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人康 发表于 2003-10-18 20:37:00

[咨询散记] 也谈谈倾听

善于倾听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和修养。

下面这个小金人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看到过,不妨再温习一遍。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故事寓意深刻,道理也很简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的是少而又少,正应了那句“知易行难”的话。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会或不知道倾听的人。有时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他好象是在认真听你说,然而他一开口,说的全都是跟你刚才讲的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搞的你一下子很沮丧。

最近还遇到一个“好说”的客户联系人,说起来就刹不住车,你刚想开口,她就将音调提高几度。每次她这样虽然浪费了我不少时间,但也给我敲了足够的警钟:以后自己千万别做这样的傻事。

也有感觉比较舒服的时候。有个资深的同事,平时在沟通的过程当中,她往往会非常认真地听你说,直视你的眼睛,并时不时地记些内容下来,不打断你的话,只在必要的时候就你讲的内容非常精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每次跟她沟通,感觉如沐春风,非常舒服,也能解决很多问题。

黄卫伟教授在其《外行领导内行》的文章中有这样两段:

“其次,大多数情况下,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正确的意见不能占上风。我的这个作管理顾问的经验,再次在郭士纳的自传里得到验证。这也是企业为什么需要外行和顾问的原因。

业界公认是郭士纳实现了IBM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服务转型,目前服务收入已占IBM的半壁江山。而这个重大转型决策的思路最初来自郭士纳与丹尼·韦尔什的谈话,后者当时是IBM服务部门的负责人,该部门隶属IBM的销售部门。即便韦尔什有此真知灼见,由于位卑言轻,在IBM技术专家群中也只能是响应寥寥。这是技术企业的一种内在局限性,于是也就成为外行领导发挥作用的空间。外行领导的作用就是要善于鉴别声音微弱的正确意见,并使之成为主流。要做到这一点,不需要借助头脑风暴法搞闭门造车,只需要深入调查和广泛访谈就可获得理清乱麻的线索。”

咨询工作的确如此,往往“答案就在客户当中”。然而客户与咨询顾问操不同的“语言”,大家背景不同,客户中有的人员表达逻辑有所欠缺,思维的跳跃性很大,如何能够站再对方的角度,努力使自己处在同样的情境当中来体会他的意思,并发掘其中的精华所在,也是咨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

倾听往往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往往也体现了尊重别人的修养和虚怀若谷的心态。

说开一点,BBS里发帖跟帖,也是一种说和听。只有互相认真听,“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这样的讨论会有意思的多。所以可以看到,很多人跟帖的时候非常慎重,谈自己观点的时候也是紧扣主题。不知所云的跟帖,往往是因为没有认真看、认真“听”的原因,也往往会影响作者和其他跟帖人的心情。

逛书店的时候心血来潮买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书的最后是三篇“审查报告”,有两篇是陈寅恪先生写的,其中有几段话正好对应这个话题,所以引来,与大家共勉。

“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知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hx023 发表于 2003-10-19 12:37:00

很好的体会,做人就应该这样,少说,多听,多做,多学,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驿动的心 发表于 2003-10-24 22:25:00

有启发.

精彩 发表于 2003-10-26 09:17:00

同感:

1关于倾听,你可以尝试去回忆一下,如果,你在倾听的时候,脑海中总是在想着如何去反驳对方,那么你是听在耳朵中,你听到的只是声音罢了

真正的倾听,是在听到声音后,在内心和自己对话,他说的有道理吗?我是不是真的错了呢?

问问自己,你的心听到了吗?

2 关于答案在哪里?
他就在你员工的嘴巴里,你是否认真的倾听了
他就在你员工的心窝里,你有没有想要去听,他为什么不说出来,是不是他过去的发表,你只听在耳朵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咨询散记] 也谈谈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