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企业家们何去何从
<P ><FONT size=3>王巍评价德隆的,说得很尖锐,很深刻,特此推荐与家人共享!</FONT></P><P ><FONT size=3></FONT> </P>
<P ><FONT size=3>企业家们何去何从</FONT></P>
<P ><FONT size=3>作者:王巍</FONT></P>
<P ><FONT size=3></FONT> </P>
<P ><FONT size=3>水载舟,亦覆舟。正是中国章法无度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德隆的昨日,也导致了德隆的今天。德隆的暴发和维持基本上依赖两大支撑体系,即上市公司群和金融机构群,实质上就是两个金融体系的孪生体,即上市公司为主体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为主体的资金市场。这两个市场是垄断的、变化莫测的、非市场的,对企业家而言也是不可理喻的。历年来,中国金融体制一向以计划管理为基础,以控制市场为原则。监管部门习惯于对企业界颐指气使,动辄撕毁合约不讲信用。时而制造重大利好消息让民间投资人收购国企上市公司为其亏损买单,为国家鼓励的产业和企业注资输血;时而以经济调整为由单方面停止贷款或改变条件釜底抽薪,使企业防不胜防陷入危机。最近,更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不要与银行博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的说法,实在令业界诧异,不给企业家和投资人一个合理预期的空间,不建立真正市场化的金融体系,这个社会就永不会有信用可谈,更不可能有什么可持续的经济崛起。当一个雄心万丈的企业家将自己的理想坚定地依赖这个体系的时候,悲剧注定要发生。德隆创始人的司机居然当上了几十亿信托公司的负责人,你可以感叹德隆胸怀狭隘欺天下无人,但金融监管部门责任何在?今天德隆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所谓违规操作成为千夫所指,但长期以来便利其行的各级监管机构如何定位自己的责任?大多数我们熟悉的政府金融机构的重组都是非市场的方式处理的,如中农信、中创、海发行、南方证券等,德隆的重组可以给市场一个机会,不要给太多伦理评价、政治鉴定和行政干预,德隆的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作为重组主体有正常的企业权利进行申诉或反诉。政府应当允许德隆运用所有合法手段自救,更应当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了自己的商业利益与德隆进行合法交易。这也是展示监管环境的成熟和规范。德隆的失败也许是无可避免的,但它有可能成功地让社会高度关注金融和监管环境的改进,从而使后来者获得生机。</FONT>
<FONT size=3> 值得注意的是,20多年来,民营企业的成长与中国经济是同步的,而且是同周期的,即同进退。但目前却大有不同。加入世贸后的两年里,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和世界认可的快速增长,但民营企业群体却是反周期的后退。我们看到了托普集团、科利华集团、尊荣集团的衰败,也看到了李经纬事件、仰融事件、铁本事件等等。我们也许不应当将这些高调的强势人物的兴衰视为群体的表征,但无可否认的是,德隆这样的公司代表了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追求的境界,这也是德隆的困境吸引无数民营企业关注和希冀公正重组的原因。人们关注,何以德隆先进的理念、管理的优势、金融界的资源,却未能建立除了番茄酱外的任何所谓产业优势?第一,多数具有产业整合潜力的资源和主力企业仍然牢牢控制在国有体系中;第二,即便开放,也是优先与国际资本合作,如能源、公用业、流通业、金融业等;第三,进入一个门槛低的产业(如水泥、建材、纺织等),民营企业能收购的大多是不良资产,必须先为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或金融机构)的亏损买单;第四,民营企业的整合手段几乎只有现金,而国有企业可以靠政策进行划拨、赠予、改制或者破产;第五,民营企业在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中孤立无援,往往面对政府政策限制和外资资本优势的夹攻;第六,经济政策的突变往往最先使脆弱的民营企业受到伤害;第七,一旦处于困境(非死境),立即成为人人喊打的靶子,纷纷划清界限,再踏上千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这仅仅是德隆的处境么?这是中国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下,产业整合的理想,近乎奢谈。</FONT>
<FONT size=3> 综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史,培养一个百年老店的全球公司,需要无数同类公司作为先驱,在一无所有中拼杀出来的中国本土民营企业,必定要经历更为惨烈的牺牲,而这也许是必要的代价。南德集团倒下了,起来了一批会运作资本的企业;尊荣集团倒下了,推动了一批资本家进入产业;德隆也许会倒下去,新一代民营企业家们将何去何从呢?(本文为《德隆内幕》书序言,有所删节)</FONT></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