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发展业绩,可以浓缩在下面这组数字中:
2002年海尔实现全球营业额711亿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尔跃居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之首。
18年前,工厂职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尔不仅职工发展到了3万人,而且拉动就业人数30多万人。
1984年只有一个型号的冰箱产品,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家居集成在内的86大门类13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尔产品的用户。
用户的忠诚度是与海尔产品的美誉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8年间,海尔的无形资产从无到有,2002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89亿元,跃居中国第一品牌。<p></p></P><p> </p></P>印象对比:<p></p></P>海信:空调——变频专家 电视——高清专家 (一提到海信很难想到海信是什么?) <p></p></P>海尔:海尔是海、张瑞敏、真诚到永远(一提到海尔的产品,你很难能够想到什么?)<p></p></P><p> </p></P>品牌核心价值对比:<p></p></P>海信:XX专家(主要是是以技术创新为主,据传说海信的专利是中国家电企业最多的)——从技术方面看,虽然中国过去在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我们重单纯模仿而不重创新,所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未缩短。为此有学者惊呼,中国在几乎所有产业都丧失了原创力。话可能说得过重,但提高技术的竞争力的确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类似于海信这样的企业任重而道远!<p></p></P>海尔:服务(具体内容在笔者转载的关于海尔的文章已有具体的说明)——不可否认,海尔的产品在市场上很火,可是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海尔的出色的服务。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中国消费者的悲哀;因为在法律健全的国家,海尔提供的这些服务,是有法律来保证的,任何企业都得保障。可是中国不行,有法律也没人守;于是,做的相对比较好的企业(如海尔)就赚了大头了。<p></p></P><p> </p></P>其他:海信的特长在于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来确立自己在单品的竞争能力(产品品牌)。海尔的特长在于通过不断的公关和大胆的“拿来主义”(其实应该是“拿来修正主义”)来确立自己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企业品牌),并借此进行多远化的服务。<p></p></P><p> </p></P>(为了进一步的完善这篇论题,希望大家多多的捧场哈)<p></p></P> <P>好!</P>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