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rwangt 发表于 2004-7-29 08:40:28

哪位有港湾网络的反水PPT?

<P>共享一下,谢谢!</P>
<P>日前,互联网突然开始传播一个名为“港湾网络防员工反水教案”的人力资源PPT,该PPT据称为港湾网络为防止从竞争对手挖来的员工再反水,特别制作的培训教材。该教材从公司对比、职业发展、收益预期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港湾与W公司(据分析,据称是华为公司)相比较的优势,特别强调了“港湾公司的工资不算高,但达到业界中等水准;港湾给予员工的股票期权是行业内最慷慨的;港湾公司以后将随着公司的发展,出台新的激励措施。”这一新的激励措施,据港湾网络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就是给予更多的股票,港湾公司目前的确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工作。 </P>
<P>港湾网络是原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总工程师李一男离开华为以后创办的公司,号称2003年实现合同销售额10亿元,在交换机等业务上与华为构成直接竞争关系。港湾网络成立之初,有大量来自华为的研发人员,据称大约有五、六百之多。及至目前,港湾网络各层级员工仍充斥着大批华为前员工,可以说这些前华为员工完全掌控这个企业。在三年时间之后,在公司前景不明朗的情形下,港湾网络的员工纷纷跳槽,特别是从华为带过来的。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据说有200人左右重新返回华为。港湾为此专门制作了“如何防止员工再度反水”的PPT演示材料,告诉员工华为为什么会挖你,你为什么不应该去华为等等。 </P>
<P>从2003年12月30日港湾网络有限公司和深圳钧天科技有限公司同时宣布,两家公司正式合并开始,港湾网络获得了深圳钧天科技在MSTP光网络领域的全部的国际领先技术和专利,已经完全形成了全系列的电信级网络设备提供商,并由此开始传出即将上市的消息。对于象港湾网络这样实行对员工予以大量期权激励的公司,上市无疑将使全体员工受益,甚至迅速产生出百万、千万级的年轻富豪。但是与这一个业内人士都能理解的结果相反,港湾员工在“即将上市”前夕,却出现了离职风潮,与“即将到来的百万财富”失之交臂,这是为何呢? </P>
<P>一篇在网上广泛传播的另一个文章《我在港湾彷徨的日子》,似乎能透露出来一些答案。这位2001年进入港湾的市场主管,在“今年1-5月份销售合同不足3亿,上半年销售预计不足4亿,今年宏观形势不利及市场竞争显著加剧,全年真正的销售合同与去年持平就非常不错了,今年继续巨额亏损成为定局”的时刻,“在期待、焦虑与彷徨三年后,我毅然选择了离开。” </P>
<P>该文还透露,不少IT企业谋求通过上市“一夜致富”的梦想,谋求从股市捞一把是不少办IT企业的真实心理,港湾正是这种动机下产生的。港湾一直将“上市致富”作为吸引人与留住人的根本手段, 作者也是怀着这样的心态进入港湾的,从创业者、投资者到有点股票的打工者都非常浮躁,希望在上市之前,每年都能够得到丰厚的分红,上市之日能够暴富。 </P>
<P>但是身在港湾之后,方知所谓上市也许只是墙上画饼。由于IT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拼实力、拼资金),IT规模经济特征(小于一定规模必然亏损)及高层决策的失误(产品线太长),港湾公司2002/2003连续二年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完全靠银行贷款和前期融资来维持运转,每年的只相当利息的水平分红都已经无法兑现。 </P>
<P>电信业界有种说法,说思科最怕的公司不是华为,而是港湾!凡是有思科、华为、港湾参与的电信设备竞标,华为全国各地办事处得到的总部的死命令往往都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得定单,不能输给港湾,谁输给港湾,谁请走人。在港湾参与的竞标中,华为必全力以赴,不惜在价格等各方面做出最大的让步,思科自然受到牵制,因为价格低到思科根本无法承受。 </P>
<P>据《我在港湾彷徨的日子》一文披露:港湾公司对外宣传的数据,2001年实现近2亿元销售额,2002年实现4.5亿元销售额,2003年实现销售额10亿元,实际上除2001年比较真实以外,其他年度都有数量庞大的假合同。为了给投资者和用户一个高速增长的假相,以2003年为例,港湾公司看销售增长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在最后短短的20天时间里,在江苏、浙江、黑龙江等省冲刺了高达2个多亿,签定了大量永远都无法履行的假合同。公司真实的销售合同数据:2001年1.8亿,2002年4亿,2003年7.6亿,当年或后续实际的发货金额相当于合同额的70-80%。以作者负责的省来看,2003年实际执行合同的发货额只有合同额的68%。 </P>
<P>以2003年为例,港湾公司对外宣传10亿销售额,实际销售合同7.6亿,实际发货额不足6亿,而且部分合同是靠赠送或低价得来,总回款额度不足3亿,还不够支付原材料的费用。为了完成销售额,被迫签定了很大一部分回款条件非常差的合同,相当一部分款肯定会成为呆帐。就合同本身,不考虑费用分摊,本身就是亏损的,物料成本都赚不回来。而港湾公司全年的总人力成本费用已经达到4亿,全年实际亏损接近5亿人民币(运营性亏损,固定资产投资2亿不计算在内)。2002-2003年累计亏损超过7亿人民币,如果今年再亏损5亿,无论如何做高资产价值和拉长成本分摊时间,也无法填平亏损。 </P>
<P>2002年,港湾公司除获得华平创投投资外,还从银行贷款3500万美元。为了分担风险,在华平的撮合下,2003年12月,港湾公司获得欧洲风险投资2000万美元,但这些钱基本花光了。知情人士透露,进入2004年后,港湾找农行贷款2亿,建行贷款5000万,但是目前正遇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银行银根收紧,都不愿意发放贷款。导致港湾网络靠银行资金度过难关的设想落空。目前港湾公司流动资金近于枯竭,公司管理层整天忙于找钱救火。 </P>
<P>面对这样一个虚幻下的真实,显然港湾网络的员工已经失去了信心,对于“即将上市”套新钱的未来也没有了期待。加上现在审计制度日见严格,想靠“做“业绩冲市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了。</P>

icemanandy 发表于 2004-8-2 18:11:16

LOOK!

<a href="http://tech.sina.com.cn/it/2004-07-20/2120390650.shtml" target="_blank" >http://tech.sina.com.cn/it/2004-07-20/2120390650.shtml</A>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哪位有港湾网络的反水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