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心理成长不要舍近求远
[转载]心理成长不要舍近求远从助人自助,到自助助人 —— 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成长之路 心理公益组织“心灵彩虹”第四期志愿者培训开学第一课讲师:韦志中(@韦志中心理学俱乐部) 整理:陈丽峰 当心理公益组织“心灵彩虹热线”邀请我为第四期志愿者培训开讲第一课,问到我主题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从助人自助到自助助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成长之路”。我在心理学工作的路上走了十几年,深深领悟到,我们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工作者是非常不容易的,踏上的是一条漫长的自我成长之路。而这条成长之路到底应该如何走呢? 成长不要舍近求远² 认清我们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 如果说我们要去做一个生意是很容易的,因为我们能够非常清楚地知道我需要什么,别人需要什么,进行对等的交换就可以了。可是当我们从事心理学的服务工作时,却往往无法正确地认识到我们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以及与外部的需求之间的匹配与对等。让我们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要来学习心理学?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最根本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在这当中我想获得的是什么东西?我们也许会说,我们需要帮助别人,我们需要在这当中获得自身的锻炼,获得尊重,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每个人都有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可能我们奉献的部分还是比较少的,我们首先需要摆正好我们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理解和思考,在从事心理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到底是帮自己在先,还是帮人在先。虽然从一开始,我们也许都打着帮助别人的旗号。我在从事心理学工作十几年之后的今天,开始思考,我在最开始时其实是打着帮助别人的旗号去帮助自己的。说得更具体些,可能是通过帮助别人去治疗我自己。这可能也是许多心理学工作者,曾经走过的一段路。 许多志愿者,他们去敬老院给老人服务,进行擦洗这样的工作,可是他们回到家却很少给自己的父母做顿饭。如果是这种现象存在,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当给父母做饭时,可能会被抱怨“你今天怎么做这么咸”如果听到这样的抱怨,我们下一次可能就不做了。可是当你去敬老院帮助那些老人时,因为你是无私的,他们对你们是没有任何的心理预期的,所以你们即使做的有些不恰当,他们对你们都是表示感谢的。所以在这种不太对等的关系中,听到赞美。我们会通过他们对待我们的那种态度和眼神、举止背后表示的肯定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在汶川地震当中,我当时看到前后约有30多批的心理志愿者去到灾区,这些志愿者一批又一批地对灾民们进行志愿服务。这时对于这些灾民们的心理问题的志愿服务,打个比方,有如剃头。原来是长头发,第一批志愿者帮他剃成了长寸头,再来一批志愿者,剃成了短寸头,再来一批志愿者,就干脆给剃成了光头。后边的志愿者已经没有头可以剃了,可是志愿者们有需要呀,有的志愿者站在门口说“谁有心理问题,我们是心理咨询师”。这时我们要看到,这到底是谁的需要?最后没办法,为了满足这些帮助我们、爱我们的人的需要,因为他们从大老远来到这里,如果我们不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就不是人。我们道德上从何说起?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呀。尽管他们占用了我们的车,占用了我们的公路,占用了我们的旅馆,占用了我们的资源,但是我们还不能够不感谢他们。于是把光头伸出来,让他们摸一摸吧。 从这当中,我们要看到到底是谁的需要。