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木桶原理”的不严密性
<p><font face="Verdana">那会儿我还上中学呢,就有人向我鼓吹这个木桶理论。简单的说来,这个理论是这样的:假设有一只木桶,这只木桶的使命是要装足够多的水,因此,决定装水多少的关键就在于那片最短的木板。这是大众心目中的木桶原理: </font></p><p><font face="Verdana"><img src="http://image-001.yo2cdn.com/wp-content/uploads/74/7487/2009/01/liebigslaw.gif" border="0"/><br/>告诉我这个故事的人是我的老师,基于他是我的老师这个事实,我知道,他这么说有他的用意。他无非想告诉我:注意,你还有一些“短板”,因此请不要骄 傲。关于骄傲的问题,我由于一直比较优秀,所以老听到师长的这种教训。他们一般的说法是:某些同学请不要把尾巴翘到天上去。我心想,也对,万一把天戳破了 也不好;但转念又想,“我何曾有尾巴来着”。所以这种说法对我不太有作用。但是那个木桶理论对我打击挺大,因为我当时还年轻,没太搞清楚自己作为一个人类 和木桶的区别。过了不少年头。等我博览群书,海纳百川之后,才终于搞清楚:人其实作为一个人,和木桶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所以不适合用一个标准来衡量。除此之外,我们现在也很少看到木桶,因此我认为这个理论很过时。 <br/>【一】该理论的哲学渊源我这人没什么别的长处,就是善于胡思乱想。当我意识到这个理论有问题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了自己的“短板” 上了呢。 后来,当《于丹论语心得》这种文字风行的时候,我拿起了佚名同学所著,我国古代优秀的散文杰作《论语》,看了看。终于给我看到了。(《论*语》这书政*治 上百分之百错误,思想上百分之八十LJ,唯有文笔上百分之二百优秀,所以称“散文杰作”。)(左岸注:这个我要好好想想,从小就受论语熏陶,估计我暂时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 <br/>在该书《学而第一》第四段记载: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br/>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罪魁祸首在这里啊。对 于这句话,两千年来,似乎很是流行。你随便一回头,就会看到很多叫“省身”啊,“三省”啊这种名字的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这种理论变成了主流的价值 观。但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问题。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到这里,这句话没什么大问题。但后面三个例子,就让这句话误入歧途了。所以,我就有一些看法。其一:我认为人时常思考自己,并没有问题。因为“认识你自己”通常是一道亘古难题,对此进行研究,是好的。其 二:但是,曾子并不是要为了“认识自己”才思考自己,而只是战战兢兢地反省自己的过错。换句话说,他把自己相当大的精力用于找寻自己的“短板”,并想方设 法修补。如果他是我的老师的学生的话,他必定很受夸奖。因为他“绝对不会把尾巴翘到天上”。说到这里,你发现,曾参这孙子对于“认识自己”压根就没兴趣, 他这么说,只不过是要表达一种谦逊的态度。目的是让人认为他“并没有尾巴长出来”。其三:我的看法是,人类作为一种会思考 的物种,运用脑子,想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是重要的。这个“搞清楚自己”,应该不仅仅包括自己的短处,也应该包括自己的长处。而我认为,搞清自己的长处在 哪,其实比搞清楚自己的缺陷更重要。因为你没有理由让一个丑姑娘一生都陷入对自己缺陷的痛苦反省之中。 <br/>【二】木桶理论的缺陷 前面说过了,其实这个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人和木桶是不同的。说到这,必须顺便提一下,我小时候学议论文写作的时候,老师教过我们很多论证的方法。 但实际 上,我现在发现,老师所教的所有方法,其实都是唬人的。因为,你肯定是先确定了论点,才用各种方法骗别人相信的。对于这个理论,实际上也是先确定了“人的 成败取决于你的最弱项”这个论点之后,才用木桶来说事。但糟糕的是,它并不是先告诉你这个论点,再用木桶论证。而是先告诉你木桶的特性,然后貌似很客观地 从中推导出一个结论。所以它有很大的迷惑性。我们知道,从正确的前提,运用正确的逻辑,一般推出的结论也正确。这种方法是 科学的方法。而木桶理论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因为它的整个逻辑无比正确,所以你只能承认“木桶装水多少确实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当我们承认这一点的 时候,往往不自觉的也承认了它那个“人和木桶相似”的类比。而实际上并不相似。这可能说的多了。但我觉得我要说的还没有说。我实际上是想说:我们在做议论文的时候,或者在论辩的时候,应该少做“不当类比”。而我们在思考别人的看法的时候,也尽量要避免受“不当类比”的干扰。实际上,对于木桶理论的批判很容易。我举个例子:我们衡量一个作家是否伟大的时候,是看他最优秀的作品呢,还是相反?