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哥儿文摘·华盖集·补白】迅毛同道:论持久战
<DIV>原文载于西西河论坛作者陈郢客。一年多以前的旧文,重读之,感慨万千。</DIV><DIV>先上迅透社文摘。迅哥儿是中国几十年来最伟大的预言家之一或者说算命先生之一。80多年后的人们,还在上演人家预料过的剧目,这就叫牛掰哄哄。『预言』出自1925年。 <BR> 三 <BR><BR> 离五卅事件的发生已有四十天,北京的情形就像五月二十九日一样。聪明的批 <BR>评家大概快要提出照例的“五分钟热度”〔25〕说来了罢,虽然也有过例外:曾将 <BR>汤尔和〔26〕先生的大门“打得擂鼓一般,足有十五分钟之久”。(见六月二十三 <BR>日《晨报》)有些学生们也常常引这“五分热”说自诫,仿佛早经觉到了似的。 <BR> 但是,中国的老先生们——连二十岁上下的老先生们都算在内——不知怎的总 <BR>有一种矛盾的意见,就是将女人孩子看得太低,同时又看得太高。妇孺是上不了场 <BR>面的;然而一面又拜才女,捧神童,甚至于还想借此结识一个阔亲家,使自己也连 <BR>类飞黄腾达。什么木兰从军,缇萦救父〔27〕,更其津津乐道,以显示自己倒是一 <BR>个死不挣气的瘟虫。对于学生也是一样,既要他们“莫谈国事”,又要他们独退番 <BR>兵,退不了,就冷笑他们无用。 <BR> 倘在教育普及的国度里,国民十之九是学生;但在中国,自然还是一个特别种 <BR>类。虽是特别种类,却究竟是“束发小生”〔28〕,所以当然不会有三头六臂的大 <BR>神力。他们所能做的,也无非是演讲,游行,宣传之类,正如火花一样,在民众的 <BR>心头点火,引起他们的光焰来,使国势有一点转机。倘若民众并没有可燃性,则火 <BR>花只能将自身烧完,正如在马路上焚纸人轿马,暂时引得几个人闲看,而终于毫不 <BR>相干,那热闹至多也不过如“打门”之久。谁也不动,难道“小生”们真能自己来 <BR>打枪铸炮,造兵舰,糊飞机,活擒番将,平定番邦么?所以这“五分热”是地方病, <BR>不是学生病。这已不是学生的耻辱,而是全国民的耻辱了;倘在别的有活力,有生 <BR>气的国度里,现象该不至于如此的。外人不足责,而本国的别的灰冷的民众,有权 <BR>者,袖手旁观者,也都于事后来嘲笑,实在是无耻而且昏庸! <BR> 但是,别有所图的聪明人又作别论,便是真诚的学生们,我以为自身却有一个 <BR>颇大的错误,就是正如旁观者所希望或冷笑的一样:开首太自以为有非常的神力, <BR>有如意的成功。幻想飞得太高,堕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力气用得太 <BR>骤,歇下来的时候,身体就难于动弹了。为一般计,或者不如知道自己所有的不过 <BR>是“人力”,倒较为切实可靠罢。 <BR> 现在,从读书以至“寻异性朋友讲情话”,似乎都为有些有志者所诟病了。但 <BR>我想,责人太严,也正是“五分热”的一个病源。譬如自己要择定一种口号——例 <BR>如不买英日货——来履行,与其不饮不食的履行七日或痛哭流涕的履行一月,倒不 <BR>如也看书也履行至五年,或者也看戏也履行至十年,或者也寻异性朋友也履行至五 <BR>十年,或者也讲情话也履行至一百年。记得韩非子曾经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 <BR>“不耻最后”〔29〕。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 <BR>他所向的目标。 <BR> 七月八日。 <BR><BR>—————————————————————————————————— <BR>不妨多说几句话: <BR>1.家乐福有没有证据,不该是我们找我们体贴,而该是家乐福自己找足够的证据辩护我们再考虑罢手不罢手的。就冲“记者无疆界”的partner这条,我们绝非贸然行事,有理有据。 <BR><BR>2.政治上非关道德,不过实力+礼节(来而不往非礼也)而已;神仙驴兄说得好,就得挑柿子里个大又比较软的来捏。法国就是这个软柿子,家乐福又利于操作,why not? <BR><BR>3.“民主”斗士们天天号召大家跟政府斗“民主”,其实“民主”社会极重要的思想共识就是道德和政治分开,政治里的“道德”不过是谁聪明或谁强悍抢了制高点而已,实力运气使然,可不关乎人品道义。人家美国入侵伊拉克不过借拉登师出有名(这名义可远没我们抵制家乐福有理靠谱),美国人民不过私下表示同情一下,你看人家配合得多好;今日中国政府不宜出面,中国民众自发自觉,本来也配合得挺好,为啥总有善良筒子们着急我们的道理名目呢?就和平非暴力抵制来说,早已师出有名;就打砸抢来说,当然缺乏理据——不是有中国法律等着嘛。啥也不说,抵制一年,有20%的人能做到,家乐福心里就要吐血的;如果能有民族超市抢占它的份额,我们更乐见其成。真倒闭几家店,大快人心。至于员工,不差的人不愁出路;都在这行混,这家不行了换那家而已。民族企业倒闭的时候也没见某些人出来呐喊一声,一副“学艺不精恨不得别人”的样子,为啥对家乐福这么同情心大作呢? <BR><BR>我们必须想一想,汉唐的时候我们是否有这样的同情心;若没有,这同情心恐怕也是清末一系列条约之后结下的果子。我不相信,这同情心是自古就有的东西,“以德报怨”也是很久很久之后才流传出来的一句篡改过的话,其实孔夫子原话是——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只有老子讲过一句类似“以德抱怨”的话,“大小,多少,抱怨,以德。”