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伟 发表于 2009-5-19 14:52:50

[原创]本田摩托成功进入美国市场

<table class="word"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98%" align="center" border="0">
<tbody>
<tr>
<td class="listtitle" height="30">
<div style="FONT-WEIGHT: bold" align="center">本田摩托成功进入美国市场</div></td></tr>
<tr>
<td valign="top" height="181">&nbsp;&nbsp;&nbsp;<br/>&nbsp;&nbsp;&nbsp;&nbsp;20世纪60年代前期,沉稳平静的美国摩托车市场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入侵者搅得天翻地覆。它击败了所有强有力的美国竞争对手,占据了70%的美国摩托车市场。&nbsp;<br/>本田宗一郎是一个铁匠的儿子。尽管他仅读到10年级,但他的机械制作天赋使他14岁时便获得了第一项专利。本田不仅仅是一名修理工,而且是一位创造家。他曾将一架旧柯蒂斯飞机的引擎改装在汽车底盘上,制成一辆高速赛车,快得无与伦比。他自己设计活塞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已开发出全日本最佳的活塞环,并全部用于军用车辆。&nbsp;<br/>他买了500个战争期间曾用于运输通讯设备的汽油发动机,改装在一般的自行车上。起初销售有些困难,但很快便畅销全国。当这些发动机用完之后,本田设计并制造了自己的发动机,后来又自行设计生产车架和车轮。到1949年,他的工厂可以制造所有的零部件,并开始装配本田摩托车。&nbsp;<br/>1959年,本田宗一郎决定进攻美国摩托车市场。本田轻便摩托车在美国市场的推出并非一帆风顺。第一年仅卖出167辆。1960年,本田销售量达2.21万辆,5年后(即1965年)增长了10倍多,达27万辆。这一年,本田摩托车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达80%。&nbsp;<br/>1974年,销量达65万辆,而市场占有率却在逐步下降,由1965年的80%下降到1977年的45.6%。然而,这在美国市场上仍属高市场占有率,因为本田也和日本的其他企业展开了竞争。1977年,各大主要摩托车制造商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本田45.6%,雅马哈18.9%,铃木10.7%,川崎14.4%,哈利•戴维森5.7%。&nbsp;<br/>本田宗一郎的经营哲学是:“如果你推出了一种优质产品,公众自然要来光顾。而我们的政策不仅仅是因为存在着需求而推出产品,而且还要推出优质产品并创造需求。”本田感到他的摩托车必须享有国际声誉,才有可能进入国际赛车行列,这就要求他远离日本开辟出口市场。1954年6月,他访问了西欧,考察最经典的摩托赛车。当了解到欧洲国际赛车的马力一般都相当于本田的3倍时,他感到十分震惊。然而,到了1961年,本田就获得了125毫升和150毫升两项赛事发动机的世界冠军。&nbsp;<br/>&nbsp;&nbsp;&nbsp;&nbsp;1.促销策略&nbsp;<br/>格雷广告公司被本田雇用来处理在美国市场上的促销事宜,其主要任务是赢得社会公众对本田摩托车及其驾驶者的理解和接受。最基本的沟通和传播策略,就是创立本田摩托车的新形象,教育公众积极采用摩托车这种新型交通工具。&nbsp;<br/>本田力图促进“骑摩托车很好玩”这种观念的确立。60年代前期,广告的基本主题是“假日与本田”和“寻求快乐,请找本田”。为了宣传这个主题,本田还必须改善因一些报刊依然广泛宣传的穿黑皮夹克的摩托车手而给人们造成的不良形象。大多数美国人从来不坐、也不驾驶摩托车,对骑摩托车的人印象极差,这成为本田开拓美国市场时遇到的巨大障碍。&nbsp;<br/>由于广告宣传活动的大力开展,社会公众最终接受了本田的促销主题:“与佳人相会于本田”。早期的广告共表现了9种不同的人物:老人、年轻人、不拘小节的人及一本正经的人等等,但他们有一个共性,即他们都是好人,为公众所接受,他们都骑着——辆本田。