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抢购盐”事件昭示的公共危机意识缺失
2011年3月16日,随着日本大地震尤其是核危机进入第六天,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大地突然刮起了一股抢购食盐的风潮:短短的十几个小时里,所有超市中的食盐被抢购一空,含碘的食盐更是人们抢购的首选,以前论袋购买的食盐,陡然见到一箱箱购买的!<p> 如果你是在17日才醒悟过来的话,已经晚了,面对的肯定是空荡荡的货架。幸运点的或许还可以买到一点海带、榨菜之类的产品,有甚者,把目光投向了酱油、腌制品等。</p>
<p> 一副世界末日就要到来的样子!</p>
<p> 股市上,“云南盐化”被牢牢地封在涨停板上。有聪明的投资者顺着公司的投资轨迹,马上找到了有控股盐业的其它上市公司,如“双环科技”,而资本市场上的嗅觉比狼的嗅觉还要灵敏,这只股票也是在瞬间就被推向了涨停的位置!</p>
<p> 官方的反应这一次比较及时:电视中、网络上不断有辟谣、解读的新闻,但还是挡不住人们无穷的担心。</p>
<p> 这是非常典型的公共危机爆发的特征,目前局限于对于食盐的误解与抢购。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日本核危机的持续恶化(甚至顺利解除以后),一系列围绕核危机的话题与恐慌会在某些特殊的时间点上一触即燃。如果没有很好的事先意识与应对预案,将会再次引发一次次的社会动荡乃至公共危机。</p>
<p> 关于海水产品的危机,已经到来,类似于“宁波海鲜大酒店”这样的饭店,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可怕的是这些往往是“断链条式”的反应——只要在危机对象产业链上的某点上一有风吹草动,就极有可能引发全民的过激反应。</p>
<p> 特定的危机往往来的突然,然而也不是绝对没有规律可循,笔者认为重大公共危机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不可小觑:</p>
<p> 一是信息的“非理性解读”。 像这次日本福岛核危机中海水污染对中国海域的影响,就被非理性地夸大了,并相应产生了一系列逻辑简单的错误联想。人们想到的第一点就是将来海盐肯定不能吃了,没有想到其实还有可替代的其它盐类如矿盐、井盐等;也没有了解中国的海盐产量只占总量的20%左右,并不占大头;还有就是没有意识到人体每天对于盐分的吸收是非常稀少的,6克足矣,要屯那么多的盐干吗?</p>
<p> 二是在特定氛围下民众意识的“整体休克”现象。 对于一些非常简单的常识性问题,如果由每个公民独立做出判断的话,往往是比较客观与真实的。但在惊恐、怀疑、动荡等恶劣社会环境下,相当部分的民众在缺少独立思考氛围的情况下,自己的思维往往被“耸人听闻”的内容“劫持”或“绑架”,由此没有办法做出理智的判断与行动。譬如这次的日本福岛核危机,在气候条件决定了不可能(明显)影响我国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被强烈的恐惧情绪所主导,强迫性地认为自己迟早要被波及到,就是一种正常思维的“休克”现象。</p>
<p> 三是被动式的“跟风行为”对每一个人都有杀伤力。 由于民众之间的智力、知识、见识与信息等有着巨大的差别与不对等,必然造成了很多人的盲从与跟风。很多的农民就搞不清楚盐与核辐射之间的关系,其实他们也并不知道核辐射的厉害。但买不到盐的后果每个人都是非常清楚的,这就造成了这些人被迫去做自己内心不愿意做的事情。即使一些非常清醒与理智的人,也有被迫加入荒唐行动之中的情况出现,尽管他们如此行动的原因与其他人截然不同!</p>
<p> 四是利益群体或个人的“兴风作浪”会导致社会的整体恐慌。 因为几乎每一种社会危机的爆发,都会有一些在正常情况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而且这种机会来得异常快捷,获利的空间也极为巨大,因此对于这种机会的把握就极为重要,稍纵即逝。如果这样的获利机会在惠及个人的同时也泽及大众的话,倒也无可指责。但在重大危机到来的时候,那些潜在的获利者往往见利忘义,刻意夸大某些事情的负面影响,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去放大负面的效应,最后得到自己短时获利的目标。相信这次的日本核危机,有些机构在股票市场上就运用了这样的手法;也有一些个人(如网络卖家)也加入到制造恐慌的队伍当中:一位朋友电话告诉我一个极端的案例,有人原来1.8元一袋买来的食盐,转手就卖18元,整整高了10倍!(3月17日淘宝上5袋、10袋地购买食盐的也很多)。</p>
<p> ……</p>
<p> 还有一些其他的典型表现,作为政府与个人其实在危机当中都有自己的重要责任:政府的主要职责最重要的是及时、全面地公开信息与采取行动,“捂盖子”的行为已被无数次证明是最愚蠢的行为;而作为个人来说,“获取真实信息”与“用常识思考”是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关于政府与个人对待危机的具体对策,本文就不阐述了。</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