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什么是心智
<p> 杰出的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M.ScottPeck)所著的畅销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长的旅途》所说,心智成长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是因为大多数的人不愿面对、有意回避这个棘手的难题,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没有问题。</p><p>心智是人生一切苦难、情绪、人格、幸福、成功、自由的生命之源。如果逃避心智的问题,外部的成功和自以为的幸福都是短暂易逝的。不解决心智的问题,人就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苦难和悲剧就成为注定:因为人的生命终究是有限的。</p>
<p>另一方面正如韦恩·戴尔博士(Dr.WayneW·Dyer)所说:“每一个人生问题都有一个心智的解决方案”。无论你的问题是对生存的担忧,情绪的困扰,婚姻的麻烦,事业的挫折,身体的疼痛,心理的障碍,性格的缺陷,还是对人生的迷茫,只有从心智成长入手解决人生所遇到的问题,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否则只是舍本求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p>
<p>心智,是心灵与智慧的融会贯通、浑然天成。心智是宇宙的精灵、时空的造化。她是如此地高深莫测、难以名状,语言已失去了表达她的能力,恰如《老子》对“道”的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旦你给她命名,她就失去了她的内涵。</p>
<p>所以人们只好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名词来描述她:</p>
<p> </p>
<p><strong>头脑和思维</strong></p>
<p>头脑(mind)可以理解为我们生理的存在,是我们产生思维的物质基础,这时我们认为头脑就是大脑(brain)。头脑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大脑(brain)所产生的意识(consciousness),或者大脑产生的思维、思想(thought),或大脑产生的观点、想象、记忆、情感等。头脑虽然更接近心智,但并不能完全表达心智的内涵。</p>
<p>头脑不停地思考,产生思想和思维,思维的结果是你的独特的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perception)。思维是心智的血液,不停地流动,为心智供应氧气。当然思维也可能为心智供应毒气。</p>
<p>头脑是我们实现心智成长的梦工厂。学会正确地思考是心智成长的主要任务之一。</p>
<p> </p>
<p><strong>意识和潜意识</strong></p>
<p>意识(consciousness)是最接近心智的单词,但意识也是最抽象、难以理解的词汇。心理学教本一般都会有一大段章节来试图说明什么是意识,但常常是越描越黑,令人摸不着头脑。意识是故作深奥的哲学家为心智套上的一件形而上学的隐形外衣。所以意识也正反应了心智之深奥、奇妙。</p>
<p>简单地说,意识是心智的旁观者和体验者,是我们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思想、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的观察和体验。当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意识,那就是“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有时称为“无意识”。</p>
<p>如果我们不能开发我们的意识,就会受到潜意识的控制。潜意识有其积极的生理作用:在你睡觉的时候控制你的血液循环、呼吸消化系统,在你不注意的时候自动驾驶汽车,在你遇到紧急情况时调动你的应激反应机制。</p>
<p>但心理学上的潜意识通常具有消极含义:你过去的创伤和经历成为你潜意识的一部分,让你对世界和他人产生了消极的感知和理解,这种感知逐渐成为了你潜意识的一部分,在你没有察觉的情况下,习惯性地自动控制你的行为,成为你发挥潜力的制约因素。</p>
<p>意识是潜意识的制造者:你对什么东西意识多了,就成为了潜意识。如果你不断练习开车,开成就成了潜意识动作,大多数情况下无需意识的介入你也可以安全地边与人交谈边开车,</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7 6:58:23编辑过] 在红灯时煞闸,在绿灯时启动,在拐弯时扭动方向盘;除非有危机情况发生,一个行人突然从你眼前穿过,这时意识被紧急唤醒,参与危机处理过程。 <br/>
<p></p>
<p>但潜意识也反过来影响意识。我们有意识的思维、决策和判断其实都受到潜意识的操控,而不知觉。比如你被火烫过,火会伤人已成为你潜意识的认知,就不会有意识地再次触火。同样,如果你曾因向所爱的人表白你的情爱而受到拒绝和伤害,你可能就会在潜意识中封闭自己,不再敢有意识地表达自己对某人的爱慕,你找到心仪伴侣的潜力也就受到了极大的制约。</p>
<p>当意识被关闭,比如人睡着了,或者因事故昏厥过去,或者手术中被麻醉了,人就进入了无意识(unconsciousness)状态。睡着了你仍然在做梦,这时潜意识取代了意识成为心智的主人。记得小时候我因为疝气手术全身麻醉时,虽然感觉不到开刀的痛苦,却仍然能听见医生护士的交谈,有点像发高烧时父母飘忽的关切声音,来自于天外。是不是无意识状态下,人的意识暂时脱离了自己的身体,还是意识本来就不依附于身体和头脑而存在?为什么有些人会有从天花板看自己身体之灵魂出窍的心理体验?为什么濒临死亡时人会产生意识正在脱离身体的感觉?这仍然是未解之谜。意识是人类研究自我的最后屏障。</p>