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吗?报纸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在敬老院里,一批志愿者来了,把老人抬出来晒太阳再抬回去。等再来一拨志愿者,又把老人抬出来晒太阳。一天抬出来晒好几回太阳,可其实人家只需要晒一回太阳就足够了。 一开始许多人学心理学,无论他是想帮助自己疗愈自己的内心还是要去拯救他的家人朋友,又或者是说学一些心理学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以及工作上的高度。都认为学习心理学的好处在于“助人自助”。但实际上在从事心理学工作三年五年之的后,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把它改为“自助助人”更好一些。因为其实在一开始,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更迫切一些,而我们却说要去帮助别人。我可能会比我服务的对象更需要爱和尊重,而我们却假装我们是在帮他的,其实我们不如认清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先进行自助还好。 ² 我们的心灵需要阳光、风和氧气 我们知道,心理是需要晒太阳的。太阳也表明了方向和目标。我们如果把自己看成太阳,或者是荧火虫、蜡烛,我们想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时,首先我们需要照亮那些需要阳光的人,不要给错了人。那些没有阳光和风的心灵,会滋生阴暗的霉菌,会产生抑郁。 阳光代表了爱和温暖,太阳可能是一件事情,可能是一个人,是方向和力量。如果一个人心中缺少太阳,可能是他心中没有一个让他觉得有力量有方向的人或事。我们假设一下,如果那些心理有问题的人,在他的生活当中,有一个温暖和爱的人,一个可以随时随地给他支持和关心的人,是不是他内心相当于有了太阳。太阳也许不是象征着一个人,也许是象征着一件事情,如果在他的心理世界里边,有件特别特别想做的事情,想完成的目标,有价值的事情,这也相当于他的太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帮助别人时,就是在别人的心中,放上一个太阳,送上我们自己的光亮。 我们做为心理帮助者,心灵更是需要阳光和风,需要氧气的。那么我们问问自己,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缺少太阳吗?如果我们自己内心的太阳被云层遮蔽了的话,我们如何去把云层拨开?当迷雾太大时,航班就会延误。让迷雾散去有两种方法,太阳和风。风是什么呢?风意味着变化和移动。当一个人心理有问题时,常常是他长久地关注在某一个点上,或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不动。如果一个人在某处不开心时,换个地方可能就开心了。这个风有可能意味着换个地方,或者换个人群。当有变化时,相当于我们的内心世界打开一扇窗口,让迷雾散去。当这些迷茫的情绪,没有方向的焦灼性,无意义感慢慢散去消失时,当迷雾散去后,我们可能就能慢慢地看清很多东西。当我们在帮助一个人时,也许他的环境并没有改变,但当他的心态改变时,他看待自己周围的环境也就不同了。问问自己,是一个善于变化的人吗?这个变化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能力。有时我们会去学习很多的技术和知识,但其实我们会发现,学习是第二位的,我们帮别人是打着旗号,而真正的是我们内心想要阳光、风和氧气。氧气可以让我们不要压抑,风可以让我们觉得是流动的不迷茫,阳光让我们有方向、有温暖、有力量。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就不要舍近求远。 ² 成长不要舍近求远 我曾经开过咨询师培训班,后来不做了。原因之一就是,来学咨询师的人往往大多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觉得社会上没有值得依赖的咨询师,他们都相信助人自助,想通过帮助别人来帮助自己。他们也考到了二级咨询师证书,到处去治人。到最后,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心理咨询。常常有人问“收费吗?”那不收费,做为职业的咨询师,难道喝西北风吗?我们不会问一个建筑师、一个医生,你服务要收费吗?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70%的人是打着旗号来调整自己的或者想帮别人的。许多人问我“韦老师,我有个朋友有什么问题,你告诉我怎么做”你试图学几招回去治他。如果你家里人需要打官司,你会不会去考个律师证?