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解密中国经济
● 林毅夫中国聚集在18世纪前的1000年,中国创造了先进和灿烂的文明,但却在之后的150年沦落为非常贫困的国家。如今,在1979年实行市场经济转型后,中国再次崛起,成为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是什么推动了这些重大的改变?
在我的近著《解密中国经济》(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中,我指出,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持续增长的基石都是技术创新。在工业革命前,工匠和农民是创新的主要源泉。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拥有最多的工匠和农民。因此,在其历史上的多数时候,都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领导者。
工业革命通过以由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实验室进行的可控制实验取代了基于经验的技术革命,加速了西方国家发展的步伐。这一“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标志着现代经济增长的到来,也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大分化”(Great Divergence)。
中国没有出现类似的变迁,科举制度是主要原因。这个制度强调对儒家经典的记忆,精英阶层因此缺乏学习数学和科学知识的诱因。
大分化也带来了希望: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实现比工业革命先驱更快的经济增长。但中国一直没能利用这一后发优势,直到它认真开始改变其计划经济体制。
中共在1949年执政后,毛泽东和其他政治领导人希望尽快扭转中国落后的局面,采取了大跃进的政策,试图建立先进的资本密集型工业。这一战略让中国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试爆核弹,并在70年代发射卫星。
但中国仍然是个贫困的农业经济;在资本密集型工业上不占有比较优势。这些领域的企业没有在开放的竞争性市场中生存的能力。它们的生存需要靠政府提供保护、补贴和行政指导。这些措施助中国建立了现代和先进的工业,但资源却分配不当,激励也被扭曲。经济表现很差,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当中国的市场转型于1979年开始时,邓小平采取了实用的双轨制政策,而不是“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所提出的快速私有化和贸易自由化公式。一方面,政府继续对重点领域提供暂时性的保护;另一方面,政府也向私人企业和外国直接投资开放劳动密集型领域——这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但过去一直被抑制的领域。
这一政策让中国得以同时实现稳定和快速增长。事实上,后发优势是惊人的:在过去32年给中国带来了9.9%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和16.3%的年均贸易增长。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足以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宝贵的学习经验。如今,中国已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经济体,超过6亿人口脱离了贫穷。
但中国的成功并不是没有代价的。收入差距扩大了,部分原因是不少领域的扭曲性政策一直没有取消——包括四大国有银行的主导地位、接近于零的采矿权费用、主要产业(包括通讯、电力和金融服务)的垄断等。因为这些扭曲(双轨制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了收入不平等,它们最终抑制了国内消费和导致中国的贸易失衡。失衡会一直存在,直到中国完成其市场转型。
我有信心,尽管面对欧元区危机和世界需求萎缩的逆风,中国能够继续其强有力的增长。中国2008年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与日本在1951年、韩国在1977年、及台湾在1975年的水平相当。日本1951-1971年的年均GDP增长是9.2%,韩国1977-1997年的年均GDP增长为7.6%,台湾1975-1995年的年均GDP增长则是8.3%。考虑到这些经济体的类似经验和中国1979年以来的发展战略,中国很有可能能够在未来20年里保持8%的增长速度。
一些人也许会认为,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其表现是不可复制的。我不赞同这看法。只要能够善用后发优势,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并提升国内企业,任何发展中国家都可以有持续几十年的快速增长,同时大幅减少贫困的类似机会。简单地说,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对比较优势的理解。
作者林毅夫是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他也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人。
英文原题: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
在经管焦点栏目,时常能看到net-chen 兄带来的经济文章。有朋自网上来,不亦乐乎。 会飞的猫 发表于 2012-1-5 23: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经管焦点栏目,时常能看到net-chen 兄带来的经济文章。有朋自网上来,不亦乐乎。
