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隆中话孔明:与易中天教授PK
<p>简介 </p><div class="ContentText">1800年前,出生于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令山东沂南县),隐居荆州南阳郡邓县(今湖北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十年,时年27岁的诸葛亮(字孔明),在汉室宗亲、左将军刘备三顾草庐时,以《隆中对》规则三分天下,并从此开创、发展了蜀汉政权。诸葛孔明不仅在纷纭复杂的三国斗争中,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且在戎马倥偬之中,呕心沥血地创新出诸葛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圈和《诸葛氏集》二十四篇关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经典论著。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54岁的诸葛亮于北伐途中不幸病逝于渭南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连他的劲敌司马懿都折叹他为“天下奇才也”。本著作者多年研究诸葛亮及大量评传,今以隆中人特有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系统地为读者解读了“卧龙”先生从出生到身后诸多关键史谜。 </div>
<hr/>
<p> </p>
<h2 class="DetailTitle">编辑推荐</h2>
<div class="ContentText">为了满足当代人们历史文化的“回头需求”,《隆中话孔明-与易中天教授PK》力求做到既要摒弃附会在孔明身上的虚假神话,又要清除附着在孔明形象上的不实之词,为广大读者再现一个真实孔明的新形象。形成独特风格。这部作品像论文,又不是论文;不是故事,又讲故事;像散文,又像小说。这种“四不像”,恰恰是黄河清创造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是论述性散文和故事会史话的杂交新品种。而且整体上看来,呈现讲疑点、讲焦点、讲亮点的新意和特色。 </div>
<hr/>
<p> </p>
<h2 class="DetailTitle">目录</h2>
<div class="ContentText"><br/>序<br/>开篇<br/>向易中天先生讨教<br/>第一部 成人成“龙”基因<br/>第一集 孔明身世、家学和思想萌芽<br/>第二集 孔明为何“躬耕于野,不求闻达”<br/>第三集 孔明为何“好为《梁父吟》”<br/>第四集 孔明“择妇”娶亲<br/><br/>第二部 三分天下理由<br/>第五集 若无三顾草庐意<br/>第六集 与易中天先生辨“三顾草庐”<br/>第七集 与易中天先生辨“隆中对策”<br/>第八集 孔明躬耕地的定论和资源<br/><br/>第三部 “卧龙”出山踪迹<br/>第九集 未上征途第一谋<br/>第十集 出山一计付东流<br/>第十一集 联吴抗曹激孙权<br/>第十二集 孔明在荆州的事迹<br/><br/>第四部 几度风口浪尖<br/>第十三集 孔明的推算与星占术<br/>第十四集 借荆州、争荆州、分荆州<br/>第十五集 孔明与关羽的关系<br/>第十六集 驳朱子彦“孔明借刀杀关羽”<br/>第十七集 回天无力败夷陵<br/>第十八集 法正与孔明、刘备三者的关系<br/>第十九集 受托孤竭力效忠<br/><br/>第五部 治事、治蜀、治戎<br/>第二十集 一身正气担道义<br/>第二十一集 南征平叛借“攻心”<br/>第二十二集 孔明的治戎讲武<br/>第二十三集 孔明到底该不该北伐<br/><br/>第六部 创立、创新、创造<br/>第二十四集 《隆中对》最终目标再探<br/>第二十五集 孔明的八阵教和将略<br/>第二十六集 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br/><br/>第七部 为了理想进军<br/>第二十七集 首次北伐和街亭之失<br/>第二十八集 魏延率五千精兵能否袭取长安<br/>第二十九集 第四次攻魏和李平被免官<br/>第三十集 “五出祁山”和鞠躬尽瘁<br/>第三十一集 红星陨落五丈原<br/><br/>第八部 千古遗憾悲哀<br/>第三十二集 孔明尸骨未寒时<br/>第三十三集 孔明难料身后事<br/>第三十四集 刘禅亡国 乐不思蜀<br/>附录<br/>附一 有关历史文献参考资料<br/>附二 古隆中历代碑文、诗作、匾联<br/>附三 古隆中名胜古迹<br/>
<div id="more-content"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p>序言</p>
<div class="ContentText">没有《隆中对》,就没有《三国志》。<br/>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群星灿烂,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亮的一颗,千百年来,人们追寻这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历史踪迹,全国数十处“武侯祠”、遗址、纪念地等,早已形成了景区、景点。古隆中这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AAAA级景区,1 994年1月10日,国务院国函4号文件中,就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有关历史研究机构权威专家们论证的一致意见,明确指出:“古隆中是诸葛亮躬耕苦读、广交名士之地。”古隆中为诸葛亮提供了一片成才的沃土,诸葛亮则赋予它恒久的名人效应。古隆中造就了诸葛亮,诸葛亮成就了古隆中。它“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的自然景观和“三国文化之源”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越来越多地深受人们的关爱。研究、挖掘、开发、利用三国文化和诸葛亮智慧,大都从古隆中开始,因为诸葛亮在这里成长为定国之才,刘备在这里求得了三分大计。三国鼎立的主要因素是人谋规划。 </div>
<hr/>
<p> 文摘</p>
<div class="ContentText">第一集 孔明身世、家学与思想萌芽<br/>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和童年生活往往影响他的一生。<br/>《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写诸葛孔明事迹基本上是从隆中开始的。传播更广的《三国演义》,则是从“徐庶走马荐诸葛”开始介绍孔明的。这就使孔明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思想形成留下许多空白。<br/>本集的目的就是根据多方考证和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填补这一空白。<br/>一、诸葛亮的家世<br/>汉末诸葛氏的列祖列宗,最著名的有两个。据说原来一个还不姓诸葛,而是姓葛。《诸葛宗谱》序说:“诸葛氏,山东老世家也。姓氏之源,自葛天氏始……至秦汉间,有葛婴者,为陈涉将,有功被诛。汉文帝追禄,封其为诸县侯,因以为氏。”这是葛氏为什么姓诸葛的第一种说法。持第一种说法的还有裴松之注引应劭“《风俗通义》日”。第二种说法则是宋裴松之注引《吴书》说:“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谓之诸葛,因以为氏。”我想,是不是有两支葛氏后裔,分别因上述原因成为复姓呢?<br/>2007年9月中旬,我在校对此稿时,专程赴千里之外的沂南县,请教了当地专家李遵刚先生。李先生对琅邪文化和诸葛氏情况如数家珍,并对我进行了辅导,在此致谢。但是,李先生认为第一种说法只是葛氏来历,第二种说法才是诸葛氏来历。 </div>
<p>隆中话孔明:与易中天教授PK.jpg :<br/></p>隆中话孔明:与易中天教授.part1.rar :down10_0430.asp?ID=128580<br/>隆中话孔明:与易中天教授.part2.rar :down10_0430.asp?ID=128585<br/>隆中话孔明:与易中天教授.part3.rar :down10_0430.asp?ID=128586<br/>隆中话孔明:与易中天教授.part4.rar :down10_0430.asp?ID=128593<br/>隆中话孔明:与易中天教授.part5.rar :down10_0430.asp?ID=128596<br/>隆中话孔明:与易中天教授.part6.rar :down10_0430.asp?ID=128597<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0 10:36:30编辑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