利进行了一系列的资产运作,注入了信息、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项目,据2001年中报显示,软件开发及技术服务已成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的主要部分。但公司在该领域的资产规模较小,技术力量也相对薄弱,要想做大做强还需不断投入资金。而传统的水利工程业务日益萎缩,对利润的贡献不断减少,基于此,2001年12月24日,汇通水利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决定将公司将所持深圳汇通水力投资有限公司90%的股权转让予洋浦吉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转让价总计为2203·20万元。

  本报记者调查到的情况显示,包括深圳淳大和海南维达,其董事长均为柳志伟,同时,柳还是汇通水利排名第三的董事。而今年3月27日,柳志伟又作为洋浦吉晟的代表与章禾一起被推举为隆源双登董事。显然,深圳淳大、海南维达以及洋浦吉晟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年底和年初,汇通水利又大举对外投资和转让股权,先是收购了新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有的湖南麓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62·5%的股权,并由麓谷生物的董事长杨光炎出任公司总经理。

  显然,洋浦吉晟和新兴创投在汇通水利中再次相遇,绝非一个巧合能够概括,其间的关联关系一看即明。

深圳东欧真相

■ 背景

  资料显示,深圳东欧为东欧集团在国内的资本运作平台,而东欧集团的全名为“东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是深圳市政府设在香港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

  据悉,东欧集团成立于1993年,当初业务主要针对欧洲特别是波兰做汽车贸易。从1997年开始,公司业务开始转入房地产、金融和进出口贸易等行业。

  1999年7月,公司在原深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基础上,又吸纳在港具有一定实力的华财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和旺远投资有限公司(这是以国家财政部为背景的企业)以现金参股。目前深业集团拥有东欧集团45%的股份,华财国际占东欧国际30%的股份。

  在东欧集团下属的公司中,真正运作金融证券的只有两家,即深圳市东方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

  在大陆的证券市场上组建东欧系的是深圳市东方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在已公开露面的几家公司中,除了深圳东欧工贸公司以外,深圳东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东欧资产管理公司和深圳金瑞丰投资公司,都是东欧系为了便于资本运作而设立的临时性公司。

  而东欧系到底有多少关联公司,恐怕就算身在东欧系当中也不一定能认得清楚。东欧系一首席基金经理就表示:“公司会根据资本运作的需要随时设立一些公司,具体要讲到哪些公司,如果不是具体负责人,别人很难弄得清。”

有人借东欧炒作?

  由于深圳东欧的公开电话已经因欠费停机,本报记者几经周折,终于通过一业内人士找到了东欧系一首席基金经理。该业内人士表示:“你想要的他肯定都知道,但关键是不知道他是否愿意对外披露。”

  本报记者打通该基金经理电话之后,一谈及洋浦吉晟和新兴创投在隆源双登中的运作,他当即表示:“这与东欧之间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我们已经不在国内做了,资金已经基本撤离到了香港。”

  据该基金经理透露,由于敏感地察觉到内地股市高市盈率下的巨大风险,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深圳东欧就将资本运作的主力战场转移到了香港。至于国内的运作,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原来在部分上市公司所持有股份的处理上。

  在本报记者多次就洋浦吉晟和新兴投资与深圳东欧之间的关系发问后,该基金经理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你可以说他们与东欧有关系,也可以说和东欧没有关系。为了便于资本运作,东欧曾经拥有多个临时公司。”

  而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洋浦吉晟和新兴创投与深圳东欧在股权结构上有关联关系,其与深圳东欧的关系大多是人的关系————比如曾经在深圳东欧就职等————由于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因此,不排除有人借用深圳东欧之名在资本市场进行炒作。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12 12:19:00

瞄准000835,神秘机构“东欧系”再度出击

武汉证券   余凯


  隆源双登为典型的袖珍小盘股,总股本5400万股,流通盘1350万股,其股本这么小,原因在于上市前受额度限制而进行了缩股,所以后市无疑也具有极强的股本扩张欲望。公司原名“隆源实业”,主营业务为阀控式铅酸电池、激光自动成型机和集成制造系统、润滑油复合添加剂等产品。其中占募集资金33%的HY系列润滑油复合添加剂项目因中东市场的形势发生变化,仅投入了100多万,余下的改投江苏双登电源有限公司密封牵引蓄电池生产线,使得募集资金的87%投向了江苏双登电源有限公司。公司的另一块业务AFS集成快速制造系统由于在现阶段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因而对公司的利润贡献也不大。目前,双登电源产品已成为公司目前起主导作用的主营业务,迄今隆源双登95%以上的经营收入和营业利润来自于双登电源产品。前段时间公司更名为“隆源双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鹰曾说,公司更名意在加强宣传。

