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期的独特作用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1-12-3 23:36 编辑《光明日报》: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期的独特作用
——以美国、日本与韩国的历史经验为例
■编者按
2009年1月20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由财政部教科文司王家新撰写的《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一文,文章以美国、日本与韩国的历史经验为例,阐述了经济萧条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的观点。
本报特节选刊登该文,与读者分享,以期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市文化名城建设。
[核 心 提 示]
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文化通常会逆市发展,成为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虽然我国与美日韩当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国体政体不同,但毕竟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融入到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格局之中,可以判断,此次金融危机必然会蔓延到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必然要从虚拟经济危及到实体经济,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在所难免。同样可以判断,只要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规划,应对措施得力,又有改革开放30 年来夯实的牢固物质基础,我国文化和文化产业也会逆市而上,有所作为,化危机为机遇,结合文化体制改革,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保稳定、保大局、保经济社会安全“过冬”作出贡献。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往往正是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与繁荣的机遇期。在深度调整阶段,经济会出现短时期的低增长与高失业,社会消费心理将发生一些变化,基于经济前景的预期,大宗的固定资产支出会被压缩,而教育和文化娱乐方面的消费与投入会增加。从文化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经济危机和萧条时期可以激发出更为丰富的内容灵感与形式创新。考察美国、日本和韩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不难看出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独特作用,并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美国、日本与韩国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的表现
美国文化产业在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愈挫愈勇,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往往成为萧条时期的经济增长点。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也成为普通美国人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与孵化器。
1930年初,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那个年代,美国东海岸的百老汇和西海岸的好莱坞双星辉映,创造了美国娱乐业的巨大繁荣,同时也为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美国人即使领取救济、节衣缩食,也要挤出几个铜板,走进剧院,涌入电影院,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快乐、生存的温暖与希望。也正是在那个年代,美国涌现出了大量艺术经典作品,比如卓别林的小人物影片,诙谐有趣的“猫和老鼠”,“微笑天使”秀兰·邓波儿主演的电影等。文化的繁荣给美国人带来了信心和希望,文化的发展造就了后来被津津乐道的所谓 “美国精神”。当年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说:“只要我们有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会没事。”
经济危机成为文化产业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的契机,对现实的反映与反思都会激发创作灵感,压缩的经费开支也会促使制作更为精心精致,催生出伟大的文艺作品。还应看到,美国的文化产业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很发达了,文化娱乐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日渐成熟,而萧条时期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的膨胀使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危机中逆市而上,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从 “军事立国”到 “经济立国”,最终落实在“文化立国”,这既是日本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是为应对经济发展问题而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近现代以来,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的 “军事立国”战略;二战到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立国”战略;从20世纪后期开始转向“文化立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在二战后满目疮痍的废墟上,日本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但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越来越严重。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中指出:基础工业复苏的奇迹不会再出现,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最终需要为主的产业,这种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是最终需要产业中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日本人要利用文化资源创造新文化,从人的大脑中寻找资源、开辟市场,用人文精神去创造经济奇迹。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对于日本文化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95 年日本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把发展文化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并通过一系列立法来保障和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日本的推进策略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日本文化产业的许多领域在全球范围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动漫、游戏这些新兴文化产业行业,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目前全球播放的动画片中有65%出自日本,在欧洲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电子游戏业更是给日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据统计,全球电子游戏的市场份额中,90% 以上的硬件、50% 以上的软件均被日本厂商所掌握。
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韩国大力加强文化投入,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韩流”不仅拉动了巨大的本土消费,也带动了庞大的国际贸易。
韩国在1997 年金融危机期间,对于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国民经济脆弱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认识到发展具有本土优势和本土活力的经济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核心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的重大价值。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文化产业被确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
上世纪90 年代初,韩国本土文化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良性轨道。与此同时,政府采取积极的产业政策,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大力扶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效显著。1997年金融危机,韩国致力于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年即成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会”;1998年,韩国政府及时提出了“文化立国”方针,规划2001年起5年内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市场上的份额由1% 提高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2001年,韩国设立文化产业振兴院,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一方面大刀阔斧地整顿企业、金融界,另一方面不再把文化视为一般意义上的休闲娱乐,而是作为21 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由政府主导并全力支持。目前,全世界只有法国和韩国的文化拨款达到国家预算的1%。1999年至2001 年间,韩国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好莱坞电影占据了韩国电影80% 以上的市场份额; 而到了2004年,本土电影的票房比重已达到了62%。韩国电影电视的文化特色鲜明,内容创意独特,制作精良,凭借国内的巨大成功,在东亚乃至全球掀起了巨大的“韩流”热潮。2005 年韩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额高达7亿美元。仅2004年一年,中国30多家电视台共播出了60多部韩国电视剧。从韩国产业政策研究院对“韩流”的经济波及效果分析上来看,“韩流”对韩国经济产生的效益达45亿美元,其中在中国产生的效益达33亿美元。
文化产业拉动经济的分析和前瞻
1、在经济萧条时期,文化娱乐消费会逆市增长。
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总体持平衡状态,但在特殊时期会表现为非均衡状态。尤其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调整萧条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会抑制,而精神消费会膨胀。人们需要通过娱乐来缓解精神压力,需要通过对现实的反思与生活方式的反思来调整心态,通过文化艺术对未来的描述来增加希望、增强信心。
