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jlele 发表于 2011-11-3 16:10:16

【转】消费升级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逐步提升,中国居民消费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消费需求从数量到结构不断丰富。

  在全方位升级的消费推动下,过往十年见证了CPI各个构成领域的优化与变迁。

  与此同时,在出口、投资和消费这三驾共同驾驭中国经济的马车中,虽然投资和出口始终是最主要的推动力,但消费的“实力”也在慢慢积累、逐渐释放。

      “十二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以拉动内需为核心,提高居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以期待经济转型”。

  在国家政策的刺激和内忧外患的逼迫下,中国经济将加速由投资拉动向内需消费转变。

  2001

  平价药店横空出世

  2001年9月,以湖南老百姓大药房开张纳客为标志,“平价药店”在中国正式面市;10月,老百姓大药房长沙湘雅店开业,宣布药品全面降价45%,并首开全国药品开架自选经营模式,掀起湖南药品降价风潮;年底,湖北隆泰大药房宣布药品平均降价40%,此后一年,武汉1100多家中小药店纷纷跟进降价。平价药店很快席卷整个药品零售行业。

  平价药店的出现,迎合了消费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药”的朴素诉求,引发了“提着篮子买药,排着长队付款”的社会现象,震动了整个医药行业。而开架自选与药品大卖场的开创,被认为是医药零售行业经营方式最深层次的变革。然而,随着传统药房药品价格的下调,再加上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群体已经饱和,平价药房的优势不再明显。2005年,随着诸如“抗生素限售令”等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平价药店开始陷入整体平淡期,纷纷向社区型、便利店转型。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相继公布,零售药店在新医改中的角色定位得以明确,从而踏上繁荣发展的新征程。

  2003

  车市井喷

  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市场大举对外开放,带动了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的政策,长期以公车消费为主的轿车市场转为以私人消费为主。至2003年,轿车市场同比增长超过75%,轿车销量净增接近百万,并首度达到202万台的历史高点,私家车消费成为2003年车市井喷行情的重要支撑力量。哪怕今天回头看,2003年轿车市场的增速依然不可逾越。

  2002底,中国人均GDP达到966美元,并在2003年越过了1000美元的分水岭(1090美元),中国已初具私人轿车消费的条件。另外,在诸如北京、上海、天津及广州等大城市,人均GDP已超过或者接近3000美元的标准。而中国的汽车消费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初露S曲线起飞迹象,至今,不管是产销量还是保有量,都运行在迷人的上行曲线之上。

  车市的快速增长不仅吸引了全球汽车巨头更为激进地抢占中国市场,也使得本土品牌奋发图强,积极与海外品牌合作,并开始试水走出国门。在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遭受重创的2008年,并购潮再次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国本土系车企新生力量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的汽车产业变局中分羹。

  2004

  奢侈品开启中国式进程

  2004 年6 月1 日,《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拥有了自主扩张的“通行证”的奢侈品牌开始正大光明地开拓中国市场,开店的速度越来越快,档次越来越高,门店也从一线下沉到二三线。随着2008年中国以 86亿美元的消费额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中国已经完成了从奢侈品亚洲市场支点向全球支点的进阶。而到了2009年,美欧等成熟市场的奢侈品消费依然困于负增长,中国市场却继续高奏凯歌,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中国在全球奢侈品市场上地位的提升,促使奢侈品牌一边加紧完善在中国的网点布局,一边将营销策略从招揽向讨好调整。

  而随着2011年6月Prada在香港的上市,“到香港上市去”成为奢侈品牌“到内地开店去”之外的又一时髦选择。奢侈品牌盘算着通过登陆香港的资本市场,进一步拓展品牌在大中华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以香港为跳板深挖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获得品牌未来增长的强有力引擎。

  与此同时,以中国高端白酒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品牌也在海外品牌的全方位围击中,开始摸索提升品牌溢价、迈入奢侈品殿堂的门道。

  2005

  艺术品投资热发酵

  从2005 年开始,与中国大幅上涨的房价同步,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展开明显的上升行情,中国当代艺术品开始了爆发性成长。此后,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资金开始退出楼市,涌入艺术品市场。资金的泛滥,给本已急速升温的艺术品市场火上加油。2006年3月,纽约苏富比举行了首场亚洲当代艺术品专场拍卖会,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同志120号》以97.92万美元(约合810万元)成交,不仅比估值高出两倍多,同时也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首个“百万宝贝”。到2007年,作品价格超过百万美元的35位当代艺术家中,中国艺术家占据了15席。这一年,大量热钱涌向中国,试图分享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以及股市的繁荣,而在人民币升值和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股市的财富效应又推高了高端艺术品投资的热潮,艺术品成长为房地产、股市之外的中国投资第三极。

此后数年,不仅中国的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备受追捧,中国的买家也频频现身纽约、伦敦等重要拍卖场所,成为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大豪客。经历了2008年的低潮、2009年的反弹和2010年的强势上涨,中国的投资人仍然怀揣着热辣辣的钱币伺机而动,以金融化的思维审视着身边可能的事物,寻找着下一个张晓刚、下一瓶拉菲。

  2006

  零售行业频繁并购,业态店态加速细分

  自中国零售业2004年底开放之后,觊觎中国十数亿消费者和他们日渐提高的消费能力,外资零售巨头加紧了在中国攻城略地,本土企业为增强竞争力也加紧整合,2006年行业内掀起一阵并购狂潮。美国家得宝以7亿元收购天津家世界建材超市,世界第三大零售企业英国特易购(TESCO)增持乐购股份至90%,英国安顺投资深圳民润超市。本土企业方面,深圳民润超市整体收购广州家谊超市,物美(08277.HK)更是一年内三宗并购齐发。

