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发布2004年人才需求专业目录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600 border=0><TBODY>
<TR>
<TD class=title align=middle width="100%"></TD></TR>
<TR>
<TD width="100%"></TD></TR>
<TR>
<TD width="100%"></TD></TR>
<TR>
<TD class=contenttext align=justify width="100%">
一部对集聚、开发、配置人才资源发挥积极导向作用的《贵州省2004年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将进一步强化当地政府在人才开发中的宏观调控和服务功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据贵州省人事厅侯丽江副厅长介绍,《贵州省2004年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的作用定位于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中心,为全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以及重点发展的行业领域提供人才资源开发的专业需求服务,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为各级人事、教育等部门引进、培养、配置人才服务。
侯丽江说,《贵州省2004年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在上年目录的基础上,根据贵州省三次产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按专业学科、产业导向、产业需求岗位,新增加编制完成了“三次产业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根据《贵州经济形势与预测》概括出贵州重点发展行业与产业,增加编制完成了“年度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同时还以上年全省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为基础,经过综合归纳,增加编制完成“就业与再就业人才需求参考目录”。
侯丽江说,贵州省人事厅在《贵州省2004年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的编制中,运用了一系列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有关人才需求模型的制作、数据分析和指数研究,如结合当前人才的使用、培养中的热点、难点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进行了大量的人才需求研究,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论证,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了贵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各界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这部人才需求目录既有政策的宏观指导意义,又有理论研究的运用价值。
20个专业职位需求量较大
贵州根据全省人才市场的人才供求数据,以及对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的情况综合,提出了本年度就业与再就业需求量大的前20个专业。
据贵州省人事部门介绍,需求量大的专业有市场营销、行政管理、土建类、会计、药剂、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中小学教师、企业管理、机械与仪器仪表类、酒店管理、化工与制药类、物流管理、中介代理人、广告、电子工程、中西医、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信息管理、期货、计算机网络等。据悉,这20个专业的人才总需求量为9万人。
40个专业学科人才需求紧缺
记者从贵州省人事部门获悉,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育学等40个专业学科将成为贵州省2004年度人才需求紧缺专业。
紧缺专业的排序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建筑学、农学、林学、财政学、市场营销、麻醉学、金属材料工程、统计学、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物科学及其会计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医学影像学、农村区域发展、植物保护、给排水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测绘工程与交通运输、医学检验、水利水电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园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采矿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科学、预防医学、音乐学、绘画、财务管理、哲学、草业科学等40个专业。
据悉,这40个紧缺专业主要集中在11大类重点领域和100个专业岗位(职位)。11大类重点领域分别为:交通运输、特色农业及绿色产业、水利电力、原材料、中介服务、生物制药、旅游及餐饮、烟草生产、金融及贸易、高新技术、教育业。
75个专业岗位人才需求量大
贵州省人事部门在编制紧缺专业及重点领域的基础上,排列出本年度全省十大重点行业人才需求量大的75个专业岗位。
据悉,十大重点行业为:畜牧业、房地产业、电力工业信息产业、制药业、旅游业、烟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流通业、化工业。
专业岗位有动物防疫、草场与草种改良、市场营销、工程管理、煤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利电力、网络工程、软件开发、硬件开发、生物技术与制造、新品研制与开发、导游、翻译、酒店管理、产品研制与开发、计算网络及管理、化学工程与工艺、宣传策划、质量检验、食品研发、市场流通、金融与贸易、化工分析、工艺控制等75个专业岗位。
引进紧缺人才 可走“绿色通道”
贵州省近日公布了2004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对于紧缺的11个重点领域100个专业的人才实行绿色通道制度。
绿色通道是指对列入紧缺名单的人才,用人单位可以先直接与本人签订聘任(用)合同,再凭合同到人事部门登记,符合条件的由人事部门即时办理引进的相关手续。对有工作意向,但未落实用人单位的,可持相关证明材料,到人事部门登记,由人事部门帮助推荐或先办理流动与人事代理等相关手续。对自愿到贫困地区参与经济建设和开发的各类人才,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事部门,将为其做好引进人才档案关系的接转、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人事代理。
据预测,贵州省2004年紧缺需求专业主要分布在交通运输、特色农业和绿色产业、水利电力、原材料工业、生物企业、旅游及餐饮业、烟酒制造业、金融贸易业、高新技术产业、教育业和中介服务业等11个重点领域。需要机电一体化、教育、林学、财政学、管理科学等40个专业学科的人。
<!--/enpcontent--></TD></TR>
<TR>
<TD width="100%"></TD></TR>
<TR>
<TD class=source width="100%"><I>稿件来源:</I>贵阳晚报</TD></TR></TBODY></TABLE> <TABLE cellSpacing=1 width=600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title align=middle width="100%">贵州人才结构趋年轻化 11大领域人才紧缺</TD></TR>
<TR>
<TD width="100%">
<HR color=#2464aa>
</TD></TR>
<TR>
<TD width="100%"></TD></TR>
<TR>
<TD class=contenttext align=justify width="100%"><!--enpcontent-->
<STYLE id=FOUNDERSTYLE>
.NoUser{}
.Title{font-family:;font-size:;color:#000080;background-color:#ffffff;text-align:center}
.SubTitle{font-family:;font-size:;color:;background-color:#FFFFFF;text-align:}
.IntroTitle{font-family:;font-size:;color:;background-color:#FFFFFF;text-align:}
.SmallTitle{font-family:;font-size:;color:;background-color:#FFFFFF;text-align:}
.Author{font-family:;font-size:;color:;background-color:#FFFFFF;text-align:}
.Source{font-family:;font-size:;color:;background-color:#FFFFFF;text-align:}
.Abstract{font-family:;font-size:;color:;background-color:#FFFFFF;text-align:}
</STYLE>
截止到去年年底,贵州省人才总量达到109.87万人,比去年增加了5.7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5.49%,比贵州省“十五”规划的预测目标提高了1.01个百分点。<BR>据统计,贵州省人才年龄结构逐年趋于年轻化,到2003年末,人才平均年龄为36.92岁,其中30岁以下人才比重从2002年末的41%增加到42.65%;通过教育结构的调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从2002年末的39.12%增至44.6%,人才队伍学历结构改善。<BR>今天,贵州省人事厅向社会公布了贵州2004年度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0个专业被列为2004年度该省人才需求紧缺专业。据悉,这是贵州省第二次发布人才开发需求专业目录。<BR>贵州省人事厅根据全省年度人才的需求比例,对人才专业需求量进行排序,排出2004年度贵州省人才需求紧缺专业的前40个专业学科,具体为:交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育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建筑学、农学、林学、财政学、市场营销、麻醉学、金属材料工程、统计学、动物医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动物科学、会计学、服装设计与工程、医学影像学、农村区域发展、植物保护、给排水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测绘工程、交通运输、医学检验、水利水电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园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采矿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科学、预防医学、音乐学、绘画、财务管理、哲学、草业科学。<BR>同时,该《目录》还表明,贵州省紧缺的人才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特色农业和绿色产业、水利电力、原材料工业、中介代理服务、生物制药业、旅游及餐饮业、烟酒制造业、金融贸易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教育业等11类重点领域,这些领域将成为2004年贵州省人才引进的重点。 <!--/enpcontent--></TD></TR>
<TR>
<TD width="100%"></TD></TR>
<TR>
<TD class=source width="100%"><I>稿件来源:</I>中国广播网</TD></TR></TBODY></TABLE> thanks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