  但市场对公司产生疑虑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自2000年以来,公司股权变动频频:先是第一大股东中房集团珠海房地产开发公司拟向中国科技促进经济投资公司转让所持隆源双登国家股,因未获主管部门同意而搁浅,后又拟向新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转让其全部持股;其间,第二大股东大隆技术公司也拟向盛源投资有限公司转让其所持国家股;而第五大股东北京周天科技公司已经向深圳市巨擘网投资有限公司转让其所持社会法人股。由于其股本去向都带有“投资”、“网络”的概念,似乎预示了该公司未来主营变动的趋势。

  尤其是去年5月16日,隆源双登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新兴创业签署了资产置换协议,公司拟将所属控股公司菊园宾馆80%的股权、同达医药75%的股权以及直属资产化工生产线及相关应收预付款共计约2645.58万元与新兴创投持有的中科网威38.6%的股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资产不足方以现金方式补足。有关资料显示,“中科网威”是一家专门从事信息(网络)安全产品研制开发与服务的高科技企业,由新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通控股(000957)、信息产业部等单位合资组建,其前身为中科院高能所“黑客入侵防范软件课题组”和“信息安全工作室”,一直积极筹划在创业板上市。显然,“中科网威”的价值在中通控股的走势上便可见一斑,因此,极易让人联想到隆源双登会否向该领域转型。

  不过,既然公司管理层公开表态,也就是说,隆源双登并未放弃原有的主营,而是力图做大做强。而同时,公司自动成型制造机械和互联网络安全产品现也已渡过最艰难的创业“孵化”期,隆源双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将这两项目业务塑造成为公司又一新的重要利润支柱。

  尽管新兴创业和盛源投资是何方神圣,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根据隆源双登披露的公开信息,笔者了解到,该公司的灵魂人物郭鹰曾在东欧系担任要职(曾担任深圳市东欧(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显然,擅长二级市场运作、长袖善舞的神秘机构东欧系极有可能再度出手了。

  有关资料显示,东欧集团的全称是"东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是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国有投控型企业,于1993年成立,是深圳经济特区在香港的经贸业务代表机构之一,当初业务主要针对欧洲特别是波兰做汽车贸易。公司业务从1997年开始转入房地产、金融和进出口贸易等行业,目前已发展成为集高科技、金融策划、实业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开发等业务于一身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至于东欧下属的公司中,真正运作金融证券的只有两家,即深圳市东方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在内地证券市场上组建东欧系的就是深圳市东方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在已公开露出面目的几家公司中,除了深圳东欧工贸公司以外,深圳市东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东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市场上名头比较响亮的金瑞丰公司,都属于为了收购目标公司而设立的临时性公司。

  有人研究过东欧系的口味,认为其最突出的个性就是偏好小盘股,而且常采用引入新股东等手法,其代表作便是铜城集团(000672)、ST大洋B(200057)和ST金马(000602),而新近最传神的则是ST成百(600109)。几家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就ST金马而言,尽管金瑞丰在1997年便已不动声色地成为ST金马的第二大股东,但1999年6月东欧才首次掌握控股权,去年8月退出,其间ST金马的涨幅曾高达400%以上。在对铜城集团的运作中,东欧仍然以深圳金瑞丰和东欧投资发展的名义于1999年7月初次出现在铜城集团的大股东名单之列,受让价每股2元。一年以后的2000年9月,金瑞丰则以2.3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东欧投资发展目前仍是铜城集团的第三大股东。而这期间,铜城集团的走势自然是凶悍无比。

  在资产重组时,东欧系的操作手法是不急于从资产重组入手,而是另辟蹊径,从“引入新股东"角度着手,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形象。显然,这些在隆源双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一是盘小;其二是公司的两项股权转让至今仍未获批,新旧股东的衔接时间拖得可是够长的;其三是资产重组进程缓慢。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12 12:20:00

"东欧系"神秘浮出 勾画中国第一只"开放式私募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   熊艺

  假如说,原来做法人股投资是东欧集团在沉默中享受到财富的话,那么,东欧开始从沉默中开始爆发出来,因为他们发现目前他们不再沉默也能够享受到财富带来的乐趣————他们开始向外界兜售自己的理念和经营,他们想把自己的一部分建设成为中国的共同基金。

  外界现在将其称呼成为“神秘的职业机构”!神秘的职业机构

  让东欧露脸的是被外界称之为“东欧系”的几家上市公司股权的运作!

