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的层次]第八层:讲书便忆
<P>[原创][读书的层次]第八层:讲书便忆</P><P>“春无限,花千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也可别解为读书人的写照。“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也可理解为读书和遗忘始终成着正比,这是读书人心中永远的痛。面壁十年图破壁,雨下夜落花多少?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岁数的长者,似乎都有为自己记忆力烦恼的时候。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假如设想一下我们的记忆好得没有遗忘,会是一种什么情形?我想就如同现在我的硬盘里一样,仅家园的下载资料就可以万计,若干个G的内容可以与下载前一般不差,不相干的、不协调的、还有甚至是矛盾的东西肯定相互依存,怎么去使用这些资料当然是一个大问题,甚至于不止一个家人感叹把这些资料分类分好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看来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记忆,我们要的是综合、要的是判断、要的是概括、要的是披沙淘金。记忆力只是其中一个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一个侧面而已。我的个人观点不知是否有人同意,在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或者在概念仅停留在几个或几十个的时候,记忆力在学习力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但是,一旦到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学习高级阶段,或者概念、体系、理论到了记不胜记的时候,再去片面强调记忆的作用就明显不合适了。
我的一位当老师的朋友对我说起过他的经验之谈:要上好一小时的课,至少得要准备四个小时,而要准备这四个小时至少要读二十个小时的书。我开始听了不以为然,我争辨说刚毕业的学生也能上讲台的。他顿了顿,对我认真地说,前提是要讲好课,有很多名师你听了他们讲课就会感觉不同,可能他们终其一生也就只讲一两门课程,他们要讲的内容是刻在头脑里的,绝不比写一两本新著轻松。我默然,由此也就有了讲书便忆的想法。
横着放,竖着摆,揉成一团面,拉成一根线,详要详到毫微必现,略得略到一叶成林,实在的要水落石出,虚掩的要井底观天。讲授是在缺乏应用的不利条件下对书本能做到的最大综合,要想得到、说得出,条理分明,引人入胜,自然得狠下一番功夫,也因此收获自然有所不同。
我讲课的机会不多,仅有的十余次大约也是企业内训性质。应该没有资格谈什么讲书便忆之类的道理。但的确给别人讲书时,感觉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那种感觉不是多读几遍书本就能得到的。
上大学时,教我们的数学老师开课前给我们两句让我们记忆一辈子的教诲:“要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读薄的意思就是要领会、综合、融会贯通,并且牢记于心;读厚则是用所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能讲书的人,应该是能帮别人把书读薄,然后再把书读厚的,认真做到这一点,记忆就不应再是问题。</P> 其实读您写的这些文章,也仿佛在听您谆谆教诲,谢谢您的分享。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深刻!精深!妙妙妙!!! <P>有道理。读书读到最后会变成一种哲学。</P><P>哲学是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P> <P>教学相长</P><P>学用共进</P>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eyong</i>在2004-4-7 8:14:44的发言:</b><br/><p>给别人讲书时,感觉最大的受益者是我自己,那种感觉不是多读几遍书本就能得到的。<br/>能讲书的人,应该是能帮别人把书读薄,然后再把书读厚的,认真做到这一点,记忆就不应再是问题。</p></div><p></p><p>对此我也有些体会:看过的书如果给别人讲过后,实际上相当于把作者的观点自己消化一遍然后表达出来,这样思维进行了一次训练,印象会深刻很多。</p><p>如果更进一步,能和三五好友讨论、辩论,则更能激发思维,产生更多的思考、联想、关联、比较,印象就更深刻了。</p><p>是否可以考虑有意识的把这种发放引入到读书活动中呢?</p> <p>前两天和<strong><u><em>长云</em></u></strong>兄用TOC五步法讨论一个例题,我当时图方便直接把方法复制粘贴过来参考,<u><em><strong>长云</strong></em></u>兄提醒我靠自己的记忆,</p><p>现在想来太有道理了,这样通过自己的回忆和自己语言的表述,就能进一步掌握原理了。</p> <table style="TABLE-LAYOUT: fixed;"><tbody><tr><td><div class="cnt"><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快速学习法</font></strong></p><strong><font size="4"><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快速学习法</font></strong><strong><font size="4"></font></strong></p><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font style="mso-spacerun: yes;"> </font></font></strong><font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font size="3">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信息如同洪水一样不断涌来。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根本无法对付新知识的洪流。近年来,日本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快速学习法”,它能使人们以高于常法五倍的速度灵活、迅速地掌握新知识。</font><font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3">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件难记的事情或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若是你有意识地向别人讲述几遍,就能大大地加深印象,易于记住或理出头绪。这是因为当你讲述的时候,为了说明它们,脑筋也在紧张地活动,许多概念在“表现”它们的时候得到了强化,化为自己的东西;许多杂乱无章的“因子”在“表现”它们的时候,得到了整理,使它们条理化、清晰化了。“快速学习法”正是根据这个原理展开学习的。在用这种方法学习时,先不求完全的理解,也不去听别人的讲述,而是拿到教材后,直接根据书前的目录,动员自己所有的潜在知识(即以前学过的有关知识、概念等)进行第一次“自我讲授”。讲完后再打开书本,进行第一次通读。通读时不记笔记,更不问人,只是在不甚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经过这次通读,第一次“自我讲授”的不足之处,谬误所在都会“跃然纸上”,使你体会颇深,受益匪浅。然后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编制出一张精练适用的“目录一览表”,对照着它进行第二次自我讲授。这次的讲授就比第一次更完善、更丰富,许多模糊之处也会渐渐清晰起来,印象也大大加深。再接着,又可以第二次通读教材,这次的通读所获得的感受、心得和体会便会像闪光的亮点一样永远记在心里。当你再进行第三次自我讲授时,就会更加顺利,发挥得更加开阔……这样,经过了四到五个回合的自我讲授和通读、精读后,你就能得心应手地掌握了这门新学问。</font><font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3">下面是“快速学习法”的说明图表:</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font></p><p align="center"><font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img height="379" src="http://ftp.haie.edu.cn/Resource/Book/Edu/KWDW/TS002088/image/4.gif" width="367" alt=""/>
</font></p><p style="TEXT-INDENT: 2em;"><font size="3">对于自我讲授中发现的模糊或无把握之处,在每次自我讲授结束时再加以查阅。若教材过厚,也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进行自我讲授。但在最后阶段必须把这几部分都连起来总地进行几遍自我讲授,以求学习的连贯性。目录一览表最好要把它背下来。关于目录一览表的作用,可以用一个比方来加以说明:人的大脑好比是一个仓库,吸收来的知识就像是存放的零件。常规的学习法是把零件杂乱无章地塞进仓库,一旦要用到这个零件时你就会手忙脚乱,无从查找了,这就导致学生临场考试发挥得不好。而对照着“目录一览表”的学习就好像是对照着仓库的“码库”排放零件。“知识”都是整齐地有规则地排放在货架上的,一旦要用到某一种零件就能立即找到它们,使你的临场考试发挥得迅速、准确,把知识学活了,用活了</font></p></font></strong></div></td></tr></tbody></table>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