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鸿谈管理:好结果来自于平日表现
本帖最后由 目送飞鸿 于 2016-4-15 16:50 编辑有亲戚的孩子在德国上中学。一天,飞鸿得知他马上要上大学了,颇感诧异:因为现在还不是高考的时间。便问什么时候考的?考的是哪所大学?考试成绩如何?
谁知他说不需要考试,就凭中学成绩就可申请上大学。
这让飞鸿想起了他在给一家职业学院学生代课时所进行的尝试:
因为上的这门课是公共关系学,实践性较强。学院之所以会请飞鸿来上,是因为他们希望让学生提前学习和了解就业后的企业情况。为此,飞鸿结合理论设计了许多企业运营中常见的事件,并编制成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在课堂上的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小组讨论、轮流上台表演、发表演讲等,亲身体验和领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同时飞鸿也了解到因为这门课不是主课,之前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经常有撬课的现象。所以在课程设计上,就使这门课的成绩由占70%的平时成绩和占30%的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中,以学生参与模拟实践案例中的表现为主,表现好的才能拿高分。而无故缺勤不上课的学生就会因为没有参与而被记录在案,当堂课分数为零。积累多了,逃课多的学生成绩自然就会大受影响。哪怕期末考试为满分,折合下来也只有30分。
当然,这样组织教学教师会比较辛苦。因为要记录的数据量较大,而且要落实到每个学生人头上。但是,这种评分是比较公平的。通过此压力,还可让学生学到真实的知识。
在公司每月例行的KPI考核期间,人力资源部都要给各部门经理发信,征询本月是否有需要晋升薪资的人员。如果有的话,部门经理不仅要报晋升的级别,还要说明相应的理由。
本月,经理们照例收到了这方面的邮件。令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总经理很快回复了一条意见:人力资源部也可根据记录数据等,提出建议。
总经理的这个回复,源自于公司从前几个月开始,就让人力资源部对每个员工的表现进行了追踪记录。
以上这些事情,说明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好结果应该来自于平常的表现。一次高考决定终身的事,现在已经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诟病。原因就在于偶然性太大,无法准确还原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催生了代人考试、作弊等违法现象。无论是学校的学生还是企业的员工,日常的表现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最公平的就是应该用平时的表现来衡量结果。而不是一次考试或者凭主管的一句话。
二是云计算和大数据成为好结果的基础。一直以来,中国人习惯于凭经验做判断,而不太重视数据。当然,这与长期的技术落后也有一定的关系。现在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有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这种状况有了改变的条件。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迅猛发展,数据管理的成本越来越低,手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
三是要有用数据实现科学管理的意识。数据管理的好处许多人都知道。之所以没有去做,主要还是意识问题。时下中国在力推互联网+,还推行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智慧城市建设。其实在教育界和各种企业中,也应该大力推行数据管理。关键是主管部门和企业老板要转变观念,主动拥抱互联网时代。通过数据进行科学管理,降低成本,实现公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