虽然经济萧条也会带来文化投资的压缩,但同样会促进成本低但内容更富创意的产品大量涌现,从而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增强对民众文化消费的吸引力。
2、文化产业的效益显著,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文化产品生产的初始成本较高,但它的产品复制和传播成本很低,其销售与传播的规模越大,效益就会越大。与物质产品的收益规律不同,文化产品呈现边际收益递增规律,文化产业主要依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与智力资源,在不消耗或很少消耗物质资源或能源的条件下,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产出,拉动经济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独特贡献。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够充分实现。通过及时而恰当的文化产业政策来推动这一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已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比如设立国家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纲要和特殊时期的文化振兴计划等。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与引导,还和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特殊意识形态属性有关。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国民的信心与凝聚力是保持社会稳定大局、实现经济恢复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有力扶持,繁荣文化艺术,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会具有满足精神需求、消弭焦虑、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共渡时艰的显著效益。
3、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拉动内需、刺激经济。
由于存在语言、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形式与内容的差异,文化产品在跨文化贸易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文化折扣”(culturaldiscount)现象。在本土文化语境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没有文化障碍,而在其他国家中,文化产品的接受会遇到语言、价值观等障碍。
文化产品与服务具有共同消费品的特征,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水平与区域内群体的日常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文化产业的这一特点说明它是一种具有本土文化魅力、本土消费优势的经济门类。在经济困难时期,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刺激经济、拉动内需,对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扶持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应将十分显著。文化产业发展会贡献于经济增长,反哺于公益性文化事业。
4、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
国内市场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国际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有一个成熟的国内文化市场,有利于培育成熟的、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有利于文化产业直接成本的短期回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一方面由于没有了成本压力,因此会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经过国内市场的锤炼,高质量的产品与高素质的服务可以赢得国际消费者的好感,有利于培养长期、稳定、忠实的文化消费者和消费市场。
文化产业的国际贸易,不仅仅是获取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在向全世界传播本国文化价值、培养国际的文化认同、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对于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具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本帖最后由 会飞的猫 于 2011-12-3 23:59 编辑
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性机遇——社科学者畅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王茜
http://res.news.ifeng.com/dci_2011/1025/re_4ea6d71a4d056.jpg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表示,这将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深刻和深远的影响,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自觉履行光荣的职责使命。
在战略高度重视和推动社会科学发展繁荣
关于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黄晓勇认为,这次全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必将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
黄晓勇说,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使教育科研机构成为文化产品的重要生产者和创造者,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者。
“文化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更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目前,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我国的文化繁荣程度还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尤其在全球化加剧的今天,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黄晓勇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认为,当今世界,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国际思想文化竞争和提升国家形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精心策划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民族语言文化学专家朝克表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成为我们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自然也成为丰富我国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抓住文化建设和发展这一历史性机遇,更加努力地为我国各族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弘扬中华文化
全会提出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认为,这充分说明中央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对现时期中华文化发展走向的概括与要求。当前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都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长期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凡是继承这份珍贵遗产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与文化就会进步与繁荣。
卜宪群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
在应对挑战中建设共有精神家园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指出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对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深远。
陈光金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然而,应当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经济社会现代转型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现代转型的过程。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格局深刻调整,以及全球化因素的影响日益广泛深入,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多样化,传统社会文化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价值重新整合和发展成为时代要求。
“如何更好地实现人际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公民权利的维护、对全面发展的追求,成为中国社会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归结起来,就是对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的急切期盼。”陈光金这样表示。
为此,陈光金认为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从政府层面来看,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公民的主体价值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得到充分实现。从企业等各种市场主体层面来看,无论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还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都要切实贯彻以消费者的生命、尊严、价值为圭臬的理念,打造诚信文化品性,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从公民层面来看,就是要努力塑造相互关怀、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危困相扶、守望相助等现代人的道德品格。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文):http://news.qq.com/a/20111026/000018.htm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7j6zqh/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