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财富》500强折射中美经济变局
<p> </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RIGHT: 21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正略钧策管理咨询</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顾问</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王一峰</span> </p>
<p> 每年7月份《财富》公布的企业500强排名向来被视为世界经济走向的风向标,在经济危机的阴影逐渐散去,各国救市政策逐步生效,全球金融秩序悄然重建,发展低碳经济获得共识之时,2010年榜单上的排位变化更加受人瞩目,亦可看成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变动的反映。</p>
<p> 从总量上看,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23.1万亿,比2009年下降8.3%,基本回到2008年的水平(23.6万亿),经济危机的冲击仍未消退;从进入门槛上看,2010年第500名企业大日本印刷的营业收入为170.53亿元,比09年第500名企业商船三井下降了8.2%;从地区分布上看,美国、日本和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比例分别为29%、14%和11%,且这一格局近十年未有太大变化,折射出三国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从行业分布上看,金融和食品医药保健为大企业最为集中的两个行业,分别占24%和12%,能源行业波动最大,共52家企业入榜,比上年减少了17家。</p>
<p><b>美国:三大行业命运迥异</b></p>
<p> 美国经济在持续四个季度衰退后,在09年第三季度开始复苏,政府的救市政策效果初步显现。在2010年《财富》500强企业中,美国共有141家企业入榜,但各行业收入排名情况相差较大。</p>
<p> 石油:受经济危机影响,世界石油需求大幅下降,加剧了原油市场上的供求失衡,石油价格跳水式跌落,由2008年7月份的147美元/桶急速跌至40美元/桶左右。 美国石油行业集中了世界主要的几大石油公司,营业收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相比2009年榜单,西方石油等三家美国石油公司收入跌出世界前500名,在榜的9家石油公司的营业收入和排名双双出现下滑,排名降幅最大的是墨菲石油,下降128位,太阳石油收入降幅最大,同比上年下降42.6%。</p>
<p> 医药:医药行业由于不属于周期性行业,且存在着一定的刚性需求,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美国医药行业09年总体运行良好,且同时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重组和并购,以应对全球经济萧条、重磅药物专利危机、新药审批门槛提高风险等不利影响,包括辉瑞收购惠氏(两家同为09年世界500强企业)、默克收购先灵葆雅等。在2010世界500强名单中,除强生名次略有下滑外,其余排名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上升,安泰上升最快,较09年攀升64位。</p>
<p> 医药行业的良好业绩主要源于以下几点:</p>
<p> (1)负债率低--美国金融负债率高达96%,而医药产业整体负债率只为6%;</p>
<p> (2)现金充裕--各大企业2009年前三季度排名前20名的大公司现金回笼高达数千亿美元,美国辉瑞公司拥有现金262亿美元,并有148亿的现金流支持,礼来公司的现金流是最少的,但也有54亿美元;</p>
<p> (3)盈利能力强--强生第三季度利润为33.1亿元,同比上升30%,辉瑞第三季度利润为22.8亿美元;</p>
<p> (4)专利新药的支撑。</p>
<p> 金融:肇始于次级贷款的金融危机给美国金融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破产或被收购,而一向强调市场作用的美国政府则频频出重拳救市,整个09年时美国金融业进行了行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和洗盘,花旗、房地美等几家大企业由于接受政府注资援助,从09年第三季度开始出现盈利的大幅增长,其中摩根大通第三季度净利润36亿美元,高盛净利润32亿美元。而众多中小银行则由于自身资本金不足且无法受政府救助,境遇日趋艰难。截至2009年11月,美国已经有至少115家银行倒闭,同时在10年世界500强榜单中,有房地美等8家美国新晋入榜,在榜的21家金融企业中,16家银行和保险企业名次上升,麻省人寿攀升最快,上升165位。</p>
<p> 美国金融业账面的盈利更多是政府财政救助的体现,市场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富国银行资深经济学家奥金尼欧·阿莱曼称,尽管美国经济09年下半年开始增长,但这主要源自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大量注入资金,目前的经济复苏似乎很脆弱。另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那些银行巨头账面漂亮的原因,一是会计规则的调整;二是很多金融企业在坏账处理方面,做了过度宽松的计算;三是很多金融企业被淘汰,这让现存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和盈利空间都发生了变化。</p>
<p><b>中国:开疆扩土中存在隐忧</b><b></b></p>
<p> 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中国政府09年启动以中央政府主导的4万亿投资计划,2009年,包括新增投资在内,预算安排中央政府投资总额9080亿元,在出口受阻,内需尚未释放之时,投资成为了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在今年世界500强名单中,中国(包括港台地区)共有54家企业入榜,新增12家,落榜1家,总量和增量均为历年来最多,在榜的43家企业中,36家企业名次上升,增幅最快是中信集团,上升161位,行业整体增幅最大的是工程建筑和汽车行业,其中上汽、一汽、中铁建筑和中交集团等均较去年攀升100多位。</p>
<p> 中国巨额的投资计划主要流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保障性住房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灾后重建以及全国铁路网建设等。2009年,中国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达到空前的6000亿元,几乎是2008年的两倍。《财富》500强中的5家中国工程建筑企业排名和营业收入均双双较去年攀升,其中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排名上升119位,收入增长近60%。</p>
<p> 2009年中国汽车全年销量1371万量,同比去年增长48.3%,全年汽车增400多万辆,为历年来最高。在500强中其他汽车企业营业收入均出现下滑之时,中国入榜的三家企业收入都大幅上涨,其中上汽同比上涨35%。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行业的异军突起,主要受到以下几点利好因素的推动:</p>
<p> (1)政府行业扶持政策的及时推出,包括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1.6L及以下车购置税减半、实施汽车下乡政策和实施汽车以旧换新等;</p>
<p> (2)国内二、三线城市的消费需求扩张;</p>
