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man 发表于 2009-11-16 20:32:11

[转帖]文化溯源(李明阅读思考笔记)

<h1 id="subject_tpc">
<p><font face="Verdana">“文化”词义溯源<br/>李明阅读思考笔记 20091105<br/>李明,北京明道智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br/>==========================</font></p>
<p><font face="Verdana">文化,这是一个当代社会的高频词汇。 然而,关于什么是文化,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font></p>
<p><font face="Verdana">大众的文化观 </font></p>
<p><font face="Verdana">农村不识字的农民,他们觉得“识字”,能看懂书上写的什么,就是“有文化”;认得些字的农民,会觉得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有文化”,会写“对联”、“春联”的人是“文化人”。有的人在众人眼中被人为是“各色”、“各路”,农民只是会说“他跟我们不是一路人”、“不合群”;在企业中,人们就会说“这个人与我们的文化不相容”、“他缺乏团队精神”。中国的书法、绘画、陶瓷,英国的话剧,法国的歌剧,希腊的雕像,奥地利的音乐,少数民族的舞蹈,等等,我们都会说这些是“文化”。当我们说西方人和东方人的差异时,我们强调的不是肤色、身高、脸型,甚至不是语言(文字),而是行为方式或意识观念,当代人流行使用“价值观”这个词,实际上我们在指“文化”上的不同。 </font></p>
<p><font face="Verdana">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 </font></p>
<p><font face="Verdana">中文里的“文”与“化” </font></p>
<p><font face="Verdana">在传统的中文词汇里面面,并没有现代“文化”的概念。詹石窗教授在《道教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9-10)提到文化由来时,对中国的“文化”词义进行了考证。最初的“文”与“化”是各自单独使用的,“文”有“文”的意义,“化”有“化”的意义。从有关辞书的述征上看,“文”有20多种含义。《说文解字》谓:“文,错画也。象交文。”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说:“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形,胸前之丿、乂......即刻画之文饰也......文训错画,引申之义也。”《古今韵会举要.文韵》称:“文,理也。如木有文亦曰理。”总结这些古人的解释来看,“文”即是一种形象标记,又是一种条例规则。“化’字,《殷周文字释丛》谓,“化像人一正一倒之形”,这符合母产子的情况。《吕氏春秋.过理》云:“(纣)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高诱注:“化,育也。”清代黄生《义府下.化》在对此进行解释时说:“化字甚新,盖指腹中未成形之胚胎也。”在词义上,“生”与“育”可以互释,“生”就是“育”,而“育”也具有生养之义。 <br/>于是,“化”便是“生”的一种标志,故有“化生”一词行世。詹石窗进一步解释说,由于“化”与“文”存在着某种相互沟通之处,古人渐渐地就把它们联系起来使用。《周易.贲卦.彖传》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由此可知,所谓“文化”即由“人文以化成”缩略而来。(詹石窗,2003,P10) <br/>但我个人认为用这种解释来理解现代“文化”的概念,难免有些牵强。我们今天国家推动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企业推动的企业文化建设,这里面使用的“文化”其实是来自近代西方的概念。 </font></p>
<p><font face="Verdana">西文里的“文化(Culture)” </font></p>
<p><font face="Verdana">在西方,人类学家在19世纪末首先提出了现代的“文化”(culture)概念。第一次十分明确和全面的文化定义是爱德华.伯内特.泰勒的定义。泰勒在1871年撰文,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自泰勒以来,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以至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北美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能从文献中搜集到一百来个文化定义。(《文化人类学》,[美] 威廉.A.哈维兰 著,瞿铁鹏、张钰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36) </font></p>
<p><font face="Verdana">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通过追溯“文化”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对“文化”这个词的用法进行了梳理。除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特的意义上被使用,分别是:1,艺术及艺术活动;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文化研究导论》,[英] 阿雷恩.鲍尔德温等 著,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P4) <br/>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 在日常谈话中,文化被认为是由“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的作品与实践”组成的,由此,文化是一个描述“音乐、文学、绘画和雕塑、戏剧、电影”的词语(威廉斯,1983)。在这一意义上,文化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消遣。 <br/>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 在人文科学中,“文化”这一词语已获得了广泛的传播,用来指“使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显得与种不同”的符号(symbols)的创造与使用,无论这种生活方式的是属于“一个民族的,一个时期的,一个群体的,或者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通常认为,只有人类有能力创造并传递文化,而我们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能创造和使用符号。人类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这是我们文化生存的基石。 <br/>作为过程和发展的文化: 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家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由此而有农业的含义);稍晚一些,同样的意义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文化”一词的这一维度,引起了人们对其后来用法的关注,即描述个体能力的发展,而且它已经被延伸到包含这样一种观念:培育(cultivation)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font></p>
<p><font face="Verdana">现在的文化定义倾向于更明确地区分现实的行为和构成行为原因的抽象的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换一种说法,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文化人类学》,[美] 威廉.A.哈维兰 著,瞿铁鹏、张钰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P36) </font></p>
<p><font face="Verdana">文化的形成与共享 </font></p>
<p><font face="Verdana">无论我们怎么样去定义文化,无论我们怎样去描述文化,普通人眼中的文化和学者论著中的文化其实是一回事,只是我们普通人只是就文化现象来说“文化”,而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则试图从学术上、“科学”上解读“文化”。 <br/>关于“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这一观点,理论和实践中已为广泛接受。那么,这些“行为准则”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一定需要这些“行为准则”,为什么在特定环境的特定社会组织中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呢? <br/>历史学家许倬云在说:“作为有文化的动物,人类跟别的动物不同的地方,是我们会把人群组织在一起,有意识地去做特定的工作。这跟大马猴不一样,大马猴也是成群结队的,但它们不是有意识地结合成群。”(《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许倬云著,P21) “如果我们眼睛一闭就可以随手抓只兔子,就不必和别人合作;或是我们摘水果就可以维持生活,并不需要和别人合作。...人有自己的智慧,用意识来结合人群,用群体的力量来克服环境的困扰。”(同上,P23、P21)然而,有些其他种类的动物,例如蚂蚁和蜜蜂,它们本能的合作,其合作方式也明显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组织,但是它们这种群体合作只能适应稳定的、有限的环境,并且不会像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一样得到积累和传承,这种本能行为不是文化。 <br/>人组成群体先是与自然斗争,然后是群体内部和群体间的合作与斗争,为了应付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变化,为了使群体内部形成足够的力量克服环境的困扰,为了在群体间争夺资源的过程中保持不败,群体内部需要一个共同的规则、规矩。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规则,个人的行为能为组织内其他成员所理解和接受,组织内所有人分享一种共同的文化,通过对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手势、共同的符号和共同的行为的理解,人们能预见到组织内其他人在特定环境、特定场合下最倾向于如何反映、如何行为,以及如何据此作出回应、反应。 <br/>组织成员间可预测的行为和反应,构成了合作的基础。 <br/></font></p></h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16 20:34:57编辑过]

canyoo 发表于 2009-11-18 13:13:30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文化溯源(李明阅读思考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