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 发表于 2004-4-11 15:40:36

敬、畏与爱 --再聊“神是什么”

<P>周末,与地平兄在 msn 上又神聊起来。</P>
<P>地平线-挥雨 :我也不信超自然的神
扬子 :总体来说,我是不喜欢“敬畏”这个词的。因“畏”而“敬”,不是敬。因爱而敬,才是敬。
地平线:我想这是对词义理解的不同吧。
            我所说的畏,是相对于某些人的自大而言的。
            至少对我自己来说,一直生活在城市里,一直是坚信人的伟大。
            而在西藏,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畏。
             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
            所以我用敬畏一词。
扬子 :我没去过西藏,但偶是学天文的,更宏大,呵呵
地平线 :也许你已经过了我的阶段了。
扬子 :开玩笑,呵呵
地平线: 所以对你而言,畏,是谈不上的,但是对其他人而言,也许是需要的。
扬子 :呵呵,错!我要反驳你啦</P>
<P>新一轮辨经由此展开......
</P>

扬子 发表于 2004-4-11 15:46:25

<P>记得书上说,布施有三种: 以财务施穷苦,解其困乏,是财施;以佛法教人,解其迷惑,是法施;当大众受难惶恐时,解其恐惧,是无畏施。</P><P>可有以加之以“畏”,迫其生“信”的法门乎?</P>

胡涂 发表于 2004-4-11 15:55:54

<P>我们所知的世界,所知不论敬、畏还是爱的神...都是别人描述的世界,别人描述的神,在我们生命之初就已经被打上了别人的烙印.</P><P>畏,为了什么?为了敬吗?</P>

地平线 发表于 2004-4-11 16:54: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扬子</I>在2004-4-11 15:46:25的发言:</B>

<P>记得书上说,布施有三种: 以财务施穷苦,解其困乏,是财施;以佛法教人,解其迷惑,是法施;当大众受难惶恐时,解其恐惧,是无畏施。</P>
<P>可有以加之以“畏”,迫其生“信”的法门乎?</P></DIV>
<P>是的,不应该去畏,敬就足以。</P>

free668 发表于 2004-4-11 17:26:19

<P>所谓“敬”:敬的是力量,敬的是伟大,...</P><P>所谓“畏”:畏的是愚痴,畏的是贪婪,...</P><P>想想泰戈尔这句话:我握着爱和真理的利剑去战斗,但我失败了。</P><P>他在和谁战斗呢?不是神,不是“上帝”,而是人,是人的心,是人的“幻垢”。</P><P>^_^</P>

扬子 发表于 2004-4-11 17:47:56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ree668</I>在2004-4-11 17:26:19的发言:</B>

<P>所谓“敬”:敬的是力量,敬的是伟大,...</P>
<P>所谓“畏”:畏的是愚痴,畏的是贪婪,...</P></DIV>
<P>如果连这个也不畏呢?
<P>幻垢者,自有其因;而因缘来时,自然会洁。
<P>畏之,是否再加一层烦劳?
<P>
<P>即有错有垢,心知有垢,同时更知缘到必明。可坦坦荡荡乎?
<P>对芸芸众生的贪痴,看看其背后不正是某种“畏”麽?于是,无恨,有怜。惜其颠倒蒙昧不知出于此幻垢,可与法,可与无畏,而不可着相。
<P>
<P>即便我身冤业深重,是畏?是喜?还是无畏无喜?

free668 发表于 2004-4-12 08:56:20

<FONT color=#000066 size=3>扬子:“畏”不是"畏惧",是"可怕"。</FONT>

扬子 发表于 2004-4-13 09:15:06

<P>说到忍辱,昔者佛陀亦曾被节节肢解而不恚恨,扬子胡想,当亦不视其为“可怕”吧?</P><P>其能忍者,当因勘破而了然,也即,不视其为“可怕”,方能无“畏惧”?</P><P>可将六道轮回沉浮苦痛,视作“不可怕”吗?</P><P>愚痴如我有不解者,请大家点拨:</P><P>佛说苦,亦说空,既空,何来苦?既空,视苦为乐吗?</P><P>厌离的真义是什么?苦乐何别??</P>

free668 发表于 2004-4-13 10:01:10

<P><FONT face=宋体>扬子:

</FONT>
<P>
<P><B>      </B><FONT face=宋体><B>说到忍辱,昔者佛陀亦曾被节节肢解而不恚恨,扬子胡想,当亦不视其为“可怕”吧?</B><B>
<P></B></FONT>
<P>
<P><FONT face=宋体>--是的。对凡夫来说是可怕的,但对圣者来说是不可怕的。对圣者来说,“舍身”是一次“启发”,一次“值得”的启发。看李敖的历史小说《北京法源寺》中的谭嗣同舍身前的一封信:

</FONT>
<P><PRE>“<p></PRE><PRE>第四封是写给他佛学老师杨文会的:仁翁大人函文:金陵听法,明月中庭,</PRE><PRE>此心有得,不胜感念。梁卓如言:“佛门止有世间出世间二法。出世间者,</PRE><PRE>当代处深山,运水搬柴,终日止食一粒米,以苦其身,修成善果,再来投</PRE><PRE>胎人世,以普度众生。若不能忍此苦,便当修世间法,五伦五常,无一不</PRE><PRE>要做到极处;不问如何极繁极琐极困苦之事,皆当为之,不使有顷刻安逸。</PRE><PRE>二者之间,更无立足之地,有之,即地狱也。”此盖得于其师康长素者也。</PRE><PRE>嗣同深昧斯义,于世间出世间两无所处。苟有所悟。其惟地藏乎?“一王发</PRE><PRE>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今使无余;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PRE><PRE>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PRE><PRE>来是;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p></PRE><PRE>嗣同诵佛经,观其千言万语,究以真旨,自觉无过此二愿者。窃以从</PRE><PRE>事变法维新,本意或在“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今事不成,转以“未愿</PRE><PRE>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自度不为人后,赴死敢为天下先,</PRE><PRE>丈夫发愿,得失之际,执此两端以谋所处,当无世间出世间二法之惑</PRE><PRE>矣!吾师其许我乎?<p></PRE><PRE>戊戌八月九日,受业谭嗣同合十<p></PRE><PRE>”<p></PRE>
<P><FONT face=宋体>谭嗣同为什么要舍身呢?

<P></FONT>
<P><PRE>“除了死的方法,又有什么方法呢?如果死的方法最好,又何必吝于一死呢?</PRE><PRE>请转告黄鞍兄,我错了,我的路线错了,我谭嗣同的想法错了,我完全承认</PRE><PRE>我的错误。不但承认我的错误,我还要对我的错误负责任,我愿意一死,用</PRE><PRE>一死表明心迹,用一死证明我的错和你们的对,用一死提醒世人和中国人:</PRE><PRE>对一个病人膏盲的腐败政权,与它谈改良是‘与虎谋皮’是行不通的。我愿意</PRE><PRE>用我的横尸,来证明这腐败政权如何横行;我愿用我的一死,提醒人们此路</PRE><PRE>不通。从今以后,大家要死心塌地,去走革命的路线,不要妄想与腐败政权</PRE><PRE>谈改良。我决心一死来证明上面所说的一切。”<p></PRE>
<P><FONT face=宋体><B>其能忍者,当因勘破而了然,也即,不视其为“可怕”,方能无“畏惧”?</B><B>
<P></B></FONT>
<P>
<P><FONT face=宋体>--凡夫看,是忍。圣者不“忍”,圣者勘破而了然,于是不用忍。“可怕”在于“愚痴”会带来生命的毁灭。知此“可怕”,方能成就“无畏”。

<P></FONT>
<P>
<P><B>可将六道轮回沉浮苦痛,视作“不可怕”吗?</B><B>
<P></B>
<P>
<P>――可怕吗?不。正如谭嗣信中所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P>
<P>
<P><B><FONT face=宋体>佛说苦,亦说空,既空,何来苦?既空,视苦为乐吗?

<P></FONT></B>
<P>
<P><FONT face=宋体>――苦乐非是“视为”,苦乐在于体悟!

<P></FONT>
<P>
<P><B><FONT face=宋体>厌离的真义是什么?苦乐何别??

<P></FONT></B>
<P>
<P>――苦乐何别?厌离真义?体悟便是。非不言,虽言无体悟,是谓“妄言”。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_^

<P></FONT>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B>拙见,不妥海涵!</B></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13 14:32:23编辑过]

扬子 发表于 2004-4-13 12:21:54

[佛学版精华] 敬、畏与爱 --再聊“神是什么”

<P><B><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佛说苦,亦说空,既空,何来苦?既空,视苦为乐吗?
<P></FONT></FONT></B><P><P><FONT face=宋体><FONT size=3>――苦乐非是“视为”,苦乐在于体悟!</FONT></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gt;受教良多,谢谢!!</FONT></P>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佛学版精华] 敬、畏与爱 --再聊“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