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写给迷茫青春的第二封信:学以致用,谈何容易?
【原创】写给迷茫青春的第二封信:学以致用,谈何容易?文:晁岳建最近在看美国真人秀节目《学徒》(又名《飞黄腾达》),本节目被称为是“终极工作面试”教程,节目主要内容是由全国选拔的16-18名商业男性和女性,共同竞争一个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旗下公司25万美金年薪的执行经理。其中第三季的18位选手,按照学历分为两队,一队为拥有哈佛、剑桥等名校光环的高材生,一队为中学毕业边游走街头谋生的中学生,前几场比赛下来,似乎中学生队的商业能力比高材生们略胜一筹,这种结果再一次的引发了“学习无用论”讨论。不知刚刚毕业的你是不是也在经历着这样的迷惑:大学学的东西为什么都用不上呢?我所要用的东西大学为啥不传授呢?难道大学真的没有技校更贴近社会吗?我所学专业可选择的就业范围太窄了,我是应该固守专业守株待兔,还是另辟蹊径尝试新领域呢?从零开始真的就代表大学白上了吗?到底是我眼高手低还是怀才不遇,为什么一些别人习以为常的小事我都干不好呢?迷惑太多,脑子一片浆糊,脑子里是有点储备,但貌似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值得庆幸的是你没有选择坐以待毙,但惆怅的是如何武装自己的头脑,脑子里到底应该储备什么东西,才能学以致用?青春易逝,你的大脑应该学点什么?怎么学?学后怎么用?在阐释自己的浅见之前,希望踌躇满志的你,把心态归零,谨记和领会《学徒》中中学队的口头禅:“There is nothing to lose!”,耐心的积极的向脑子里输入“四识”:知识、常识、见识、胆识,或许脑子不在空白!补充知识,非己莫收首先需要明确的告诉你,大学没有白上,可能工作后你的专业知识没有用上,也可能琐碎的新鲜的工作在给了你很多第一次的时候也给了你很多的打击,让你时不时的后悔大学没好好学,不过既然可以顺利大学毕业,就说明你还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自己不挂科,只是可能你学的知识在目前的工作中暂时用不上而已!不要天天呐喊:如果让自己重新上一遍大学,肯定会痛改前非,好好学习,即使时光可以倒流,你的大学也依然如故,因为大学时代的你根本无法预测自己未来的工作需要什么?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要迷恋过去,还是做好眼前的事情吧:第一步就是准确定位,弄清自己喜欢什么和想要什么?明白自己擅长什么?在这里一定要强迫自己把生存和生活分开,你可能喜欢文艺,也可能擅长文艺,但文艺如果成不了让你赖以生存的工具,就必须把文艺仅仅当成自己的生活爱好,因为在非文艺类的工作环境里,你的这个爱好和优势根本不能成为你在工作过程中体现自己价值的主要工具!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尽量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如果你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就做别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在定位的时候,把握住一个原则:你将要做的这份工作一定是有深远的前景、自己不排斥和容易出成绩,因为处于迷茫期的你如果没有阶段性成果的激励很可能又选择半途而废!第二步就是有的放矢的补充知识,学自己该学的,不然都是无效输入,对于一个新鲜未知的领域应当如何学习知识呢?可以三步走:前辈指点、机构辅导和自学成才,先找个行业内的前辈告诉你该学点啥,再找个权威的机构辅助你形成健康的行业知识架构,最后自己有针对性的补充知识,让架构丰满。第三步就是选择学习工具,可以通过媒体、书籍和讲座,为了保证学习高效,我建议选择大家公认的经典书籍或者机构去学习,那里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精髓,学完之后要学会总结学习内容,把一本书提炼出一个大纲,并且可以轻松的复述所学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会枯燥,而且看到自己提炼出来的东西还是很有成就感,确保学习激情的持续。学习常识,照单全收很多年轻人踏上工作岗位以后,总感觉自己格格不入,惆怅社会复杂,人心难测,有性格的依旧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看法和情绪,没性格的就选择与世隔绝,强迫自己脱离现实。这些年轻人即使脑袋里储备了大量的知识,也很难把它们成功高效的运用到工作中去,因为他们缺少知识的输出工具——常识。这就好比一辆极品跑车,性能极其顶先,但苦于没有一条好路,性能难以展现,最后沦落成了徒有其表。那么所谓的常识究竟指什么呢?常识就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已经经过千万次实践验证过的行之有效的知识,更倾向于技巧。要学习常识,必须清晰的认识到格言与常识的区别,格言就是前辈或者成功者总结过的言简意赅的经典语句,听起来特别有道理,但落实起来仍旧一头雾水,譬如做事先做人,又譬如公关过程攻心为上,听完感觉受益良多,其实第二天仍旧原地踏步,因为他并没有告诉你怎么去实现这句话;而常识就是前辈或者成功者总结过的言简意赅的实战经验,可能辞藻不是那么华丽,但特别有用,譬如攻心为上的第一步就是充分了解对方的背景,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完全可以给你行动上的指引。