  “东欧系”的代表作就是铜城集团、大洋B、ST金马,而新近最具特点的就是ST成百。

  深圳东欧证券金融投资部经理张大中先生在概述公司的运作理念时强调,东欧注重的是投资价值和风险,在此前提下东欧的运作还重视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势配置,将上市公司的行业优势和资本市场的优势进行调配和组合,取得预期的收益。

  有人研究过深圳东欧的口味:偏好小盘股;不看重公司的素质;手法采用引入新股东等手法。从股本来看,上述三家A股的流通股本分别仅2600万股、4367万股和2750万股,ST大洋B亦是一家小盘股;从公司质地而言,几家公司中除了铜城集团的素质较佳、拥有配股资格外,其他三家是ST,2000年度亏损;深圳东欧原拥有控股权的ST金马仅在2000年中报里就披露14项起诉事项,涉及金额近2亿元人民币,原有大股东涉嫌发起时虚假出资被起诉;ST大洋则已经成了一家空壳公司,已明确表示“2000年度主营业务无任何营业收入”。然而,这几家公司在2000年都走出了较好的行情,至今仍处于上升趋势。

  在资产重组时深圳东欧的操作手法是不急于从资产重组入手,而是另辟蹊径,从“引入新股东”角度着手,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形象,并且“新股东的来头都不小,都是来自北京。”

  几家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就ST金马而言,尽管金瑞丰在1997年便已不动声色地成为ST金马的第二大股东,但1999年6月深圳东欧系列才首次掌握控股权,ST金马在2001年1月成功引入深圳清华同方公司作为第三大股东,深圳清华同方公司是由清华同方、同方光盘、首旅股份等在2000年7月份刚成立的公司,注册资本为1·2亿元人民币,ST金马的主营业务为数字视音频技术及产品。股东都是刚成立不久、营业规模都很小的公司。

  在对铜城集团的运作中,东欧仍然以深圳金瑞丰的名义于1999年7月14日初次出现在铜城集团的大股东名单之列,受让价每股2元。一年以后,2000年9月金瑞丰则以2·3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注册资金7·8亿元人民币,主要从事优化国有资产配置),这位来自北京的第二大股东目前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仅相差0·1%,而第一大股东的全部股份已经质押,对于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而言,此时入股ST金马似乎是明智之举。

  对于金马,张先生的说法是东欧目前早已经退出。这一时间就是4月22日,当时ST金马公告:由清华同方间接控股的深圳清华同方在小股东的支持下,成功入主ST金马。尽管外界称,“所有到会小股东全部将赞成票投给深圳清华同方一方,实现了少数股东夺取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先例。”但在此次临时股东大会表决中,东欧系全部投弃权票。这是东欧将自己的目标达成之后,成功抽身而退的标志。

  从东欧集团在股权投资中的的运作手法,很容易让人想起目前ST成百的重组。假如不是由于成都市几位主管领导的调离,假如不是受财政部的有关规定限制,ST成百也许已经进入到非常优异的高科技领域里。

  东欧集团

  张先生不愿意认为自己公司是一个在市场上比较神秘的机构。

  他介绍说,东欧集团原为国有独资企业,于1993年成立。当初业务主要针对欧洲特别是波兰做汽车贸易。公司业务从1997年开始转入房地产、金融和进出口贸易等行业。

  在金融方面的觉醒主要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欧集团决定向共同基金的方向发展。尽管在这几年还不会在这一发展方向上有太大的进步,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面向专业投资者和个人的开放式的私募基金。利用自己公司在资金运作方面的长处,与有机会合作的资金建立比较愉快的合作关系。

  这话听起来好像很耳熟,因为很多公司都会谈这样的套话。东欧讲这话的“ 底气”是什么?

  东欧集团的全称是“东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是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国有投股企业;其业务集高科技、金融策划、实业投资、国际贸易、房地产开发等业务于一位的多元化、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是深圳经济特区在香港的经贸业务代表机构之一。东欧集团,只不过是为了便于称呼而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其总部设在香港。

  东欧集团自1994年实行集团化运作,除在中国大陆、香港、波兰外,还先后在匈牙利等东欧许多国家以及美国、德国开展了业务,并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设立代表处或相应的分支机构,尤其是成功地同波兰数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双边经贸关系。东欧集团在开拓以波兰为中心的东欧市场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从而形成了依托深圳、立足香港、幅射欧美的运作模式。是深圳首家进行体制改革的驻港国有企业。

  东欧集团在1999年7月,公司在原深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基础上,又吸纳在港具有一定实力的华财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和旺远投资有限公司(这是以国家财政部为背景的企业)以现金参股。目前深业集团拥有东欧集团45%的股份,华财国际占东欧国际30%的股份。