如果你家里人得了什么外科疾病,你会不会在家里支家床给他动手术?你都不会呢!可为什么当他们有了心理问题,你要自己去治呢?且不说你正在抢咨询师的饭碗,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你是害了他。最好的办法是,你把他推荐到你信任的正规的老师那里去做咨询,如果他出不起钱,你给他把钱交上。这才是最好的爱。有很多人跑去咨询师班,转到最的,一个班里培养的30人里,有10个丧失了对心理学的信心,有10个觉得自己拿到证就好了,还有10个人还在晕着呢,还得再学学。于是有些人走去学阿弥陀佛,搞灵休。其实最早就去认识一个师傅,到寺庙里修几天还好吗?何必走这么一圈呢? 曾经在我的班里,有一个人花了25万元去学什么能量,灵修什么的。我问他,他是否正正规规地看过一本心理学的书吗?比如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他说没有。那你是什么心理学工作者呢?心理学是科学。我们不会读一本他的专业的书籍,却花几十万去学这些东西。最后可能一个课程当中,我说几句话,他哭得比谁都厉害。我常常在团体导师的培训课程中,发现那些煞有其事地来跟我学习团体培训的学员,当我做一些心理体验时,一边做笔记一边哭。我问他你到底是来成长的还是来学习的,如果是成长的,那就好好地体验,把本子丢到一边去。我们很多人也考到了二级心理咨询师了,结果也没办法以此为职业养活自己,所以原来该做什么还是在做什么,自己的问题也没有解决。有些人发现考完了咨询师证也没什么用,又跑去读一个什么研究生班,读个什么硕士,博士。其实这些都不是你需要的,你真正需要的是心理营养。 有人问我,我适合做心理辅导吗?那问问你自己,你的内心有足够的阳光、风和氧气吗?如果还没有,那么我们首先要进行自助。我们的心灵需要的是太阳、风和氧气,而不是一个牌子。 ² 珍惜每一个当下,好好利用所有身边的资源 成长并不仅仅是我们今天学习了多少知识,帮了多少人。其实成长无处不在。 我们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需要社会依恋,我们需要跟人沟通。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丧失了一些自我成长的机会。这种丧失在我们成长过程是,我们自己是无法把握的,比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哪里,他们是什么样的个性,是如何组成家庭内部的互动模式。我们无法去把握这些,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丧失了一些自我成长需求的满足,成为今天的我们自己。但我们的现在是否可以自己去把握呢?去寻找帮助自己和自我疗愈的机会呢? 当我们从妈妈的子宫里出来之后,无论从外在环境或是人的关系上,我们一路就在寻找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所以我们会寻找一个人,建立家庭。我们会寻找一个组织加入进去。否则我们就没有安全感。 我有时会跟一些父母讨论,在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过程中,是我们自我的延伸,当我们对自己的孩子越积极时,越表示我们对自己更多的自我接纳。当我们无法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时,也正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爱的能力的表现,我们无法爱自己。我们在爱孩子的过程,正是我们再次成长的过程。自助就是不舍近求远,在自己的环境当中,在自己的团队当中学习,彼此之间给予关爱,真诚欣赏时,就可以获得心理营养。在这个团队中,我们有不错的导师,有爱与阳光。欣赏和喜悦地接纳每一个你身边的人。当我们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欣赏一个人时,他真的会好,真的会天下无贼。如果我们假定这个是就是一个坏蛋,他若不坏,他对不起你。如果你能交上了几个知心好友,拥有一个组织,如我们这个公益性的组织,且不说帮别人多少,但你在里面获得了心灵的滋养,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身边可能有好多人,可是这些人都不能成为我的阳光,他们都不够亮,都不够温暖。那么这些人放在一起,会不会好一些呢?所以你可能从人群当中来寻找。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参加心灵彩虹热线这样的组织公益组织意味着什么呢?也许首先更多的意味着,我们从这样的组织中去获得我们自己内心的阳光。来到彩虹的人们,也正是在寻找这样一个自我疗愈的机会。