<p>无意识状态可以成为心智成长的契机。比如心理医生就常用催眠和梦的解析来分析病人的真正病因,让病人自我察觉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创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观想和冥想是宗教常用的唤醒潜意识<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www.shenmeshi.com/Science/Index.html">技术</a>来揭示真正的自我。佛学认为人的惯性思想阻碍了自我的发现,只有通过观想,停止思想和思考,给头脑歇息的机会,真我才能显现。</p>
<p>培养锋利的意识,培养自我观察的习惯来唤起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识破潜意识的操纵和控制,从而改造我们的潜意识和习惯,摆脱无意识的负面行为,是心智成长的最有效方法。</p>
<p>这是为什么心智成长也常常被称为“意识开发”。</p>
<p><strong>认知、觉知和感知</strong></p>
<p>认知(cognition),是心智通过感觉、思维、推理、判断来认识世界,产生独特的觉知(awareness)和感知(perception)的过程。这是心理学家和<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www.shenmeshi.com/Science/Index.html">科学</a>家对心智学习过程的专业称呼。</p>
<p>如何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能不能模仿人的认知过程来发明跟人一样聪明的机器人?这也许是认知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www.shenmeshi.com/Science/Index.html">科学</a>家的感兴趣的研究题目。认知,也就是学习的能力,是人能够在进化过程中超越其他动物,成为地球主宰的主要因素。</p>
<p>觉知和感知是认知的结果。但觉知(awareness)更具有正面的意义,表示人的觉悟和知晓;而感知(perception)却带有贬义,含有人对世界和他人的主观扭曲的偏见的意思。心理实验证明如果给自己打分和给别人打分,人总会给自己较高的分数,给别人较低的分数,这就是perception。人的意识是主观现实的产物。用自己的经历、经验、知识来解释所感知的一切</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7 6:59:52编辑过] 和推断事物的结果和动机是人的习惯性思维。因为觉知的存在,我们知道了世界的存在,所以哲学加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为感知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的世界观和现实观,这是人类<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www.shenmeshi.com/Social/Index.html">社会</a>之所以丰富多彩的原因。
<p></p>
<p>心智,因为人的认知能力而进化。心智成长,也可以说是心智的进化,就是认知不断发展的过程。</p>
<p>通过了解认知的过程,不断培养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不断修正自我的感知(perception),来认识世界和自我的真正面目,是心智成长的必由之路。</p>
<p><strong>心、心灵和精神</strong></p>
<p>古代人认为思想源于大脑,而我们的情绪发自于心脏部位,故称情绪为心(heart)的感觉,说“你心里感觉如何?”。这看来并非空穴来风。常有人在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后报告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好像把心脏捐献者的情感也移植了过来。</p>
<p>情绪是思想的能量,所以心是心智的发电机。良心、善良的心、黑心、坏心肠,是我们对心智是发出积极能量还是触发负面行为的描述。情绪和思想是人与大多数动物的主要区别,这样用代表情感的“心”和代表思维的“智”来概括人的高级意识,显得比较全面,但仍然不足以表达人的心智的神秘、隽永和力量,所以又发明了心灵或灵魂(soul)。</p>
<p>心灵常用来表示心智的精神(spirit)、灵性(spirituality)的一面,也因此常常与宗教扯在了一起。</p>
<p>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晚年认为人的最高需求不是自我实现,而是精神的超越。是啊,如果人不能实现精神超越,那么自我实现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没有精神的追求作为自我实现的升华,自我实现则随着生命的终结而失去了价值。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的自我实现和精神成长之路可以为马斯洛的结论提供最好的注脚。</p>
<p>可是精神超越不等于信仰宗教或加入宗教团体。宗教体系和团体的形成源自于其宗师的精神教诲,如基督耶稣、释迦牟尼、穆罕穆德。可是其宗师的教义常常被后人曲解、教条化、组织化。宗教也常常变成了精神控制和思想奴驭的工具。</p>
<p>一些宗教组织和宗教教义无疑对人的心智成长和人类<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www.shenmeshi.com/Social/Index.html">社会</a>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可是看看历史,宗教组织是多少战争和折磨的始作俑者;看看如今,宗教组织是多少麻烦和纷争的罪魁祸首。基督教中的原罪、撒旦、魔鬼、地狱的概念和中世纪的黑暗,及不时传出的神职人员性丑闻;伊斯兰教圣战的提法;西藏佛教的政教合一以及愚昧、封建与残忍;中国禅教世俗化所演变的一些迷信做法;道教养生的理念发展出的炼丹术;孔教对封建制度的维护;摩门教的一夫多妻制;还有许多其他宗教和邪教的行径,都说明了宗教成为层次化利益组织集团和被曲解的荒谬教条的危害性。</p>