  目前东欧集团的董事长由深业集团的副总裁孙聚义先生兼任,总经理为俞军。东欧集团董事会里的另外几位董事分别是深业集团的副总裁刘明如先生、华财国际总经理卢欣先生、旺远投资董事长周援远先生。

  在张先生的介绍中,东欧集团在一级市场上运作行业分为传统行业和风险投资行业,贸易和房地产对于公司有比较稳定的收益,而东欧的风险投资行业里,中域网和作为金融运作窗口的东方证券信息网今年年内开始盈利。

  至于东欧下属的公司中,真正运作金融证券的只有两家,即深圳市东方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香港怡东国际财务投资有限公司的运作,主要在于香港地方的资本运作。

  在大陆的证券市场上组建东欧系的就是深圳市东方信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的当家花旦是李驰先生,他的具体工作就是负责公司的金融策划、投资理财业务。这位年轻的总经理在具体运作自己的策划时,通常不愿意将自己公司的名字曝露于天下,最多只想设立一家下属公司去专门处理对上市公司的并购业务。这种公司相当于一个融资活动中的公司阶段性的临时公司。

  在向世人露出面目的几家公司中,除了深圳东欧工贸公司以外,东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市场上名头比较响亮的金瑞丰公司,都属于为了收购目标公司而设立的一家临时性的公司。

  “从目前来看,他们的使命已经快要完成了。”张先生介绍说。东欧上市

  尽管已经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有了非常明显的成就,尽管东欧集团在市场上借壳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但令人奇怪的是,东欧集团的最大心病还在于自己目前不能够上我国A股市场,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同时,对他们下一步的基金计划而言,上市也是一种最好的形象塑造,同时也是东欧集团上市的一个重要内容。

   当然与这一原因紧密相关的原因是东欧集团的投资理念。即将本公司行业优势和资本优势作很好的结合。基于这种理念,东欧确实有点寝食难安————在二级市场上公司自不必谈,应当说在一定范围内,东欧集团是做股权投资是最好的。而在一级市场上,其传统行业的盈利比较稳定,中域网已经开始盈利,新建不久的证券信息网作为公司金融证券运作的一个窗口,其盈利能力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qihaitao 发表于 2003-5-12 12:20:00

东欧集团不想自己的企业通过借壳的方式上市、而是自己将业绩运作好之后,自己包装上市。

  还有一点是,目前东欧在证券市场的运作重点还是在二级市场的运作。而自己上市,似乎能够使自己的这种惯性的运作方式变得更加富有创意,毕竟,东欧国际讲究的是“在发现投资价值的前提下,将资本市场的资源进行优势配置”。而东欧目前没有进入A股市场,其本身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二级市场的成功运作没有自家公司运作的配合,对于象东欧这样运作优秀的公司而言,投资体系的系统性还不很强,未尝不是缺陷。

  想上市的另一层意思是,东欧集团想向“开放式的私募基金”靠拢,逐渐向共同基金方向发展。

  在介绍东欧的投资理念时,张先生认为东欧集团一直在二级市场上注重项目方面的投资。从目前的情况看,他看好金蝶。因为用友没有给他们机会,拿不到用友发行价,目前80多元就没有炒作价值。另一方面,国内用友前期的高点能够达到100元,相比而言,金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尽管目前似乎没有带来丰厚收益,但有一点是,金蝶还有机会在A股市场上市,还有一次机会。而用友,以什么名义再去申请创业板呢?

  在与张先生接触的过程中,听到的是他不时谈起的基金计划。他认为我国目前的私募基金,市场不完全规范;法律方面有一定缺陷,各家私募基金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将这些做法稍加比较,就会发现,目前这些基金的做法和原来银行里的高息揽存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相对于投资者每年的基金分红而言,这种收益又太低。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私募基金所给出的投资收益与投资者所承当的投资风险,还不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水平。

  东欧集团这几年的收益率分别是:1998年为60%;1999年为56%;2000年为85%。而在2001年从目前情况初步断定收益率在200%左右。

  他顺便谈到了他的投资策略,他认为,今年的机会在港股市场中的国企股和红筹股中,香港的国企股和红筹股的股价一般偏低,业绩相对优良。

  他将自己的基金定位为“开放式的私募基金”,主要是和我国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关。

  东欧集团到底是谁?在证券市场上而言,他不过就是一家想规范运作后能够被允许上市的私募基金而已!因为被他眼花缭乱的手法搞得我们看不清他的真面目,所以,他就神秘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新财经》封面文章:铜城集团东欧系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