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拾:科学的精神
</P>爱因斯坦在牛顿逝世200周年纪念会上说:“我一定要强调,牛顿要比随后各世代追随他的科学家,更清楚自己的智慧系内在的弱点。这事实永远激发我心中深深的赞美。”</P>
我们从小开始接受的教育不仅没有能够引导我们走出思维的误区,反而加重了我们的错误认识。</P>
小时候看电影,最重要的是要区分哪个是好人,哪个是鬼子(坏人),这样一种黑白分明的思维模式被培养起来并一直影响着我们对很多问题的判断;伟大先哲凭其科学精神建立的理论体现被宣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使得我们往往认为存在一种绝对正确的东西。</P>
常识往往是错误的。盲人摸象一般被用来比喻认识问题的片面性,然而,科学就是盲人摸象。前面写过一篇文章阐述这个主题,但因为行文不畅基本被误解,其中一个部分被断章取义发表在某刊物上,更是完全颠倒了本来要表达的意思。</P>
最近在南通做项目,闲时逛书店看到一套科普读物,翻到一本《物理与头脑相遇的地方》,自序的题目是“物理是一种生活方式”,不禁被吸引着翻了几页,发现作者阐述的内容正好是最近自己感受比较深的东西,摘录了一些段落,与大家共享。</P>
</P>
其中讲到模型及其作用的几处:</P>
“处理真实的自然世界的自然形态,是一件太复杂的工作。抽象化是一种把深刻到无法去测量的事物蒸馏出要素的方法。”</P>
“模型越简单,就和现实离得越远。然后最简单的模型往往是最有用的。”</P>
“即使是不正确的模型,仍然有用。18世纪的时候,苏格兰人瓦特以错误的热理论,建造了一台能运转的蒸汽机。”</P>
“模型是踏脚石。就如爱因斯坦在牛顿的架构上建造他的相对论物理;同样的,牛顿是在开普勒及哥白尼的架构上建造他的力学理论。”</P>
</P>
建造模型的问题和局限性:</P>
“把脏洗澡水和婴孩一起倒掉,一直是建造模型时面临的问题,因为模型总是抽象化的,你总是不能确定这模型中是否仍含有这物体的要素,这要素是否已经被丢掉了。”</P>
“模型就只是模型。……脚手架是虚有其表的模型。在最后,即使是最坚固的脚手架也要被拆散丢开,而最好的模型也会被新的模型所取代。……脚手架是很有用的支架,可以用来盖楼房及整修楼房,可是要记住的是,脚手架不是真正的目的。”</P>
</P>
以“正确?错误?”为标题的一章,阐述科学精神:</P>
“就长期而言,几乎可以确定,爱因斯坦一定会错。至少他错的意义就如他证明牛顿力学是错的一样。……”</P>
“当我说这理论不正确,我不是说它错,我的意思是,它在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某处。”</P>
我们早已认定,“这是科学的事实”这句话实质上就和“这是绝对真实”这句话同义。</P>
“事实上,科学中很少有真正是错误的东西,可是科学中没有一件东西是永远对的。”</P>
“用正确或错误这几个字来描述理念,特别是描述科学理念,是很不科学的方法。”</P>
“正如爱因斯坦所描述的,建造新的理论不是像把旧壳仓拆了,去造摩天大楼;倒不如说成,像爬上一座山,使你能得到更好的视野。如果你朝后看,你还能看到你的旧理论、你的出发点。旧理论并没有消失掉,只是它看上去变小了,也没有以前那么重要。”</P>
“从亚里斯多德到爱因斯坦,最伟大的思想家都把他们信奉的主义认为是暂时性及没什么把握的,其暂时性的程度要比历史演义中声称的更小得多。例如,牛顿从未认为他的重力理论是“正确”的。”</P>
“爱因斯坦在牛顿逝世200周年纪念会上说:“我一定要强调,牛顿要比随后各世代追随他的科学家,更清楚自己的智慧系内在的弱点。这事实永远激发我心中深深的赞美。”</P>
二维性
科学是前人对事物内在运行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实践,是一种模型也好,架构也好,帮助我们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摸索,或许我们在思考时应该“怀疑一切”,在行动时则要“循规蹈矩”。 <P>在思考时应该“怀疑一切”,在行动时要“循规蹈矩”,没错。换句话说,科学精神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P><P>“手里有什么锤子,眼有就有什么钉子。”这是一种非常非常正常的现象。正如盲人摸象往往被贴上贬义的标签一样,这句话也不知怎的成了讽刺咨询顾问的话。其实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恰恰是非常职业的咨询顾问。</P><P>有ERP软件的人就向企业推荐ERP软件,这不是“手里有什么锤子,眼里就有什么钉子”,这只是一种商业现象。而这句话所表明的,是一种职业的工作方式。</P><P>牛顿说,我之所以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照搬照抄而不怀疑,是错误的,完全否定而想自己另起炉灶,也是不可取的。</P><P>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对某些西方理论的剖析而怀疑甚至否定整个管理理论,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