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周准备获全美中国式散打冠军——80/20法则极限演绎
《每周工作四小时》的作者蒂莫西的的确确是个传奇式的人物。1999年,在被别人激将之后,蒂姆报名参加了全美中国式散打比赛,而且只有四周准备时间,同时他的脑袋非常大,是别人非常好的攻击目标。尽管只有四周时间,尽管脑袋很大,尽管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中国式散打,但蒂姆确确实实地做到了99%的选手都无法做到的事,将冠军奖牌捧回家。在比赛之前,蒂姆研读了规则并找出了两条漏洞:
1、在赛前一天称体重。于是,借助于先进的脱水技术,蒂姆在18小时内减掉了28磅,称得165磅后又马上恢复至193磅,从而比对手足足高了三个重量级。
2、如果一方在一个回合中跌落散打台三次,他的对手自动获胜。于是,蒂姆利用这一规则作为唯一的技术,想尽方法把对手推下台,一直推到了决赛。
在看完这段传奇性的经历后,我被彻彻底底地震惊了,这真是80/20法则的完美演绎啊。找到最起作用的20%因素与方法,然后将之发扬光大。在准备过程中,蒂姆首先明确最终的结果,就是取得优胜,然后跳过了一切所谓的传统经验,跳过了各种各样的培训与修炼步骤,直接探索最本质的最接近结果的事物:取胜规则。然后根据规则与自己目前拥有的资源制定80/20方案,采取80/20行动,并最终获胜。
80/20的的确确是个真理。生活中80%的事情是毫无成效的。80%的时间都被浪费在无用功上。合理利用80/20法则的首要原则就是永远最先专注于结果,遇到新项目,新事物,先明确定出结果,然后跳过一切所谓的经验,跳过一切理所应当的过程与辛苦的工作,直接关注与结果密切相关的行动,以结果为导向获取信息,然后制定精简而高效的行动方案。
那么,在你的生活与工作中,到底有哪20%的行为产生了最优的结果呢?
一本书往往只有20%的部分对我们有用
如果只想知道如何去做,那就只需阅读“如何做到”的章节,跳过一切有关意义与重要性的说明
如果某一部分与目前自己打算做的事情无关,那就进行大略的阅读,然后提取三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点记下来
另一个例子
蒂姆明确结果:要使自己的论文得A
20%最优行为:如果没得A,准备2至3小时的问题去向老师问个清楚,除非对方回答了所有的问题或者由于疲劳主动要求停止回答,否则不离开办公室。
最优行为带来的结果:
清楚老师的打分规则,个人喜好以及脾气。让老师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给老师们产生这样的印象,如果不给自己A,那么我一定会敲门并且问上3个小时的问题。
关键是你很难确定哪一部分才是那20%,所以一上来就去找那20%,可以说是一种投机的思想,断章取义,最后很可能事与愿违。
而且一本书武断的确定只有20%有用,这是不科学的,很多大师的书,都是通过一些例子或者自身感悟来表达一些比较模糊的结果,你不通读,能了解到其精华吗?
切勿胡乱套用方法 看到这个案例,我立马想起来我们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以及惯用的划重点考试法,要说有效,还得看咱中国人啊 回复四楼:
非常感谢你的意见。我在说明的时候确实有些武断,在此更正并说明几点:
1、某些书适合用80/20原则,而有些书比如文学艺术作品则适合精读,慢读。
2、运用80/20原则并不是说要在一开始就确定20%,而是选择与结果最接近的行为。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之上。
3、对于大部分本书来说,就算其再精华,我们读完能记住并运用到生活中的也是很有限的一部分。运用80/20原则并不等于不通读,而是一个协调跳读与精读的过程,有些部分已经了解或产生的共鸣有限,就需要跳读略过。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读书就是只关注要点,忽略不必要的细节,同时不去搜集现在用不到的知识。也许有人会说有些东西的价值在未来才会体现出来,为了弥补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余世维博士的方法,设立一个data bank,分成各个门类,每周选择一个专题,花一两个小时搜集资料,摘记并保存到data bank中,而且最好写一下自己的分析与感悟。 觉得对做事尤其有用,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