时常关注经济资讯,看到好的文章,就想到与家人们分享,举手之劳。
“栖息谷”——管理人的家园嘛。
周末愉快!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2-1-12 00:22 编辑
您的签名档有意思。人们常常会选择拒绝改变自己,这是导致人们习惯于维持现状、难以进步的原因之一。这是一种深具欺骗和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正如人会生老病死一样,没有不变的事物。
人们,为什么习惯于拒绝改变自己呢?因为人们害怕失败,害怕持续性的面对未来众多不确定的、令人茫然失措的风险、压力和挑战,害怕大家不认同,害怕发生意外,害怕失去已有的东西。即使他们对于现状并不满意,但却已经投降。这一点,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如此。但是,若是你不曾有过失败的记录,就意味着你未曾勇于尝试各种应该把握的机会。一旦避免失败变成你做事的动机,你就走上了怠惰无力的失败之路。这非常可怕,甚至是种灾难。因为这预示着人可能要丧失原本可能有的机会。所以,你自然也就难以进步、成功,维持现状就成为了自己经常性的概率较高的必然选项。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自己精神破产。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没有顺遂的人生;相反,却要时刻与失败比邻而居。也许正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无奈的失败,追求卓越才变得魅力十足,让人竞相追逐,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即便如此,失败总是要来。只要不变成习惯,失败就是一件好事。我们把失败当做是一杯烈酒,咽下去的是苦涩,吐出来的却是精神。
乐观的人在苦难中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会看到苦难。
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停下脚步,战胜自己,你就是最大的胜者。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更不可能维持现状,如果静止不动,就是退步,但要进步,必须乐于做决定和冒险。
害怕失败就不敢冒险,不敢冒险就会错失眼前的机会。所以,为了避免丧失机会,保住竞争的资格,我们支付失败与挫折是值得的。
人始终要保持活力,朝着既定的目标永远坚强,不论遭遇怎样的失败与挫折,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乐观的人在苦难中看到机会,悲观的人在机会中会看到苦难。
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停下脚步,战胜自己,你就是最大的胜者。
功成名就是一连串的奋斗。那些伟大的人物,几乎都是受过一连串无情的打击,他们每个人都险些宣布投降,但是他们因为坚持到底,最终获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个世界没有不经失败的幸运儿,重要的是不要因失败而变成一位懦夫。如果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仍然达不到目的,我们所应做的就是汲取教训,力求在接下来的努力中表现得更好就行了。
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取代朝着既定目标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很普遍;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满了学而无用的人。只有坚强的意志和渊博的知识才能无往不利。知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意志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者必不可少。
胜利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如果想要成功,就得取得持续性的胜利。
....................
销售名言:“销售从被拒绝开始。”通常,被客户拒绝的最大障碍不是价格,不是竞争,不是客户的拒绝,而是销售员自身。
电影巨星史泰龙十几年前十分落魄,身上只剩一百美金,连房子都租不起,睡在金龟车里。当时,他立志当演员,并自信十足地到纽约电影公司应聘,但都因外貌平平及吐字不清而遭拒绝,当纽约500家电影公司都拒绝他之后,他从第一家电影公司开始再度应试,在被拒绝了1500次之后,他写了一个剧本四处推荐,继续被奚落,一共被拒绝了1855次,终于遇到一个肯拍那个剧本的电影公司老板,但又遭到对方不准他在电影中演出的拒绝。可最后,他终于成为闻名世界的超级巨星。你能面对1855次拒绝仍不放弃吗?史泰龙能,他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能成功。只要你做到,也一定能成功。
同样的,肯德基创始人被拒绝了上千次才成功。从肯塔基州到俄亥俄州,兜售炸鸡秘方,给老板和店员表演炸鸡,如果他们喜欢炸鸡,就卖给他们特许权。但整整两年,没有人相信他,他被拒绝了1009次,终于在第1010次走进一个饭店时,得到了一句“好吧”的回答。
...................
综上所述,对于企业或个人而言,一旦害怕失败成为你做事的动机,就象征着你拒绝进步、成功。象征着你已经掉入恐惧失败的泥潭,让恐惧束缚住你本可大展鸿图的双臂,而终无大成。人生就是不断抵押的过程,为前途我们抵押青春,为幸福我们抵押生命。因为如果你不敢逼近底线,你就输了。
为了进步、成功,我们勇于改变自己、抵押冒险值不值呢?
林毅夫又发新观点了,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