<p> (3)新能源汽车开辟新的市场,受惠于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推广活动的利好,200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5294辆和5209辆。</p>
<p> 2010年共有9家中国银行和保险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名单,其中中国人保集团和中国平安保险为新晋入榜,其余7家企业排名均有所上升,交通银行攀升54位,升幅最大。《银监会2009年报》显示,2009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6684亿元,资本利润率为16.2%,资产利润率为0.9%。从收入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净收入是三个主要组成部分。</p>
<p> 中国银行企业09年稳中有升主要源于以下原因:</p>
<p> (1)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低,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p>
<p> (2)宽松货币政策下信贷大幅扩张,截至11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达9.2万亿元;</p>
<p> (3)启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以汽车贷款、信用卡消费、按揭贷款为主力的消费信贷的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9月末,居民户贷款比年初增加1.8万亿元,同比多增8809亿元,增速比上年同期高19个百分点;</p>
<p> (4)上市银行在2008年末集中大量计提了呆账准备金,为2009年创造呆账准备金转回的机会,为全年的盈利超预期增长做准备。 </p>
<p> 世界500强榜单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的成果,2009年中国企业大步挺进世界500强的同时,依然可以从中透视出以下几点“硬伤”:</p>
<p> (1)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和高额投资计划带来的经济反弹,除了在总量上能取得一定扩张速度外,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产能的结构调整重任却在相反方向上更进了一步。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工程建筑、汽车等一些传统产业,在各国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之时,如何培育新经济产业的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是在下一轮国际产业变局中站稳脚跟的关键;</p>
<p> (2)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体系在4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下,地方融资平台负债激增、流动性泛滥下的房地产泡沫化和银行隐形不良贷款率潜在威胁增加,这些都制约了中国银行业在新一年的持续稳定增长;</p>
<p> (3)中国汽车行业目前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低附加值的制造阶段徘徊,同时汽车金融服务体系仍较落后,银行作为目前资金的主要供给者,与汽车生产商目标的不一致也制约了汽车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p>
<p> (4)企业利润率普遍较低,经营质量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差距,在2010年收入增长前50名企业中,中国有12家企业进入,而只有3家企业进入利润增长前50名,中国企业在2009年逆势做大,成功突围后,2010年更需要修炼“内功”,持续做强。</p>
<p><b>产业升级成为危机后两国共同选择</b><b></b></p>
<p> 产业是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国竞争力的核心,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是很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成为中美两国走出衰退,实现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p>
<p>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就着手加大对于新能源、纳米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的经费投入,奥巴马政府2009年计划今后将每年GDP的3%用于科研和创新,加上此前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投向科研领域的1200亿美元,当前美国政府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创下历史新高。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产业升级加速,制造业、运输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教育和医疗等高端服务业的比重相应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行业统计数据,2009年4月至5月,美国教育、医疗行业提供就业人数由1917.1万增至1921.5万,且从3月份1915.8万逐月增加。</p>
<p> 中国产业长期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体系和产业链的末端,具有内生的脆弱性且缺乏国际竞争力。此次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了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分别提出了上百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对保持国民<a href="http://finance.people.com.cn/" target="_blank">经济</a>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重组稳步推进,技术进步明显加快。同时,国家也推出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如对高新技术、<a href="http://baike.sososteel.com/doc/view/78465.html" target="_blank">新能源</a>、新材料行业的支持和实施优惠政策,以及对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明显过剩行业的限制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次4万亿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在促进GDP稳定增长的同时,也延缓了钢铁、水泥等行业中落后产能的淘汰,提升了重工业的比重,加大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步伐。所以,中国的产业升级很难快速实现,还需要经历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p><br/>
<p><b>本文作者系正略钧策管理咨询顾问,如需转载,请联系正略钧策市场部,010-59082979/2981</b></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