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如何做才好?
<div id="blogDetailDiv" style="FONT-SIZE: 16px"><p><span style="COLOR: #ff0000"><strong>来自</strong></span><span style="COLOR: #333333"><strong>和菜头</strong></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ff0000">的推荐:<br/><br/></span></strong><span style="COLOR: #0000ff">强烈建议各位去观赏一下哈佛法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我很清楚地知道,在《槽边往事》的读者中,学生们在学校里正在接受冗长的教育,公司人每年也会接受数量惊人的培训,甚至还有人正在自修。但是, 这里我还是建议你抽一点时间,接受这份额外的课外学习。<br/><br/>这一系列课程被评为哈佛新生最欢迎的公开课,并不是因为它只适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或者是它只适合哈佛学生那样的高智商人群。我推荐的它的理由在于:<br/><br/>1、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课程没有任何内容需要你强背记忆,也不会要求你去做笔记,但是我相信你能够在很久之后还会记得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愿意在自己的Blog里主动做课堂笔记。对于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授,你没有道理会去错过,或者遗忘。<br/><br/>2、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许多网友反应,看这套课程需要时常暂停。这是因为每一小节里,迈克尔.桑德尔都会从平实简单的例子出发,让 你不由自主地去思考他提出的命题。他并非回答问题,或者是解答问题,更不是灌输你观点,而是自始至终激发你的脑力震荡,对习见提出挑战,换从多个角度思考 看似最为简单的事情。<br/><br/>3、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学”。《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是为法学院学生开设的课程,出发点是谈公正和正义,一共分为12堂课。如果你看 过第一堂课,你就会知道,在愚蠢的国内大学教育中,政治学被庸俗化和弱智化到了什么程度,以至于大家会觉得只有乏味已极且心存卑鄙之辈才应该学习,人文学 科也只是纸面上的功夫。通过迈克尔.桑德尔的讲授,你可以看到任意一结论的导出,后面都有论证的严谨和思考的精深。明白《政治学》并非只是教材上看到的那 套阶级分析的蠢话,而是切实地关心我们的处境,我们的生活,并致力于实现真正的公正。单是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性感。</span></p>
<p><span style="COLOR: #0000ff"></span> </p>
<p>《公正:该如何做是好?》(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youtube上最受欢迎讲座】【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电驴上有源.可以去<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000000">这里</span>找来下载.</p>
<p> </p>
<p>以下分课内容简介来自<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000000">译言网</span>,由<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000000">terrell</span>网友翻译。特此致谢!<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谋杀的道德侧面/同类相残案</b></span><br/><br/>2009年9月13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讲:《杀人的道德侧面》</span><br/><br/>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你会怎么选?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教授Michael Sandel在他的讲座里提出这个假设的情景,有多数的学生投票来赞成杀死1人,来保全其余五个人的性命。但是Sandel提出了三宗类似的道德难题-每一个都设计巧妙,以至于抉择的难度增加。当学生站起来为自己的艰难抉择辩护时,Sandel提出了他的观点。我们的道德推理背后的假设往往是矛盾的,而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的问题,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2讲:《同类自残案》</span><br/><br/>Sandel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如何衡量快乐</b></span><br/><br/>2009年9月20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3讲:《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span><br/><br/>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在18世纪后期提出的的功利主义理论-最大幸福理论 -今天常被称为“成本效益分析”。Sandel举出企业运用这一理论的实例:通过评估衡量一美元在生活中的价值来作出重要的商业决定。由此引起了功利主义的反对观点的讨论:即使当多数人的利益可能是卑鄙或不人道的时候也强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是否公平?<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4讲:《如何衡量快乐》</span><br/><br/>Sandel介绍另一位功利主义哲学家J.S. Mill(穆勒,也译作“密尔”)。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体验都可以量化,但某些快乐是更值得拥有,更有价值的。穆勒认为,如果社会重视更大程度的欢乐和公正,那么长远来说,社会整体终会有所进步。Sandel的检验这个理论的方法是, 在课堂上播放了3个视频剪辑《辛普森 》 ,真人秀《勇敢者的游戏》,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然后要求学生辩论:这三个体验里的哪一个应该被定为“最大程度”的快乐。<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自由选择/我属于谁?</b></span><br/><br/>2009年9月27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5讲:《自由选择》</span><br/><br/>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Sandel介绍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基本权利。