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onsh 发表于 2009-9-13 16:30:50

[转帖]“贫二代”的心结谁来解

“贫二代”与“拼爹游戏”,近日媒体两大热词。前者对应“富二代”,后者则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比拼父辈的财富和人脉资源。 <br/>
<p>  这两个词,固然带有“自我圈定”的色彩:假若时空上溯几十年乃至更早,如今中国的富人群体、精英群体,其祖辈有几个不是农民?但这两个词引起热议,令许多人“心有戚戚焉”,恐怕也确实道出了一种担忧,一个“心结”:随着贫富差距的增大,底层百姓向上流动的机会是不是会日益减少?</p>
<p>  无需讳言,困惑“贫二代”的心结,与社会现状有关。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相比30年前几乎人人站在贫富的同一起跑线,现在却逐渐形成了境遇不同的阶层。因此,即便在同等的规则之下,如今的“贫二代”改变命运之路,也可能相对更加艰难。</p>
<p>  如何解开“贫二代”的心结,让他们自信地面对未来?有人出主意说,“靠自己!”没爹可拼,可以拼才能,拼勤奋,自强不息,笨鸟先飞,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还有人认为,只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用人单位自然重视真本事甚于关系人情,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但却低估了市场的逐利本性。退一步说,即使“机会均等”,“富二代”继承的恐怕不仅是财富,而“贫二代”也积累了贫穷带来的其它弱势。</p>
<p>  说到底,“贫二代”遭遇的困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如何兼顾的问题。长久以来,这都是个难题。一方面,如果社会完全遵循优胜劣汰法则的市场竞争,能创造财富,但无法消除贫困,甚至伴随着不断积累的财富,某些不公平也在不断加深。但要是摒弃市场、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均贫富”,资源平分、收入均等,“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则同样被历史证明会造成灾难性的结果。</p>
<p>  谁的孩子进入最好的学校?谁的父母得到最好的赡养?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200多年前就意识到市场经济的伦理难题,他指出的出路是:“只要人们因为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互相帮助,那么这个社会将会繁荣兴旺并充满快乐。如果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伸出友爱之手,那么社会就会变成一个美好和谐的公共中心。”这种观念听起来很乌托邦,但现在,却日益成为不同派别经济学家的共识:如果追求利益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那么,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能弥合竞争带来的不公平的,也许唯有人的良知与理性。经济运行不仅要靠“看不见的手”———价值规律调节,也必须受公共机构的监管,并以社会行为的道德和伦理规则为约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一个文明有序的环境下追求个人利益。</p>
<p>  作为一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在为“共同富裕”这个前无古人的艰巨任务而努力。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政策,为贫穷群体实施减免税费、扩大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等,都是在公共政策上弥补“看不见的手”之失灵,为社会成员的长远福利着想。但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是不是各个社会群体乃至个人就可以置身事外?起码,我们也应保持足够的良知、抑制谋求私利的动机、并为公益作出一点贡献。正如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907年所说,“没有人能够高枕无忧心安理得,除非他能够贡献自己的一部分时间和所得,来保证其他人也能够得到合理的收入并因而享有过上高尚生活的机会。”</p>
<p>  过度两极分化的危害不言而喻。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贫二代”解开心结,好好想想能为他们做些什么。</p>
<p>&nbsp;</p>
<p>转自2009年9月5日 《解放日报》<font color="#666666">尤莼洁 &nbsp;&nbsp; 2009-09-05 </font><font color="#0140a9">&nbsp;&nbsp;&nbsp;&nbsp;<strong> 02版:要闻 </strong></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贫二代”的心结谁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