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读书的层次]第七层:批书学问
[原创][读书的层次]第七层:批书学问听说,前人上私塾,念书不念得摇头晃脑那是不能算作念书的,读书人如果象我们今天这样或览或读也不能称之为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句话在当时应该很普通也很普遍。
二十多年前可能是口袋里子儿不多的原因,我喜欢往古旧书店跑,也曾淘到几本不知是什么年代的破书,记得有的书上几乎全本都是被密密麻麻的蝇关小楷批注给挤满了,这给我的印象很深,很多时候批注比原书更精彩。后来知道批书的妙处,也曾咬牙买下了金圣叹批注版《水浒》、毛宗岗批注版《三国》之类的。再后来,也曾有过读什么书都在书边写满想法和心得的时候。真怀念那些有闲的岁月,现在书读不过来了,批注的事做得少多了,但留有笔迹的书我是肯定不会轻易处理掉的。
最简单的批书是在书上为字词做上标音或解释,我认识一个现在是博士的小伙,他曾在小学时为了把《西游记》给读下来不惜为每一个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标上音;我也曾见过有的老者买到现今世面上屡见不鲜、错漏百出的盗版书后,逐行逐段地把错字和狗屁不通的句子给改正过来。这种事我肯定做不到,否则的话,我的外语水平在学习几十年后也不至于还是现在这么个进退两难的地步,当然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做法,但我钦佩这种精神。
比较常见的批书是一种杂想式的批注,可以是注释,可以是考证,可以是心得,也可以是随感。我批书不是太多,但也有些书是我认真读过想过的,有的书上的批感,几年十几年后读感觉特别亲热和诧异,有时想这是我写下的吗?用句时尚点的话说是自己都有点佩服自己了,有的书上批注了好几回,读读每次的随感,确实有自己在不断进步的自豪感受。其实在家园里,地平线的每日一贴有很多就是这种批注性质的感受,只是地兄随手便把这种感受理顺、升华并成文了,而在书上批注的话或许是更随意更自由也更灵活些。
批书更进一步则是带着经历、体验和理论去大胆怀疑、小心考证,也就是说成了一种理性的评论、批评或批判,对于经典著作和权威理论尤其需要有这么一种思维的能力。虽然我们之中的大多数都不是搞理论研究的,用不着去创新一套新的理论体系或考究真理是否成立,但批评是进步的台阶,更何况我们也有我们的实际需求,常有的是应用的选择和判别对我们的适用程度。
其实,批书不应该是形式的东西,批书学问的重心落在一个“问”字上,养成读书时求问的习惯无疑会提高读书收效的效益。在知识爆炸的年代,真正能够被我们认真批上一回的书占我们读书总量估计很难超过百分之二三,否则读书也就成了一件很苦而且少有人能为的苦差使了,但就这百分之二三的批书,如果我们有心的话,足以培养我们学问的本领,在我们阅读其他大量书籍的时候,尽管我们没有动笔,其实我们也可以眼到心到,去批书,去学问。 古人提到的下笔如有神,是不是因为经常读书时动了笔墨的缘故。特别是考场上的一些经典作文之类,可能很少处于现场发挥,更多的内容其实在平时已经了然于心了。所以,批书也像很多著名的作家一样,是自己对生活的一点一点的体验和认识,对于自己以后的提高,是有巨大作用的。 <P>读书,批书,哈,有一想法:</P><P>书非借不能读也,书非借不能批也,果真如此夫?不全是</P><P>前半句别人讨论够多了,跳过;后半句,书,自己的书,的确可以批,但是那是小批,一种零散的火花;别人的书,虽然要保持清洁,不能加以笔墨,但是反而容易“系统”批注,写写书评之类,算中批吧;对大批,我一直是这样的理解,就是“与其说我来评《某某》,不若说《某某》来评我”</P><P>此三评,小,中,大,刚刚临时想到的,呵呵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12 22:47:11编辑过] <P>我是一个推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人。呵呵。</P><P>读书是一种心灵和思想的碰撞,而这种碰撞的结果是火花的诞生。</P><P>火花是美丽的。但是火花也是易逝的。</P><P>所以,批注是有血肉的,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P> 到浙江出差了一个星期,把写贴子的事给耽搁了,继续努力。 呵呵 ,我可是爱书如命之人,岂敢批他!!! <p>批书,和eyong兄类似。</p><p>以前有本书批过几次,回头读的时候确实常常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挺妙的。看来有空是应该向<font face="黑体">地平线兄</font>学习,多整理自己的读书所悟了。</p><p>现在有了电子书,尤其是pdf版本,用Adobe Acrobat软件做批注非常方便,我还是经常用的,呵呵。</p>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