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y61 发表于 2010-9-2 09:16:23

[原创]《葬书》研读笔记(一)

<p><span style="FONT-SIZE: 10pt"><strong>原文:<br/>  葬者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strong></span></p><div><span style="FONT-SIZE: 10pt">  <strong>作者:</strong>郭璞(西晋末-东晋初)。<br/><br/>  <strong>堪舆:</strong>kān yú 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br/><br/>  <strong>选本:</strong>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古本,不过我觉得这个比较合逻辑。如,有的版本“葬者乘生气也。”后面接的是“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鬼福及人。是以铜山......粟芽于室。”然后才是“夫阳阳之气......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我觉得不妥,主旨句“葬者乘生气也”后,直接解释何为“生气”,然后再写“生气”与“葬者”的联系,再然后写“葬者”与“生者”的联系,引出“风水”概念,这样更为合理。<br/><br/>  <strong>葬者:</strong>有人说是指墓中之人。有人则根据《说文》(葬,臧也)及《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把这原文也弄成了“葬者,藏也,乘生气也。”我觉得这大可不必。我认为这个“葬者”的用法应该和“兵者,诡道也。”中的“兵者”差不多,指的是埋葬这件事儿,说白了就是处理尸体的方式。<br/><br/>  <strong>乘:</strong>我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词,可是却找不到更详细的解释,大多数注释上写的乘就是乘,料想晋代之乘与今日之乘意义用法可能一致。“乘”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表示人爬在树上。本义:登,升。上树可能是为了扩大视野、躲避危险、显摆勇气;乘马、乘车、乘船、乘飞机则是为了尽可能的提高速度、增加效率。所以我觉得这个“乘”应该是驾驭的意思,驾驭它、控制它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更有利于自已的结果。<br/><br/>  <strong>生气:</strong>一说是龙气,因为世俗所谓寻龙脉,探龙穴的堪舆方法不出其外。二说生气,聚气也。气聚而后能生,不聚则不生也。也有说是什么是五行气的。我真服了,后面人不都写了么“夫阴阳之气......谓之生气”。不就是《易经》中的两仪或叫阴阳二气的一种狭隘的表象么,之所以称其狭隘,是因为它有限定“行乎地中”。<br/><br/>  <strong>葬者乘生气也。</strong><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此句为主旨,是葬之理、原则、行动指南。大意是:要葬的有利,就要驾驭好传说中的“生气”。处理尸体时只要控制、运用好“生气”,那将会大大的有利于活着的亲人。当然你也可以加害他人。<br/></span><br/>  <strong>噫:</strong>这里的噫应与后面的升、降、行一样同为动词。为动词读[爱],有呼气、吹气的意思。也有人说噫通溢,是盈而外溢的意思。无论是溢出还呼出,大抵都逃不出一个“出”字,也就是离开,说白了就是离开本体开始自行运动,当然是横着动,因为竖着动是后文升降的内容。<br/><br/>  <strong>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strong>就是说<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这“阴阳之气”相互作用到一定程度,横着动就形成了风,上升就形成了云,下降就成了雨。于是就有人说了“所以风、云、雨都是生气。总的说来,在土中发生发展变化运动的阴阳气都称为生气。”</span>但我还是倾向于“......行乎地中则为生气”而不是“......行乎地中,谓之生气。”<span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其中噫、升、降,只是阴阳之气的三种形态,只有当它“行乎地中”时才能称为生气,而不是统称为生气。</span>所以结尾句不应为后者,否则那噫、升、降、行就是并列关系了。其实“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不影响“如何用”就行。明其理后“知意忘言”是必须地!<br/></span></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2 9:17:47编辑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葬书》研读笔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