政策的放开,外资零售企业的大量涌入,意味着中国零售企业从有保护的竞争阶段走向全面竞争,从发展、提升期迅速向快速扩张期过渡。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提升,简单的一站式消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整个零售行业不管是业态还是店态都加速细分,购物广场、百货公司、综合超市以及建材、家居、家电、工艺品和健康产品连锁店各司其职,大卖场、社区店、都会店及高端国际店服务不同收入档次的需求。

  2007

  品牌服装掀起上市热潮

  2007年,中国纺织服装内销增幅首次大于外销。与此同时,资本对拥有自主品牌的传统服装企业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热情。一年之内,百丽(01880.HK)、安踏(02020.HK)、报喜鸟(002154)、中国动向(03818.HK)和波司登(03998.HK)先后上市。同年11月,雅戈尔(600177)宣布出资1.2亿美元收购Xin Ma 100%股权和Smart 100%股权,这是中国服饰界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另一边厢,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也出现在世界服装舞台之上。

  事实上,在走过了上世纪末群雄并起和占有率体现价值的初级阶段后,2005年开始,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进入了品牌打造的高级阶段。而在经历了2008、2009年金融危机出口急剧下滑的阵痛之后,这一趋势再一次得到了强化,从运动到休闲再到正装、从男装到女装再到童装,服装的各个子行业都在消费者提高的购买力和提升的品牌意识刺激下,开始了品牌运作的道路。尽管中国的服装行业目前还不能彻底告别传统加工制造的模式,而打造世界品牌也非一日之功,但不管是被迫升级还是主动进取,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企业正迈入西方式的时尚产业门槛。

  2008

  “家电下乡”向全国推广

  拉动农村消费需求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科学发展。2008年11月,《关于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09年2月起,家电下乡在14个试点省市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

  随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高,尤其是在近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的情况下,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村市场扶持,推广“家电下乡”以及“汽车下乡”、“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对拉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农村消费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2008

  餐饮连锁全面开花

  2007年,全聚德(002186)和味千拉面(00538.HK)分别在上海和香港两地IPO,拉开了中国餐饮连锁登陆资本市场的序幕。2008年6月,内地火锅第一股小肥羊餐饮(00968.HK)在香港上市,让投资其的英国私募基金3i、普凯投资基金(Prax Capital)收获颇丰。作为海外PE首次投资中国餐饮行业的尝试,两家海外机构早在2006年就以共同投资者身份对小肥羊出资2500万美元。2008年至今,共有22家餐饮连锁企业获得注资,其中2008年披露9起案例,为历年最高。

  尽管遭遇金融危机,但在“民以食为天”基本面的支撑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的条件辅助下,中国餐饮业依然保持了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从而引得海内外的投资机构纷纷对这个传统企业刮目相看。而随着餐饮连锁与资本市场的联姻,标准化成为了餐饮行业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尽管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舆论热点,味千拉面、肯德基、永和等企业的勾兑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但在消费扩容的“力挺”之下,2011年以来,餐饮连锁与资本牵手的热潮似乎再一次被点燃。4 月,唐宫(01181.HK)挂牌上市;5月,百胜全球餐饮集团(YUM.NYSE)宣布私有化小肥羊;而小南国也上市在即。

  2007-2008、2009年底至今

  通胀进行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发生了数次物价明显上涨的现象。而在最近十年,一次出现在2007-2008年,当时领涨的食用油和猪肉价格涨幅都超过了50%;最新的一轮通胀则从2009年底开始,并延续至今。2011年7月的CPI增幅高达6.5%,为37个月以来的高点;8月虽小幅下滑至6.2%,但依然不改高通胀的本质。不断攀升的CPI不仅催生了“蒜(算)你狠”、“豆(逗)你玩”、“苹(凭)什么”等一系列新名词,也让房奴、孩奴、囤囤族日趋流行。

  与以往几轮通胀都是在经济较长时间繁荣后产生不同,本轮通胀期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复苏程度都相对有限,中国只有两个季度的GDP增速超过11%,并未发生明显的经济过热,这说明本轮通胀成因主要不是来自需求因素,更多来自各类成本提高的推动。而各类资源及成本的过快上涨,将使得中国制造业在今后较长时间里始终面临高成本的压力,这直接压缩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本可以享受的“低成本”红利,在一定程度必将抑制工业化的进程。同时,高成本也将迫使中国不能再追求经济的高增长,以免刺激高通胀,损害经济和社会稳定。

  2009

  内地首家娱乐公司上市

  发展文化产业升格至国家战略层面

  继2008年橙天娱乐在香港借壳上市后,2009年10月,华谊兄弟(300027)在创业板挂牌交易,成为首家在内地上市的娱乐公司。作为内地最大的民营影视制作集团,华谊兄弟实现了电影、电视剧和艺人经纪三大业务板块的有效整合。上市融资后,华谊计划投资建设影院,打通自身的电影产业链条。同时,依托现有内容资源,开拓包括主题公园、形象授权、3G 视频、网络视频、衍生品开发等链条建构,打通整条产业链。

  物质生活改善之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为华谊这样的影视制作公司,奥飞动漫、宏梦卡通这样的动漫制作公司提供了成长的肥沃土壤。而华谊兄弟公司登陆创业板,为民营文化企业破解融资难提供了新的样本。华谊上市前一个月,国家关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细则出台,明确提出要打开文化传媒行业的投融资渠道,培育大型传媒集团。发展文化产业自此“升格”至国家战略层面,文化产业迎来了爆发性增长的时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消费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