一则广告说:“与佳人相会于本田,这涉及到人的品格问题。它行驶方便,可以信赖。要求也不算高。价格在215美元左右。5分钱的汽油可跑一整天。它是一位难得的朋友,很省钱!你的家庭买一辆怎么样?全世界最大的卖主。”尽管这则广告的语气很平静,但本田的全部特征通过“佳人”、“行驶方便”、“朋友”、“家庭”和“省钱”这几个词就都充分体现出来了。&nbsp;<br/>&nbsp;&nbsp;&nbsp;&nbsp;同样主题的广告被用于杂志、电视、电台、报纸、户外招牌、农场刊物以及直邮信件。广告媒介尽量直接针对非传统型的自行车拥有者以及那些从未想到要拥有一辆摩托车的人。广告在《生活》、《周六晚报》、《体育画报》等报刊上广为宣传。&nbsp;<br/>&nbsp;&nbsp;&nbsp;&nbsp;那些曾上过摩托车当的人也没有被忽视,在许多摩托车爱好者杂志上都专门为这部分人作了大量广告。此外,他们还专门选择最受青年人喜爱的40家电台做商业广告,还在225家大学报刊上登出整版广告,广告词句主要是解答关于校园停车问题,在其他报纸上也刊登了大量广告。为了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展示本田形象,公司还制定统一的方案,利用广告牌作宣传。&nbsp;<br/>&nbsp;&nbsp;&nbsp;&nbsp;推销的主要目标是年轻人。本田和格雷广告公司深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生的新一代逐渐长大成人,那些注重年轻人个性的产品一定会流行起来。本田所推出的新型轻便摩托车就属于这种产品(大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汽车业出现了“野马”这种为年轻人所喜爱的新型汽车)。本田也预料到:父母们会反对孩子购买摩托车,但是,他们的消极抵制情绪也会因广告的影响而消失。&nbsp;<br/>&nbsp;&nbsp;&nbsp;&nbsp;购买者主要是16岁——28岁的小伙子,有大学生、青年职工,还有刚刚发迹的白领阶层。研究表明:十几岁的年轻入正成为摩托车的主要拥有者,20岁以下的第一次购买者要占到32%。&nbsp;<br/>&nbsp;&nbsp;&nbsp;&nbsp;另外还有一些策略因素促成了本田的成功。通过其“佳人”广告推出了这样一种观念,即骑摩托车的人既潇洒敏捷,又老成持重。美国及欧洲的摩托车制造者们也曾通过广告活动促进了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但像本田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促成了社会习俗的改变和社会公众的承认与接受,其大众传播的有效性以及广告技术的高水平,在这些国家尚不多见。&nbsp;<br/>2.产品策略&nbsp;<br/>本田为进占美国市场,先推出了一种小型(50毫升)轻便摩托车,这种车省油且廉价,每辆售价在300美元以下,而在当时大多数摩托车的售价都在1&nbsp;500美元以上。并且,顾客可以在3种不同型号、6种不同颜色的货物中任意选择,而此时大多数摩托车生产厂家的品种、式样、型号、颜色都很单调,最多只有两三种不同的颜色、型号可供选购。这种小“本田”时速80公里,30美分的普通汽油可运行290公里。产品质量绝对上乘。1961年,英国一家摩托车厂的高级管理人员考察了本田摩托车之后,广泛宣传道:“坦率地说,当我们打开机器外盖时,我们简直为机器的高质量而感到震惊,它精密得就像一块手表,没有仿制任何厂家的产品。”&nbsp;<br/>&nbsp;&nbsp;&nbsp;&nbsp;本田在美国市场上逐渐取得支配地位以后,又开始针对各种不同类型驾驶者的特殊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种类。到1965年,已生产出14种不同型号的摩托车,从轻便50毫升到高速305毫升。1966年,它又推出了更大的450毫升的摩托车。1965年卖出的大批本田车是150毫升和其他小型车。然而,社会对高档车的需求促使本田推出大型车。几年以后,推出的各种新型车中就有1&nbsp;100毫升的。研究表明,拥有轻便摩托车的人中,有40%将购买加重车。&nbsp;<br/>&nbsp;&nbsp;&nbsp;&nbsp;——生产优势。