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lszyc 发表于 2010-2-9 10:41:46

[原创]求:我们在燃烧(日本电子企业研发史)

<h2>简介 · · · · · · </h2>
<div class="indent" jquery1265683122437="158"><span class="short" style="DISPLAY: none" jquery1265683122437="155" oldblock="inline">  本书详细介绍了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电子企业的研发活动,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日本电子企业的技术状况以及研发人员的所思所为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描述,对其长盛不衰的秘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些描写和分析,涉及到日本的传统文件,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人才流动、技术转让等诸多方面,这些对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都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和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价值。<br/>   作者跟踪访谈了不少难得一见的日本实业家,说服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其中不乏过去和现在的关键人物,通过材料揭开了日本公司的面纱,展现了诸如佳能、卡西欧、精工夏普、雅马哈等公司的实业本质。<br/>   这些日本实业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致力于消费电子工业。他们把默默无闻的美国发明如微型照相机、液晶显示屏、半导体激发器、数字手表、电子合成吕,便携式摄像机、CD播放机不可或缺的工业产品。作者通过调查一批微遇子技术的发展历... <a class="j a_show_full" href="javascript:void(0)" jquery1265683122437="20">(展开全部)</a></span> <span class="all hidden" style="DISPLAY: inline" jquery1265683122437="156">  本书详细介绍了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电子企业的研发活动,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日本电子企业的技术状况以及研发人员的所思所为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描述,对其长盛不衰的秘密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些描写和分析,涉及到日本的传统文件,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人才流动、技术转让等诸多方面,这些对我国企业的研发活动都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和很好的指导与借鉴价值。<br/>   作者跟踪访谈了不少难得一见的日本实业家,说服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其中不乏过去和现在的关键人物,通过材料揭开了日本公司的面纱,展现了诸如佳能、卡西欧、精工夏普、雅马哈等公司的实业本质。<br/>   这些日本实业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致力于消费电子工业。他们把默默无闻的美国发明如微型照相机、液晶显示屏、半导体激发器、数字手表、电子合成吕,便携式摄像机、CD播放机不可或缺的工业产品。作者通过调查一批微遇子技术的发展历程,看它们如何在美国的实验室里诞生,最后却以日本产品的面目问世同时揭示了20世纪科技革新的跨国性和研发创新的无穷魅力。</span>   <br/></div>
<h2>作者简介 · · · · · · </h2>
<div class="indent">  鲍勃·约翰斯通是一们位自由撰稿记者,有十五年的科技报道经历。他曾任《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的驻日通讯员和《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的科技通讯号,曾编辑《连线》(Wired)杂导并为其撰稿,他在1991年成为座省理工学院(MIT)奈特科学新闻学者(knight science journalism fellow),曾获得阿比基金会(foundation)的资助。</div>