<p>心智的体验是自我的独特体验,很难向别人表达得很准确,很清楚。同样别人的体验也不一定都能让你明白和理解。心智活动对人的内部、外部影响也很难从外部做出客观的判断。这是为什么研究心智的心理学一直没有取得像其他<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www.shenmeshi.com/Science/Index.html"></p>
<p align="center"><b></a></b></p> 科学</a>那样的长足进展。这是为什么佛祖释迦牟尼在选择继承人时只是无声的举着一朵莲花,查看众弟子的反应。一旦用语言来表达心智的感受,就已失去了原来的滋味;再通过别人心智的解释,就已经走样了许多。这是为什么宗教越传越偏,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本意。
<p></p>
<p>心智成长是自我发现、自我心灵完善、自我精神超越的旅程。宗教理论像哲学、历史、心理学、神经脑医学、现代物理学或其他科学一样可以成为我们心智成长过程中所应吸收的营养,但盲目的宗教信仰不是心智成长的明智选择。心智成长是自我的心理实验和心理研究,一切外部的理论和原则只能作为实验的参考和比较。</p>
<p><strong>智力和智慧</strong></p>
<p>心智中的智代表智力(intelligence)和智慧(wisdom)。智力不等于智慧。一个智力很高的人不一定拥有智慧,拥有智慧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智商。智力是我们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而智慧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洞察力和鉴别力,即知道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持续的、有意义的能力。</p>
<p>心智成长不但要开发我们的智力,更重要的是增强我们的智慧,在生命的旅途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抉择,实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p>
<p>就如智力很难准确科学地测量,智慧也不是绝对的真理。没有绝对的智慧,只有绝对的体验。我的智慧给了你不一定管用,你的智慧我拿来也不一定有效。自我体验,是心智成长的唯一试金石。</p>
<p>何谓心智:从字意上讲:“心”是心脏,即是构成人体生理的一个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血液畅通加压。(相似“水泵”);另一层为“内心”即“里面的”,“内在的”含义。“智”则是“智力”,“智能”之意。</p>
<p>通过研究,我们把心智作出这样一种定义,即是指人们对已知事物的沉淀和储存,通过生物反应而实现动因的一种能力总和。它涵盖了“哲学”对已知事物的积累和储存,结合了“生物学”的大脑信息处理,即“生物反应”,运用了为实现某种欲需(动因)而从事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为实现动因结果而必须产生的智能力和“潜能”力。</p>
<p>简而言之:心智是人们的心灵与智能的表现。心智是人的心灵通过意识散发出的智慧。</p>
<p><strong>什么是心智模式</strong></p>
<p>心智模式的观念由来已久,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克雷克在1940年创造出来的。这个名词从此就被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企业经理人惯用的名词。在认知科学中,这个名词一方面是指人们的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而这种短暂的心智模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后,会逐渐影响长期根深蒂固的信念。</p>
<p>彼得?圣吉对心智模式是这样分析的:“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假如没有认知上的心灵地图,人类无法探究这个复杂的世界,而所有这些心灵地图在本质上都有其缺陷”。</p>
<p>所谓“心智模式”、“心灵地图”这些令我们陌生的词语,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方法、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是一种隐含很深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鱼离不开水,但感觉不到水。人的思维活动、思想观念经常是习而不察,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但它却无时不在,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你对他人、对周围事物、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p> 智”。同样的人和事,用不同的心智模式去观察和对待,结果常常会大相径庭。
<p></p>
<p>在五项修炼中,改善心智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但却十分艰难的修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对一个思想观念、行为习惯都比较定型的成年人来讲,改变旧习惯尤其是改变心态绝非易事。改善心智模式的任务,就是“找到改造玻璃镜片的方式,创造出更适合我们的新心智模式”(彼得?圣吉语)。</p< p></p> 很好,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