本田在进入美国市场的有效策略中,确有某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日本的劳动力价格不像美国那样昂贵,因而在竞争中具有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此外,日本国内市场规模巨大,在这方面本田与其他美国竞争者相比更具有竞争的优势。日本国内对摩托车的年需求量高达200万辆左右。在这种销售量大的基础上,保持高产量低成本的生产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本田能够以外国生产者不可比拟的低价格出口摩托车。&nbsp;<br/>&nbsp;&nbsp;&nbsp;&nbsp;——处理服务问题。随着销售量的提高,自然而然地出现服务问题。生产的迅速增长会导致训练有素的技师的严重不足,零部件仓库也出现了严重的缺货现象。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曾经一度使本田摩托车的增长濒临险境,并影响到公司的长期形象,甚至影响到顾客的忠诚度。值得称赞的是,本田一旦发现和认识到这些问题,便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大批的技术人员很快培训出来,更多的零部件仓库迅速增设,现存的仓库立即扩建,中间商库存保持在更适当的水平,所有这些,都消除了上述问题对本田的损害。&nbsp;<br/>3.分销策略&nbsp;<br/>本田继续以不断创新的精神进入美国市场,慎重选择经销商场。从前,大多数摩托车经销商场常常是设在周围公众无精打采、穿黑皮夹克的流浪汉备感舒适的市郊,这里肮脏不堪,嘈杂喧闹,邻居讨厌。本田独辟蹊径,与众不同,将其经销商场大都设在市中心到1965年,本田在各州设立了1500多家经销商场,确保产品供应及时、方便。经销商场场址的选择,大多使那些传统的摩托车驾驶者感到不太自在。全国8&nbsp;000经销商中,属于本田的占19%。&nbsp;<br/>&nbsp;&nbsp;&nbsp;&nbsp;本田除了销售摩托车并提供相应服务外,还积极向经销商提供另一种服务,即开发新市场,发掘新主顾,如为那些开始不想买而想租摩托车的人提供租车服务。到1965年,租金收入达4000万美元左右。这不仅增加了额外收入,还使不少顾客由租用转为购买。出租为试用新型交通工具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出租业务,可使顾客了解到摩托车的使用是否顺利、是否经济实用等等。一般公众从不租用庞大、昂贵的哈利•戴维森,而倾向于租用轻便的本田。&nbsp;<br/>4.对出现问题的反应&nbsp;<br/>1966年,摩托车的总销售额骤然下降。尽管本田摩托车销售仍有增加,但比预期的要低,这引起了本田的担心。出现摩托车销售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越南战争的爆发,越来越多的18岁——25岁的年轻人相继应征入伍。这部分人就占了本田市场的50%。此外,银行界越来越不愿借钱给那些达到应征入伍年龄的人。&nbsp;<br/>&nbsp;&nbsp;&nbsp;&nbsp;当然,这些问题都属于各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对此,本田和任何摩托车制造商一样无能为力,但本田毕竟采取了措施。面对日益萎缩的市场,它将广告费从600万美元增加到700万美元,并设计出于一个主要针对非应征入伍者的广告方案,这个目标就是妇女。这是很自然的。廉价、轻便、易用的摩托车本来就对妇女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她们既可以购买也可以租用,并且方便、实惠,服务也不成问题。为了使家庭主妇、学生以及青年职员们都觉得有能力驾驭这种新型交通工具,需要更改产品形象。最后,终于有越来越多的妇女采取了购买行动。&nbsp;<br/></td></tr></tbody></table>

mls2009 发表于 2009-5-21 11:48:47

品质是一方面,了解客户需求并创新产品适应这种需求,往往会带来很大的收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本田摩托成功进入美国市场