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rend 发表于 2011-10-24 17:43:22

古人的理财-唐宋

本帖最后由 netfrend 于 2012-6-9 11:21 编辑



 唐代 

   由于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唐代实行了一些重要的财政变革,如由封建
劳役负担转变为实物或货币缴纳,由强制的征发转变为和买或和雇等。杰出的理
财家刘晏还在转运改革上以雇佣劳动代替强迫劳役,在盐法改革上以私商自由经
营方式取代官府专卖,由此标志着理财思想上的重要转折。特别是刘晏对财政与
经济的关系有较明确的认识,注意培养税源,相信“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
其理财以爱民为先”(《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六)。后来陆贽也强调征收赋税
要在“家给”的基础上“敛其余财”。他提出“厚人而薄财,损上以益下”的理
财原则,因为“少损者所以招大益”,“暂薄者所以成永厚”(《陆宣公奏议·均
节赋税恤百姓》),这符合封建国家的长远利益。对于租税原则,刘晏主张“因民
所急而税之,则国足用”(《新唐书·食货志四》),并在实施中力求做到“知所
以取,人不怨”(《刘晏传赞》)。韩愈(768~824)则将工作器具和商通货财看
成与农出粟米麻丝一样,同为租税的来源。这是对农业单一税思想的否定。另外
,本时期内财务行政概念的周密化,如由封建国家统一掌管所有财政支出,颁发
“长行旨条”以为各项财政收支的原则性规定(《唐六典三》),国家财政稽核职
能的独立等,也是唐代中央集权的发展在财务行政上的反映,并对后代封建财政
具有不同程度的启发作用。尤其是,杨炎除坚持封建国家公赋应独立于封建君主
的个人私藏外,第一次提出“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
入”(《旧唐书·杨炎传》)的新财政原则。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早的创见。
他建议的两税法中所体现的简化财政手续、以货币定税额、以财产多寡确定纳税
人负担能力等原则,亦属于理财思想上的发展。此外,李珏考虑到税率对价格从
而对人民生活和课税品销售的经济影响,认为重税未必能增加收入,轻税未必就
减少收入。李翱(772~841)则从税率高低会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另一角度出发,
得出“人皆知重敛之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平赋序》)的相似
结论,都是本时期值得注意的理财思想。

  宋以后 

   从宋代起,有关理财问题的议论逐渐增多,但一般仍因袭先秦以来的
传统论调而鲜有理论原则上的发展。最突出的是地主阶级思想家中越来越多的人
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传统的讳言理财思想表示怀疑或进行批判。宋初李
觏主张“贤圣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焉”(《李觏集·富国策第一》),
已开其端绪。王安石则明确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王临川
集·答曾公立书》)。南宋叶适的批判态度更加鲜明,甚至宣称:“古之人未有不善
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并进一步指出“理财与聚敛异”(《水心别集·财计
上》),一味搜刮并不等于理财。他还否定什一税为“中正之制”,指出后来的
课税是“因其自有而遂取之”,不应该“合天下以奉一君”(《习学记言序目·
周礼》),这是富于启蒙意义的。对于传统的“量入为出”原则,他也认为须首
先考虑“所入”是否合理。收入如果横征敛而来,则“财既多而国愈贫”(《水
心文集·上宁宗皇帝札子》)。此后,进步思想家谈论理财已尉为风气,即使一
些保守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理财的重要性,只是仍较偏重于对仁义等封建道德的宣
扬。
       在如何理财问题上,宋以后存在着各种不同观点宋代王安石主张理财要同
整个社会生产相结合,“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王临川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郑伯谦提出理财只须考虑国家财政支出
,“非理其入”,“非理天下之财”(《太平经国之书·理财》)等等。明代丘
将儒家传统的理财思想作了综合阐释,强调“理财者,乃为民而理,理民之财尔”
,故富国“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对于生财与理财二者的关系,则
指出“有以生之而财之源生生不穷,有以理之而财之流陈陈相因”(《大学衍义
补·总论理财之道上》)。
 宋以后理财思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随着封建社会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国
家专卖和经济干涉政策倾向日益削弱。如盐、茶、酒等以往多由官府专卖或控制
的事业,逐渐变为招商承办或让私商自由经营,而封建国家只收取捐税或凭证费
,愈到封建后期,这种倾向愈加明显。此外,两宋以来在封建国家的财政措施中
广泛采用雇佣形式,这也体现了理财思想方面较唐代后期更加显著而突出的发展
和变革。
 就具体理财措施而言,宋以后在漕政、盐政和水利等问题上不断出现一些新的
建议,元明以来还产生许多这方面的专家。由于封建财政愈益集中,国家的“会
计”制度也日益受到重视。南宋郑伯谦建议将主管会计稽核之职与主管财务行政
之职分别由不同的官司掌管,并使前者权位高于后者,以便能充分执行其“纠察
钩考”的会计监督职能(《太平经国之书·会计上》)。又自北宋政府实行“凡一
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著定式”(《宋史·食货志·会计》),以作为财政开支
的准则之后,明代丘进一步提出编造年度财政收支的周密步骤,颇类于近代国家预
算的编制程序。


   纵观历朝历代,除以上述理财思想之外,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涌现出一些中国特
有的理财思想。如:屯田、均输、常平、漕运、殖边等等。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财
政思想史上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人的理财-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