这里就是一个太阳,我们需要在这里获得温暖。在这样的团体中有四面镜子。老师是一面镜子。你可以从老师的讲解中,从老师运用的一些方法中,有所收获,去看到一些东西,有所沉思;团体是一面镜子,我们这个群体你也能够在不同的人中看到自己;第三面镜子,就是你自己的内心。当你能够去看到,体会到你内心的感受时,你就会照到;第四面镜子,是每一个成员。在学习和相处当中,我们会跟每一个成员建立联结,真诚地相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这面镜子就擦亮了。在这四面镜子里,你开始照到自己,开始探索自己的内心。 ² 珍惜人一生当中的上下线和平行线的和谐人的一生当中,就是上下线和平行线。上下线就是天、地、尊、亲、师。亲就是我们的父母双亲等,师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把上下线搞好,就有了一个后花园。中国人是信仰天、地的,可现在天地离我们远了,中国人现在没有信仰,也没有敬畏了。天、地、尊、亲、师,我们都不敬畏了,一个人心中没有了敬畏是很可怕的事。我在指导学生高考志愿时,他们会问我该选择哪个学校,我会说“重要的是这个学校有没有一个你觉得敬佩的学者,重要的是你能够听他的课对人生有所收获”让你的心里有方向和阳光。最怕的是,有的人一辈子对谁都不服。在上线中,有一个让人敬佩的人很重要。往往会发现,越跟上面关系搞不好的人,越容易因为孩子的教养问题而焦虑。因为上线的心理没有满足,他就会去控制下线,而孩子又不被他控制,所以中国人存在普遍的育儿焦虑症。马三立有个单口相声里说“也不用南去烧香北还愿,在家中一双活佛在堂前。”有的人到处拜佛,却跟自己的父母亲人搞不好关系。平行线沟通不好,跟自己的配偶沟通不好,却跑到外面,跟红颜知己、蓝颜知己沟通得好。这也是种舍近求远。可当你跟父母亲人的关系和谐之后,你看看自己还有没有心理问题?这两条线是我们所有朋友需要去思考的。我们需要把自己经营好,从自己身边的环境建设起。我们到处去旅游,不如在家里的院子里种棵树。我们家里面尽垃圾,整天闻臭气,出去当然空气新鲜了。有的人可能要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我又没有办法把我的亲人们拉来做辅导。其实不需要,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技术,不是心理学的什么方法,都是爱的东西。你可能不需要去说很多的道理去影响人,越有知识越容易框住人。你只需要直接地去做一些事情。为自己的父母、亲人多做些事情。这些实际的事情,可能比我们到处去学东西,想要改变他们要容易得多了。 成长不要舍近求远,用心经营好我们自己的环境,珍惜每个当下,好好利用身边所有的资源,寻找我们心灵的阳光、风和氧气。 成为一名真正的心理学工作者² 正确地认识心理学心理学不是万能的。不要把社会学、人类学、生命学、道德、伦理的、法律的东西都放在心理学里。十年前,对心理学有个误区,觉得见到学心理学的,就会问“你看看,我有没有病”仿佛跟心理学有关系的人,都是有病的。或者是,一眼就能看出问题。心理学哪里是看相的呢?现在又有一个误区了,“你帮我分析一下”这个背后有大误区,所有的问题背后都可以分析。这意味着什么呢?李一道长找不见了,也找心理学家分析;方舟子被人扔了斧头了也找心理学家分析;大兴区的灭门惨案也找心理学家分析;导致电视台搞个情感节目,也找个心理专家坐在那里。这里面是有误区的,这个误会就是心理学万能论。出现公鸡下蛋的现象。有些问题并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还会涉及道德等其他问题。这时解决的方法也许并不是简单地找个心理学家就能解决的。因为这种万能论,也导致我们有些人认为心理学是什么都可以解决的,导致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再过几年,就会出现心理学无用论了。 ² 成为坚持三者观的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学临床工作者应该有个什么样的指导原则呢?三者观。首先你不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你是个科学工作者。这意味着你按照科学发展规律去看待事物,你按照程序去走。你知道哪些是你能的,哪些是你不能的,你是在做心理科学工作。有很多人偏离了。爱因斯坦曾做过一个报告,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他问大家。来听爱因斯坦的课的都是有名的物理学家,可是大家谁都不说话。于是爱因斯坦说,今天的课是“科学与迷信”。这意味着,真理可能就是一个苹果。今天说的是经验和科学,经验的东西里一定会有一些迷信在。知道太多的人可能越容易迷信。