很显然,就算托尔斯泰的《复活》写的奇差无比,但他仍然是位杰出的作家,因为他还写过《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优秀的著作。所以,这 个事情不能一概而论。这取决于你要干什么。如果你要从事一种创造性 的事业,那么结论肯定是:你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你的长板。但是你如果要做一个校对的话,那么,你可能更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出错。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有至少两类 事情,一类的要求是不出错,另一类的要求是偶尔出彩。基于这种认识。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最要紧的是要搞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到底是谁。所以我喜欢那种“自醒”的人,而讨厌那种热衷于“反省”的人。 </font></p>
<p><font face="Verdana"><br/>【三】界限问题 说了这么多。我需要给这些话划定一个界限,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很多看法就要反过来。我的这个界限就是: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针对个人领域。超出这个领域,我的所有看法都需要修正。 <br/>举个例子。如果这个理论的对象是个政*府的话,我就会反过来看。因为我们让一个政*府长久地反思一个错误,并不会对该对象造成伤害。所以,我觉得,对于政*府,反思错误要远比找寻优点重要得多。下面提一个问题,这个木桶没有办法装更多的水了吗?假如一个木桶只有一块木板有缺陷,而它缺1/2的话,最多能装多少水呢?整体容量的1/2么?(参考答案) </font></p><font face="Verdana">
<p><br/>--------------------------------------------------------------------------------</p>
<p><br/>注:这是关于木桶原理的第三篇文章了,前两篇是:“木桶原理演变”给Blogger的启示和培养人才:要应用反木桶理论,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弄得很清楚了。 文章引用:est:也谈谈木桶原理的不严密性和马大一为:木桶理论的问题 事实上,水还是可以装得更多的。至少可以装一个完整木桶完整容量3/4的水。如果再在水的流失速率、角动量、引力场方向、密度、水的化学性质上做文章,这个“木桶原理”是不一定严密的。 </p>
<p><img src="http://image-001.yo2cdn.com/wp-content/uploads/74/7487/2009/01/12.jpg"border="0"/><br/>其实学术上的“木桶原理”不仅仅是江湖上管理培训骗子那么简单,学名叫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有个公式: </p>
<p><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math/9/f/d/9fd25965520dad9f231e6b569f6197ca.png"border="0"/></p>
<p>O的增长速率只取决于三个因子I, N, P中最小的。但是注意这只是O的增长速率,导数。至于O的最大容量应该是另外一个命题了。完整的 Liebig’s law of the minimum 叙述大概是这样的: </p>
<p>…that growth is controlled not by the total of resources available, but by the scarcest resource (limiting factor)… For example, the growth of an organism such as a plant may be dependent on a number of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sunlight or mineral nutrients (e.g. nitrate or phosphate). The availability of these may vary, such that at any given time one is more limiting than the others. Liebig’s Law states that growth only occurs at the rate permitted by the most limiting.<br/>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真正的木桶原理和“瓶颈”这个概念差不多了。 <br/>所以,即使你的团队里有一块最短的木板,这个因素和你最终的成就是没有直接必然联系的。 </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4 17:47:59编辑过] 来看看,顺便顶!!!<a class="linkblue" href="http://www.cmoceo.com/" target="_blank">http://www.cmoceo.com</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