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艺创作精品打响古都文化品牌抒写精彩中国故事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进步的号角,是软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9部作品荣膺“五个一工程”奖,印证了西安蕴藏着强劲的创作实力,彰显了我市组织推进重大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这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也在取得口碑与市场双丰收的同时,打响了古都文化品牌,展现着西安文艺工作者们以人民为中心,凝聚中国精神,抒写中国故事的担当与使命。扎根文化沃土
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聚焦人民
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的古城西安,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同时,西安也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为西安的文艺创作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此次载誉的9部“西安制造”文艺作品中,有多部是取材于陕西本土文化资源,扎根文化沃土,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聚焦人民。
话剧《柳青》演出现场 记者 尚洪涛 摄
其中,由西安话剧院创排的话剧《柳青》讲述了著名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创业史》,毅然放弃大城市优渥的生活条件,并辞去县委副书记职务,举家搬迁到长安县皇甫村,并在此扎根14年潜心创作的故事。这部全面展现作家与人民的关系、作家与文学的关系,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自2018年首演以来,感动无数观众,在全国巡演中场场爆满,获得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并于此前获得第16届文华大奖。
电视剧《白鹿原》根据著名作家陈忠实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播出期间52城收视率一路飘红,连续11日收视率破1,连续10日收视第一。该剧以其史诗品格和精深的思想、精湛的制作,受到全国观众、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媒体全程热切关注,成为一部现象级史诗大剧,此前相继在第13届中美电视节“金天使奖”、第31届电视剧“飞天奖”、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4届“亚洲彩虹奖”等国内外影视大奖评选中载誉而归。
儿童剧《二十四个奶奶》,作为由西安儿童艺术剧院创排的精品剧目,刚刚荣膺第26届苏博蒂察国际儿童戏剧节最高奖项——“最佳剧目大奖”,该剧主演杜芳、欧阳宏媛荣获“最佳表演奖”。该剧通过祖孙二人的动情故事,将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个节气”与陕西民俗完美融合,迄今已在西安、北京、成都、济南、上海、海口、绵阳、福州、武汉、青岛、沈阳等城市演出百余场,荣获陕西省第8届艺术节“文华剧目奖”“2018年度十大优秀儿童剧”“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陕西片区)优秀剧目奖”等殊荣,入选2017年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创作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电影《音乐家》海报 片方供图
电影《音乐家》系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宣传部重点扶持项目,由北京闪亮影业集团、哈萨克斯坦国家电影集团出品,西安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联合出品。影片通过再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传奇经历,表现出冼星海的忧国爱民情怀,也生动体现出中哈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对于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中哈传统友谊和两国“民心相通”,构建中哈命运共同体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影片辗转中国延安、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地进行拍摄,已于2019年5月17日中哈同步上映。2018年6月,中哈两国元首专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同接见了《音乐家》摄制组,一同观看了电影片花,并对影片给予了高度肯定。
展现时代风貌
用有温度的作品与时代共振
新时代召唤的是有灵魂、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也只有无愧于伟大民族与伟大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方能撑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脊梁,激发人民前进的动力。聚焦当下社会与生活,关注现实,与时代共振,为时代书写——近年来,西安同样涌现出一批展现时代风貌的精品力作,此次获奖的电影《爱的帕斯卡》《塬上》、电视剧《西京故事》、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大树西迁》就是其中代表。
其中,根据作家钟平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塬上》,讲述了记者康文在回到故乡报道朱鹮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影片以一个还乡人冷峻且深情的视角展现了当代中国乡村的真实面貌以及人性困境,在生活真相的背后揭示了生存和发展的激烈冲突。影片曾获第39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A类)最高奖——“圣乔治金奖”最佳影片、第4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突出贡献奖”、第13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最佳影片等多个国内外大奖。
由许还山等主演的《爱的帕斯卡》是根据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侯伯宇(影片中主人公戴景林)的真人事迹改编而成。影片聚焦他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讲述了发生在戴景林师生、父子、夫妻间的感人事迹。尤其是主人公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几位学生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学术使命的共同坚守。
电视剧《西京故事》根据著名作家陈彦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罗天福带领一家四口在“西京”城扎根并努力创造幸福生活的暖心故事,极具社会现实意义,成为影视圈中极具代表性的“现实流派”,是一部真正的“小正大”之作——反映小人物、传递正能量、书写大情怀。
电视剧《西京故事》海报 片方供图
广播剧《大树西迁》讲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院所响应祖国召唤,从沿海大规模西迁内地,为西部开发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憨厚、善良的大西北人民对知识分子的爱戴、呵护和滋养,并深层次反映了东西部文化在时代演进中的撞击、渗透和融合。为了使听众感受到逼真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内心情感,体现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担当,该剧紧贴原著,深刻体现“西迁精神”,透过宏大的历史背景,壮写国家的变迁、时代的进程、民族精神的升腾,着力开掘其厚重的人文意蕴和深刻的人性内涵。
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由西安市委宣传部、陕西新动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制作,用小切口反映大背景,讲述了一位经过拼搏奋斗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逐渐迷失方向,最后在亲情感召和高压反腐的震慑下,找回初心并完成心灵救赎的故事。这部反腐题材作品,通过朴实的情感与人性挖掘,获得了普遍性的警示教育和引导意义。
守正创新 无愧使命任务
西安打造文艺精品一直在路上
繁花硕果之盛,必有厚土为基,近年来,西安市的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等艺术门类悉数崛起、百花争艳,绝非偶然,这是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的必然结果——五年来,我市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于文艺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以“五个一工程”为引领,在繁荣文艺方面持续守正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
聚焦重大主题抓好选题策划——在围绕重大主题方面,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工作者和党政干部要学习柳青,接地气”的号召,实施柳青精神系列创作工程。围绕弘扬“西迁精神”,策划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在把握重大节点方面,紧扣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先后推出《陕西抗战纪实》《红色陕甘边》《千里雷声万里闪》《密查》《共和国血脉》《音乐家》等一批影视精品,有20多部在央视播出,取得较好收视率,多部作品斩获国内外大奖。
坚持开放合作聚拢优秀团队——目前,聚拢一流主创团队、打造艺术精品已成为西安文艺创作的有效模式,创作推出的《白鹿原》《那年花开月正圆》等一批优秀作品都是得益于这样的探索与努力。开放的理念,优秀的团队,各类催生优秀作品的良性机制,融合转化了西安的各种文艺资源,形成了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
加强扶持保障——从资金扶持,到项目遴选,再到创作环境的营造和人才的储备积淀,政府相关部门都坚持全程参与,跟踪指导,对于重点作品,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选题会、研讨会、评论会,把好政治关、质量关、艺术关,精益求精,反复打磨。协调中省主流媒体,大力宣传展示优秀创作成果,邀请权威专家组织有深度、有理论、有见解的文艺评论,使优秀作品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艺创作赋能——我市引导文艺工作者注重发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找准历史与现实结合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推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用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
力夫康 jianshu.com/p/9101f017c80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