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paul 发表于 2017-7-25 10:51:52

阅读量500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你不懂

近日,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刷屏朋友圈,认同者有而反击者众,再次把北京的生活引入到舆论中心。有人调侃,北京中产,平均每个月焦虑三次,每次养活一篇300w+的文章。虽是玩笑,但足以让我们重视这一现象,通过不断爆红的文章及其应战者,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当代人精神生活的一角。

《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在生活》,据说阅读量已经超过500万。它有一些感动人的细节,这不是冲它喷吐沫的老北京土著所能抹杀的:编者按:近日,一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刷屏朋友圈,认同者有而反击者众,再次把北京的生活引入到舆论中心。有人调侃,北京中产,平均每个月焦虑三次,每次养活一篇300w+的文章。虽是玩笑,但足以让我们重视这一现象,通过不断爆红的文章及其应战者,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当代人精神生活的一角。
    比如:2000多万人留在这个城市,假装在生活。事实上,这座城市根本没有生活,这里只有少数人的梦想和多数人的工作。
  比如:对于老北京人来说,他们的故乡才是真的回不去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物理上的改变,我们还能找到爷爷当年的房子,但大多数北京人,只能通过地球经纬度来寻找自己的故乡。
阅读量500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你不懂
  当然,还有那句激起无数人转发欲望的:在北京,交换过名片的就算认识,一年能打几个电话就算至交;如果有人还愿意从城东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顿不谈事的饭,就可以说是生死之交了。
  这不是有一次“逃离北上广”的宣言,也不是对北京的攻击,事实上,这是对中国大都市新生活的真切描述。它为我们展现了一种都市新生活的图景,那2000万留在北京的人,并不是假装在生活,他们是在努力地生活着,他们过的是一种新生活,是和传统不一样的生活。
  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把生活与工作分裂开来。工作属于单位(公司),属于资本家,而生活属于家庭,属于老婆孩子,属于自己。我们工作,就是为了挣得生活资料,工作是手段,而生活才是目的。人们幸福与否,主要是看在生活中的感受,而工作中的表现,就留给老板们去评估吧。

  但是,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房价高企,房租也不便宜,为了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费用,为人们不得不更多地加班,增加工作时间,从而导致“工作”的不断扩张,而“生活”的空间不断压缩。
  这只是表面。在更深的意义上,大都市的人们,整个生活都被以工作为中心,重新组织了起来。从东城跑到西城吃饭,这不让人感动,而吃饭不谈事儿,才是感动。所谓“谈事儿”,就是工作的延伸。
  如今,即便是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吃饭,也很难做到“不谈事儿”了,朋友之间的交往,也被侵蚀了,变成了交换各种有用信息的场所。在更广阔的意义上,完全和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是否还有意义和讨论的必要,都成问题。
  甚至性生活也和工作难分难解,那种为了利益和业绩进行的性爱自不必说, 有多少性伙伴的认识,是完全和工作无关呢?连性生活都变得不纯粹了,所以,才有了“约炮”这种说法,抛开所有的社会关系和责任,这就是年轻人孤独的抵抗。
  不要怪北京。这种生活状态不是北京所独有,也不是北上广所独有,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都市,都是普遍的现象。马克思把人们的家庭生活定义为“再生产”,人们在生活中获得能量,为接下来的生产提供体力。到了21世纪,这个“再生产”过程,已经被高度社会化了,我们已经没用过去那种“纯粹的生活了”。
  现在开始对照反省:你回到家里,用微信聊天,有多少内容属于“生活”?你躺在床上,照样可以通过手机购物,进行交易,是不是同时在为马云、刘强东的利润,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你去影院看电影,不但贡献票房,某种程度上也参与了整个电影业的生产。
  那种纯粹的私人空间概念,纯粹的人情味,不是消失了,而是被新的经济形态给重新组织了。这让我们感到失落,某种程度上只是因为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经历过过去那种单纯的生活,这让我们有了一种深深的被剥夺感。
  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换一个正面的概念,就是“都市化”。老家爷爷的房子,属于真正的田园,但是正是因为都市的存在,这种被重新打量的田园,才拥有了价值。在中国,人们习惯上把北上广深称为一线城市,就是因为这里生活的人们,被“都市化”得更彻底,对中国人来说,这是全新的生活,它包含了全新的欲望形式,以及全新的孤独。
  我们还懂得怀旧和伤感,这是我们的不幸,也是我们的幸运。用不了多久,在大都市和新生活中长大的孩子,就会对“田园”感到无知和新奇。他们就不会再有“假装”的别扭,而是真正在生活了。(科技服务:http://www.chuangxin360.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阅读量500万!《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生活》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