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人生目标 马斯洛PK丰子恺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FONT-SIZE: 14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trong>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strong></span></p><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FONT-SIZE: 14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span></p>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FONT-SIZE: 14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pan> <br/></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FONT-SIZE: 14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pan> </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FONT-SIZE: 14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FONT-SIZE: 14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trong>丰子恺的三层楼说</strong></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FONT-SIZE: 14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span lang="EN-US">(</span>或无力<span lang="EN-US">)</span>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span lang="EN-US">(</span>或有力<span lang="EN-US">)</span>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span></p>
<p 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black; FONT-SIZE: 14pt;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span> </p>
<p align="center"> </p>
<p align="left"><font color="#000080" size="5"><strong>结构相似的层级理论<br/></strong></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7 22:42:29编辑过] <p>马斯洛</p>
<p></p>
<p><br/>丰子恺</p>
<p><br/></p>
<p> </p>
<p><strong><font color="#000080" size="5">连笑容都有几分相似。</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000080" size="5">洞察世事,返璞归真。</font></strong></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7 23:05:42编辑过]
<p><b>马斯洛——走在心理学的大路上</b><b></b></p><br/>
<p><b>孤独的童年</b><b></b></p>
<p>马斯洛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从前苏联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他是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父亲酗酒,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苛刻,母亲极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残酷暴躁,马斯洛小时曾带两只小猫回家,被母亲当面活活打死。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从未得到过母亲的关爱。母亲去世时,他拒绝参加葬礼,可见其母子关系之恶劣。他童年时体验了许多的孤独和痛苦。不仅如此,作为犹太人,他们住在一个非犹太人的街区,上学后又是学校少有的几个犹太人之一,这一切使马斯洛成为一个害羞、敏感并且神经质的孩子。</p><br/>
<p><b>爱上心理学</b><b></b></p>
<p>上学后的马斯洛由于天赋极高,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1926 年进入纽约市立学院专修法律。但仅仅两个星期,他就断定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法律上,感觉自己不适合当律师而广泛地另选择各种喜欢的学科。1928 年,马斯洛不顾父母的反对和他的表妹,也是高中同学贝莎(Bertha Goodman)结婚,那时马斯洛 20 岁,贝莎 19 岁。婚后,马斯洛和贝莎迁往威斯康星州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也是他真正进入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时,马斯洛发现了行为主义并为之欣喜若狂,不久即师从当时行为主义代表之一 C.赫尔研究动物学习行为。然而,随着他日益增多地研读格式塔心理学和 S.弗洛伊德心理学,马斯洛对行为主义的热情渐渐减退。当年轻的马斯洛夫妇有了自己的家庭后,马斯洛又有了个重要的发现。他写道:“我们的第一个婴孩改变了我的心理学生涯,他使我从前为之如痴如醉的行为主义显得十分愚蠢,我对这种学说再也无法忍受。它不是能成立的。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的身上有无限的潜在能力。如果适当地运用它们,人的生活就会变得象幻想中的天堂一样美好。”</p><br/>
<p><b>学者之路:从行为主义到人本主义</b><b></b></p>
<p>马斯洛于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次年获得心理学硕士学位,1934 年获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35 年,马斯洛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桑代克学习心理研究工作的助理。由此可见马斯洛虽反对行为主义,但受的却是行为主义教育。直到 1937 年到纽约市布鲁克林学院担任心理学副教授时,他在思想上才放弃行为主义,改而走向人本主义。</p>
<p>1951 年马斯洛应马萨诸塞州新成立的布兰代斯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系主任和心理学教授,1954 年他首次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概念,惟以当时行为主义思想正盛,而未受重视,连他的文章都无法在心理学刊物上发表。直到 1961 年结合志同道合者创办《人本主义心理学期刊》,第二年正式成立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后成为美国心理学会第 32 分会。至此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才获得一席之地,也因此使他在 1967 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9 年退休后赴加州,成为加利福尼亚劳格林(Laughlin)慈善基金会第一任常驻评议员。1970 年 8 月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并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举行首届国际人本主义心理学会议。1971 年美国心理学会通过设置人本主义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这两件事标志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获得美国及国际心理学界的正式承认。遗憾的是,马斯洛本人未能亲眼看到他多年为此事尽瘁所获致的成果。</p> <p> </p>
<p><b><font size="5">马氏需求层次论</font></b></p>
<p><b></b> </p>
<p>众所周知的是马斯洛提出了的五种需求的理论,不过,既然是作为人本主义的动机学理论,这几种需求数量与内容均是可以商榷的,他老人家就曾亲自将5种改成了7种。</p>
<p>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的5个层次,到了1970 年新版书中,就赫然变成了7种:</p>
<p>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求; </p>
<p>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指希求受到保护与免于遭受威胁从而获得安全的需求; </p>
<p>3.隶属与爱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指被人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等的需求; </p>
<p>4.自尊需求(self - esteem needs),指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求; </p>
<p>5.知的需求(need to know),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p>
<p>6美的需求(aesthetic needs),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p>
<p>7.自我实现需求(self - actualization needs),指在精神上臻于真善美合一人生境界的需求,亦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p>
<p><br/> </p>
<p><b>这7</b><b>种又可分为两大层次:</b></p>
<p><b>较低的前四层称为基本需求(</b><b>basic needs</b><b>),有一共同性质,为均系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些欠缺而产生,故而又称匮乏性需求(</b><b>deficiency needs</b><b>)。较高的后三层称为成长需求(</b><b>growth needs</b><b>)。</b><b></b></p>
<p><b> </b></p>
<p><b>从这个意义上看,比较像丰子恺大师三层楼理论的前两层楼了吧?</b></p> 学习了,谢谢 <br/>
<p><b>谢谢楼上的关注。下面继续。</b></p>
<p><strong>--------------------------------------------------</strong></p>
<p><b></b> </p>
<p><b>丰子恺——坎坷艺术人生路</b></p><br/>
<p><b>三千宠爱的幸福童年</b></p>
<p>与马斯洛相比,丰子恺的童年可真是泡在了蜜糖罐里。</p>
<p>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因为父亲也只有一个妹妹,他便是丰家烟火得继的希望,备受珍惜。父亲为他取乳名为"慈玉",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p>
<p><br/> </p>
<p>其父丰璜(字斛泉),长于诗文,并曾于乡试时中举人之衔。出身书香门第的丰子恺九岁入私塾,好誊摹人像。曾经有一次,其临摹的人像被先生看到,以为是他自己画的,遂命其画孔子像。丰子恺急无所出,竟以九宫格制之。先生以为奇才,挂与学堂。这下可好,同学乡邻皆慕名前来索画。小小丰子恺,九宫格不够用啦,终于被“逼上梁山”,“不得不”自己开始学画。不久即小有名气,在当地可是远近闻名。(呵呵,可见大师也是逼出来的。)</p>
<p><br/></p>
<p>丰子恺十二岁入石门湾西溪小学,十六岁时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遇到了对其一生影响深远的李叔同先生。当时的李叔同先生,正全心致力于艺术的普及。良师嘉徒,恰遇于正确的时机,应该说是彼此的幸运吧。</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1 21:46:25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