sdlszyc 发表于 2010-2-9 10:42:25

<p>中国制造为什么没有燃烧</p>
<p>&nbsp;</p>
<p>   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像其学习的日本标杆企业那样,将“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尤其奠定企业的核心技术基础? <br/>       <br/>    情况已经相当明显。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正在遭受煎熬和痛苦,甚至危机。典型如历时两年备受注目的TCL海外并购,不仅未能赢得拟议中的战略突破,反而因为巨额的亏损和并购整合的危机传导,将TCL整体拖入大震荡之中。这让总裁李东生不得不以《鹰的重生》为题,推动已有25年历史的TCL重新“求变”。 <br/>    坦率地讲,TCL式的海外并购,无非以相当灵活的“机会主义”抓住欧美中等品牌衰落的机会,透过收购寻求快速成为国际大企业的道路,背后隐含的主要意图是透过并购获得急需的“先进”、核心的产业技术(电视和手机都如此),和国际品牌及市场的影响力……李东生的“战略算盘”不可谓不精。但TCL并购得来的CRT彩电全球霸主,因为主流产业技术的变迁,对于 <br/>    未来突然丧失了标杆意义。而李之所以冒着“踏上不归路”的风险海外并购,无非是想打破为什么“中国制造”越来越陷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天问”。 <br/>    20多年来,缺乏核心技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笼罩在“中国制造”命运上的魔咒。国人于此无不痛心疾首。20多年来,中国企业也不断排出自己的学习榜单,囊括“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标杆企业,尤其是后者在产业秩序上的突破,一度被奉为改变中国企业“后来者”命运的“法宝”。 <br/>    但奇怪的是,在这样的“彻骨之痛”和“榜样学习”下,中国企业的实验室几乎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以至于中国企业为什么不专注投身研发,成为又一个“天问”。中国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解读,被过度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俘获,锁定在庞大的人口资源上,沉醉于“世界工厂”的组装车间中。 <br/>    实际上,20多年中,成长为本土标杆的企业几乎都把握了这样的“韬光养晦”实质,盛产大企业的家电、PC行业莫不如此:接受美国和日本在信息产业或消费电子产业的强势标准,既定的游戏规则,再寻找所谓“低成本”的方法。他们都没有成为美国那类旗帜的公司或后来日本那些挑战者公司:前者创造和掌握了标准,后者为改变标准而斗争。最初的气质似乎隐含了今后的命运。 <br/>    他们在现实中的“圣地”是在美国或日本的某一个地方,精神与智慧的圣地却在中国所谓“古典”的某一处。在前一个圣地,强调掌握标准,或为标准而战,在后一个圣地,强调“隐忍以行”,以求最后的成功。 <br/>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一直困惑于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像其学习的日本标杆企业那样,将“后发劣势”转变为“后发优势”,尤其奠定企业的核心技术基础?实际背后更真实、有效的问题是,日本企业尤其在其缔造的消费电子产业高峰中,到底如何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我担心,20多年来我们对此一直不求甚解。 <br/>    即使在这样严肃的主题下,你也常常可以发现中国“学习者”其心态和思想上的飘浮与“叶公好龙”。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是,日本企业在研发上的努力,基本上可以“模仿改造”著称,或者可以再引入另一个“美国版本”:“日本人从轻信、贪婪的美国公司购买成熟的技术,然后将其引入自己高效率的生产线,并开始大量投资,大量生产,或者偶尔的‘倾销’,从而获得市场支配地位。” <br/>    这样的格调,在中国人经历全球最奇特的“合资运动”后,试图在汽车产业建立所谓民族“自主品牌”时,也到处充斥,并频频以专家的姿态出现。这不但过于神话了“美国世纪”,而更关键的是可能遮蔽了我们的视野、观念,延缓了我们的行动,甚至有悖于事实和真相。 <br/>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燃烧:日本电子企业研发史》一书来得太晚了(此书于1999年在美国出版,在2004年才出中译本)。 <br/>    当作者鲍勃·约翰斯通,以一个曾经的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科技新闻记者和观察家身份,写作此书时,中国人的目光正从消费电子业的标杆转入“新经济”的“风暴”,那种纳斯达克式的冲动,催生了他们让“中国制造”的跳跃式发展的豪迈,就如同将一个“农民”转变成一个“网民”那样。这是他们过于擅长的领域,就如同当年的意识形态大战中,要跨越所谓“马克思的卡夫丁大峡谷”……最终,中国社会还是要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 <br/>    约翰斯通显然给“中国制造”补了一课。他让我们立刻面对了事实和真相。在这部堪称日本消费电子技术创新史的梳理与调查中,约翰斯通告诉人们,以前关于日本公司在消费电子产业所成就事业的技术基础和高度,是从美国实验室“偷窃、模仿”或者“便宜”获得技术的观念都是陈词滥调,恰恰相反,那些曾经默默无名的美国发明之所以能够成就为数字计算器、电子合成器、便携式摄像机、CD播放机等等消费电子产业的“潮流”,是由典型如夏普的佐佐木正治、索尼的岩间和夫等一批技术精英和企业家,“燃烧”着创新精神所攻克和创造的。“燃烧”这个主题词完全展现了那种赤诚追求和忘我投入的状态。 <br/>    问题现在回来了,中国的企业真的有这种“燃烧”着的追求吗? <br/></p>

jywdfy 发表于 2010-2-9 17:06:54

成功不是偶然,更不是捷径。离不开辛苦耕耘。

sdlszyc 发表于 2010-2-10 09:21:18

<p>燃烧我们的激情,冲动没有止境!!!</p>
<p>&nbsp;</p>
<p>书不是很出名,太很有价值,尤其是就中国的企业现状来讲</p>
<p>&nbsp;</p>
<p>可能呆的地方太小了,一直买不到,当当上也没有看到,只有求助于家人了!!!</p>

FATPIGBOY 发表于 2010-2-10 14:02:15

谢谢分享

owen_hou66 发表于 2010-2-11 14:17:30

豆丁网上有,在里面直接搜“我们在燃烧”就会看到,注意要先看看预览再下

hjf12 发表于 2010-2-11 18:47:13

<p>建议你去图书馆借阅</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求:我们在燃烧(日本电子企业研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