我曾经的经历是,我去医院找个老中医,他都没看我一眼,就开始给我开药,凭经验,但对我来说没有用。我后来找了一个不怎么样的中医,他跟我反复地沟通,针对我的问题反复地调整用药,结果把我的脾胃不好的毛病给治好了。这些非著名的医生,他坚持了科学的过程,而那些著名的医师,他迷信于他自己的经验了,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经验体系里,有一部分是经得住科学验证的,有一部分可能是经不住科学验证的,是值得商榷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经验,经验可能很容易传播,却可能伤害人。可是大兴区的灭门惨案的李磊,从小被父亲打得常常不敢回家,最后报复父母。我前段时间去广西监狱管理局上课,来的都是教育科的科长。有一个科长就讲起来,他没有成为犯人而是成了警察,也是因为父亲爱打人。这种经验,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有可能出来很多的心理创伤。有创伤的人,有可能往左走走上阳光大道,成为社会有价值的人。往右走可能走向了看守所。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来看的话,应坚持科学工作者的方式。一个科学工作者就需要进行科学的研究,也许你会说我怎么会做研究呀。我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关于注意力与需要的实验。一个导游在对他的团员讲解一块碑文,我站在旁边不住地点头微笑。结果几分钟之后,他就不再看他的团员们了,只对我一个人在讲。这说明了什么,他的心理需要被满足了。当然这个实验没有数据,可在生活中,当一个妈妈在煎鸡蛋时,她会考虑如果鸡蛋没煎好,有几个原因。第一火大了,第二油放少了,第三鸡蛋放的时间早了,第四锅出了问题了,第五翻得晚了。妈妈会在她看到的现象中去找到原因,可能是火大了,油放少了,把鸡蛋煎好。妈妈都会做研究。我们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是否也可以做这样的研究呢?但是大多数人是失去了这种研究的能力,或者不注意这种研究。你经验越丰富,你可能越不注意这种研究。在你接热线时,你就会以经验来说,你的问题就是什么什么,可实际上你应该考虑到每个个体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在服务中,应该监督其科学性,有没有走偏。不然经历积累得多,可成长却并不够。有的人以为我实践得越多,我越有经验。可能这些经验90%都经不住科学的验证。当一个有着丰富的却经不住科学验证的经验体系的人,是很可怕的。这种人害人的话,就是毁人不倦,一批又一批。要做为一个科学工作者,需要背后自身的心理条件做为支持。然后再有科学观,有研究和总结的态度。随时地去研究、去总结。 第二你是个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的服务,心理咨询也好,危机干预也好,心理成长也好,心理预防也好,无论是哪个方面,都是围绕着去做影响,去改变。这个过程是个教育的过程。当你把自己当成教育工作者,这在某个层面上,你就会加大对自己专业知识的修养与学习。你有没有基本的心理素质?你有没有在大量的心理学知识?如果你连基本的心理学常识都弄不清楚的话,我们凭借什么去提供心理学的服务呢?很多时候,做热线时,并不是需要动手术的。一方面是需要温暖和爱,你听和给予支持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是一般的心理知识。比如一个妈妈来问,我的小子不听话了,她很焦虑。可她的这种焦虑可能是因为知识的缺乏。我问他,你小孩多大了,她说十四岁了,我再问她不听你的听谁的了,她说听他自己的了。于是我说“那恭喜你了”这个妈妈很奇怪,为什么还恭喜我呢?我说“因为他长大了,一个到了十几岁的孩子不听他自己的还只听你的,那他不是个傻子吗?”然后我们跟她谈,自我成长发展的规律。你是个教育工作者,你必须具备科学的知识体系。当一个妈妈说孩子逆反时,这以大人的自我中心主义来说的。我们说一个小孩长了一公分,我们不会说他逆反,这个孩子我没看见你就长。但当他突然之间拥有自我了,我们就不接受了。所以这些要帮助他们去理解孩子的成长发育规律。 第三你是个心理咨询工作者。在帮助服务他人时,我们需要时而在前,时而在后,时而在左右。当他看不见时,你要在前指引他,这时需要你的知识。当他没有力量时,你要在后面推动他,这时需要你的爱。当他需要安全和陪伴时,你在旁边陪送他走一段,这时需要你的耐心与接纳。 坚持三者观,了解我们自身需要太阳、需要风、需要氧气。我们只有自己具有了,才能给到别人爱、理解和真诚,这就是自助助人。 很好的文章受教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