论明白了什么是常识,其实也就明确了常识的学习方法: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点悟,记得《非你莫属》五一黄金档的名校专场清华博士李一舟舌战名企BOSS引哄抢,主持人张绍刚问他如何把自己训练的如此优秀时,他淡定的说了一句:“就是多找比你牛的人聊天!”所以,学习常识的第一个途径就是找比你牛很多的前辈或者高人聊天,面对面的吸取常识;第二个途径就是观看实战企业家们的讲座视频,从他们的经历中或许间接经验;第三个途径就是阅读经典书籍或者人物传记,从中细细领会别人的做事方法,刚开始时可以宽泛的补充高效沟通、有效说服、完美表达等适合各种行业的常识,而后根据工作需要补充诸如谈判技巧、销售技巧等实战技能,确保少走弯路。增长见识,高效吸收其实通过知识和常识的积累,你应该算是一个有才的人了,但怎可耐知识和常识还尚属于外界输入的资料,没有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即使到时你按照所学把道理说了出来,顶多只能算是转述而已,对别人或许有帮助,但对你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提高。所以在经历了知识与常识的积累以后,要尝试着去增长见识,把所学外界知识高效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增长见识的途径分为两个:一是直接途径,亲自参加到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常识得以应用的工作中去,实践应用——体会总结——经验修正——再次实践——自我吸收——独特见解,基本上经历这样一个流程,外界输入的知识才有可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遇到类似情形时,可以未雨绸缪、应用自如;二是间接途径,毕竟人的经历有限,所有的事情并不能亲自一一经历,要想把尚未实践的知识和常识内化为自己的见识,就必须睁大双眼学会洞察,开动脑筋学会思考,譬如周围的朋友、电视的某个情节或者书中的某个篇章谈到类似的问题时,问问自己应该怎么应对和解决,对比别人的处理方式,看看哪种更有效,哪种更科学,与所学的知识和常识有什么关系,仔细的思考和感悟,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就内化成了见识。我们有时候形容一个人少年老成,并不见得他亲身经历了很多事情,但肯定亲自思考了很多事情,这样才会有独特的见解和远见,才有所谓的先见之明,亘古不变的道理:世事洞察皆学问!锻炼胆识,内外兼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这也注定了一个家庭的心血全部放在了孩子身上,从呀呀学步开始,天天担心摔着了、碰着了、磕着了,能力强大的家长甚至剥夺了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选择的权力,总是提供困了碰见枕头饿了看见馒头的超前贴心式服务,久而久之,大学毕业的孩子们在离开校园之前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挫折,也错误的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谁知走上社会之后,家长离自己远了,自己面临的挑战更多了,家长可以提供的帮助没有以前那么贴心了,自己的生活没有了一帆风顺,没有了心想事成,开始过的不那么顺心了,而大学时代的优越感让自己无法接受屡屡受挫的现实,所以慢慢的选择了逃避,慢慢的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一无是处,慢慢的养成遇见问题先想恐惧的习惯,慢慢的丧失了胆量!无知无畏的胆大叫莽撞,深思熟虑的胆大叫魄力,经过知识、常识和见识储备的你,应该完全具备了出力问题的能力,要尝试着把自己的胆识慢慢找回来。你要学会再给父母打电话时尝试着报喜不报忧,你要尝试对一些事物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坚持下去无论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你的坚持是对的,你就会信心大增,胆量回归,如果你的坚持是错的,你也会有收获,你会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缺少什么,慢慢就会形成一种气魄,永远记住年轻唯一的优势就是可以试错!尝试着自己去做决定,尝试着自己去做判断,尝试着自己去迎接挑战,尝试着自己去面对困难,你就会变为一位内外兼收、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气质美女了!最后送上斑斓语滴与你共勉:积才积德积胆识,知人知事知规律。练就一身好本领,东风一来行万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的挺不错实在 增长见识,高效吸收
谈何容易 不过说得不错做到就是不得了 学习了,说的很深刻:) 向来是知易行难 呵呵,不错的文章,深受启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