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ert 发表于 2009-8-4 08:11:35

<p>法家的治国政策在历史上一直得不到重用!除非战争年代!</p>
<p>这是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p>

琴瑟潇潇 发表于 2009-8-4 10:05:26

<p>回楼上,</p>
<p>&nbsp;</p>
<p>我们国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儒家的优势</p>
<p>&nbsp;</p>
<p>历来,</p>
<p>&nbsp;</p>
<p>不愿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是最易完成的</p>
<p>&nbsp;</p>
<p>法家是要得罪人的</p>
<p>&nbsp;</p>
<p>所以发家最不易生存</p>
<p>&nbsp;</p>
<p>但法家执行彻底了,整体执行力就提高了</p>
<p>&nbsp;</p>
<p>但最后倡导者不一定能有好的归宿</p>
<p>&nbsp;</p>
<p>这是现实</p>
<p>&nbsp;</p>
<p>也造成法家政策的艰难性</p>
<p>&nbsp;</p>
<p>&nbsp;</p>

yf2961 发表于 2009-8-4 13:39:52

分析的很有见地,感谢楼主原创.

guangzhi000 发表于 2009-8-5 16:31:47

<p>恰当的时间是基础</p>
<p>&nbsp;</p>

zjt0217 发表于 2009-8-6 08:31:29

看过此书,回楼主,我觉得第9点应该在写多点,或写透点,一个领导者很大程度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而一个企业如何选择一个领导者延续自己的发展?天下之道,或朴或繁,或真或假,如何在众象之间,辨别取之,在工作中如何留下自己的足迹?在思考中

frogboy 发表于 2009-8-6 08:38:41

好东西

<p>顶一下</p>
<p>&nbsp;</p>

sureyear 发表于 2009-8-6 13:45:41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zjt0217</i>在2009-8-6 8:31:29的发言:</b><br/>看过此书,回楼主,我觉得第9点应该在写多点,或写透点,一个领导者很大程度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而一个企业如何选择一个领导者延续自己的发展?天下之道,或朴或繁,或真或假,如何在众象之间,辨别取之,在工作中如何留下自己的足迹?在思考中</div>
<p>&nbsp;
<p>第一个问题:</p>
<p>您提到的“企业如何选择一个领导者”应该是“企业所有者如何选择领导者吧”或“领导者如何选择接班人吧”。这譬如秦孝公选择商鞅,又如股东或私企业主选择职业经理人。</p>
<p><br/>
<p>选择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内求法”和“外求法”。</p>
<p>内求法是在企业内选择;外求法则是在企业外选择,各有优劣。</p>
<p>内求法的优点是被选的领导者非常熟悉企业内部情况,但缺点是被选领导者往往已经形成了固定思维,不能进行突破性的改进。所谓“守成有余,创业不足”。</p>
<p>外求法的优点是被选的领导者没有固定思维,有突破性变革的条件,但由于不熟悉企业情况,往往导致改革失败。</p>
<p><br/>
<p>这两种方法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p>
<p>内求法成功的代表人物:白起、王翦; 失败的反例:赵括。</p>
<p>外求法成功的代表人物:商鞅、吴起; 失败的反例:申不害。</p>
<p><br/>
<p>白起和王翦都是在军旅中一步一步升迁上来的,非常熟悉系统,但又用兵上面又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不墨守成规。赵括则没有经过基层的锻炼。</p>
<p>商鞅在被“大用”之前,是悉心研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走遍了秦国各地的。申不害身上没有看到他“下基层”的例子。</p>
<p><br/>
<p>这两种方法看似矛盾,其实统一,其共通之处在于:</p>
<p>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领导者有没有驾驭系统的能力。(驾驭系统必须对系统有深刻了解)</p>
<p>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领导者有没有创新的能力。</p>
<p><br/>
<p>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但不能忽略了“内求法”和“外求法”前提条件。</p>
<p>内求法的前提条件是:</p>
<p>企业内必须有一个稳健的培养接班人的制度,被选择的人必须“胆子够大”(敢创新,能消除企业变革的阻力),具备能处理非稳定状态下的能力(换句话说,能超越企业“固有流程”的能力)。我们可以借鉴中国的现有制度,找一位党的领导人的履历看一看,可以发现多数人是一步一步升迁上来的。这种方式据我了解,决不是随机的大浪淘砂,而是有意识的主动的在学校期间就开始选择和培养的。不是有贪官经常说“对不起组织上对我多年的培养”吗,呵呵。你也可以想想我们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第四代领导人是怎么脱颖而出的。(敏感话题,不多谈了)。</p>
<p>在西方“平衡记分卡”中将“学习成长”和其它三个(财务、流程、顾客)放到相等的位置,是有其深刻原因的。</p>
<p>外求法的前提条件是:</p>
<p>被选择人是不是有足够驾驭现有系统的能力,能处理好短期和长期的矛盾。否则,还没有成绩出来,就被企业内部阻力给“同化”或者干掉了。(因为外求法多半是优中选优,所以一般被选择人的经验和业务能力在此就忽略不说了)。</p>
<p><br/>
<p>第二个问题:</p>
<p>天下之道,博大精深,我不敢妄论,只就“如何辨别真相”上谈几点个人体会。</p>
<p>1. 使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之法,可以观其“大略”。(《看大秦帝国和企业变革》是基于“异中求同”),看书看贴时,可以看相反的论点,找其中共同之处,也可以</p>
<p>2. 分析问题/观点时,不要忽略其背景/立场。</p>
<p>“邹忌讽秦王纳谏”里的邹忌就是一个例子。妻子说邹忌美是因为爱,妾说其美是因为怕,客说其美是因为有所求,邹忌想了解实际情况就去和徐公面对面比比就行了(下现场调研,呵呵)。</p>
<p>这是一个立场不同,但结论相同相异的例子。这也是“同中求异”。</p>
<p>再举个背景的例子,我有次参加培训,当面请教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杨钢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戴明在十四点中提出“消除一切目标和口号”,而在中国企业管理甚至质量管理体系中又那么强调目标(KPI)?”, 杨钢老师回答“你想想戴明当时提出这个论点时所处的时代和背景。”我大悟,从此不惑。</p>
<p>戴明是美国人,他看到了美国式数字化管理的局限性,而中国则不然,我们做事不讲“标准化、数据”,目标也盯在眼前利益,不顾长期发展,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又如《道德经》中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戴明不愧大师,暗合“天道”啊。</p>
<p>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点学习建议。</p>
<p>首先,上栖息谷多看看精华贴,呵呵。</p>
<p>如果你年纪轻,建议多看看专业书来学习,太抽象的哲学没有亲身体会也难以理解。</p>
<p>如果你对业务已经很熟了,又有“鼻子被碰扁了”的经验,不妨看看哲学书,西方东方的都可以。</p>
<p><br/>
<p>“道”是可求的,但是难以详尽描绘啊,要靠自己悟啊。</p>

daisy-de 发表于 2009-8-7 20:12:58

这部小说确实非常好!

南华学童 发表于 2010-1-1 19:20:45

<p>值得长期关注本贴。</p>
<p>期待与志同道合者得到历练。</p>

郭子2009 发表于 2010-1-5 11:34:05

<p>好贴,好文!分析的透彻!17楼的话语高屋建瓴,仔细品味感觉言犹未尽!</p>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大秦帝国讨论系列四:看《大秦帝国》和企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