政府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人们保护自我的法律(安全带法),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道德价值观强加给社会的法律,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富人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的法律。Sandel使用了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解释Nozick的理论:税收的重新分配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6讲:《我属于谁?》</span><br/><br/>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举出了一个向富人征税的例子—房屋税,医疗保健,穷人的教育-这是一种强制。学生们首先讨论了支持重新分配税收的观点。如果你在一个具有税收制度较为进步的社会系统中,你是不是被强制交税?穷人到底需不需要那些他们已经获得的社会服务吗?他们值得享受那些服务么?富人们是不是经常通过侥幸或家庭财产获得财富?在这个讲座里,一组学生(名为“自由意志队”)被要求为自由意志的反对意见辩护。<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我的地盘我做主/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b></span><br/><br/>2009年10月4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7讲:《我的地盘我做主》</span><br/><br/>洛克(John Locke)既是自由意志论的支持者,也是它的批评者。Locke指出,在“自然状态”,在任何政治体制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Locke认为,即使政府干预了个人的权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赋予了它权力这么做的。<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8讲:《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span><br/><br/>洛克谈到税收和同意的问题,他是如何面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困扰:1)他认为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2)政府通过大多数的条例- -未经个体同意,就可以向他们征税?难道这不等于未经他/她的同意,掠取他的个人财产?洛克的答案是,我们正在通过社会生活对税收法律做“默认同意”,因此,税收是合法的。而且,只要政府不是特意对某一群体征税-如果不是武断专横的-那么税收并没有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雇枪?/ 出售母亲</b></span><br/><br/>2009年10月11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9讲:《雇枪?》</span><br/><br/>内战期间,男子被征召到前线作战-但新兵被允许可花钱雇人来顶替他们。Sandel教授问学生:这项政策是自由市场交易的例子么?或者这是某种形式的胁迫?因为较低的阶层去服役肯定出自更多的经济诱因?这引发了对战争和征兵等当代问题的课堂辩论。今天的志愿军真正是自愿的么?是否很多新兵都来自于不合比例的经济低下的背景?“爱国主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是公民的义务?公民是否该有为自己国家服兵役的义务?<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0讲:《出售母亲》</span><br/><br/>Sandel教授把自由市场交易运用到当代颇具争议的新领域:生殖权利。Sandel描述了现代的“精子和卵子捐赠”交易中那些奇怪的父母。紧接着Sandel把辩论引向深入,他讲到了“Baby M”事件,此著名案例曾引发“孩子是谁的?” 的问题和矛盾。事情是这样:80年代中期,Mary Beth Whitehead和一对新泽西的夫妇签订了一项合约,同意为他们做“代孕母亲”,条件是支付给她一大笔的费用。但分娩之后24小时,whitehead决定留下这个孩子,于是双方不得不对簿公堂。学生们讨论了出售生命的道德问题,争论点围绕承诺,契约和母亲的权利。<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考虑你的动机/道德的最高准则</b></span><br/><br/>2009年10月18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1讲:《考虑你的动机》</span><br/><br/>Sandel教授在课程中这样介绍康德:最具挑战性和最有难度的思想家之一。康德认为,我们作为个体,是神圣的,是权力的享有者,但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相反,理性和自由选择是我们的能力,使我们变得独特,使我们跟单纯的动物区别开。当我们将责任付诸行动的时候(去做正确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行动才有道德的价值。Sandel引用了一个例子:一名店主拒绝给一个顾客换零钱,只因他担心会影响他的生意。根据康德的理论,这不是一种道德行为,因为他没有找到正确的理由做正确的事情...。<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2讲:《道德的最高准则》</span><br/><br/>康德说,就我们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而言,赋予它道德价值的是我们超越自身利益和偏好,将责任付诸行动的能力。Sandel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13岁的男孩赢得一项拼字比赛的冠军,但随后他向法官承认,其实他把最后一个单词评错了。用这个故事和其他的故事,Sandel解释了用康德的理论如何来确定一项行动在道义上是否正确:在作出决定时,想象一下,你的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是否能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遵照的普遍法律。这个准则,是否能作为一个普遍规律,让所有人都受益?<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谎言的教训/协议就是协议</b></span><br/><br/>2009年10月25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3讲:《谎言的教训》</span><br/><br/>康德的道德理论,严格到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情况,他认为如果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都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用一个假设的案例来考验他的理论:如果你的朋友藏在你家,一个杀手敲你的门来问他在哪里,你会对他说什么--不要说谎--来救你的朋友?这引发了对“误导性的真理”的讨论-以及对克林顿总统利用精确的语言来否认与莱温斯基的性关系,而没有直接向公众撒谎的讨论。