这是讲“内圣”修炼,跟新约里的耶稣说相似的话,可不适用于日常人际关系,更不适用于国家间的斗而不破。老子后来未成我们文明的主流,主要是神功太难修炼,真修炼好了那真是大刻若淡或大淡若刻(若以岳不群为一段,那么大刻若淡便是九段),神龙见首不见尾,谁都摸不着底细;还是孔子平易切用,人人都可操练;谁普及得好,人民就挺谁,几千年来一直是这样的。咱们都是普通人,还是按孔老师说的办吧。 <BR><BR>4.至于五一家乐福,自己不去购买,别人真去购买了也别跟人家过不去,——固然家乐福等着拍中国人的丑态呢。去买的筒子们躲着点镜头好不,便宜也不是那么好沾的,上镜了那肯定就得不偿失了。就算家乐福高兴一时,谁吐血谁心里知道,我不信了,20%的筒子们不声不响抵制一年,看他最后还笑得出来不?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BR><BR>5.现在是沉默地“持久战”的时候了。大家互相鼓励着,这才是日常修习呢;一年之后,恐怕人生定力也会有所提高,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加薪有利于长进有利于健康……我们不戳别人的脊梁骨儿,先自己不动声色脊梁一把再说。当今社会,境界定力大有助于赚钱及前途的。其乐不穷,彼此共勉吧。 <BR>『补』汉唐时代我们果然没有这样的同情心 <BR>A 汉 <BR>汉元帝时代,就是将昭君送去和亲的时代,固然有“和亲”的温柔敦厚,可也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威武豪迈。 <BR>有一个叫陈汤的草根,好读书,有才能,为了做官父亲死了也不回家奔丧,犯了“不孝”大忌;此人志向便在边塞,以“西域副校尉”的身份随行于西域都护甘延寿。 <BR>陈汤对甘延寿说:“夷狄之人畏服强者是他们的天性。西域本来就是匈奴的地盘,郅支单于又威名远闻,不时侵陵乌孙、大宛等国,又常常为康居国出主意四出劫掠,假设他哪天灭掉乌孙和大宛,挟众四处扩张,数年之间那些向汉朝进贡的城郭国家肯定都会被他灭掉。而且郅支单于为人剽悍凶猛,喜好征伐,屡战屡胜,长久姑息,以后必为西域大患。郅支单于虽然所在绝远,但匈奴传统上没有坚城劲弩的守备,如果我们调发屯田兵士,加上乌孙国士兵,出其不意直攻其城,他跑也没地方去,守城也不足自保,千载之功,一朝可成。”甘延寿觉得陈汤话很有道理,想上奏朝廷请求发兵。陈汤说,“朝廷那些公卿大夫议事,都是空讲道理侃侃而谈,肯定不会依从我们的计谋。” 甘延寿坚持要上奏。正巧那些日子这位西域都护久病不愈不能听事,陈汤自己就假借朝廷名义征发西域各城郭国兵以及屯田的汉军。直到城外大军调动纷纷,甘延寿才惊觉,想出外制止。陈汤大怒,接剑怒叱甘延寿:“大队人马已经集结,你敢阻挡众军吗?”甘延寿只好依从。最终快攻得手,斩单于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多级,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的匈奴有一千多人。 <BR>甘延寿、陈汤给汉元帝上的疏奏千古流传: <BR>“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BR>——老实说,这疏奏的道理和美国打伊拉克的道理是一样的。他们不接受先进文明教化,不听我们的话;国内压迫人民,罪恶滔天,只好我来替天行道了! <BR>B 唐 <BR>跟汉代陈汤一样,李靖干的也是未受君命擅自出兵的活儿。 <BR>先是孤军深入,打了一个胜仗,以三千骑兵攻取定襄。颉利可汗逃到铁山,向李世民求和。李世民亦恐骑兵有失,后继不力,派出了鸿胪卿唐俭,答应求和。这是见好就收的意思。 <BR>唐俭刚过唐军之地,李靖对部下说的却是再打一仗为好:“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逃至大漠以北,联合回纥、薛延陀等族众,再想消灭他们就难了。今皇上诏使至其处,颉利必会宽心,不再防备。若选精兵一万,带二十天的口粮,迅速袭击之,颉利可不战而擒。” <BR>使者都经过了,一些将领自然有些疑虑;李靖的主张却和今日温州人的做法一样, <BR>虽然派使者了,可国家并未下诏禁止行兵啊!(温州人和一些地方的区别即在于:后者的脑筋是国家让做了再做;温州人的底线却是国家不让做了再不做!) <BR>颉利可汗因缺乏准备,此战孤身逃跑,几日后被俘。突厥部众十五万人、牲畜数十万头,皆为唐军所获。自阴山至大漠的广大地域,遂划入唐朝的版图。 <BR><BR>李世民当然更高兴这样的结果,哪儿会怪罪李靖不听君命呢,“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BR>就连被儿子逼宫上位的太上皇李渊,亦高兴不已,“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 <BR><BR>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上位的?为啥我们歌颂他敬仰他而不计较他的合法性呢?李渊为啥亦为之高兴呢? <BR>从来,文明必有铁和血的另一面。若无这一面,难免徒成遗存化石。 <BR>李渊是李家天下的高祖,追溯却是很久很久,报了刘家高祖的一箭之仇! <BR>何为一脉相承,此即一脉相承! <BR><BR></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