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
<p>《流浪者之歌 Sarasate: Zigeunerweisen op.》又名《吉普赛之歌》。听这首曲子情绪难免大起大落。它有一个躁动不安的开头,有一个如泣如诉的中间,还有一个狂放自负的结尾。它如此成功,几乎所有大师都不掩饰对它的偏爱,“吉普赛百人乐团”也经常演奏它,我国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还用二胡演奏过它。<br/><br/> 《吉普赛之歌》,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一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本曲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是作者亲自编配的。<br/> </p><p>同样一首曲子,最出名的演奏有三个版本,穆特、弗雷德里曼和海飞兹演奏的三个版本,穆特的曲风诠释的是悲伤、悲凉、悲戚,而弗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悲怆。很不一样,穆特的手下多了一些宫廷贵妇的哀怨,少了一些吉普赛人流浪不去的精神,而海飞兹也无疑是个伟大的演奏家,但对于这首曲子而言,他太注意技巧上的严谨,使得演奏的产品染上了一丝匠气,少了最重要的虔诚。比较认为只有弗雷德里曼的演奏才是最完美的演奏手到(技巧无话可说),心到(虔诚)。海飞兹过于注重技巧则手到心不到,穆特那双女人的手掩盖不了上帝赐予他的脂粉气。 </p>
<p> 如果再配上一套好的音箱设备以及一份安静平和的心情,可以从灵魂上给予你全新的洗涤,从中深深感受那份悲壮和震撼。</p>
<p> </p>
<p> </p>
<p><a href="http://bbs.21manager.com/GroupIndex-51-1.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red"><b></b></font></a> </p>
<p> </p>
<p>该贴来自群组:<a href="http://bbs.21manager.com/GroupIndex-51-1.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red"><b>音乐世界</b></font></a></p>http://vfile.home.news.cn/music/public/vd06/200908/03/67/MUfs062009080322362352679dd8.mp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23 22:42:32编辑过]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a0522d" size="4"><流浪<wbr>者之歌》版本比较/兼<wbr>谈小提琴技巧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a0522d" size="4"> 在西方古典小提琴<wbr>作品中,《流浪者之歌<wbr>》是非常经典的一部,<wbr>可能也是我国的小提琴<wbr>爱好者最熟悉的一部了<wbr>,几乎所有的二十世纪<wbr>的演奏家都把它当作演<wbr>出舞台上的保留曲目,<wbr>录音版本更是数不胜数<wbr>,谁的最棒?下面,我<wbr>就斗胆谈谈几个人的演<wbr>奏,同时透过这部作品<wbr>窥视一下小提琴最基本<wbr>的东西——技巧。</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sienna" size="4"> 先说帕尔曼的版本<wbr>,几个版本中他的演奏<wbr>速度最慢,是技巧差的<wbr>原因吗?显然不是,听<wbr>听他拉的《二十四首随<wbr>想》就该知道了。《吉<wbr>普赛之歌》本身就是一<wbr>部“悲喜交加”的作品<wbr>,而帕尔曼较之常人更<wbr>为坎坷的经历使他必然<wbr>的选择了凄婉、趋缓的<wbr>处理方式,听上几遍你<wbr>会忽略了速度型技巧的<wbr>存在,甚至落下泪来,<wbr>难怪有人说帕尔曼是二<wbr>十世纪后半叶小提琴演<wbr>奏“犹太帮”的旗手,<wbr>但难说这不是萨拉萨蒂<wbr>内心的真实表现。</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a0522d" size="4"> </font><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a0522d" size="4">再说格鲁米欧,四个版<wbr>本中他的演奏歌唱性最<wbr>强,你若听得太投入有<wbr>时会误以为是“人声”<wbr>,这是典型的法比学派<wbr>的(左手)揉弦、换把<wbr>和(右手)颤弓方法,<wbr>尤其是第一乐章,格鲁<wbr>米欧几乎是每音必用揉<wbr>指,使人听来感觉格外<wbr>甜美,与其说是“拉”<wbr>不如说是“唱”,虽然<wbr>我并不认为作曲家的原<wbr>意是这样的,但绝不能<wbr>说这是他的缺点,更不<wbr>能否认格鲁米欧不同寻<wbr>常的特色,也许他已经<wbr>习惯了这种处理的方法<wbr>,要不然怎么能叫“法<wbr>比学派”呢?我感觉不<wbr>足之处是在伴奏上,这<wbr>个版本是钢琴伴奏,阿<wbr>杜齐的演奏不足以烘托<wbr>作品应有的氛围,背景<wbr>不足以使人震撼,是不<wbr>是格鲁米欧要得就是“<wbr>小桥流水”的效果?</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a0522d" size="4"> 接下来谈谈穆特,<wbr>女人就是女人,演奏中<wbr>明显地透出女性情感细<wbr>腻的特点,特别是第一<wbr>、二乐章,有几个细节<wbr>甚至可以听出沙哑的琴<wbr>音,他自己绝对是百分<wbr>之一百二十的投入;但<wbr>到了最后一个乐章,它<wbr>的劣势就显现出来了,<wbr>倒不是速度上的问题,<wbr>相反她拉得还算快的,<wbr>但她却牺牲了最重要的<wbr>一点“清晰”,模糊粗<wbr>糙随处可见,甚至有个<wbr>别音被吃掉,这一定是<wbr>技巧上的问题,说他是<wbr>“德奥学派的最佳继承<wbr>人”,我不能苟同,不<wbr>信听听施奈德汉……不<wbr>过,这个版本为许多人<wbr>所喜爱,恐怕关键一点<wbr>是“4D”。 </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a0522d" size="4"> 再来看看“神童”<wbr>的表现,拉宾“神”就<wbr>神在技巧上,听过了数<wbr>十遍他的演奏我仍难以<wbr>想象十二岁的孩子会有<wbr>这等水平。但他演绎的<wbr>《吉普赛之歌》却不能<wbr>用经典来形容(特指专<wbr>辑《少年拉宾》中的演<wbr>奏),首先必须承认它<wbr>的速度和跳弓是高水准<wbr>的,但它的缺陷在于演<wbr>奏中想象力不足,有些<wbr>说教气,象是按老师教<wbr>的纹丝没动的复制了下<wbr>来,也许求学中的孩子<wbr>毕竟是孩子,能有这样<wbr>的技巧已经无法让人再<wbr>苛求更多了……不管怎<wbr>么说,我喜欢这个版本<wbr>中的稚气。</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a0522d" size="4"> 最后再来说“琴皇<wbr>”,每次一谈到海菲茨<wbr>,都会有一种神圣的感<wbr>觉。孤傲、冷峻、潇洒<wbr>是他的风格,技巧上更<wbr>是无懈可击!我手中的<wbr>是下面这个版本听他的<wbr>第三乐章,感受只有两<wbr>个字“震惊”。有人说<wbr>海菲茨“丝毫没有赶的<wbr>感觉”,但不知你听到<wbr>没,乐队在拼命地赶他<wbr>呢,而且显得很吃力!<wbr>不仅速度快得惊人,关<wbr>键是运弓落弓清清楚楚<wbr>,绝无“吃音”之处,<wbr>音准更是丝毫不差。 怪不得另一位俄罗斯学<wbr>派的大师米沙·艾尔曼<wbr>在第一次听到这位同门<wbr>师弟的演奏时“热得直<wbr>出汗”,时至今日,仍<wbr>无人敢否认海菲茨就是<wbr>小提琴演奏的标准!更<wbr>为无人敢说技巧已达到<wbr>可以与他比肩的程度。</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24 12:32:59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