<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4讲:《协议就是协议》</span><br/><br/>Sandel介绍了现代哲学家John Rawls和他的“假定契约”理论。Rawls认为,实现最公正和公平的治理的唯一途径是,如果所有立法者都平等的站到谈判桌前。试想,如果他们都在“无知的面纱”之后 –在他们的个人身份信息暂时不公开(他们的种族,阶级,个人兴趣)的时候,他们必须就一系列法律达成共识。Rawls认为,只有这样,治理机构才能商定真正公平公正的原则。<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什么是公平的起点?/我们该得到什么?</b></span><br/><br/>2009年11月1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5讲:《什么是公平的起点?》</span><br/><br/>John Rawls把他的“无知的面纱”理论运用到社会和经济平等的争论焦点中,以及公平治理的问题。他问,如果每个市民都必须参与税收的再分配问题—在他们不知道最终会成为社会成员中的穷人还是富人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更喜欢消除金融风险并同意财富的公平分配么?<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6讲:《我们该得到什么?》</span><br/><br/>Sandel教授重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涉及如何在生活中分配收入,财富和机会。他总结了自由主义,精英制度系统和平等主义理论,引起了对当今社会薪酬差别的公正性的讨论。Sandel比较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O’connor大法官(200 000美元)和法官Judy(2,500万美元)的工资。Sandel问大家,这是否公平?如果不是,原因何在?Sandel解释了John Rawls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和荣誉无关的随机结果:运气,继承的财富,积极的家庭环境。但是,对于付出更多努力和更长时间去获得成功的个体-如何来衡量他/她付出的努力呢?<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讨论反歧视行动/目的是什么?</b></span><br/><br/>2009年11月8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7讲:《讨论反歧视行动》</span><br/><br/>学生们讨论反歧视行动和大学招生问题。学校在招生的时候考虑种族和族裔因素是否正确?是否侵犯了个人权利?是否和喜欢一个明星运动员一样平等和主观?这样的争论是不是倾向于把推行多样化变成合理的呢?这个观点应该如何来反对一个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更重要的观点呢?<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8讲:《目的是什么?》</span><br/><br/>Sandel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论,简单地说,是告诉人们他们该付出什么,该得到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在考虑分配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分配的目标,终点和目的。对他来说,这是关于一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来发挥他的美德的事情。<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好市民/自由与适应</b></span><br/><br/>2009年11月15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19讲:《好公民》</span><br/><br/>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引起了有关高尔夫球的辩论,特别是高尔夫球的“目的”。学生们辩论美国PGA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是否错误--不允许残疾人选手Casey Martin在职业巡回赛中使用球具手推车。<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20讲:《自由与适应》</span><br/><br/>Sandel指出了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的观点最突出的反对声音—他为奴隶制的辩护。学生讨论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其他反对意见,并辩论他的哲学是否限制了个人自由。<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社会的需求/我们的忠诚在哪里</b></span><br/><br/>2009年11月22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21讲:《社会的需求》</span><br/><br/>Sandel教授介绍康德和John Rawl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反对意见,亚里斯多德认为个体应该有自由有能力选择他的终极目标。这引来了关于共产主义观点的介绍。作为个体,我们该如何衡量我们对家庭的义务,对社会的义务和对国家的义务呢?<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22讲:《我们的忠诚在哪里》</span><br/><br/>Sandel教授发起了一个讨论: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小到家庭这样的群体,大到社会,我们是否有团结协作的义务和成员的义务。针对不同的事件,学生们辩论忠诚是否比责任更重要,何时更重要。<br/><br/><br/><span style="COLOR: blue"><b>辩论同性婚姻/美好生活</b></span><br/><br/>2009年11月29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23讲:《辩论同性婚姻》</span><br/><br/>如果公正的原则取决于权利服务的终点是否有道德或内在的价值。社会怎样处理不同人对“好”持有不同的想法和观念?利用同性婚姻的例子,学生辩论是否可能把性的道德合法性从婚姻的最终目的中脱离出来。<br/><br/><span style="COLOR: red">第24讲:《美好生活》</span><br/><br/>Sandel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找到美好生活的原因,以决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民的权利?如果是那样的话,是否可以争论或者证明美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辩论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在决定婚姻目的这个问题上的作用。Sandel作总结时指出,我们作为个体,可能永远不会同意许多道德哲学问题的争论点。不过他认为,一方面,关于这些问题的辩论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了解他人价值观的好机会。 <br/></p></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